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
2.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其中,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广义的教育者指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身心发展方面起到影响作用的人,如家庭中的父母、单位同事等。但是从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人员。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也是学生的主要影响者和引导者。
3.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恐惧症。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幽闭空间恐惧症属于场所恐惧症的一种,患者害怕密闭或者拥挤的场所,因为担心这些场所会发生未知的恐惧,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焦虑和强迫症状,一旦离开这种环境,患者的生理和行为都会迅速恢复正常。题干描述的幽闭恐惧症,也被称为密闭空间恐惧症。
4.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其中,关注生存是教师初次接触实际教学的实习阶段。在此阶段,教师们所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即能否在这个新环境中生存下来。所以此时,教师们关注的是班级的经营管理、对教学内容的精通熟练,以及上级的视察评价、学生与同事的肯定、接纳等。题干中的李老师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说明教师处在关注生存阶段。
5.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包含:(1)生存性功能;(2)发展性功能;(3)享用性功能。其中,发展性功能是指学生习得的道德认识和社会规范转化为自身的认同感,能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对个体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题干中的小刚通过参观基地下定决心勤奋刻苦学习,体现出德育促进了个体的发展,提高了个体行为的自觉性,属于发展功能。
6.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量表的类型。数字等级评定量表是用圈画数字的形式来确定所列行为特征的等级。行为特性一般分3—5个等级,用数字1、2、3、4、5来表示,并对数字等级作简单的文字说明。A选项不符合题意。标准评定量表指以统计标准差为单位划分评价等级的一种量表,它具有分数呈递增或递减的两种间距趋势,且要求评价资料数据分布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该表能准确查出在某标准差区域内的样本数占总体数的百分比值,同时也能由样本占有的百分比数查出为某一标准差值。因此,C选项不符合题意。强迫选择表一般由10—20个组构成,每组又由四个行为描述项目组成。在每组四个行为描述中,要求评定者分别选择一个最能描述和一个最不能描述被评者行为表现的项目。描述评定量表是对所评定的行为,提供一组有顺序的文字描述,可由评定者选出一个适合受评者的描述;也可综合描述量表与数字量表,给每个描述一个等级。本题B选项易混淆,题干中不是让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学习适应的情况,而是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程度,属于描述评定量表。
7.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四个选项都属于教学过程的规律,其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互动性规律)说明,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双方具有本质的联系。题干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学习然后针对学生的难题进行答疑,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又发挥了主导作用,体现了该规律。
8.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类型。按评价功能分类,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其中,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最终的活动成果而进行的评价。例如,学期末各门学科的考核或考试,目的是验明学生学习是否达到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
9.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方式。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常用的检查方式有两大类:平时检查和考试。平时检查包括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验等。因此,题干描述的内容属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方式中的考查。
10.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意志的品质。意志品质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四个方面。其中,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个体能够自主地、独立地采取决定及执行决定。题干中学生自觉地拿出课本是因为具有意志的自觉性。
11.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题选择的原则。作为课题应具有的几个特点:(1)实践性,即所选课题一定是针对自己教学实践改进的需要;(2)可行性,是指这个问题尽管很需要,但自己要能研究,应考虑多种主客观条件,要难度适中,量力而行,从细微处着手;(3)科学性,即所选问题不能是“问题”。例如体罚,尽管在实际中被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有效,但不能去研究如何体罚会更有效。题干中教师不能提出“如何让后进生抄作业”这样的课题,因为这些问题的研究,既不符合教育规律,也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违背了课题选择的科学性。
1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非正式群体的类型。根据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及其与正式群体之间的不同关系,大致可以将它划分为四种类型:(1)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这类群体与正式群体目标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其成员服从集体领导,在工作上有进取精神。这类非正式群体有益无害,它可以使正式群体的工作更为生动活泼,更有成效。(2)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这类群体的活动有时与正式群体目标一致,有时不一致;在一些问题上一致,在另一些问题上又不一致。这类群体对正式群体的目标时而关心、时而发难、时而协作、时而挑剔,其态度有一定的不稳定性。(3)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这类群体的目标与正式群体的目标在总体上是不一致的,它所起的作用也往往是消极的。(4)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这类群体也可称之为犯罪团伙。它是由一些具有犯罪动机的人自发形成的群体。题干中的文艺小组是自发形成的,为学校文艺活动做出了贡献,属于积极的非正式群体。
1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句话意思是:(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句话体现了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1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后进生的教育。首先,教师对学习成绩有了提高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赞许。教师对学生寄予的较高期望,开展适当的学习竞赛,表扬或奖励学习优秀的学生,为后进学生提供可以学习的榜样等,都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类措施可以看作是正面的激励措施。其次,在教学中适当地采用合理的惩罚等,也可以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不过采用这些负面的激励措施一定要适当。过高地要求和过度的压力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焦虑,导致学习效果下降。过于严格地要求和严厉地惩罚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失去自信,从而损伤学生的自尊心,降低学生的理想和志向。因此,这种负面的激励措施一定要适当地运用,而且要因人而异。对于心理承受力强,而且有一定潜力,具有较强惰性的学生,要适当加大压力,提高惩罚的力度;而对于心理承受力较弱,能力较低的学生,则要较多地采用正面激励措施,适当给予负面压力。
1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气质类型。多血质的人善交往,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题干中小霞的表现符合多血质的特征。
