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施测过程对测验信度的影响。施测过程因素:测验的环境条件如通风、室温、采光等条件会影响到测验的稳定性,室内燥热、考场周围嘈杂、座位拥挤、考试秩序混乱等都会导致测验信度下降。
2.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互动性原则。教学活动的设计,在教学体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遵循下列原则:(1)教学空间决定性原则。所谓教学空间即教学活动范围,指学生的已有经验状态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2)互动性原则。贯彻教学的互动性原则,要以充分发挥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基础,同时要把这种主动性、积极性指向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方面,即指向于学生心理结构的构建。(3)程序优化原则。教学程序设计的中心在于规划教学活动中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因而教学活动的步骤、内容、方式、方法及时序均要依据所要构建的心理结构的本性及其形成、发展的学习规律。(4)方式方法多样性原则。方式方法多样性指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及课的类型与教学方法不应局限于某一方面,而应依据学习的需要与各种方式方法所固有的特点灵活应用,相互配合,使教学获得最佳效益。因此,注重充分发挥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互动性原则。
3.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涅的九大教学事项。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九大教学事项:(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因此,加涅的九大教学事项最后一项是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4.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设计的突显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某一种或某几种教学要素,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方案中突出某一教学方法的运用,某一部分教学内容的讲述,一种新教学环境的设计,从而使教学活动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富有层次感。这体现的是教学设计突显性的基本特征。
5.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布卢姆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分类。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五个等级。其中,价值体系个性化指个体通过学习,经由前四个阶段的内化后,所学得的知识观念已成为自己统一的价值观,并融入性格结构之中。
6.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评价的激励功能。课程评价的激励功能是指通过课程评价可以激发内在动力,使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题干中的描述是激励功能的体现。
7.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可分为:(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其中,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其中,负向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题干中,盲目的“教育先行论”,导致经济受到了不良影响,体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8.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模象直观。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题干中,地图和模型属于模象直观。
9.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顺序性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表现在:(1)身体的发展: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2)心理的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一般情感到复杂情感。题干中的描述属于心理发展的顺序性。
1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环境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和组织等给予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包括各种校外教育机构,主要是指少年宫、少年科技站、各种业余学校等。题干中参观博物馆、文化馆,属于学校、家庭环境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和组织等给予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因此属于社会教育。
1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题干中,教师向学生示范竖笛的吹奏方法,说明教师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因此属于演示法。
1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的本质属性包括独特性、生成性、自主性、整体性。其中,生成性指的是人是未完成的存在,也是非特定化的存在,人总处在未完成之中,人的生命处于不停息的变化之中。人的“未完成性”意味着人永远不会被完成。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要明了生命的未完成性、未确定性以及由此而具有的生成性。教师所要做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长的情境,引发学生无限创造力和潜能,在每个学生无法知道自己有何潜能时,教师有意地去承认和赏识学生,发掘自身的潜能,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题干中把学生蕴藏的生命潜能激发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正是生成性的体现。
13.C 【解析】本题考查的作业的形式。作业的形式包括阅读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其中阅读作业包括复习、预习教科书,阅读人文和科学读物等;口头作业包括口头回答、朗读、复述、背诵等;书面作业包括演算习题、作文、绘图等;实践作业包括观察、实验、测量、调查等。综上所述,题干中的背诵课文属于口头作业。
1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内差异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既不是在被评价群体之内确立基准,也不是在群体之外确立基准,而是对被评价的个体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是对他的若干侧面进行比较。题干中属于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若干个方面进行比较,属于典型的个体内差异评价。
1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各种外部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对课程实施的影响体现在:(1)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的倾斜、财政和物质资源、技术支援等,这些因素会对课程实施产生很大的影响。(2)新闻媒介、社会团体、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可以成为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无形的动力。
1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智育的任务。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智育的任务表现在:第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第二,发展学生的智力。题干中,学生学会掌握心算书写等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技能技巧,属于智育的任务。
