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理论依据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理论依据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需要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充分挖掘人的潜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需要兼顾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具有两方面的理论依据。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理论依据

教育是面向人的,始终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需以人为本,把人的因素纳入融合过程之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各自施行的过程中,都存在对人的认识片面化的倾向,背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因此,为规避人的认识的片面性,需要对人进行全方位认识,进一步明确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提供理论依据。

其一,人是自然的存在,具有自然天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需要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卢梭基于“自然人”基础上的“自然教育”思想,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借鉴。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爱弥儿》之中,他认为“自然教育”就是遵循自然的法则,发扬人的天性。一方面,卢梭认为人的发展“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5]。另一方面,卢梭认识到社会对人的自然本性的伤害束缚了人的发展,“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6]人类的社会制度扼杀了人的天性。[7]《爱弥儿》正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反思,主张从人的本性出发进行教育,尽量规避社会对人的负面影响。其实,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总是面临一个教育起点的问题,即如何对人施加最初的教育。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则回答了这一问题,就是对人的本性循循善诱,避免社会的不良影响,使其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专业教育有助于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实用人才,但可能违背或压抑人的自然天性,导致人的过度社会化,所以需要通识教育来纠偏。通识教育偏重于符合人的自然天性的完人教育,但可能有碍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人才的培养,导致人的实质性退化,所以需要专业教育来矫正。因此,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如果能够有机融合,就既能维护人的自然天性,又兼顾了人的社会适应性问题。

其二,人兼具个体性和社会性,是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体。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需要兼顾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人作为个体的存在,首要目标是维持自身的生存,维持自身的生存就必须参加劳动,人通过劳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维持自身的生存。一方面,劳动“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8]。另一方面,劳动与职业密切相关,职业活动其实就是劳动,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人从事劳动或职业活动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获取物质利益,维持自身的生存,体现出个体人的趋利性。同时,人又是社会存在,人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存在,“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脱离社会关系的人是不存在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依赖于城邦而存在,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性去过有德性的生活,追求“至善”,合乎理性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10]理性使人幸福,而这种幸福的实现,只有在城邦中才是可能的。一个人要是脱离了城邦,他就不成为其人。公民作为政治体系的一员,必须具备城邦所要求的公民品德。[11]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公民只有接受正确的教育才能实现共同体的“善”。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通过公民教育,引导公民服从于城邦的利益,从而解决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单纯的通识教育或专业教育在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均存有不足。通识教育注重人的社会性,培养人对知识的全面把握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但往往忽略了人服务于社会的实际能力的培养以及如何有效维护自身利益;专业教育注重人的个体性,培养人的专业素养,更多关注职业活动和个人利益,忽视了公共责任教育。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主要目的在于实现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统一,兼顾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既要尊重个体人的趋利本性,又要借鉴公民教育的有益经验,使人具有社会担当,以此来解决各自在施行过程中面临的困境。(www.xing528.com)

其三,人是良知的载体,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灵明。王阳明讲人与动物相比,“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12],他一生追求的境界就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康德也坚持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心中的“道德律令”。人的发展的更高层面在于良知的觉醒,在于精神境界的提升。“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13],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都不应该止步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公民素养、专业素质的培育,而应该有更高的追求,追求人精神境界的提升、人的良知的觉醒。事实上,历史的经验已经反复证明,我们的教育一旦开启了受教育者的良知,或促成了学生从只关心“器物”的形下学境界提升至既关心“器物”又关心“道”的形下学和形上学兼具的精神境界,就实现了我们教育的核心目的,就不用太担心受教育者变成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的教育不以开启受教育者的良知和促成他们精神境界的提升为根本目的,就难以避免他们迟早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孔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无论是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应该坚守教育的形上学之道,并以此来规范指导包括公民素养、专业素质、各类知识技能在内的形下学的教育。换句话讲,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提升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开启学生的良知为原则,来积极倡导并切实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具有两方面的理论依据。一是人的社会角色的多元化。人总是在自然人、公民和职业人之间切换,每一个角色的发挥都需要施加相应的教育。而单一的通识教育或单一的专业教育都无法兼顾人的角色的每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二是教育既要注重知识技能传授、公民素养和专业素质培育,又要注重人的精神塑造和良知觉醒。专业教育以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质为主,对精神世界关注不够;目前的通识教育虽然注重知识和精神并重,但以传授形下学知识为主,侧重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公民素养,对于开启受教育者的形上学良知、提升其精神境界重视不够。因此,为了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需要以维护人的天然本性、个体性和社会性,开启人的形上学良知为理论依据,积极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也就是在推动二者的融合过程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更好地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