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元素化学性质活泼,有的懒惰,这取决于它核外价电子的数量。但是,活泼与懒惰并不绝对!
我们已经明白,化学反应是原子核外电子的迁移与相互作用,那么一种元素的化学活性就取决于电子迁移的难易,以及电子相互作用的强弱。
那么,在元素周期表中哪些元素的化学活性高,哪些元素的化学活性低呢?从区域上来说,除了最右侧的一列元素外,靠周期表两侧的元素活性都是比较高的。
第一主族(第IA族)元素是每一个周期开始的第一个元素,也就意味着在该族元素的最外电子层,也就是价电子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最外层的这个孤电子非常活泼,为了达到稳定状态,在化学反应中,最外层的孤电子很容易丢失,从而形成稳定的离子,例如钠离子、铷离子等。
细心的你肯定注意到了,11号钠元素和37号铷元素虽然同处第一主族,但是两者的内层电子排布有很大的不同:钠元素的内电子层全部排满,铷元素则不是,第四层整体并没有排满,而是仅有4s、4p两个亚层排满,4d、4f两个亚层为空。其实,空和排满都是非常稳定的状态,故而钠元素和铷元素的内电子层都非常稳定。
相反,第七主族元素则处于一个周期即将结束的位置,该族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也就是价电子层的电子数都为7,只缺一个电子就可以达到稳定。
例如35号溴元素,拥有四个电子层,第一、二、三电子层都为排满状态,第四电子层的4s亚层也已经排满,只有4p亚层缺1个电子。此时溴原子也非常不稳定,倾向于在化学反应中夺取一个电子形成溴离子,从而使所有电子层都达到稳定状态。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铷离子和溴离子的电子排布竟然是一模一样的(均为36个电子),它们分别通过丢失1个电子和得到1个电子而达到了相同的稳定状态。
为什么铷离子和溴离子是稳定的呢?
我们再进一步剖析一下它们的电子排布方式。在铷离子和溴离子中,第一、二、三电子层完全排满,第四电子层的4s亚层和4p亚层也完全排满,而4d和4f亚层则完全为空。
大家肯定在这里会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不把4d和4f亚层也全部排满呢?排满之后不就更稳定了吗?这个想法听上去很有道理,不过现实中的电子排布则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从铷元素的电子排布中我们已经看到,当4s亚层和4p亚层完全排满后,下一个电子并不是排进4d亚层,而是直接排进了第五电子层的5s亚层,形成了一个孤电子,等到5s亚层被排满后再返回去排4d亚层,这个现象被称为电子轨道能级交错。背后的原因就是5s亚层的能级低于4d亚层,故而电子进入5s亚层需要的能量更低,从而更加稳定。
由于能级交错的原因,当每一个电子层的p亚层被电子占满后,新的电子就会被排入下一个电子层的s亚层中,从而开启了新的一个周期,故而p亚层被排满就成为一个周期结束的象征。除第一周期外(第一电子层没有p亚层),一个周期中元素的p亚层排满时,意味着元素的最外层电子都刚好达到8个,这种状态被称为八隅体,八隅体电子结构就是化学性质的稳定状态。
讲到这里,肯定有聪明的小朋友要开动脑筋了:有没有哪种元素不需要丢失或者夺取电子,天生就是八隅体的电子结构呢?
当然有!