17.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包括:(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因此,题干中教师了解其所教科目的知识属于专业学科知识。
1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1)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2)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方法和思想导向。(3)文化观念制约教育观念。(4)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其中,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表现在:首先,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其次,文化的发展影响教育的发展;最后,文化内容倾向影响教育的性质。题干中体现文化本体对教育的内容方面就有很大的影响。
1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综合,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定社会或阶层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职业行为的精神基础,是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根本标志。因此,A、B、C选项说法正确。
2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发展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促进着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如物理、化学的实验,幻灯片、电影的演示教学,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的产生,广播、电视教学的出现,教学中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都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题干中在现代中小学课堂出现多媒体设备,而古代没有,说明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先进的设施设备,体现了教育会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影响。
2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理解。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题干中教师的行为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
2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主任工作。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教师,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多位教师通力协作教育的过程。班主任的职责之一就是要协调所有任课教师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力量。A选项的做法不利于构建良好的同事关系。B选项不符合作业设置的要求。C选项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D选项与翁老师沟通,协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合理办法,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复习导入。复习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到新的学习活动中来的方法。题干中,李老师先让学生巩固之前所学的字词,属于复习导入。
2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创新性学习。以问题为核心的自主创新性学习模式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通过自我思考、探索而自主展开学习,重点不在于课本知识。
2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程序学习中的自定步调原则。编制程序教学的原则有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自定步调原则、及时反馈原则和低错误率原则。其中,自定步调原则是指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接受程度选择最适宜的学习进度,这样学生容易成功,学习动机强。
2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五个环节。其中,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2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设计的意义。教学设计的意义有:(1)教学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2)教学设计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直接手段;(3)教学设计是教学评价和教学交流的载体。因此ACD选项正确。而教学设计与教师获得的利益无关。
2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题干中,老师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表明教师在教学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2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杜拉观察学习的注意过程。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环节。其中,注意过程决定了个体在众多榜样作用影响时,有选择地观察某些方面。观察者首先必须注意到榜样行为的明显特征,否则,就不可能习得这一行为。题干中,学习者在大量示范影响中选取一定的行为作为观察、知觉、吸收的目标,属于注意过程。
3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偶像认同。认同的类型包括偶像认同和价值认同。偶像认同,指出于对某人或某团体的崇拜、仰慕等趋同心理而产生的遵从现象。价值认同,指个体出于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及必要性的认识而发生的对规范的遵从现象。
3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动机压抑说。动机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此学说认为许多遗忘的发生既不是由于记忆的衰退也不是由于经验的干扰,而是因为个人常常压抑痛苦的记忆,如羞耻感、恐惧感、罪恶感的隐私总是被设法压抑而造成的遗忘。题干中的描述符合动机压抑说的观点。
3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命题。命题是意义或观念的最小单元,用于表述一个事实或描述一个状态,通常由一个关系和一个以上论题组成,关系限制论题。
3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规范背离的类型。社会规范背离依据背离的内部根源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错误依从、错误认同与错误信奉三类。错误依从指个体与某些非正式群体与不正当的小团体建立较密切的联系或加入这些组织后,迫于这些群体的内部压力,盲目服从或接受这些群体的不正确的规范与准则,从而做出有悖于社会规范的行为;错误认同指个体由于个人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原因,错误地将某个不符合社会规范准则要求的人物,作为自己仰慕崇拜的偶像而进行模仿学习,从而发生社会规范的背离行为;错误信奉指个体由于个人的生活环境与特殊的经历,产生或接受了一些错误的道德观念或思想,甚至根深蒂固,成为一种道德信条,从而使个体发生社会规范的背离。题干中,小迪接受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些错误的思想,并成为一种道德信条,而做出损人利己、背离社会规范的事情,属于错误信奉。
3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景记忆。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经去过的地方。
