环境规划的编制,必须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围绕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个根本目标。为此,编制环境规划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环境优先、绿色发展与标本兼治
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立足区域环境承载力,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结构。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改造,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从源头预防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坚持“三线一单”原则和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
在编制环境保护或生态建设规划时,必须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目标,坚持“三线一单”原则,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准入环境管理。以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导向,分区域、分流域、分阶段明确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任务。开展多污染物协同防治,系统推进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和改善。
人类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必须维持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和环境质量的恢复能力,不能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或环境容量。在编制环境规划时,应该在慎重分析研究区域环境承载力和“三线一单”的原则上,对经济社会活动的强度、发展规模等进行适当的调节和安排。
(三)坚持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www.xing528.com)
不同地区在其地理环境、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在其生态环境治理和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或地域性特点。因此,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规划必须按区域环境的特征,科学制定各区域的环境功能区划(如大气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区划和声环境功能区划等)。
在开展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础上,掌握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按照某种或某几种方法,预测某规划实施后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因地制宜地采取预防和减轻生态环境的策略措施和计划方案。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实行分类指导,突出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段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要把城市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紧密结合,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合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行动。
(四)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
以改革创新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改革环境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加强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建设,完善生态保护管理机制,逐步建立系统完善、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制度体系。
(五)坚持依法保护、社会共治
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发布的最新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要求切实加强执法监督。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落实政府、企业和公众生态文明责任,构建多方共治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格局。加强环境立法、环境司法、环境执法,从硬从严,重拳出击,促进全社会遵纪守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