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识教育评论·2018年(总第5期)》《老子》导读课程概况

《通识教育评论·2018年(总第5期)》《老子》导读课程概况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导读”是笔者入职复旦大学后上的第一门本科生课,基本频率为每学年开设1次,每周2学时,通常选课人数为60—80人。选课的学生来自全校各年级各专业,以大一、大二学生居多。2006年复旦大学首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目录中,就有“《老子》导读”课程。此外,复旦大学还因应第一、第二模块课程特点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第二模块所有课程需在周学时外开展5次小班讨论,小班讨论一般主要由助教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加以组织。

《通识教育评论·2018年(总第5期)》《老子》导读课程概况

“《老子》导读”是笔者入职复旦大学后上的第一门本科生课,基本频率为每学年开设1次,每周2学时,通常选课人数为60—80人。选课的学生来自全校各年级各专业,以大一、大二学生居多。2006年复旦大学首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目录中,就有“《老子》导读”课程。最初这门课隶属于第二模块“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后来复旦通识教育2.0版建设中[3],该课程被调整到第一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属于“诸子经典”基本课程单元

在每个通识核心课程模块下进一步划分若干“基本课程单元”,使“每一个模块内部的课程,在基本课程单元的基础上更加逻辑化与关联化”,这是复旦通识从1.0版到2.0版的主要变化之一。这样的调整使得原来聚集于某一模块下的课程更具条理性,使得任课教师更加明确课程的定位与目标,让同学更易理解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很明确地知道某一门课程在“知识地图”上的位置。这种细分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免师生只着眼于某一门课程之“点”,而缺乏对整个模块(“面”)的全局性感知与观照。

此外,复旦大学还因应第一、第二模块课程特点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第二模块所有课程需在周学时外开展5次小班讨论(每个小班不超过20人),小班讨论一般主要由助教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加以组织。(www.xing528.com)

除上述学校层面的要求和变化外,该课在多年讲授过程中还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其一,教学组织方式上的变化。从最初开课时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转变为现在的课堂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讨论比重明显增加,大课堂中随时都会展开围绕文本细节的讨论。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其二,课程内容组织上的变化。与最初主要依照文本次序来讲解文本、较为平铺直叙的模式不同,现在更为注重以议题为中心展开,将表面上较为散乱的文本组织在不同的议题之下。这种做法虽然打破了《老子》文本本来的面目,加入了较多笔者自己理解和建构文本的成分,但这种方式更有助于初学者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把握《老子》思想之整体和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