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写作提纲或开题报告如果拟定完善并予以确认,作者即可根据提纲或报告设定的内容要点和结构框架范围,开始起笔详尽撰写全文。
1.撰写时的篇章结构安排
学术论文写作与普通文章写作一样,也要按一定的篇章结构来撰写,虽然在写作提纲或开题报告拟定阶段,一般对篇章结构都有所考虑和设计,但在正式论文写作时仍还要对先前的考虑和设计作进一步审视。一篇学术论文最常见的篇章结构安排是先有标题,然后是“提要(或摘要)—绪论—正论—结论—参考文献”这样的格式。由于这一基本结构模式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所以有的学者即将这一模式称之为“论文结构基本型”。
①标题 标题即论文的题目。学术论文的标题应当是全篇内容的高度凝练或是全文基本观点的集中体现,所以,它需要具备简洁、明确、新颖的特点。如果一篇学术论文的标题平淡无奇,含糊啰唆,自然就难以表达论文的中心内容,同时对读者也缺少应有的吸引力。例如,我指导的一位作者,写了一篇关于中国戏曲中二黄腔主要伴奏乐器由笛子替换为胡琴(京胡)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的文章,最初所用标题是《谈戏曲二黄腔伴奏乐器的变化》,后经过反复考虑、推敲,改为《弃笛取琴——一个戏曲声腔主奏乐器更替的轨迹》[17]。显然,前者标题比较平淡、空泛,缺乏学术性气质,后者标题则明显较前者简练、明确和有针对性,尤其是副题的运用不仅说明了正题的具体内容,而且突出了正题的学术意味。
②提要 提要,或作“摘要”,即全文基本内容、方法和基本观点的简洁提示或摘取。从论文篇章结构角度说,提要是论文标题之后最先出现的陈述部分,但从写作程序来说,它则是论文写作的最后一个步骤,因为只有论文完成定稿以后才需要也才可能对全文基本内容、方法和基本观点进行提要式概括或摘要式显示。提要或摘要,只能是其下论文主要内容极为简洁的一种提示性表达,它绝不是论文内容、观点的补充和延伸,那种节外生枝、另有所图的文字表述,不是合格提要或摘要的写法,且文字不能过多,点到为止,一般都不超过两三百字。
③绪论 绪论即论文开头部分,说明全文的主旨、缘起及内容等。有的论文也作“引言”、“序言”。一般来说,一篇论文的绪论或引言,篇幅都不长大,但这简短的篇幅,却需要凝聚全文的思想精髓。鲁迅先生说过:“没有木刻的插图还不要紧,而缺乏一篇好的序文,却实在觉得有些缺憾。”[18]由此可见,绪论或引言委实属于论文的“龙头”,既不可没有,也不可虚设。因此,凡经验丰富的研究者在写作学术论文时,都十分重视绪论或引言的构思。绪论或引言的构思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写作时应注意什么?笔者以为,以下两点切不可忽视。
一是要实事求是。由于作者要在绪论或引言部分申明自己论文所具有的学术意义和研究思路,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将自己置于“王大”的地位。俗话说“王大卖瓜,自吹自夸”,要么自己就是“王大”,要么自己什么都不是。但是,作者又不能不在绪论或引言中作自我申述,这就要求作者必须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论文的学术意义和思想方法,既不夸大也不降低,做一个不自吹自夸而实事求是的“王大”。此外,由于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还有许多课题正处于争鸣研讨阶段,如果作者所撰论文正好是修正他人之说或与他人论述商榷、争辩的文章,那么,绪论或引言部分还应当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做到虚怀若谷、与人为善,切不可在论述上盛气凌人、恃才傲物,抬高自己、打击别人,有失“学者风度”。所谓“学者风度”,就是在“学术上,允许自己存在,也允许别人存在,要有‘气量’,不要怕别人批评自己理论上的短处”,“学术讨论可各抒己见,争论激烈”,但要“‘兼容并蓄’,善于吸收别人长处”,“严格划分学术见解不同与人际之间对立的界限”。[19]
二是要突出论文主题句。一篇学术论文不能没有主题,而论文的主题则又需要首先在绪论或引言的恰当位置,用一句或几句话将其恰当地概括出来,这一句或几句话就是“主题句”。古人作文、评文,也非常看重绪论中的主题句。例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经义概》中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是也。破题、起讲,扼定主脑……主脑既得,则制动以静,治繁以简,一线到底,百变不离其宗,如兵非将不御,射非鹄不志也。”[20]此段文字中所强调的“破题”、“起讲”,就是开题、绪论;而强调的所谓“主脑”,就是主题句。
