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东省教师招考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教师招考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中提出了“结构课程论”,强调“无论选取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题干强调教师是学生的模范,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福勒和布朗把教师专业发展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阶段。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对象是人,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广东省教师招考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

第一部分 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布鲁纳教育思想。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中提出了“结构课程论”,强调“无论选取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2.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教育的特点。古代教育的特点包括:①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②等级性: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③道统性:天道神道、人道往往合而为一。④专制性:教育的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⑤刻板性: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比较单一,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⑥象征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能否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综上可以得出题干体现的是专制性。

3.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分类。教育叙事研究是针对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阂与分裂而兴起的一种研究方法,按照教育叙事的内容可分为教学叙事、生活叙事和自传叙事。

4.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5.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包括:(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题干中,小兰之前去机构学习,由于科技的发展,现在可以网上学习,体现了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手段。

6.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学生观。学生是权利主体,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是责任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7.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是指在个体毕生发展过程中,个体在与他人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随着年龄而发生的变化。D选项属于社会性发展。A选项属于心理发展;B、C选项属于生理发展。

8.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双轨学制。双轨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最初甚至也不对应,因为一轨从中学开始,一轨只有小学。这样就剥夺了在群众性小学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后来,群众性小学发展到了中学时,才有了初中这个相对应的部分。初中阶段的双轨制,一轨是文法中学(英国)、国立中学(法国)和文科中学(德国)的第一阶段,另一轨相应的是现代中学(英国)、市立中等学校(法国)和初级中学(德国)。因为题干中提到送到初级中学学习,所以弗雷德最有可能是德国人。

9.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校管理目标的导向作用。学校管理目标的导向作用表现为:学校管理目标的首要作用是为学校指明前进的方向。学校管理目标明确,可以引导学校的管理活动与教育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发展,以实现预期要达到的结果。题干中,学校管理目标贯彻我国教育方针,引导教育的发展方向,从而引导学校实现预期结果,体现了其导向作用。

1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有学者把校园精神文化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1)认知成分,即学校这个群体和构成它的个体对教育目的、过程、规律的认识,属于校园文化的理性因素;(2)情感成分,是学校这个文化体内的成员对教育、学校、班级、同事、同学、老师、学生特有的依恋、认同、参与、热爱的感情,这种感情内通常包含着很深的责任感、归属感、优越感和献身精神;(3)价值成分,即学校校园所独有的价值取向系统,像“有教无类”的价值取向,“忠于职守”的价值取向,“尊师爱生”的价值取向,“教育、教学活动优先”的价值取向以及“严谨、守纪、规范、团结”的价值取向等;(4)理想成分,即学校及其成员各种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发展水平所表达的希望和追求。如创造美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许多优秀学校所追求的理想。题干强调的“教育、教学活动优先”的氛围属于学校文化中的价值成分。

1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学生对学校生活态度的因素。因为题干提到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区别,所以主要是学习成绩的区别。

1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题干强调教师是学生的模范,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1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福勒和布朗的教师关注阶段论。福勒和布朗把教师专业发展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阶段。其中,老师处于关注情境阶段会更加关注学生的成绩,关注教学上的种种需要或限制以及挫折。

1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策略的类型。依据教学策略的构成因素,顾泠沅将教学策略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四种类型:(1)内容型策略。内容型策略有强调知识结构和追求知识发生过程两个类别,也就是结构化策略、问题化策略。(2)形式型策略。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形式型策略有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学习三种类别。(3)方法型策略。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这是一个包含着各种各样方法、技术、程序和模式的领域。(4)综合型策略。综合型策略是直接从教学的目标、任务出发,以教学经验为基础多方面综合地展开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类型,关于李康等人的分类:(1)方法型教学策略是以教学方法这个因素为中心,构造其教学策略的框架。(2)内容型教学策略是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在分析和处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构成其策略的框架。(3)方式型教学策略是以教学中师生活动方式为中心,展开其教学策略。(4)任务型教学策略是以教学任务或学习类型为中心,在分析任务、创设学习条件的基础上,展开其教学策略框架。题干强调的以教学目标或学习类型为中心实施的教学策略,属于任务型教学策略。

1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主体。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对象是人,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高低,归根到底决定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主体。

1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有以下的基本程序:(1)环节一,问题。即在创设教学条件、环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2)环节二,假设。教师尽量在问题情境中引发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方法不断产生假设,围绕假设进行推理,引导他们对知识加以改组,从中发现必然联系,逐步形成比较正确的概念。(3)环节三,拟定计划。根据在第二步中建立的相应假设,教师引导学生确立进一步探究的计划方案。(4)环节四,验证。用其他类似的事例来对照检验已获得的概念的正误及正误的程度,进一步的定性分析使自己有一个较明确的判断。(5)环节五,总结提高。引导学生对认识的性质及其发展的过程做出总结,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求在后来的认识和发展中有进一步的借鉴意义。B选项符合引导—发现模式的操作流程。

