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大学通识课程的现状及挑战

中山大学通识课程的现状及挑战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而目前中山大学的通识课程仍然属于公共选修课程性质,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修读通识核心课程有很高的热情,认识到通识教育对于成人成才的重要性,但仍然有一些学生用“消费”的心态来修读通识课程,不愿意投入太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以“好拿学分”为标准来选择这类课程的修读。教师们则认为在不打破原有教学体制的前提下,把专业课程变成通识课程是有难度的。

中山大学通识课程的现状及挑战

有“第一所美式大学”之称的芝加哥大学的本科课程体系由3部分组成:通识教育课程、主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要求本科生必须修满42门学季课程方可毕业,其中必修课的15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各院系学生的“共同基础课”,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是完全整合在一起的。自然科学系列课程对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的要求是分开的,但社会科学和人文方面的通识课程就是4年的共同基础课程,这样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是没有矛盾的,通识课才能越开越强,它和专业是完全联系在一起的。[8]

而目前中山大学的通识课程仍然属于公共选修课程性质,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修读通识核心课程有很高的热情,认识到通识教育对于成人成才的重要性,但仍然有一些学生用“消费”的心态来修读通识课程,不愿意投入太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以“好拿学分”为标准来选择这类课程的修读。“双重编码”课程制度下,学生的心态是多重的:本专业学生认为“双重编码”课程使专业课程的质量打了折扣,而外系学生则认为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在公共课程上不值得。(www.xing528.com)

教师们则认为在不打破原有教学体制的前提下,把专业课程变成通识课程是有难度的。因为,非专业学生没有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专业课程的修读是逐步完成的),非专业学生知识的系统性、承接性都不如专业学生。例如,中山大学哲学系学生通常会按照教学计划在大学一年级修读一些通论性的课程,诸如“西方哲学史”“哲学导论”,到大学二年级再修读“中国古代哲学”等类别的专业课程。非专业学生在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情况下与专业学生一起修读“中国古代哲学(先秦)”(双重编码通识核心课程),就很难达到同样的学习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