在学术论文的绪论或引言部分突出主题句,对于作者来说,其作用是要表明论文研究的主旨、思想方法和限定论文的内容范围,以便使论文写作围绕一个既定中心论点去层层展开,而不至于离题、跑题。这也就是以上《艺概·经义概》所言“主脑既得,则制动以静,治繁以简,一线到底,百变不离其宗”的要旨。对于读者来说,其作用就是让读者一开始就清晰地明确作者所持基本观点和中心论点,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始终把握论文主旨。从结构上看,主题句一般都处于绪论或引言后部,这样处理便于与其后“正论”部分相衔接和贯穿。如论文《试论民间曲调的可塑性》中,绪论最后一段有如下文字:“民间曲调的可塑性,乃是我们的民间音乐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现象。它不仅一般地和音乐艺术本身的若干特点相联系,而且是和我国民间音乐的艺术特点及历史特点密切地关联着的。”这几句话表述的是论文的中心思想,它也就是“主题句”。
④正论 正论也称“本论”,即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正论前承绪论或引言,是绪论或引言所定主题的具体展开阐述和对中心论点的具体证明。一篇学术论文的论题能否成立,所得结论是否正确和具有学术创见,主要通过这一部分陈述来完成。在篇章结构上,正论是全文最长大的部分,在材料使用上,几乎所有材料都用在这一部分的内容描述和分析论证之中。
正论论证的过程和展开方式,从形式上说,最主要、最常见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贯穿论证式;一种是并列论证式。
贯穿论证式,就是以中心论点为核心来贯穿正论全文,所有作为论证依据的研究材料和相关的分论点(论据),都围绕这一核心层层展开,按不宜颠倒的逻辑关系,步步深入、递进推演,最后导引出全篇论文的科学结论。例如,一篇题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人文精神》的论文[21],作者为了阐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观念和形态,牢固地统一在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人文精神”之中这一中心论点,便以这一中心论点为主线,进行贯穿式论证。先从最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论起,继而进入这一基础所包容的中国传统音乐观念中的人文精神论述,然后再导入更具体的中国传统音乐形态中的人文精神论述。这三个论证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前一个论述是后一个论述的基础,后一个论述是前一个论述的继续深入,最后即导引得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重情’和‘重心’的倾向”是“以‘人’为核心的人文倾向”和“儒道合流的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体现”的结论。
并列论证式,就是围绕着中心论点平行并列若干论据(分论点),以同等重要、相互关联的不同侧面去予以证明,然后再将这些证明所得小结论加以综合,最后得出与中心论点相应的总结论。例如,一篇题为《囊玛是宫廷音乐吗?》的论文[22],作者为了阐述和证明西藏地区藏族古典音乐种类“囊玛”(图49),不是宫廷音乐而是民间音乐,不是起源于五世达赖时期而是起源于八世达赖时期的见解(中心论点),在正论部分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从不同侧面并举罗列历史渊源、称谓含义、音乐内容、组织性质等方面的证据(分论点)来证明上述论点的成立,然后作者综合这些不同侧面的证据(分论点),最后即作出“囊玛”这一西藏传统音乐种类是西藏拉萨地区的民间音乐、它产生于八世达赖时期的结论。
图49 藏族古典音乐种类“囊玛”
由于正论是学术论文中内容最丰富、篇幅最长大的部分,它通常要涉及若干分论点和较丰富的不同性质的材料,所以,正论部分又常常要根据论证方式并按不同侧重的内容,分列出若干段落序号或各种小标题,使其各个分论内容更加醒目和全文论述条理清楚。此外,有的民族音乐学论文正论部分还要穿插列出若干乐谱、图表来作为例证,这些乐谱和图表又需要另行按出现的先后次序,分别编号与相关描述和论证内容相对应。(www.xing528.com)
⑤结论 有时也叫“结语”,即学术论文全篇的结束段,是全文体现论点、概括论证的最后的理论总结。一篇学术论文,无论是绪论的立论还是正论的论证,最终都是为了要得出一个结论,而且这个结论还必须写好,必须归纳有方,这样才能使论文不至于“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失其应有的学术价值。写好结论,一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结论要与绪论遥相呼应,立什么“论”,结什么“论”;前有“头”,后有“尾”,无论内容还是结构,都要首尾相应,有一个完满的终结。