这些元素就组成了周期表中的一列非常特殊的族群——惰性气体元素。
就在周期表的最右侧,我们就能看到七个带有气字头的元素排成一列,分别为2号氦元素(He)、10号氖元素(Ne)、18号氩元素(Ar)、36号氪元素(Kr)、54号氙元素(Xe)、86号氡元素(Rn)和118号元素(Og),除了氦元素外(位于第一周期,核外只有两个电子),其余元素的电子排布都为八隅体结构。八隅体是一种稳定的电子排布状态,所以这些元素就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化学惰性。
人们一度认为惰性气体元素就是完全惰性的,毫无化学活性可言,最外层的8个电子根本不会参与化学反应,故而认定惰性气体元素的价电子数为0个,而不是8个,所以这一族元素也被人们称为“0族元素”。(www.xing528.com)
惰性气体元素,顾名思义,在常温常压状态下,这些元素形成的物质都是以气体的形式存在,并且化学性质极其稳定。我们日常熟知的气体,如氧气(O2)、氢气(H2)、氮气(N2)都是由两个原子形成的气体分子构成。而惰性气体不同,都是以单原子形式形成的气体。原因很简单,惰性气体元素不仅不容易与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就连自身原子之间也同样不发生化学反应。
惰性是非常有意义的化学性质。
例如氩气,在地球大气层的含量为0.93%,是二氧化碳含量(0.03%)的30多倍,是一种性价比极高、具有工业用途的惰性气体。
生活中使用的灯泡内部就充满了氩气,它的用途是作为保护气。灯泡在工作状态下,电流经过灯丝会释放大量热量,使灯丝的温度可以上升至2500℃以上。灯丝的主要成分是金属钨,在高温环境中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从而被破坏。如果将灯泡内的空气用氩气代替,由于钨丝与氩气完全不发生化学反应,便可以极大地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除了制造灯泡,在金属焊接过程中,都会使用氩气作为焊接保护气,防止焊件被空气氧化或氮化。
再例如氦气,是唯一一种比空气还要轻的惰性气体。小朋友们一定非常喜欢气球,从前的气球是用地球上最轻的气体——氢气进行填充的,但是氢气易燃且容易发生爆炸,所以现在的气球一般都使用地球上第二轻的气体——氦气进行填充,由于氦气为惰性气体,就规避了所有危险。
当然,氦气不仅仅是作为气球的填充气体这么简单,它是制造潜水员使用的“人造空气”的重要原材料。
我们知道,空气中78%都是氮气,在压强较大的深海里,如果潜水员依然使用普通空气呼吸,氮气在血液中的溶解度会迅速上升。当潜水员从深海处回来气压逐渐恢复至常压时,溶解在血液里的氮气就会大量释放,形成气泡,这些气泡会对微血管起到阻塞作用,引起“气塞症”。而氦气在高压条件下的血液溶解度则小得多,如果用氦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代替普通空气,就能避免“气塞症”的发生。
惰性气体的概念存在了将近200年,人们一直都有一个疑问:惰性气体真的是完全惰性的吗?前赴后继的科学家都在不断地尝试让这个沉默家族活跃起来。
在周期表中,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多,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距离原子核也越远,导致最外层电子的活动性逐渐增强,故而0族元素中,越靠下的元素化学活性就相对越高。所以,科学家们把打破惰性的突破口放在了最靠下的非放射性元素——氙元素的身上。
想让氙元素形成化合物,就需要将氙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抢夺过来。20世纪60年代,人们利用氟元素和铂元素制得了一种超强氧化剂六氟化铂(PtF6),科学家们用PtF6与氙气(Xe)混合,在室温条件下就轻而易举地制得了一种橙黄色固体,这就是第一种惰性气体化合物——六氟合铂酸氙(XePtF6),这个结果震惊了世界。
随后,氪元素的化合物二氟化氪(KrF2),氩元素的化合物氟氩化氢(HArF)等一系列惰性气体化合物被相继制备出来。但是,越往上的元素,由于其原子电子层减少,电子所受到的约束越强,元素的“惰性”也越强,因此氖元素的稳定化合物至今还没有得到。
既然惰性气体元素与其他元素可以发生反应,预示着“惰性气体”这个名称也就不再合适。后来我们把惰性气体改称为“稀有气体”,惰性气体化合物改称为“稀有气体化合物”。当然“0族元素”的称谓也不攻自破,反而“第八主族”的概念则显得更加有科学道理。
稀有气体化合物中的氩、氪、氙等原子,虽然被强行夺去了电子,但依然十分希望再得到电子,回归稳定状态,故而稀有气体化合物都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它们被用作火箭推进剂的高能氧化剂,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不断做出贡献。
氖元素由于原子半径太小很难制得氖化合物,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比氖元素原子半径更小的氦元素却制得了化合物。
2017年,以中国科学家为首的科研团队,在110万个大气压的条件下,竟然合成了氦元素的化合物氦化钠(Na2He),这个结果再次震惊了世界。从结构来看,氦元素居然在反应中夺取了钠元素的电子,那么就预示着,氦元素反应过后会增加一个电子层,这个结果完全不符合已有的化学理论。经过科学家细致的研究,他们认为氦化钠中氦原子并没有与钠原子进行化学反应形成化学键,并不存在电子的迁移,只是由于反应压力非常高,将氦原子压进了金属钠的晶体中并保持了稳定,故而形成了氦化钠。本质上来说,氦元素依然保持了惰性。但是氦化钠的合成让稀有气体元素更加充满神秘色彩。
例外的不只是氦元素。2006年,美国科学家与俄罗斯科学家合作,成功合成了目前周期表的最重元素——118号元素。按照电子排布规律,很自然地将它排进了稀有气体这一族。但是科学家经过理论计算发现,可能并不是气体,而很有可能是固体物质。这可有点麻烦,如果真的是这样,“稀有气体元素”这个称谓也就变得不准确,要被淘汰了。
所以,科学在发展,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暂时的和相对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