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材料原创性含量分析:《民族音乐学概论》相关

研究材料原创性含量分析:《民族音乐学概论》相关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文写作所用研究材料的原创性含量,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考量和评估,即“研究材料本体的原创性”、“研究材料使用的原创性”和“研究材料组合的原创性”。因此,发现者或发掘者在相关研究课题中使用此类研究材料,实则是一种新研究材料的率先启用或创新性使用,这也应当是相关研究课题中一种材料本体方面的原创性体现。

研究材料原创性含量分析:《民族音乐学概论》相关

任何学术论文在论证过程中,都不可回避地要使用分量较重的第二手材料,然论文作者对于二手材料本身来说,则不享有“原创权利”,这也是论文写作在引用历史文献和他人著述文字和观点时,必须要明确、规范地注释其材料来源的根本原因。但是,不享有研究材料的“原创权”,并不等于在使用上就体现不出原创性,因为凡是公开发表的研究材料,都具有“社会公共知识库存”的属性,它们都可以用为更新、更有创意的学术创造过程,在使用中体现出“原创性”,从而继续发挥它应有的学术价值,推进社会科学研究和艺术科学向前发展。那么,什么是研究材料的原创性呢?

所谓“研究材料的原创性”,是指在研究材料获得和使用的学术规范要求前提下,研究者本人采集、发现的新材料,创造性地被研究者重新认知和组合并证明已经提升了论证力度的旧有材料和他人公布的材料,因其所具有的原创性特质,它们都可以被视为是具有原创性特质的本体材料和运用材料。

论文写作所用研究材料的原创性含量,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考量和评估,即“研究材料本体的原创性”、“研究材料使用的原创性”和“研究材料组合的原创性”。

1.材料本体的原创性含量

在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凡是由论文作者本人按照学术规范采集和重新发现的研究材料,其材料本体即具有原创性。由此也可以将这些由作者采集和新发现的材料本体,称之为“原创性材料”。

原创性材料的获得,一般有两种学术规范途径:

一是研究者本人通过规范的田野考察而获得,这就是学术研究领域中通常所说的“第一手资料”或“第一手材料”。田野考察所获第一手材料,因为是研究者本人付出精力、物力和时间获得,其内容和文化含量又是“当时”、“当下”的材料状态,而不是“过去”、“历史”的材料状态,因而材料本体即自然具有“最新”的原创性属性。

二是研究者本人通过对被淹没材料的钩沉和发掘获得。这一类材料虽然不是研究者亲自田野考察所获,但这些材料因特殊原因而被历史和岁月淹没,或被社会“假象”歪曲,或被现代社会相关部门“封存”,已经使得这些前人留下的材料,成为一种鲜为人知的“学术矿藏”。这一“矿藏”,经研究者耐心细致地搜寻、钩沉或发掘,挥去历史尘埃,拨开障眼迷雾,使这一类材料“重见天日”,其材料本体作为本学术领域的学术性发现,即相应具备原创性特征。因此,发现者或发掘者在相关研究课题中使用此类研究材料,实则是一种新研究材料的率先启用或创新性使用,这也应当是相关研究课题中一种材料本体方面的原创性体现。

无论是研究者通过田野考察获得的研究材料,还是研究者通过对被淹没材料的搜寻、钩沉和发掘获得的研究材料,因其材料本体具有较高原创性特征和原创性学术含量,在相关学术论文的研究中使用和运用,从学术价值评估角度来考量,可以被视为学术论文写作或研究成果中新增和新添研究材料的一种“补白式创新”表现。