二是结论应当是正论论证过程的自然结果,是根据正论所述事实和证据而顺理成章作出的理论概括,不可以脱离正论事实和证据,主观臆断、画蛇添足和节外生枝。
三是结论要言简意赅,语言要尽量做到精练、准确、深刻,篇幅短小而意味隽永。
⑥注释和参考书目 注释就是在论文页底、篇末或文后,对该文所引文献、乐谱、插图的出处予以编号显示和具体说明;参考书目的作者、名称、出版社、版本、出版或印制时间等,也需要在文末一并列出。此不仅是对原著者表示尊重,而且也是学术论文文本是否完善、是否规范,作者学风是否严谨、研究是否踏实的一种表现。
总之,学术论文的篇章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以上只不过是择常见的文体结构来举例论述罢了,在具体写作时,并不是要完全按照上述体例机械、生硬地进行,重要的是要注意上述论证和举例中所包含的一些基本写作原则和原理。
2.修改定稿
人们对各种文化中的音乐事象进行民族音乐学性质的学术研究,与一般欣赏音乐作品和观赏音乐事象行为所取主观的感性方式不同,是一种纯客观的理性认知方式,而纯客观的理性认知方式则需要以实践为基础来进行多次的反复验证,这样才能使其认知在理论和学术层面上逐渐得以深化。论文写作过程经历的就是这样一个复杂而严谨的科学研究过程,因而它就不可能短时间的一次就写得完美无缺。大多数情况下,一篇论文初稿写完后,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认真地进行几次不同程度的修改,才可能逐渐趋于完善。
对论文初稿进行修改,首先需要知道文稿到底还存在什么问题,发现不了存在的问题,就谈不上去进行修改。要有效地发现论文初稿存在的问题,可以试用下列两种方法:一种就是对文稿进行“冷处理”。也就是说,不要在论文初稿刚结束、作者写作“热情”和“热度”还没有降下来时就立即进行修改,而需要适当地将它搁置一段时间,等写作“热度”冷却下来之后,再对初稿论文进行审视,这样常常会有新的感受和新的发现。之所以要采用此种方式来发现问题,是考虑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形成某种思维定势或固定模式,总认为自己写出的内容都是有用的、都是正确的,从而难于发现其不足,一时也难于做到“忍痛割爱”。另一种就是广泛听取不同意见,在“冷处理”搁置期间,要有针对性地在同行范围内去进行学术交流,集思广益、听取意见。如果文稿是毕业论文或学位论文,则应当认真接受导师的指点和建议。“旁观者清,当事者迷”,从“旁观者”那里获取某些看法和有益经验,常常会使作者得到许多新的启迪和教益,从而清醒地发现文稿存在的一些不足。
作者对论文初稿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修正,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去加以考虑。从内容上入手,就是再次审视论文的原定论点是否成立、明确,论据是否充分、有力,论证过程是否严密、清晰,所得结论是否精练、正确。从形式上入手,就是再次审视论文的原拟结构框架是否均衡、完整;文字表述是否通畅、生动,标点是否合理、准确,序号是否连续、统一,注释是否完备、清楚。发现了问题,其后就是动笔修改。
学术论文的修改,一般可考虑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核对材料 民族音乐学论文一般都要涉及许多音乐志、音乐文献、乐谱、图表、音像材料,这些材料都是作者证实论点的重要依据,要再次参照原文或原出处一一进行核对,看是否引用准确,理解正确,有无错漏,有无失实。凡是对原引材料理解不够准确的,要进一步加深理解;文字、标点、乐谱音符、记号等错漏的,要一一改正;确是失实的材料,一律删去,切不可将就、马虎,草率从事。另外还需注意行文过程中的引文编号与页底或篇末引文注释的编号是否一致。
②进行内容和结构上的“增、删、换、移” “增”,就是将初稿未涉及的一些不可缺的重要材料补充进去,论述薄弱的地方再加强论述,使论文更加充实。“删”,就是删去一些不恰当的、可有可无的材料和论述,使文章更为精练、紧凑,比如鲁迅先生所说:“写好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23]“换”,就是用更有说服力的材料去取代那些不太有说服力的材料,从而提高论文学术论证的“力度”和价值。“移”,就是将论文中某些材料或论述文字,从不够恰当的位置调移到比较恰当的位置,使“文气”更加通畅,逻辑更加合理,结构更加均衡。
③誊清定稿 无论是手写文稿还是电子文本,学术论文修改完毕的最后定稿工作就是誊清文稿,安排好各层次题目与正文字体的大小比例,字距和行距,使文稿的外观形态尽可能清晰、端庄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最后,再将誊清文稿复制几个备份留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