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音乐学概论:音乐概论与音乐专论的区别与关系

民族音乐学概论:音乐概论与音乐专论的区别与关系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关于音乐概论陈述一般特征的解释,曾提示到音乐概论文体与音乐专论文体之间具有某些一致性联系和各自不同的特征。因此,音乐概论往往需要在较多经过实践检验的专论成果积累基础之上,才可能予以完成和不断完善。这就是说,无论何种题目的音乐概论,都只能产生在众多相同和类同题目的音乐专论研究成果之后,而不可能是在之前。

民族音乐学概论:音乐概论与音乐专论的区别与关系

以上关于音乐概论陈述一般特征的解释,曾提示到音乐概论文体与音乐专论文体之间具有某些一致性联系和各自不同的特征。那么这些联系与不同特征,如何对应显示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则需要进一步作如下比较清晰的对比性归纳和论述:

其一,音乐专论作为一种科学论文,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体现新的科研过程和新的科研结果,其论述内容多半不是已有科研成果的重复解释和归纳总结,而是最新取得的一些科研进展和新设立某些假说的学术性展示和显现,而这些最新取得的科研进展和新设立的某些假说,还需要经历更多时间和多次实践考验才可能被相关学术领域视为可能建立通则的论据和材料。而音乐概论则是一种概括性的基础理论著述,其论述内容都是相关学术领域已经确立和认可的科研成果的重新理解、认知和归纳,它本身一般不再做超越已知研究成果的新研究和发表个人独特的新见解,而是将重点和主要内容放在本学科或本专业已被认可的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上。

其二,音乐专论强调在研究上要取独特的视角,选择新颖的题目,论题单一,论点集中,论述愈深入、愈独到、愈富有个性,其理论才可能愈具有创见性和科研性;而音乐概论则需要取多种角度,选共知题目,论题多元,论点多面,论述愈概括、愈周到、愈富于共性和规律性,其理论才可能愈具有普遍性。

其三,音乐专论直接的学术研究目标是发现、发表未知和不甚知的音乐事象存在,探索其构成规律和特征特质,以丰富学科研究内容和导向研究内容的继续深入;而音乐概论则是梳理、归纳已发现、已发表并为学术界肯定的研究成果,传授这些被类型化和概念化处理过的音乐事实及其研究方法,以推导此学科研究或所涉学术研究成果和基本操作方法向更大的层面普及。因此,音乐概论往往需要在较多经过实践检验的专论成果积累基础之上,才可能予以完成和不断完善。这就是说,无论何种题目的音乐概论,都只能产生在众多相同和类同题目的音乐专论研究成果之后,而不可能是在之前。

其四,从著述目的和应用功能来说,音乐专论主要是给本学科本专业的“同行”和“专家”阅读的科研性著述或研究参考资料,多数情况下都不陈述知识性内容和众所周知的事实和材料,故文本主要是从学术意义上去展示其论述的精华、观念的独到、论据的确凿和材料的典型;而音乐概论则主要是提供给本学科本专业的学习者、教育工作者和导师学习、参考、教学的著述,因而多数情况下都要作基础理论性质的陈述,故文本力图要展示其论述的全面、概念的准确、论据的系统和材料的普遍。例如,前面曾论及的《民族音乐概论》,就是一部基于20世纪60年代中国各音乐院、系需要系统的“民族音乐”课教材的目的,在收集、汇编和研究大量中国各民族、各类型音乐资料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中国当时民族民间音乐理论研究成果,对中国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形貌和内涵作出系统归纳和概括的论著。此论著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划分为民歌和古代歌曲、歌舞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及民族器乐五个论题,分别对各类音乐形式的历史、体裁特征、音乐特征、构建规律进行了全面论述,因其论说系统、材料丰富而成为广大音乐工作者和院系师生学习、教学的基础理论读物和教本。

综上所述,音乐概论与社会科学中的其他学科概论著述一样,都具有基础理论教科书的性质,总体上具备了内容系统、概念准确、结构清晰、例证充分、深入浅出、逻辑严谨的特点,特别是那些以学科为论说对象的概论著述,这些特点表现得更加充分和鲜明。

【注释】

[1]1992年《中国音乐年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2]柯琳《白云观道教法事科仪调查报告》,《1991年香港第二届道教科仪音乐研讨会论文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3]节选自田青主编《中国宗教音乐》,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第60—61页。

[4]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编写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

[5]《周礼·仪礼·礼记》,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71页。

[6]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7]刘东升《中国乐器图志》,轻工业出版社1987年版。

[8]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编,毛继增、袁炳昌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新世界出版社1986年版。

[9]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乐器图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0]《周礼·春官·小史》,郑玄注。

[11]《正字通·丿部》引。

[12]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第一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00页。

[13]节选自[南朝]沈约宋书·乐志卷1》,苏晋仁、萧炼子校注本,齐鲁书社1982年版。

[14]伍国栋主编《白族音乐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15]吕炳川《台湾土著族音乐》,台湾百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版。(www.xing528.com)

[16]《贵州侗族(南部方言区)音乐》,郑寒风执笔,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7]万桐书《维吾尔族乐器》,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8]贵州省文联《侗族大歌》,贵州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19]沈洽《民族音乐志的理论和架构》,《艺苑》1985年第4期

[20]李汉杰《试论音乐志的性质、特征及体例》,《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2期。

[21]郭瑶《少数民族音乐志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刘桂腾《东北满族音乐志框架初拟》、张中笑等《〈侗族音乐志〉编写构想》,均见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编《民族音乐论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22]杨民康《民族音乐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23]张明《〈白族音乐志〉序一》。

[24]来新夏主编《方志学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版。

[25]金毓黻《普修新地方志的拟议》,《新建设》1950年第5期。

[26]陈湘、王珍《被淡忘的民族志电影》,《中国民族报》2007年8月10日。

[27]玛格丽特·米德的原话为“没有用电影记录逝去的文化是一种犯罪性的疏忽”,见《影视人类学原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28]张兴文《迈向民俗学的影视与民俗研究》,《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

[29]当时与笔者同时参与摄制工作的当代音乐学学者,还有薛艺兵、项阳、萧梅等。

[30]卡尔·海德《影视民族学》,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31]保罗·霍金斯主编《影视人类学原理》,王筑生、杨慧、蔡家麒等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版。

[32]张江华、李德君等编著《影视人类学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3]邓启耀《视觉表达》,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4]吴秋林《影视文化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35]于林青《曲艺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7月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