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导入新课的教学方法。悬念导入是指在教学中创设带有悬念性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题干中教师通过设置悬念性的问题,给学生留下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告诉学生上完这节课之后给出答案,因此属于悬念情境导入。
2.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的类型。课的类型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复习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以课内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幻灯片、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等。
3.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级管理的模式。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题干中的描述符合班级平行管理模式的定义。
4.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因此,ABC正确。教学的最主要环节是上课,而不是德育,但德育可渗透在教学中。
5.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点。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3)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工;(4)教师需要“教育机智”。题干中,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特征采用不同教育方法和手段,是因材施教的体现,属于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征。
6.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导生制。贝尔—兰卡斯特制也称为“导生制”,即由教师教年龄大的学生,再由其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或学习差的学生。题干中,老师从每排选择一名“导生”,首先教他们知识,然后让这些“导生”将学到的知识教给自己排的学生,符合导生制的特点。
7.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家庭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归为两个维度:接受—拒绝维度和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其中,专断型(拒绝—控制),父母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稍有不顺,非打即罚。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长此以往,将会与父母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通过题干中小雨父母要求孩子对自己绝对服从以及小雨表现出的焦虑及敌对反应,可以判断出小雨父母的教养方式属于专断型教养方式。
8.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1)教育者。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和从事学习活动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学习的成年人。(3)教育影响(也称为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中介,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9.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题干中,阿龙明明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说明他道德认知是正确的,但是却忍不住这样做,说明其缺乏的是道德意志,因此班主任应该从道德意志入手对其进行教育。
1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题干中,美术老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美术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进行主观判断,属于教学效能感。
1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人的全部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就是目的性,这是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
13.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指导教学。指导教学(直接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进行的课堂教学策略。罗森赛恩等人提出,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2)呈现新材料,告诉学生新课的意图,让学生明确目标,然后逐步呈现新信息,并示范某个程序,提供许多正例和反例,确保学生理解新内容;(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练习;(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题干所述与指导教学的内涵相符。
1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产力对教学内容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着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在14世纪以前,学校教育中自然科学的课程,一般只有算术、几何、天文等学科;到了14至16世纪,学校中增加了地理和力学;17世纪以后,又增加了代数、三角、物理、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学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原子物理、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控制论、信息论等许多新兴学科,都逐渐纳入了学校的教学内容。
1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辅导的要求。辅导是根据学生的需要,由教师给予指引的一种教辅形式。辅导应注意下述要求:首先,着重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但不可越俎代庖,替学生完成作业;其次,及时发现与补救教学中的缺陷,结合作业批改来评讲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最后,对他们的学习状况、学习风气、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进行指导,并使之得到改进。综上所述,选项ACD正确。在辅导过程中,老师不能代替学生完成作业,而是应该指导学生做好作业,故B选项错误。
1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室布置的原则。布置教室一般应遵循教育性、主导性、主体性、阶段性、针对性、艺术性、实用性、创造性原则。其中,教室布置的实用性指教室布置不能只是装饰与点缀,而应考虑规范行为、培养品格、陶冶性情、锻炼能力、丰富知识、配合单元教学的实际需要。所有的栏目在填充内容时都要考虑所选内容是否有意义、有价值。在布置教室时,适时添加与教材有关的辅助教学资源,这是增强教室布置的实用性的有效方法。如上自然课时,可搞一个相关主题的图片展;上生理卫生课时,可在教室的适当位置张贴人体结构图;上作文课时,可安排学生优秀习作展等等。
1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十个步骤: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确定起点行为、编写教学具体目标、设计标准参照试题、开发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包括教学设计准备活动、信息呈现、练习与反馈活动等部分)、开发与选择教学材料、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评价、进行教学调整、设计与实施终结性评价。