2.材料使用的原创性含量

由于田野考察所获第一手材料及钩沉和发掘的被淹没材料,对于年轻学者来说具有较高的难度,一篇容量较大的学术论文,自然不可能处处显现的全都是研究者本人亲自考察所获的第一手新材料,或处处显现的全都是研究者本人“钩沉”或发掘获得的被淹没材料。并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材料的使用价值和学术价值,在社会文明和多元文化共存的发展进程中,无不具有深广的积累性和渐进性,任何研究领域都是前人学术成果积累的领域,都必然有大量程度不等的历史遗留材料和被肯定的研究成果,供其后续者作为参考材料和研究资料使用,因而学位论文使用历史遗存材料、前辈研究成果材料和同人研究成果材料不仅是必要,而且也是必然,甚至还是主体。那么,当我们在进行某项新的课题研究,还要继续使用这些“旧材料”时,是否还可能有“创新性”空间?是否还可能有“原创性”存在?我们的回答自然是肯定的。

就学术积累和科学成果积累显现出的渐进式、层叠式规律而言,前人留下、同代人创建的已有材料,无论是经典性的还是非经典性的,在论文作者的思辨过程和科研操作程序中,在“使用上”都可以表现出相应的“创新性”而使之具备程度不等的“原创性”特征。其具体的操作指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www.xing528.com)

一是对已有“旧材料”,结合论文研究的特定对象,对其内容和学术含量进行了正确、或基本正确、或独到的新理解和新解释。这即是说,在相关研究论文中,研究者对旧有材料的理解和解释,是与以往所知同领域研究者不同或不尽相同的,也正因为这种“不同或不尽相同”,使得这些旧有材料在该研究论文中,具有了新的学术含量和学术意义,并且这种与以往所知研究者不同或不尽相同的理解和解释,又证明是基本正确或可自圆其说的一家之言,由此即提升了该研究论文的学术含量或理论水准。据此而言,尽管研究者采用的是一些旧有的或他人的资料和材料,但由于这些材料被论文作者在新的研究课题中重新“注入”新的学科内容,或从不同认识侧面重新激活了材料的论证力度,所以从其材料的使用角度来说,即相应表现出论文作者已经拥有了一定程度的“原创性”贡献。

二是对已有“旧材料”,结合论文研究的特定对象,对其内容和学术含量进行了正确的新辨识和新考释。这种新辨识和新考释,或表现为对原材料的辨“实”,即确定了原先不甚明确或模糊不清的内容、时间、作者、背景等等;或表现为对原材料的辨伪,即对原材料的真实性、合理性、客观性进行了正确辨析,校正了对原材料的误识、误判,恢复了相关材料原先客观存在的本来面貌。这即是说,这些被重新辨识和重新考释的旧有资料和材料,又重新恢复了它客观存在的基本内容和应有的既不会被夸大、也不会被缩小的学术价值,从而增强了该研究论文的论证力度和理论深度。据此而言,尽管研究者采用的是一些旧有的或他人的资料和材料,但由于这些研究材料在使用上,学术含量和论证力度有新的提升,所以从其研究材料的使用角度来说,即同样表现出论文作者已经拥有了相应程度的“原创性”贡献。

无论是对“旧材料”进行了正确、或基本正确、或独到的新理解和新解释,还是对“旧材料”进行了正确的重新辨识和重新考释,均因为研究者在旧有材料使用上,体现出了一定程度和一定分量的创造性劳动,使其研究材料同时也就具备了相应的原创性特征。因此,从学术价值评估角度来考量,此种类型的原有材料使用和原有材料运用,当可被视为是学术论文写作对旧有材料本体存在的学术内涵分量,重新进行把握和重新进行认定的一种“更新式创造”表现。

3.材料组合的原创性含量

以上所述材料本体的原创性和材料使用的原创性,涉及和唤醒的都是所用研究材料本体固有的学术含量,都是相关材料本体构成及其学术内涵方面的创新性体现,而这里所谓“材料组合的原创性”,所涉学术含量层面则是若干研究材料本体与本体之间,在联系和关系方面所表现出的一定程度的学术性创新。