1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实施中,主教行为是教师在课堂中发生的主要行为,它包括呈现、对话和指导。而在呈现行为中又以语言呈现为主体,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教师课堂的讲述行为。讲述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行为。题干描述符合讲述行为的含义。
1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前瞻性记忆。前瞻性记忆是指当事人记得将要采取的行动,是相对于回顾性记忆的一种记忆。它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一种是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是在某一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动作记忆;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是在适当条件下完成规定的动作记忆。B、C选项都是指保持时间不超过一分钟的短时记忆,故排除。本题D选项易混淆。外显记忆是记忆的一种类别,是指需要有意识的努力才能使信息恢复的记忆。题干中没有强调学生花费意志努力去记要改作文的事情,只是在规定的时间做出规定的动作,属于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
18.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人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人的身心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其中,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题干中的主人公主要是因为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并缺乏社会性刺激,出现不会说话,听觉、嗅觉灵敏等特征,体现了环境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
19.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目标取向的类型。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的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它对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价值。我国古代的《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宗旨,即为典型的“普遍性目标”取向。
20.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思维的类型。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题干中的其他人都想不出称大象的办法,只有曹冲想出来了办法,体现出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2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题干中班上的同学各有所长,是因为同学之间有差异性。
2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常见的精加工策略之一是记忆术,记忆术指的是人们把那些枯燥无味、但又必须记住的信息“牵强附会”地赋予其意义,使记忆过程变得生动有趣的方法。题干中“钱禁兵馆”属于缩简(或简缩法),属于精加工策略。
2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强化的分类。常用的课堂强化技术包括:(1)言语强化。如“好”“很好”“对极了”之类的词语做出评论。(2)非言语强化。如通过目光接触、点头微笑、靠近学生或做出某种积极的姿态等非言语动作对学生的某种行为表示赞赏和肯定。(3)替代强化。如A同学因某种行为受到老师表扬,而B同学也想受到同样的表扬,于是就模仿A同学受到表扬的行为。(4)延迟强化。教师有时会对学生前一段时期的行为进行强化,这种对以前行为的强化就是延迟强化。(5)局部强化。如一个学生在黑板前解错了一道题,教师就可以强化他解题的思路是对的,或者强化他的努力是好的,这就是一种局部强化。(6)“代币制” 方法。所谓代币,可以是一些五角星、小卡片、游戏币等类似的东西,这些东西积累一段时间就可以“购买”或“兑换”奖励。题干中教师的做法符合局部强化的特点。
2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期望的特点。教师期望效应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暗示性。教师把从各方面得到的学生信息汇总和加工后形成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和期望。教师在传递自己期望的时候,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对高期望的学生与低期望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就是说,教师期望的传递通常是相当隐蔽的,教师通过各种态度、表情和行为方式将其暗含的期望以相当微妙的方式传递给学生。(2)层次性。教师期望效应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年龄层次、基础层次、时间层次。(3)情感性。教师期望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也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4)激励性。教师期望效应的激励性,也许更多地来自于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师生间的相互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化教师期望的积极性,激励其形成良好的行为表现。其中,层次性的年龄层次是指对于一个学生群体来说,教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就可能持有不同的期望。比如说,对于10岁和12岁的学生所应达到的认识水平,教师的期望就可能有所不同。符合题干描述。
2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典条件反射学习规律。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削弱,并最终消失,即条件反射的消退。题干中的描述符合消退的定义。
2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逻辑记忆是以语言、概念、原理为内容的记忆,如公式的记忆。
2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集体的基本特征。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包括: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其中,明确的共同目标是班集体的首要特征,也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2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级座位编排的原则。李老师安排座位的方法可让学生进行互补,体现了协作性。
2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把两个及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题干的描述符合复式教学的定义。
3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有:(1)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学风,校风,有关领导和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设置、校园环境等;(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4)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题干中干净的教室环境属于物质性隐性课程。
3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B选项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故排除。C选项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故排除。D选项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准,不符合题意。A选项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3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素质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素质教育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教育目的,在本质上是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变革。
3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程理念。新课改下,课标的核心理念:(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树立终身学习观;(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因此,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不是个性化而是民主化。B选项说法错误。
3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即使学生发展为一个“整体的人”。