1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有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教学相长。其中,心理相容是指群体成员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彼此协调一致与谅解。教师与学生之间虽然文化水平不同,但教师和学生的社会目标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教师教导下学生集体与个人和教师的动机与价值观念也能达到某种一致。
1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中的巩固性原则的概念。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2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人身权中的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权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如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变相体罚或其他有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题干中,老师罚小北在教室后罚站,属于变相体罚,侵犯了小北的人格尊严权。
2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人的身心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其中,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如肤色、身高和体重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体现的是遗传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社会属性中的继承性。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前赴后继,后一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题干中,现今学生也会学习儒家经典的现象,体现出了现代对古代经典著作的继承。
2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其中,身体—动觉智力(即身体运动智能)是指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能有效地组织协调人的四肢,从而达到有效的运动能量;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另外,也有分为九种智力的版本,新增了存在智力。
2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在解释发生认识论时提出了四个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其中,顺应指的是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新刺激的影响。题干中,小刚为了融入小伙伴的圈子,主动从动画片中去学习一些小伙伴常玩的游戏,去适应环境,即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新刺激的影响,因此属于顺应。
2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知阶段理论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以及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成人)。11—15岁的儿童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最大的特点是已经摆脱了具体可感知事物对思维的束缚,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题干中的描述符合形式运算阶段的认知特点。
26.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中的记笔记策略指的是学生借助笔记既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维持学习注意力和兴趣,又有助于概括新的知识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记笔记能促进学习过程中主体的深加工,有助于学习者从外部控制转向自我内部控制。题干中,“心不及墨”意思是指凭记忆力去记事,不如用笔墨记录可靠。与“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意思相近,都强调记笔记的重要性。
2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经典条件反射的学习规律有获得与消退、泛化和分化等。其中,泛化是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即辨别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并对其作出不同的反应。题干中,小红被猫抓过之后,对所有有爪的动物都十分惧怕,即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因此是泛化。
2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即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题干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意思是每个人都是要死的,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羽毛还轻,作为人,我们应该要让自己死得有价值,有意义。要达到这点,就要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体现了自我实现的需要。
29.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领导方式有:(1)民主型。学生的典型反应有:学生喜欢学习,喜欢同别人尤其喜欢同教师一道工作;学生工作的质和量都很高;学生互相鼓励,而且独自承担某些责任;不论教师在不在课堂,都能自觉学习。(2)强硬专断型。学生的典型反应:屈服,但一开始就厌恶和不喜欢这种领导;推卸责任是常见的事情;易被激怒,不愿合作,而且可能会在背后伤人;教师一离开课堂,学习就明显松弛。(3)仁慈专断型。学生的典型反应:大部分学生喜欢这种领导,但看穿他的这套方法的学生可能会恨他;在各方面都依赖教师,在学生身上没有多大的创造性;屈从,并缺乏个人的发展;班级工作的量可能是多的,而质也可能是好的。(4)放任自流型。学生的典型反应:不仅品德差,而且学习也差;学生中有许多推卸责任、寻找替罪羊、容易激怒的行为特点;没有合作;谁也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题干中学生的表现与民主型的描述吻合。
30.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适应问题是新教师的心理问题,顺利度过适应期的教师,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还会面临新的适应问题。A选项说法不正确。
3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教育。对胆汁质类型的学生,在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勇敢和主动的个性品质的同时,要避免产生粗暴、任性、高傲等个性特点。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既要触动思想,又要避免激怒他们,宜采用“以柔克刚”和“热心肠冷处理”等有效方法。要求他们自制,能沉着、深思熟虑地回答问题,能镇静、从容不迫地进行活动,培养他们在行为上和态度上的自制力,培养他们扎实的作风。B选项是对多血质类型学生的教育措施,C选项是对黏液质类型学生的教育措施,D选项是对抑郁质类型学生的教育措施。
3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设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设置在使人具有安全感的地方,并且应该设置在比较安静的地方。图书馆是相对来说比较安静且给人安全感的位置,较其他三个选项更适合用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3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包括外部条件(如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和内部条件(如认知失调、态度定式、道德认知等)。其中,态度定式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题干描述符合态度定式的概念。