3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应用的过程。学生应用知识的具体过程因课题的性质与难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过程可以分为审题、联想有关知识、课题类化和检查验证答案这四个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过程。其中,联想有关知识,指的是通过联想,使头脑中有关的知识“复活”,然后依据这种知识去辨认当前课题,这也是课题解决的重要一步。直接的联想是由课题的问题和条件直接想起所需要的知识。间接联想必须利用中介性的知识来联系所需的知识。题干中激活与该问题有关的知识,找出与该题有关的一个特殊问题或一个一般问题或一个类似问题,体现的是联想的过程。
36.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上位学习。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中药这个总括性概念,它的包容程度更高。
3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可逆阶段。皮亚杰认为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阶段和公正阶段。其中可逆阶段,这个阶段儿童不再认为成人的命令是该绝对服从的、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他们认为,道德行为准则只不过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题干中的描述符合可逆阶段的特点。
3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的实质。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因此B、C选项正确。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学习者必须凭借反复的练习与经验,才有可能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A选项正确。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不等同于先天的本能行为。D选项错误。
3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题干中的一览表属于组织策略里面的纲要策略。
4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罗杰斯的教育思想。罗杰斯在1969年发表的《自由学习》一书中,认为自发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入的学习,大量的经验是通过实践习得的。在教学法方面,罗杰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也叫非指导性教学法,或开放性教学。
4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复杂运动技能形成阶段的联系定位阶段。联系定位阶段的重点是使适当的刺激与反应形成联系而固定下来,整套动作联为整体,变成固定程序式的反应系统。其特点是学习者经过练习使各个个别动作联系起来,动作趋向协调,对单个动作的注意力大为减少。
4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态度的特点。态度的特点有:(1)态度的对象性。个体所持有的任一态度都是指向于某一个具体对象的,该对象或者是事物,或者是群体,也或者是他人,当然也可能是自己。(2)态度的内在性。态度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状态,它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到,而只能间接地推测得知。(3)态度的持久性。态度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则具有相对的持久性。(4)态度的概括性。态度作为一种反应的准备状态,它并不决定特定的行为,而是决定个体一定类型的行为。但个体对一类事物所形成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却是对各种具体对象的态度概括化的结果,如学生的乐学态度就是对课程、教师、授课、作业、考试等具体对象的态度的概括。态度的这种概括性使得态度会产生较大的迁移。综上所述,题干中体现了态度的概括性特点。
4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训练法。心理训练法是指通过有目的的心理练习,对被训练者进行有意识的影响,使其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以达到适宜的心理程度,满足提高心理水平,增强身心健康需要的教育手段。心理训练法侧重的是在头脑中进行的,而不是身体实际的活动。题干表述体现了心理训练法。
4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惩罚和负强化。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但是,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因此A选项正确。惩罚和负强化的区别,主要有:(1)目的不同。惩罚的目的是阻止不良行为的发生,负强化的目标是激励良好的行为。(2)实施方式不同。惩罚是当个体表现不良时使用,负强化是正在受惩罚的个体表现好时使用。(3)后果不同。惩罚的结果是不愉快的,而负强化的结果是愉快的。因此B、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4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涅学习过程的概括阶段。加涅将学习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分别为动机阶段、领会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和反馈阶段。其中回忆阶段是指进行信息的检索。概括阶段是指实现学习的迁移。领会阶段是指注意和选择性知觉。反馈阶段是指证实预期,获得强化。题干中,学生把已经获得的知识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中去的过程,即实现学习的迁移,属于概括阶段。
4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以沃尔夫的官能心理学为基础,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组成“心智”的各种官能分别进行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题干中的学习迁移理论属于形式训练说。(www.xing528.com)
4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教书育人的理解。教书育人包括知识的教学和品德的修养。教师不仅要用自己渊博的见识、扎实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生,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说明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4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教师〔2014〕1号)第四条“教师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处分”中第九款规定,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或者组织、参与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生有偿补课的。A选项错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B选项选项错误。利用课后辅导时间,对学生实施性骚扰,侵犯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权。C选项错误。
49.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受教育者的权利。受教育权主要有以下类别和内容:(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A、B、D选项是受教育权的体现。C选项未能对学生进行公正的评价,侵犯了受教育者的权利。
5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一条规定,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学历,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因此,A、B、D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
二、多项选择题
