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音乐学论文的检验:实践为唯一标准

民族音乐学论文的检验:实践为唯一标准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族音乐学论文的检验,应当以实践来作为唯一的标准。尽管按以上材料所列细则来评价一项社会科学性质的学术成果,还有相当难度,但它所列若干条款、项目,对于民族音乐学论文的写作和检验来说,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民族音乐学论文的检验:实践为唯一标准

完成并发表了一篇民族音乐学的学术论文,虽然从形式上宣告此项课题研究已告结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作者个人有关此项课题的学术研究就此终结,因为这一科研成果发表后其效果到底如何,还需要有一个验证过程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尽管一篇学术论文,特别是包括音乐学在内的社会科学性质的学术论文,公布之后并不一定就有“立竿见影”的社会效果和学术反映,但是,观察它的社会效应,了解学术界的评价,无疑是客观检验这篇学术论文质量和水准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作者日后审视先前所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是否行之有效、是否需要做些调整的一种参考。

民族音乐学论文的检验,应当以实践来作为唯一的标准。这一实践标准主要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用它的实用效果来作为标准进行检验;二是用对它的学术评价来作为标准进行检验。

1.实用效果

民族音乐学学术论文的实用效果,是指一篇论文所提供的材料、提出的论点和得出的结论是否已成为其他学术著述、科研设计、理论教学引用或参考的对象,是否已成为某些单位和部门制定某种政策和策略的依据或参考等社会影响。例如吕骥1941年写成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在当时音乐界即产生重要影响,推动了音乐家深入民间音乐生活学习民间音乐和研究民间音乐的热潮,在其后十余年中,一直是民族民间音乐研究者制定研究计划和策略的指南,至今在民族音乐学理论和传统音乐研究领域,仍具有可资参考的学术价值;方暨申在20世纪60年代写成的《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自发表以来一直是学者再认识、再研究侗族“拦路歌”的重要材料依据,其住居式田野考察方式,也一直是后学同类调查工作的楷模;一些关于古代乐器形制和音律的研究,因提供出科学的乐学和律学数据,从而使古代乐器的复原和再生成为一种可能,曾侯乙编钟的科学复制,即属于这样的典型事例(图51),如此等等,都从社会效应、实践运用方面证实这些学术论文或研究成果,比较充分地发挥出了它们应有的实用价值,从而也可以说它们也都经受住了社会性的历史检验。

图51 曾侯乙编钟的科学复制

2.学术评价

民族音乐学论文的学术评价,是指学术界或有关学术单位对某篇论文所作的审视和评估。因此,用学术评价作为标准来检验一篇学术论文,就是要看它在学术界是否因学术性而产生积极影响和得到相应重视。凡是已经得到学术界好评的学术论文,至少可以说明这一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已经产生一定影响,无论反映这些影响的评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作者都应将之作为评价标准来检验所撰论文是否正确或具有何种程度的学术价值。如果多数评论对其研究方法和结论持肯定态度,那么,说明这篇论文基本上是成功的,因而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学术含量。如果有的评论提出不足之处,或提出商榷,作者也应当将之作为一种检验自己论文的意见来加以认真考虑,以推动该项研究继续深入和展开。

研究生毕业阶段撰写的学位论文,按规定都必须经过相应级别的答辩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评估,最后才能决定是否可以通过论文答辩和授予学位。由于这些评估不是由个别学者作出而是集中多数学者的意见而共同作出,所以,相对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因此,这些评估自然应当是论文作者检验自己所撰论文得失的一项重要标准。参加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讲自己所撰写的学术论文,是又一种听取学术评价的绝好机会。学术研讨会通常都是同行学者、专家云集的盛会,在会上可以广泛听取意见,相互切磋,对自己所写论文集中地进行一次深入检讨,从而达到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和继续进取的目的。

以上所论,仅是论文作者自我检验的一般思路,如果要对包括民族音乐学论文在内的社会科学性质的学术成果进行十分具体、周到的全方位检验,则需要开列出若干细则来逐条进行评价,用定性定量的方式才有可能接近准确的目标。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为了接近这一目标,曾经提出过一份“评价细则”,这份细则列举了五部分内容来对社会科学性质的论文进行鉴定,其鉴定内容基本适合民族音乐学论文的具体检验指标,如其中第五部分“研究结论鉴定”和第六部分“影响范围鉴定”,对论文成果的效益和价值,按高低、大小提出若干具体要求,这些要求可以作为民族音乐学论文学术性评估的参考:

研究结论鉴定(原第五部分)