3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管理的具体要求。课程管理的具体要求包括:(1)改革课程功能;(2)改革课程结构;(3)改革课程内容;(4)改革课程实施;(5)改革课程评价;(6)改革课程管理;(7)改革教师培训方式;(8)建立和健全课程的管理制度,构建全课程管理运行机制。其中,改革课程内容要求强化“课标”意识,落实各学科课程标准,提高学校与教师把握“课标” 与执行“课标”的能力。题干中的描述属于改革课程内容的要求。
36.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程考试改革的内容。新课改纲要指出: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D选项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的标准是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
3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调节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包括:(1)教育作用;(2)调节作用;(3)导向作用;(4)促进作用;(5)评价作用;(6)示范作用。调节作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作用,也是重要的作用,体现在教师职业道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处理与职业、学生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A选项体现的是教育作用;C选项体现的是导向作用;D选项体现的是促进作用。
38.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中提出的礼仪篇,要求教师应该仪表得体,举止端庄。具体包括:幼儿园内,不穿太露、太透、太紧身的服装,不穿高跟鞋、拖鞋,发型端庄、优美,符合教师身份;要化淡妆,忌浓妆艳抹;佩戴饰物要适当,不宜超过两件;衣着整洁,讲究好个人卫生。时刻保持大方的走姿、坐姿和站姿。挺胸、收腹,行走时不耸肩驼背,不东张西望,坐、立时双膝并拢。在孩子面前不抱胳膊,不叉腰,不跷腿。题干描述符合礼仪的要求。
39.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强调关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4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之一: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是指在教师职业道德中,育人被视为教书的根本目的。教师职业道德的教书与育人要求的双重性也就是要求教师能根据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把人类世代创造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认真负责地传授给年轻一代,能从德、智、体等方面培养和塑造学生,使之成才。题干中强调的是教师既要教知识又要教做人,体现出教书育人,符合的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
41.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要求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题干中的教师虽然临近退休却不断学习新事物,体现出终身学习的思想。(www.xing528.com)
4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时事政治。《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
4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权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下列权利:(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题干中校长让王老师停课一周,侵犯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权。
4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要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二十字方针,即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4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下列权利:(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综上所述,B、C、D选项属于教师的权利,教师无权禁止学生参与社会活动,A选项错误。
4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权利。人格尊严权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如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变相体罚或其他有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题干中教师当众辱骂小张,侵犯了其人格尊严权。
47.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教师资格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幼儿园、小学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后,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或者组织有关部门认定。
4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4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相关规定,该班主任将学生关禁闭侵犯了学生的人身自由权,学生有权对该班主任提出申诉,或者提出诉讼。因此,B选项说法错误。
5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学校仪器安全管理制度》第九条规定,学校每学年要全面清查一次教学仪器药品,清查结果要报告领导。上级主管部门有权对学校闲置、多余和长期不用的仪器进行统一调配。
二、多项选择题
51.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等。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3)加强评价和辅导;(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B选项是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的要求。
52.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智育的基本任务。智育的基本任务包括:(1)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D选项是德育的基本任务。
53.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正强化。正强化是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有机体自发作出某种反应,得到正强化物,那么此类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正强化在塑造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学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学习条件和人际关系、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A、B、D选项符合正强化的定义,C选项教师通过取消课间休息时间减少学生摆弄小东西的行为是一种负惩罚。
54.A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的概念。广义的学习包含动物的学习和人类的学习,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C选项符合学习的概念;B选项是一种习惯,没有行为的改变;D选项是一种无条件反射。
55.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要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对教学的内容需要进行科学的选择;根据学习迁移规律的要求,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精选教材要突出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必须把最基本教学的内容和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放在首位;要突出学习材料的共同要素,突出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学习材料的组织结构和应用价值。综上,A、B、C、D选项的说法都符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内容、教材要求。
56.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教书育人。“教书育人”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A选项说法错误。
57.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分类。班级管理制度包括:学习制度、卫生制度、考勤制度、考核制度、自我约束制度和自我保护制度。A选项属于学习制度;B选项属于考核制度;C选型属于考勤制度;D选项属于卫生制度。综上,A、B、C、D四个选项都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