17.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探究学习。“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探究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如:热爱和珍惜学习的机会,尊重事实,客观、审慎地对待批判性思维,理解、谦虚地接受自己的不足,关注好的事物等。

1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最终的活动成果而进行的评价。诊断性评价,这种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形成性评价,它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常模参照性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题干强调的“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制度化的正规考查”属于总结性评价。

1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四种需要属于缺失性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生长性需要。题干中,安全需要属于缺失性需要。

2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讨论法。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讨论法的优点在于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讨论,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题干所述符合讨论法的概念和优点。

21.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题干所述符合巩固性原则的概念。

2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家庭作业的类型。根据家庭作业的不同目的,可以把家庭作业分成四种不同的类型:练习型、准备型、拓展型与创造型家庭作业。(1)练习型家庭作业。练习型家庭作业包括书面练习作业和口头练习作业。所涉及的主要是书面练习作业。这类作业是最简单的一种类型,可以用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技能。研究表明,若练习型家庭作业能与先前的学习材料相联系,那么它是有效的。(2)准备型家庭作业。这类作业(即通常我们所说的预习)使学生能从随后的课程中得到最大的益处。它可以拥有丰富的形式,比如课外阅读、查找或整理资料等,但不具有我们所谓的标准答案。它的灵活性较大,并且由于学生在课前做了准备,因此能使更多的课堂时间运用于课堂讨论。(3)拓展型家庭作业。拓展型家庭作业主要用来考查学生是否能把熟知的技能和概念运用于新的情境(即知识的迁移、运用,包括策略的选择)。(4)创造型家庭作业。创造型的家庭作业比拓展型作业更近一步,需要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整合一些技能和概念。根据题干的描述,符合准备型家庭作业的特点。

2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综合课。综合课在一节课内要完成多项教学任务,故综合课讲授新课时间比新授课要少得多,一般只讲15—20分钟,而它的检查与复习旧课、巩固新课的时间较多,约5—10分钟左右。综合课变化多,新课分量不重,最宜于小学,然后是初中。

2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的任务与内容。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是人的精神内核。对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的基础性工作。

2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可以是邻居、亲友、同学关系而形成的各种学生群体,B选项、C选项自发性正确。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相互满足心理需要,是学生个人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D选项正确;成员的角色和数量不固定,C选项易变性正确。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A选项错误

2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黏液质。黏液质类型的人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较差,但思考问题细致而周到,安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性高。题干中,王芳安静、稳重以及遵守秩序都是黏液质的特征。

2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归因理论。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其中,运气是不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的因素。

28.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修订)规定,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其中,爱岗敬业的师德规范包括: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由此可知,题干中李老师的做法践行了爱岗敬业的教师职业道德。

2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3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中小学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享受教龄津贴和其他津贴,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二、多项选择题

31.A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否定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确信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是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在起决定的作用,与此相关的是洛克华生等人;柏拉图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施太伦(施泰伦)是辐合论的代表人物。

32.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设计的依据。教学设计是课程与教学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表现。教学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应用的方法巧,花的时间少,费的气力小,取得的效果好。教学设计的依据和要求主要是:(1)学科性质;(2)教学任务的要求;(3)教材内容的特点;(4)教学原则的要求;(5)教师本人的教学特点和风格;(6)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33.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规则的制定要求。制定课堂规则应避循一定的原则和满足基本的要求,主要包括:(1)课堂规则应符合明确、合理、必要和可行的条件;(2)课堂规则应由教师与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共同制定;(3)课堂规则应及时制定与调整;(4)课堂规则应少而精,内容表述以正向引导为主。

34.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板书。低年级的学生理解水平较低,图解式板书和总分式板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重点突出,逻辑清晰严谨。

35.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问卷的结构。问卷的结构包括:导语、基本情况、问题和结束语。

36.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评价。从性别角度,对女生而言,表扬比批评更有效果,对男生而言,批评比表扬效果似乎更好些。从学习水平角度,表扬对学习困难学生作用更大,对中等生次之,对优秀生最小。

37.A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迁移的类型。(1)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其中,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题干中,学习“木”有助于学习“林”“森”,所以是正迁移。(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其中,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题干中,学习“木”之后学习“林”“森”,体现了特殊迁移。