凡是未进入论文写作的任何“旧”有材料,无论它固有的学术含量如何,对于该论文选题来说,都是一些属于其他学者在研究课题中使用过的未经此次论文作者重新系统化、层次化、序列化组合的散乱材料;同时也都是一些还没有被相关论文作者激活的,可以在自己的论文中展现其学术论证力度的“死”材料。这些未经论文作者系统化、层次化、序列化“激活”的旧有研究材料,宛如一盘未经构思和组织的棋子,在对弈之前,都是一些互不相干的散乱“材料”,个个都是“死子”,自然还谈不上有什么战斗力发挥。但是,这些棋子一旦进入对弈棋盘,被优秀棋手所构思和组织,即可满盘皆“活”,从而显现出相当程度的战斗力。学术论文写作对于材料之组合而言,犹如棋子,规律类同。因此,如果研究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所获散乱材料进行了新的合理构思和新的合理组合,整体上提升了论文的论证水平,那么这些取获于他处的材料,在“组合上”即相应地表现出一定的“原创性”特征。材料组合上的原创性,也有两个具体征象:

一是研究者通过新的构思和重新组织,使原本与本研究课题不直接相关的“死”材料,被激活成为与本课题研究休戚是同的“活”材料。在这一新的构思和重新组织中,所用研究材料在相关选题中显现出的典型性、针对性和互证性,是这些研究材料已经被“激活”并证明与论文研究主题在学术上已产生“休戚是同”关系的重要标识。其中,材料显现的典型性,是提升学术论证力度的保障;材料显现出的针对性,是提升学术论证准确性的保障;材料显现出的互证性,是提升学术论证说服力的保障。因此,旧有材料在新构思和重新组织下展现出的典型性、针对性和互证性,是论文写作者在材料组合方面表现出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其原创性学术价值和含量,当不可淡化和低估。

二是研究者通过新构思和重新组织,让原先处于散乱状态的材料,转化成为相互关联、自成系统的材料,从而提升了这些材料在相关论文中的学术含量,增强了相关论文的论证力度。在这一新构思和重新组织中,所用材料在相关论文写作中显现出的有序性、层次性、逻辑性,是这些材料己经被“激活”并证明与论文研究主题在学术上产生“休戚是同”关系的另一重要标识。其中,所谓材料的有序性,就是使原先来自不同出处、各有不同形式和内容指向的材料,集中成为论证目标一致的在形式、内容和时序上都有合理安排的材料;所谓材料的层次性,就是使原先来自不同出处、各有不同学术分量的材料,集中成为同一研究主题论证中各尽其职而合理居于不同结构、不同层面的材料;所谓材料的逻辑性,就是使原先来自不同出处、互不相干的材料,集中成为同一研究逻辑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证明的材料。

可见,这也是论文写作者在材料“组合”方面,表现在若干研究材料相互之间关系和相互之间联系层面上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其“原创性”学术价值和含量,同样也不应当忽视。谈论到此,不由想起艺术史学家格罗塞论艺术材料逻辑组织时说过的一段话:“一堆石块,不成其为建筑,除非这些石头已经依照一定的建筑秩序排列起来。艺术史的知识也不成其为艺术科学,除非那各个的事实已经按照逻辑的关系组织起来。”[16]这确是一段科学使用研究材料的至理名言。

无论是变“死”材料为“活”材料,还是让散乱材料转化成有逻辑关系的系统材料,涉及的学术层面都是材料本体与本体之间,在联系和关系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程度的学术创新问题,同样会提升相关研究选题的学术价值和论证力度,因此,从学术价值评估角度来考量,此种类型的原有研究材料使用和原有研究材料运用,当可视为是学术论文写作对旧有材料进行系统化重新组合,使其相关材料论证力度整体提升的一种“重建式创新”表现。

总体来说,民族音乐学的材料采集和运用上的“原创性”问题,对于那些采用旧有材料或他人公布材料较多的论文写作来说,其“使用上”的原创性体现,更应当引起当事者充分重视。在相关论文内容和结构上,更需要有相当程度的具体显现,这样方可体现出学术论文写作和科研成果应当在相关论文内容和结构上显示的学术性和创新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