51.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测评。教学测评,即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正确、积极的教学测评,可以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以进一步修订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测量的目的在于考核教学成效,也就是考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即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格等的形成状况,所以A、C选项正确。教学测量的目标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测量目标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而不能偏离教学目标,所以B选项正确。教学测量的对象是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德等的形成状况,它不可能像物理测量那样直接进行,只能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间接测量,所以D选项错误。
52.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包括:教师的领导风格,对教师的期望,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
53.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师,应当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A选项错误。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学生,B选项错误。教师应当不仅仅注重应试科目的教学,也要注重非应试科目的教学。C选项错误。
54.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1)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A选项错误。(2)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B选项正确。(3)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C选项正确。(4)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因此,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力投资转移到人力资本,要追加教育投资总量。(5)政府负担教育费用所占比重应逐步增大,教育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公平。D选项正确。
55.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学制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依据。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学校教育结构和学制。A选项正确。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依据文化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文化发展和文化传统制约学校教育制度的制定、学制传统和管理体制。B选项正确。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的状况,C选项正确。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部分,借鉴外国学制中的有益经验。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学制,都有它建立和发展的过程,既不能脱离本国学制发展的历史,又不能忽视外国学制的有益经验。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决定不同性质的学制,这是学制的本质方面。D选项正确。
56.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应具有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1)教学能力;(2)交往能力;(3)组织与管理能力;(4)课程开发与创生能力;(5)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其中良好的教学能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教学设计的能力。具体体现为教师掌握和运用课程标准的能力,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制订教学计划的能力,编写教案的能力。②教学实施的能力。教学实施能力也是多种具体能力的综合,包括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课堂教学组织的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技巧的能力和教学机智。③学业检查评价的能力。具体包括:设定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的能力,收集评价资料的能力,选择和运用评价方法和工具的能力,分析或解释评价资料与结果的能力以及反馈矫正的能力。
57.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的分类。根据知识的抽象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具体知识指具体而有形的、可通过直接观察而获得的信息。该类知识往往可以用具体的事物加以表示,如有关日期、地点、物品等方面的知识。抽象知识是指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只能通过定义来获取的知识。这类知识往往是从许多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来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概念或原理,如有关道德、人性等的知识。
58.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开放型操作技能。开放型的操作技能主要依赖于周围环境提供的信息,个体需要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动作执行过程中的环境是一直变化的,具有不可预测性。羽毛球、骑车属于开放型操作技能,A、B选项正确。封闭型的操作技能主要依赖于个体自身的内部反馈信息,动作执行过程中的环境是可以预测的。自由体操、舞蹈属于封闭型动作技能,C、D选项不符合题干。
59.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并列结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又称组合学习,是在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一般而言,并列结合学习比较困难,必须认真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因此,直观在并列结合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BCD选项正确。下位学习通过类属过程获得意义的学习。A选项错误。
60.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的领会和掌握。知识领会在知识掌握过程中的作用:(1)知识的领会是掌握知识的首要阶段。如果缺乏领会则根本不能掌握知识,如果领会的水平较低或不够全面,或是有错误,则这种知识就难以应用,也很难得以巩固。知识的领会对于知识的掌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A、B选项正确。(2)知识的领会并不等于知识的掌握。领会的认识过程,并不包括掌握的全部认识过程。因为领会过程中形成的知识,除了需要进一步巩固以外,还有待于应用来检验,并在应用中进一步充实与提高。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三、判断题
61.A 【解析】我国古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教育塑造理想人格,并以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德行修养来服务并服从于统治阶级的需要,从而成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故本题正确。
62.B 【解析】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的发展水平应当是指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水平。故本题错误。