58.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主学习的特征。自主学习的特征包括:学习活动前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A项制订学习计划属于学习活动前;B项属于学习活动中;C、D选项属于学习活动后。
59.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学生伤害事故赔偿的范围与标准,按照有关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或者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的有关规定确定。因此,A、B、C选项符合题意。
60.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第九项规定,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二十七条规定,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中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予以赔偿后,可以向有关责任人员追偿。因此,C、D选项说法正确。
三、判断题
61.正确 【解析】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低下,不允许全体社会成员都接受学校教育,教育与受教育的权利都控制在极少数统治阶级的手中。同时,由于社会生产的科技含量水平较低,劳动者也无须经过学校教育的专门培训。所以,古代教育的教育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培养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统治者,即只培养神职人员和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的人才。故本题正确。
62.正确 【解析】新课改倡导的现代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故本题正确。
63.正确 【解析】个人本位论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故本题正确。
64.正确 【解析】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题干描述符合教学设计的特点,故本题正确。
65.正确 【解析】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有促进作用。故本题正确。
66.错误 【解析】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可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二者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测量学的观点看,前者可以通过“陈述”或者“告诉”的方式测量;后者只能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量;(2)从心理表征来看,前者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后者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3)从激活与提取来看,前者激活速度比较慢,其提取往往是一个有意识的搜寻过程,后者激活速度快,能相互激活;(4)从输入与输出看,前者是相对静止的,输入与输出相同,后者输入与输出不同;(5)从学习与遗忘的速度来看,前者习得速度快,遗忘速度也快,后者习得速度慢,遗忘速度也慢。综上,程序性知识只能通过观察行为来间接测量,但是激活速度更快。故本题错误。
67.正确 【解析】学习期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所指向的目标可以是成绩、也可以是奖品、教师的赞扬、名誉和地位等。题干描述符合学习期待的定义,故本题正确。
68.正确 【解析】在初步掌握动作技能时,学习者只能对那些很明显的线索(如教练的提醒纠正等视听线索)发生反应,不能觉察自己动作的全部情况和错误。而动作熟练后,学习者能觉察到自己动作的细微差别,仅凭细微的线索就能改进调整自己的动作,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故本题正确。
69.错误 【解析】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解释了气质的生理基础。他依据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划分了四种气质类型。神经活动的强度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工作能力和耐力的标志,强的神经系统能够承受强烈而持久的刺激。平衡性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相对力量,二者力量大体相同是平衡,否则是不平衡。灵活性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速度,能迅速转化是灵活的,不能迅速转化则是不灵活的。其中,反应的敏捷性是神经过程灵活性,即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转化速度的外在表现。巴普洛夫提出:胆汁质属于强而不平衡的类型,即感受性低但是耐受性强,多血质是强、平衡、灵活,即感受性低、耐受性强、敏捷性高。因此,题干中的描述应该是多血质的特点。故本题错误。
70.正确 【解析】“班级是个社会组织”,这是20世纪90年代产生于我国教育社会学中的一个观点。此观点认为,不仅是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社会关系体系,而且是一种为社会需要培养未来人才的社会组织。故本题正确。
71.错误 【解析】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综上,题干中的描述符合班级目标管理的定义,而不是平行管理。故本题错误。
72.错误 【解析】新课程结构改革的具体要求包括:整体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课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掌握基础的同时要求个性发展,开设选修课。故本题错误。
73.正确 【解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在学习评价上的不同表现在: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形成反馈,为教学设计的修改提供依据。在评价中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故本题正确。
74.错误 【解析】严谨治学要求教师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廉洁从教要求教师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题干中的描述属于廉洁从教的要求,故本题错误。
75.正确 【解析】师德修养不是一个盲目、自发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目的的、自觉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加强师德修养,首先要学习和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和基本原则,熟悉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和范畴,全面了解学习和社会对教师的基本师德要求,这是师德认识的主要内容。故本题正确。
76.错误 【解析】《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发生学生伤害事故,情形严重的,学校应当及时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报告。故本题错误。
77.错误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中小学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享受教龄津贴和其他津贴,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故本题错误。
78.正确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教育行政等部门和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根据需要,制定应对各种灾害、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的预案,配备相应设施并进行必要的演练,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故本题正确。
79.错误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育教学语言文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育教学。民族自治地方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从实际出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实施双语教育。国家采取措施,为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实施双语教育提供条件和支持。题干的描述违背了本条法律,故本题错误。
80.正确 【解析】《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了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的不同情况。其中第十款规定,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题干的描述符合本条法规内容,故本题正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