3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高原现象。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题干中的描述属于高原期。
3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气氛的类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的。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题干描述属于消极型的课堂气氛。
36.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艾宾浩斯认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概括地说,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遗忘的材料是先多后少。所以,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的规律,应该及时复习,而不是推迟复习时间。
37.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6—8岁)、可逆性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1—12岁)。其中,权威阶段也称为他律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年长者的命令。一方面他们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命令;另一方面,他们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要求。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题干中的冯明认为哥哥和自己都应该受到惩罚,且根据打碎的数量多少认为哥哥应该受更大的惩罚,符合权威阶段的表现。
38.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学习来自观察与模仿。模仿学习有不同的方式:(1)直接模仿,如一些基本的社会技能(幼儿学习使用筷子)即如此;(2)综合模仿,指学习者经模仿历程而学得的行为,未必直接得自模仿一个人,而是综合多次所见形成自己的行为;(3)象征模仿,指学习者对所模仿者,不是模仿其具体行为而是其性格或其行为所代表的意义;(4)抽象模仿,指学习者观察学习所得的是抽象的原则,而非具体行为。题干中描述的是象征模仿的内涵。
39.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知觉中的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第一印象一旦建立起来,它对后来的信息的理解和组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由于保持认知平衡和情感平衡的心理需要,人们必须使后来获得信息的意义与已经建立起来的观念保持一致。这样,人们对于后来获得信息的理解,常常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题干中,由于教师第一堂课讲得不太好,此后学生就产生了对该老师的固定印象,因此是首因效应。
4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认知风格。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为依据,不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作出独立判断,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关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喜欢独处。题干中,王刚在思考问题时依据的是内部参照,极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属于场独立型的学习风格。
4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正强化。正强化是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题干中,小明喜欢打篮球,经常不完成作业,妈妈为了让小明养成完成作业的习惯,答应让小明多玩一个小时篮球,妈妈的目的是提高小明完成作业的频率,妈妈所用的强化物是小明喜欢的刺激,即打篮球,所以是正强化。
4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头脑风暴训练指的是,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具体应用此方法时,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一是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二是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三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四是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题干中,曾老师组织学生通过集体讨论,鼓励大家提出各种观点,属于头脑风暴法。
4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主观因素主要有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熟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学生的志向水平与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等。其中,成熟与年龄特点在各种动机表现中可见,幼年的孩子对于社会的影响、家长的过高要求等常常是不予理睬的。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小孩子对生理安全过分关注,而大孩子比较在意社会影响,如教师、家长的期望等。比如,刚入学的孩子会产生对高年级学生地位和外表的羡慕,而对于教师的眼神却不会多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性的动机作用才增长,如注意到自己在班中的地位,渐渐地学会与其他同学比较等。
4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板书。板书设计的要求有:(1)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内容精炼是指板书要用最精炼的文字或简洁明了的图形、符号反映教学的主要内容。重点突出是指板书要反映教学的难点、重点,不能主次不分或主次颠倒。因此A选项正确。(2)语言科学、准确。板书语言科学、准确是指用以表达教学内容的板书语言信息符号是恰如其分的。这就要求板书要用词恰当、概括准确、图表规范、线条整齐。(3)条理清晰、布局合理。各学科的教学内容都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这就要求板书要层次清楚、条理分明、主线清晰、枝蔓有序。因此B选项正确。(4)形式多样、启发思维。板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同一个教学内容因教学主旨、教学风格、教学对象等不同也会有区别。(5)书写规范、流畅,示范性强。因此D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板书的字体大小应该要适宜,而不是越大越好。
4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涅信息加工理论。加涅把学习分成了八个阶段:(1)动机阶段: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2)了解阶段:注意和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所学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并编码和储存;(4)保持阶段:将已编码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储存;(5)回忆阶段:进行信息的检索;(6)概括阶段:实现学习的迁移;(7)操作阶段:反应发生阶段,学生通过作业表现其操作活动;(8)反馈阶段:证实预期,获得强化。题干中提及的反应发生阶段属于操作阶段。
46.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1)注意: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如果学习者对示范行为的重要特征不予注意,或无正确的知觉,就无法进行学习。(2)保持:用言语和形象两种形式把所获得的信息转换成适当的表象保存起来。(3)再现:把记忆中的表象转换成行为,并根据反馈来调整行为以作出正确的反应。(4)动机:再现示范行为后,学习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还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题干中描述的把符号的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的过程是再现,也叫运动再生过程。(www.xing528.com)