(1)结论有明显科学价值

A.对整个学科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一定影响

B.对学科分支产生重大影响

一定影响

C.纠正了某些错误观念

D.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2)一般地阐述了自己的学术见解

(3)公认对现实或历史问题做出了新的理论分析,推动了认识深化

(4)对政府决策有参谋作用

A.一般性认定

B.实际被采纳

(5)形成了实际的文化经济意义

A.一般技术性的

B.实质性的

(6)首次提出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A.重大的

B.一般性的

(7)给本学科研究提供了准确重要的资料

影响范围鉴定(原第六部分)

(1)有成熟的论文、专著或研究报告(注:此指大型研究课题)

(2)公开发行出版

(3)已被翻译或外文出版

(4)成果被肯定性引用超过3次(www.xing528.com)

(5)该题目学术报告超过3次

可以看出,在以上各项指标中,“研究结论鉴定”的第(4)(5)(7)项和“影响范围鉴定”的第(2)(3)(4)(5)项,属于“实用效果”检验范畴;其余各项则属于“学术评价”范畴。尽管按以上材料所列细则来评价一项社会科学性质的学术成果,还有相当难度,但它所列若干条款、项目,对于民族音乐学论文的写作和检验来说,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参见附录六)。

当下国家科研管理部门、各高等院校社会科学各专业和社会科学科研机构(含艺术学),在学术论文质量和水准的检查工作中,一般都使用国家科研管理部门制定的“评估体系”方案或相应制定出大体相同和类似的“评价标准”,专供学者和专家在评阅相关论文时作为评价标尺,如国家科研管理部门制定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评估指标(论文和论文集)》(以下简称《评估指标》),就属于此方面的代表。

该《评估指标》,将包含艺术学在内的各社会科学领域论文的学术检验,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别代表优秀、良好、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学术水平层次,并规定从创新程度(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完备程度(可靠性、逻辑性和规范性)、难易程度(研究难度和资料搜集处理难度)、成果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四个方面,对相关论文来进行检验和评估,最后依据“权重”衡量的总分高低(量化),评定出论文的学术水平等级(参见附录七)。

民族音乐学论文的检验,可以说是一种“研究后”的研究,它应当成为论文撰写者的一种高度自觉的科研行为,因为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位民族音乐学工作者在学术上的进取精神和求实学风,包含民族音乐学研究在内的所有科学研究,都是一项清苦、复杂而漫长的工作,需要研究者自觉地去进行变革,凡是在学术上能对自己的科研成果不断进行检验而求变革的学者,终会一步步地涉过那深浅莫测的学术之河,到达理想彼岸,登上险峻巍峨的科学高峰。

【注释】

[1]伍国栋《环太湖地区的乐社传统——苏南“丝竹繁荣”的人文背景研究》,《中国音乐》2007年第1期。

[2]王吉亮、郑惠卿《论文写作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3]冯洁轩《论郑卫之音》,《硕士学位论文集·音乐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4]刘昌果、董仲其编《学术论文及其写作》,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页。

[5]节选自库克·萨克斯《比较音乐学》,林胜仪译,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1984年版。

[6]刘昌果、董仲其编《学术论文及其写作》,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1页。

[7]《学术论文及其写作》第32页。

[8]王忠人《试论〈二泉映月〉的道乐特征》,《黄钟》1990年第4期。

[9]沈冾《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导论》,《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1、2、3期。

[10]黎方《云南歌舞戏曲史料辑注·序》,云南民族艺术研究所戏剧研究室编,1986年铅印本。

[11]〔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孙志民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2]参见《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附录。

[13]许广平《欣慰的纪念——与许广平的谈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版。

[14]《西藏一年》,视频民族志作品,制作人兼导演书云。该作品于2008年起相继在西欧、拉美、非洲、亚洲等地的四十多个国家(中国,2009)播出,受到普遍关注和好评。参见王尧《〈西藏一年〉从BBC到CCTV的幕后》,《中国青年报》2009年7月31日。

[15]伍国栋《田野考察,向〈西藏一年〉学习什么?——我的一份答卷》,笔者博客,中国音乐学网2009年12月9日。

[16]〔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页。

[17]高敏《弃笛取琴——一个戏曲声腔主奏乐器更替的轨迹》,《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18]鲁迅《集外集拾遗·〈铁流〉编校后记》(《鲁迅全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王吉亮、郑惠卿《论文写作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17页。

[20][清]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2页。

[21]王次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音乐研究》1991年第4期。

[22]边多《囊玛是宫廷音乐吗?》,《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3期。

[23]鲁迅《答北斗杂志社问》,1932年1月20日《北斗杂志》第2卷第1期。另见《二心集》。

[24]王吉亮、郑惠卿《论文写作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6页。

[25]《艺概·文概》。

[26]《艺概·文概》。

[28]节选自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