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以下简称“中大”)成立于1963年,是一所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使命是“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数分别约为16 000人和3 400人。本科课程由8个学院(faculty)提供,分别为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法律学院、医学院、理学院和社会科学院。9所书院(college)提供书院课程和活动,这些活动在正规教育以外提供全人教育和关怀。
中大学生不但学习专门领域的学问,也要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日后职业生涯提升竞争力。各种专业课程提供具备深度的训练,而学生通过中国语文、英国语文、通识教育、资讯科技、体育等大学核心课程来建立终身学习的能力。除了个别专业外,一般修读年限为4年,学生须修毕123学分才能获准毕业。中大的本科课程结构如下表1所示:
表1 香港中文大学本科课程结构
(www.xing528.com)
中大教务会的教学委员会(Senate Committee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负责监督教学的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机制。学能提升研究中心(Centre for Learning Enhancement and Research)是一个兼有教学和行政功能的部门,负责推动大学教学政策,并向教师提供协助和建议。例如,举办讲座和工作坊,统筹改善教与学的专项。
通识教育采用平衡的方式,糅合中国的人文精神及西方的博雅教育,以达到全人教育。它包含了两部分:大学通识(15学分)和书院通识(6学分)。大学通识较为着重培养学生在智性上的发展,而书院通识则较强调学生在经验中学习。大学通识教育部监察并协调大学通识和书院通识各通识课的实施、评分及评估。
大学通识分为两部分,分别是6学分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General Education Foundation Programme)和9学分的“四大范围”(Four Areas):A.中华文化传承,B.自然、科学与科技,C.社会与文化,D.自我与人文。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包括两个强调小班讨论的核心文本课,皆由大学通识教育部开设。这两科的核心文本分别节录自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经典。通过阅读经典文本,学生能思考“大问题”(big questions)。例如,如何达致美好人生、什么是理想的社会、如何获得知识等。学生通常于入学后首两年完成这两门课。由于每年每一门修读人数达3 800人,以25人一组计算,每年最少需要有304组。大学通识四大范围的科目总数有240门以上,由大学各教学部门提供,大学通识教育部负责协调。学生须于每范围最少修读一门。大学9所成员书院负责提供6学分的书院通识课程。课程按各书院的历史背景和书院使命而略有差异,但目的都是帮助学生从中学阶段过渡至大学一年级,以及在书院生活中学习。例如,崇基学院(中大创校时三所成员书院之一)为一年级新生开设以授课为主的“大学修学指导”和配合这一科目的小组导修课“大学修学指导:学生为本教学课程”。这两门科目旨在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并反思大学教育的目的。毕业班学生则要修读“专题讨论”。在这个科目里,几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小组,设计并完成项目。项目内容通常涉及社会事务、跨学科课题和日常生活。在这些项目里,学生能培养批判思维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并且能学习如何参与小组协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