4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申诉制度的特征。教师申诉制度的特征包括:非诉讼性、权利救济的特定性和法定性。公开性不属于教师申诉制度的特征。
48.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受教育者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残疾人身心特性和需要实施教育,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因此A、B选项正确。第三十八条规定,国家、社会对符合入学条件、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少年、青年,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因此D选项正确。第四十条规定,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为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创造条件。C选项15岁的小美涉嫌故意杀人,但由于小美属于未成年人,所以其家庭应该为其继续接受义务教育创造条件。因此,C选项表述错误。
49.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5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题干中,老师体罚学生手段恶劣,情节严重致学生死亡,需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多项选择题
51.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全球化浪潮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我国仍处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转型中。在此背景下,现代学校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有:(1)学校教育将更加向世界开放,全球式的教育规范逐渐会得到确立。因此A选项正确。(2)教育与全球化问题以及面临的困境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成为解决全球问题的一大重要手段。因此B选项正确。(3)由于经贸、文化、人才等出现世界性,教育上要求确立人才规格标准,教育目的有所变化。(4)全球化会引起教育上的一系列冲突,使教育内外部矛盾更为尖锐。因此C选项错误。(5)全球化可能对学校教育内部的一些要素产生消极影响。因此D选项正确。
52.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认知领域目标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为六个层次,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其中知识的重点在于记忆和回忆,后五个层次属于理智能力和理智技能。
53.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面授教育的特点。面授教育容易受到时间、空间、校舍和师资等的限制,而远程教育则不受时间、空间、校舍、师资等的限制。因此D选项表述错误。其他三项均表述正确。
54.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知识的价值。文化知识蕴含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多方面价值,这些价值体现在知识的认识价值、能力价值、陶冶价值、实践价值。其中,陶冶价值即陶冶人的精神和情操。
55.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当前教育公平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有:(1)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问题。首先,教育经费与设备配置的差异导致教育条件的不公平;其次,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的差异导致教育过程的不公平;再次,城乡学校的教育条件与教学水平的差距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最后,教育投入的差距深刻影响教育的公平。(2)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一是“留守儿童”问题;二是“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3)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引发的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因此,ABCD选项都属于上述教育公平问题。
56.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不连续动作技能的特点。不连续的动作技能也称非连续性动作技能、断续性动作技能,它是指动作开始和结束都十分明显,组成活动的各动作彼此可以相互独立,并且持续时间相对短暂、其精确性可以计数的动作技能。如射击、举重、投篮等。故A选项和C选项正确。不连续的动作技能一般是自我调节的,较少受外部情境的控制,如射击等。故D选项正确。B选项属于连续的动作技能的特点。
57.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把条件作用的学习历程分为两类:一类为反应型条件作用,即个体行为中已具有的刺激—反应联结,经过刺激替代的方式,从而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又称“反射学习”。另一类为操作型条件作用,即指实验者就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自发性的多个反应中,选择其一施予强化,从而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历程,又称“操作学习”。斯金纳对学习历程的解释就是后一种类型。
58.AC 【解析】本题的是考查学习动机的分类。(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判断动机高尚与低级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社会和集体。如果把学习看成是对社会多作贡献和应尽的义务,则是高尚的学习动机;而把学习看成是猎取个人名利的手段,则是低级的学习动机。(2)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生因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外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即在学习活动以外由外部的诱因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题干中,小洪为了得到父母的奖励才努力学习的,这是把学习看成获取利益的手段,属于低级的学习动机,并且是以外部诱因作为动机,属于外部动机。
59.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措施。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措施有:(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也有教材将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表述为: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程序、讲授学习方法。
60.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如果没有这种自身产生的动力,个体的学习活动就不可能发生。因此A、D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学习期待则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主体去达到学习目标,因此,学习期待也是学习动机结构的必不可少的成分。因此C选项正确。
三、判断题
61.A 【解析】核心课程要求围绕一个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在形式上,核心课程通常采取由近及远、由内向外、逐步扩展的顺序呈现课程内容。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故本题正确。