38.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进行的,因而榜样的条件会影响学习。班杜拉认为理想的榜样应具备五个条件:①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才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②榜样的示范要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③榜样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即学习者能够做得到,这是最基本的条件;④榜样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即相信榜样作出某种行为是出自自身的要求,而不是具有另外的目的;⑤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时学习者才会表现出相类似的行为。(www.xing528.com)

39.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题研究的作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众多可能的途径中,开展课题研究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载体,课题研究的作用包括:促进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促进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等。

40.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国家鼓励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支持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依法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国际教育服务,培养国际化人才。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不得违反中国法律,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三、判断题

41.A 【解析】随着“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理论、学校制度与教学法相继传入国内,运用于学校课程中,掀起了一股资产阶级教育改革的热潮,也催化了1922年新学制的诞生,在教育目标上强调要兼顾中等教育“升学”和“就业”的双重职能。故本题正确。

42.A 【解析】受教育者是具有差异的个体,教育的情境也是千差万别的,为了教学内容的更好呈现和学生更好地接受所学知识,故而教育需要讲求艺术和策略,有效的策略选用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故本题正确。

43.B 【解析】如果解题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多相关的知识,这种问题称为语义丰富的问题。例如,数学家解决数学方面的问题,这种问题对他们来说就是语义丰富的问题。如果解题者对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相关的经验,这种问题称为语义贫乏的问题。例如,初学数学的人解决数学问题,这种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是语义贫乏的问题。故本题错误。

44.B 【解析】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最低层次是识记(知识)。故本题错误。

45.B 【解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与此同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其自身的智力发展也相关。故本题错误。

46.B 【解析】班级建设需要与课堂教学沟通,但不是处于为教学服务的附属地位,而是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两个领域,相互影响与渗透。故本题错误。

47.A 【解析】集体活动可以加强信息沟通,促进了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的相互理解。故本题正确。

48.B 【解析】青少年很容易产生某种情绪,具有冲动性和爆发性,其情绪强度比成年人大得多。故本题错误。

49.A 【解析】为了防止应试过程中的怯场,学生可以在考前做相关准备,比如与同学讨论考试有关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有氧运动等。故本题正确。

50.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故本题正确。

第二部分 主观题

四、简答题

51.【参考答案】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的基本任务是:(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2)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美好心灵和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52.【参考答案】在教学中,存在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一是启发式教学,二是注入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一切有效的形式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其智力,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学校成为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乐园。

注入式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只从主观愿望出发,向学生灌输知识,很少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兴趣需要。在教学中,教师仅起信息的载负和传递作用,学生则起接受贮存作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成为记诵式教学,学生机械学习、死记硬背,教师一味灌输,不讲效率,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产生苦学、厌学、流学、逃学的现象。

判别一种教学是启发式还是注入式,关键在于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

五、论述题

53.【参考答案】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课题的选择与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程序性知识的不同特点,为学生选择和设计学习课题来促进程序性知识的理解和获得,是教师指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2)注重示范与讲解。对于任何技能的学习,学生都应先理解有关的概念和规则,理解学习任务,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因此,教师在程序性知识教学过程中,以示范和讲解的方式对学生加以指导是不可缺少的。

(3)运用变式与比较。变式是促进概括化最有效的方法,变式练习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变式练习,对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4)大量练习与适时反馈。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要从陈述性阶段过渡到程序化阶段,必须经过大量的练习。通过反馈,学生能辨别动作的正误,知晓自己的动作是否达到了要求。

(5)明确程序性知识的使用条件。要迅速、准确地提取和执行所需知识,就必须在头脑中建立一个“触发条件”,使其随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教师应经常提醒和帮助学生明确程序性知识的使用条件,在学生练习使用之前,明确提醒学生所学知识的适用范围。

(6)分解程序的操作过程。在程序性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将某类程序操作的完整过程分解为几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训练。这种分解式的训练比笼统的综合式训练对学生学会建立子目标的策略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六、案例分析题

54.【参考答案】(1)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所以违背的是这一原则。

(2)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应该注意批评应少用、慎用,在一定条件下可适当运用批评,但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明确批评的目的,它是让学生最终经过努力“避免”批评,而不是一定要让学生不断地去接受批评;

第二,批评应尽可能及时,延时实施则须先说明原委;

第三,批评强度应适当,太轻当然无效,过严也会抑制正常的行为;

第四,批评应基于爱和尊重,态度和蔼与满怀深情者来实施效果更佳;

第五,批评应按特定的时间或程序安排来规范地进行;

第六,批评务必与说理相结合,这一点尤为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