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实践解析

中山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实践解析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十分重视“双重编码”课程建设和教学运行,在70门“双重编码”课程中,第一类“中国文明”、第二类“全球视野”课程共有38门,占学校“双重编码”课程的54%。学校希望通过“双重编码”的方式推动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程”的建设,使通识教育课程逐渐成为大学核心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中山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实践解析

中山大学从2008年第一批立项建设通识核心课程以来,到2017年共建设了12批462门通识核心课程。建设了70门次“双重编码”通识核心课程,其中54门为文、史、哲院系开设的,占“双重编码”课程的77%。学校十分重视“双重编码”课程建设和教学运行,在70门“双重编码”课程中,第一类“中国文明”、第二类“全球视野”课程共有38门,占学校“双重编码”课程的54%。从历年立项的通识核心课程来看,“中国文明”“全球视野”类课程占4类课程的重要部分,任课教师多为教授、副教授以及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为确保第一大类“中国文明”类通识核心课程的质量,学校对这类课程作了严格规定:要求第一大类每周至少要有一次小班讨论,博士生助教首先满足于第一类课程,每个小班15—20人,在教学助理的参与和指导下进行。每学期末都要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通识核心课程的开课情况,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由于中山大学“双重编码”课程是本科各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也要求与本专业学生的教学基本相同,重视各学科基本文献的阅读和基本研究能力的传授;要求学生做作业或读书报告,并在博士助教的指导下进行课堂讨论,这样“双重编码”通识核心课程的质量就有了坚实的保障。学校希望通过“双重编码”的方式推动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程”的建设,使通识教育课程逐渐成为大学核心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在某种意义上,中山大学“双重编码”课程“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7],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一次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从历年各校区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看,85%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识教育非常必要,90%以上的学生对学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表示满意,学生选修“双重编码”课程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通识课程。学生通过这批优质的“双重编码”通识核心课程的学习,夯实了人文基础,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对一些学术性的基本问题有了广泛而深入的了解,拓宽了学术视野。(www.xing528.com)

中山大学“双重编码”课程是在没有打破原有教学制度的前提下(公共课程由教务部门安排和管理,专业课程由学院安排和管理)为确保通识课程教育质量而采取的一种措施,中山大学希望通过“双重编码”通识核心课程的建设来推动学校的通识“共同核心课程”建设,因而,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