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民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几百万藏族同胞勤劳淳朴,善于以歌抒怀,借舞抒情。银白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莽原,正好引吭高歌;河谷飞平的坝子上可以尽情歌舞。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豪迈的现实生活则是他们即兴歌舞的创作源泉。因而藏族舞蹈与歌唱艺术密切结合,以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
图4-1 藏族舞
1.藏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
藏族民间歌舞分为自娱性和表演性两种,也是群众性与专业性之别。广场自娱性的歌舞有:谐、卓、果谐等,堆谐、热巴等歌舞主要由艺人们表演。
堆谐,汉语称“踢踏舞”。源于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流传到拉萨、日喀则及四川昌都、甘孜等地区。堆谐音乐和舞蹈有完整的程式,有固定的引子和尾声曲,正曲由“降谐”(慢板)和“果谐”(快板)两部分组成。降谐曲调悠扬,以唱为主、舞为辅。果谐曲调轻快,以舞为主、唱为辅。舞蹈时,膝关节松弛,脚下灵活,以踢、踏、悠、跳等脚部动作踏出有规律有变化的各种节奏点来表达情感,形成堆谐朴实自如、轻捷灵活的风格特点。
果谐,有围着圆圈歌舞之意,是藏族牧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古老的、群众自娱性较强的集体歌舞。每逢婚嫁吉日,男女老幼相聚皆跳果谐,盛行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果谐的表演程式是:男女各站一排,携手成圈,或男女交织成圈。由领舞者先唱一句或说一段吉祥话作为开头,其余舞者随着齐声喊“次、次、次”或“去、去、去”便随歌起舞,载歌载舞没有乐队伴奏,一般男领一段,女合一段,一曲接一曲。歌舞节奏由慢转快,慢板歌声缓慢高亢,舞步稳重矫健。快板舞蹈随曲调节奏转为激烈奔放,动作多由踢、踏、悠、跳、转组成,舞姿奔放流畅。(www.xing528.com)
谐,汉语称“弦子”,是历史悠久的藏族歌舞形式。谐的音乐曲调悠扬动听,舞蹈动律以松弛柔美著称。内容大多是歌颂爱情、劳动、家乡或自然景物等方面。它的表演程式是:男女各站一排围成圆圈,由一男子拉着弦子在前领舞,随着弦子曲调边歌边舞,队形时而向圈内聚拢,时而散开。圈顺时针进行,间有小圈自转,舞蹈延绵流长,舞步多由靠、撩、拖、点、转等动作组成,与手臂动作的摆、掏、撩、甩等配合自如。
卓,汉语称“锅庄”。卓是一种劳动气息浓厚,粗犷豪放的藏族古老歌舞形式。卓流行很广,种类繁多,风格不一,区别于其他藏舞之处是卓曲调辽阔深沉,节奏顿挫有力,生活劳动气息浓,动作幅度大。
2.藏族民间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
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是坐胯,上身松弛并向前倾。这一体态特征不仅来自自然环境、民族性格和服饰特点,也带有受压迫的宗教心理痕迹。然而这些动作体态主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调整,带有艺术性创造,因此从舞蹈角度来看,具有另一种美感。
3.藏族民间舞蹈动律的基本特征
膝部有规律的颤动和屈伸是藏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由于藏族人民生活在极其寒冷的青藏高原,户外的放牧劳动和由羊皮制成的沉重、宽大的裤子以及厚实的长靴,增加了人体腰部的负重;厚实的长靴妨碍了小腿以下部位的灵巧运动,相对而言却使髋关节和膝关节得到了相应的解放,造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这个“屈”除了颤膝,也包括懈胯,由于这一动律的制约,使藏舞下身主动,上身被动,形成自下而上,欲动先屈的特点,从而使舞蹈给人一种飘逸又沉稳的感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