63.A 【解析】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故本题正确。
64.B 【解析】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的结果。非正式规范的形成则是成员们约定俗成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故本题错误。
65.B 【解析】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是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故本题错误。
66.A 【解析】课题研究有助于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课题研究的严密性,可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故本题正确。
67.A 【解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学思并重、温故知新等教育观点,孔子都有提出。故本题正确。
68.B 【解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使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者也成为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故本题错误。
69.B 【解析】夸美纽斯曾经提出泛智论的思想,即提出“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故本题错误。
70.B 【解析】教学过程是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师应把学习看成是意义建构的过程,避免按照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机械地进行教学。故本题错误。
71.B 【解析】当前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故本题错误。
72.A 【解析】个体差异在青年人身上表现为各自独特的个性,具有相当程度的稳定性。如果没有重大的、突发性事件的发生,青年时期形成的一些基本品质与个性,在很长时间内不会发生重大变化,甚至终生保持。故本题正确。
73.B 【解析】开放式问题是指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回答有多种可能,问卷上并没有列出具体回答,请被访者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描述可长可短,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正好相反,谈话一般无法深入。封闭式问题的回答一般可以预见,而且数量较少,许多封闭式问题只要用“是”或“不是”就能解答。题干中的问题属于开放式问题。故本题错误。
74.A 【解析】上好一堂课的要求:(1)内容正确:讲授的内容必须是正确和科学的,对内容的说明和解释应准确无误;讲授要有条理,符合逻辑,层次分别。(2)方法得当:要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来选择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本节的教学内容。(3)组织得好,积极性高:组织好一堂课的全过程,有良好的教学秩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积极性都很高,表现出教与学的辩证统一。(4)教学效果好: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归根结底要看教学效果,看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故本题正确。
75.B 【解析】课程设计首先应该确立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主要包括两方面工作,一是课程范围的确定,涵盖所有有价值的学习领域;二是课程目标表述方式的选择,主要包括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确定等等。故本题错误。
76.B 【解析】客观性测验的优点是取样广泛,命题的知识覆盖面大,答案明确,不易受评卷人主观态度影响,能有效地测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故本题错误。
77.B 【解析】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工具,教学语言是连接教与学的主要媒介。故本题错误。
78.A 【解析】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故本题正确。
79.A 【解析】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认为,一种学习之所以能够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是因为两者有相同的元素。后来伍德沃斯把相同要素说改为共同要素说,也就是说在两种活动中有共同的成分才能发生迁移。这种相同不仅包括内容或实质上的相同,还包括程序的相同。故本题正确。
80.B 【解析】心理辅导的工作地点是学校,对象是中小学生,工作内容以预防为主。心理辅导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非个别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故本题错误。
81.A 【解析】通过语言教学和训练,脑机能的组织也可以改变。例如,聋哑人学习手势语,他们与别人交流时,视觉系统替代了听觉系统,而手势语的知觉依赖形状、相对空间位置以及手移动的视知觉,这就是说,特殊形式的教学可以矫正大脑,使之能运用不同的感觉输入信息,从而实现适应功能。当聋哑人使用手势语交流时,不同脑神经系统加工过程代替了在正常情况下使用语言神经系统的加工过程。故本题正确。
82.B 【解析】学校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故本题错误。
83.B 【解析】固定特殊班级制的特点是让某方面超常儿童,大部分时间接受为他们安排的特殊教材与教学活动,小部分时间参与一般性质教学活动。弹性特殊班级制的特点是超常儿童在大部分时间接受一般性教学活动,只有一部分时间接受必要的特殊教育与教学活动。题干中描述的是弹性特殊班级制的特点。故本题错误。
84.A 【解析】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个独特的社会化方式。同伴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的形式更为复杂;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其同伴间的交流更加有效,他们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他与其他儿童的交往活动;开始形成同伴团体。故本题正确。
85.A 【解析】技能学习指通过学习而形成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有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两种。心智技能指内在的心智活动方式,如各种学习策略、解题思路等。操作技能指外在的操作活动方式,如各种体育运动技能。技能的学习比知识的学习更为复杂,它不仅包括认识问题,还包括实际执行问题。技能学习最终要解决的是会不会做的问题。故本题正确。
86.B 【解析】学习动机中的认知内驱力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属于内部动机。而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属于外部动机。故本题错误。
87.B 【解析】根据成就动机理论,与害怕失败者相比,追求成功者一般会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而害怕失败者会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故本题错误。
88.A 【解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重视学习的结果,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常常是和自己对成绩的满足感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满足感常伴随着教师的夸奖而增强。故本题正确。
89.B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因此,小文刚满5周岁,还未到法定入学年龄。故本题错误。
90.A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教科书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编写,内容力求精简,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经济实用,保证质量。故本题正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