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社会普遍把前途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作为评价一门学科、一个专业是否有用的标准。如果受教育是一项投资的话,那么也就不难理解“回报”作为评价的标准了。把这一套市场逻辑嫁接到高等教育上来,“投资与回报”直截了当地概括了部分人对大学教育的认知和态度。学生在做选择的时候习惯于计算投入与产出之间的量化关系,却往往忽略大学给予的回报到底应该是什么。在这种背景下,大家对热门、就业好的专业热情高涨,基础学科自然逐渐受到冷落。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学习很多事实,而在于训练大脑会思考。”作为大学教师,我常常反思自己的课堂能够真正带给学生的是什么,希望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和习惯。教育不等于知识,知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迭代,但是可迁移的能力却具有普适性,它能告诉我们用怎样的视角看待世界、解决问题。在最容易被塑造和改变的年纪,如果过分看重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而不注重思维的培养和创造的体验,这种想法是短视的。
基础科学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过程缓慢,但却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技术革命中最关键、最重要的部分。不仅如此,个人可以在跨学科学习中开拓视野,领略人类思想的深度和力度,接受心智的训练并感受其中的愉悦,对人生与社会进行反思,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www.xing528.com)
通识教育的目的正在于此。我们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学习的能力、健全的心智去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的需求。
在大学中,虽然每位学生、教师各有专业属性,但大家能够在校园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浸润在“和而不同”的大学文化之中。营造以基础性学科为主的学术氛围,抑制急功近利、急于学以致用的价值倾向,我们认为这是全面推行通识教育的意义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