62.B 【解析】终身教育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地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故本题错误。
63.B 【解析】班级管理是一项整体的育人工程,管理中要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构筑学生自我管理机制。班级管理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多种班级管理岗位得到锻炼,提高管理能力。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增加管理岗位,能让每个人都明确自己负责的岗位职责,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故本题错误。
64.A 【解析】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学生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尺度,也是评价老师工作效果的重要依据。从某个意义上看,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主要就是对学生的评价。故本题正确。
65.B 【解析】教师的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确定问题、分析问题、拟订方案、实践尝试、反馈评价、归纳总结等几个环节。故本题错误。
66.A 【解析】教育系统从性质上分为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从整体上分为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故本题正确。
67.A 【解析】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社会的发展逐渐表现为滞后、同步和先行三种情况。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农业社会,教育一般落后于经济发展;在机器大工业为主的工业社会里,教育与经济的发展趋于同步;而在当今正在形成的信息社会里,要求教育超前于经济发展,即要求教育先行。故本题正确。
68.B 【解析】选修课分组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学校提供的一系列学程或活动小组中进行选择的一种分组方式,也称为兴趣分组。这种分组教学被认为是一种易于实现的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故本题错误。
69.B 【解析】老师对学生评定总成绩时,既要考虑平时表现,也要考虑总体表现。故本题错误。
70.B 【解析】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计划外”的知识、观念、情感等,不是课程计划中所预期的东西。因此,隐性课程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在整个教育环境中所获得的那些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非正式的、非官方的经验。故本题错误。
71.A 【解析】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从课程开发活动的外围逐渐走进圈内,参与课程的开始与研制,尤其在校本课程层面上,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故本题正确。
72.A 【解析】抛锚式教学模式又叫“实例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情境性教学”,要求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一旦问题确定,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随之而定(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故本题正确。
73.B 【解析】当教师发现实际的教学进程不合理的时候,应该对其进行调整,以适应实际的教学情况。故本题错误。
74.B 【解析】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其中,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属于外部动机。故本题错误。
75.B 【解析】能够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渴望独立是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之一。故本题错误。
76.A 【解析】教师通过会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也可以对学生的认知、情绪、态度施加影响。心理辅导教师在向学生询问时,不要提过多的问题,少提封闭式的问题,多提开放式问题,不但要问事实,还要问看法与感受。故本题正确。
77.A 【解析】我国心理学界大多数人认为:思维无论从个体发展还是从种系发展来看,大致上经历四个阶段:即动作思维(直觉行动思维)、形象思维、形式思维、辩证思维。故本题正确。
78.B 【解析】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故本题错误。
79.A 【解析】奥苏贝尔提出“先行组织者”概念,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先行组织者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及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它可以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同化、理解新学习的内容。故本题正确。
80.B 【解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自觉性,也称主动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基本的表现。②独立性,也称自主性,这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③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故本题错误。
81.A 【解析】学习的程度不同对保持进程也有影响。一种学习材料如果学习后没有达到一次完全能背诵的标准,这是低度学习的材料;如果达到恰能背诵之后还能继续学习下去,这种材料是过度学习的。低度的学习材料容易遗忘,过度学习的材料要比恰能成通的材料保持得好一些。在一个实验中,让三组被试练习画手指迷宫,第一组被试者练习到正确地画出手指迷宫,第二组被试多练习50%,第三组多练习100%。以后检查三组的保持量,结果超出100%的过度学习保持量最高,但50%的过度学习效率最佳。这说明过度学习对记忆是很有好处的。故本题正确。
82.A 【解析】感知能力就是对感觉刺激、知觉对感官刺激赋予意义进行认知的水平,取决于感官对刺激的敏感程度,而且经验和知觉决定对刺激的判断,具有笼统性和模糊性。小学生的感知能力笼统、不够成熟、精确性比较差,很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故本题正确。
83.B 【解析】同样的奖励来自不同的人产生的效果也不同,一般而言,熟悉的人赞许不如来自不熟悉的人的赞许作用大。故本题错误。
84.B 【解析】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人的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简单道德风貌。故本题错误。
85.B 【解析】巴纳姆效应指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题干中描述的是皮革马利翁效应。故本题错误。
86.B 【解析】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题干中,“程明认真在家做作业,然后一段时间后听到爸妈的叫喊,程明主动地将注意力从写作业上转移到父母的叫喊声中”这是一种注意的转移,而程明一直在认真做作业,也说明其注意的稳定性好。故本题错误。
87.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故本题正确。
88.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第五款规定,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因此,教师参加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师的权利而非义务。故本题错误。
89.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故本题错误。
90.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故本题正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