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20年清远市清城区联考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2020年清远市清城区联考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高票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

2020年清远市清城区联考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时事政治。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会议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时事政治。《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优先稳就业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3.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时事政治。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高票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和第六十二条第二款、第十四款、第十六款的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有关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出该决定。

4.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矛盾的特点。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的共性、矛盾存在的绝对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即事物的个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互相区分的倾向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针对的是一类事物,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针对一个矛盾而言。题干中,陶行知的话是指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5.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时事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最宝贵、最重要的经验,关乎教育事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问题。只有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才能把握好我国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这也是我们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最大政治优势。

6.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

7.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质量,促进劳动力再生产。题干中“一技在手,终身受益”,说明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促进家庭收入稳步增长方面的作用。

8.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论语》。《论语》是我国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因此B选项说法错误

9.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的学校。国子监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

1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出自《三字经》,意思是: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1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活动主题。每年阳历八月一日为建军节,B选项“红星闪闪”的主题适合该节日。本题易错选A选项,“中秋节”按阳历计算,一般在9月—10月段时间里,与题干“阳历八月初”时间不吻合,因此排除。C、D选项涉及的节水、环保金融知识宣传等内容,在八月初也没有公众熟知的节假日可与之关联,因此也不选。

1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我国在夏、商、周时期,主要实行世卿世禄制(即世官制),只有王公贵族子弟才能世代为官,这一制度以血统为考评依据。汉武帝时确立察举和征辟制,所谓“察举”即地方长官在其辖区内,定期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朝廷,这些被推荐的人,经过考核授予不同的官职。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极重出身门第,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故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科举制是隋朝建立,唐朝完善,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为社会中下层人士提供了一条凭个人努力而入仕为官的途径,即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1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学模式。辽宁省特级教师魏书生创造出“六步自学”模式,具体步骤是:“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其中,第一步定向,即确定教学的主要目标、重点和难点,控制信息的接收范围,排除学习重点外的干扰性的多余信息。

1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设计取向。现代课程设计取向包括:学术理性主义、认知发展、人本主义、社会重建主义和科技取向。其中,人本主义课程设计的内容关注学生个体和集体的经验、兴趣和需要,提供一般的包括情感社会问题和自我理解的经验。目的是为促进民主的社会生活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我概念和经验。

1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管理基本原则。课堂管理基本原则包括:(1)学生为本原则;(2)规范性原则;(3)科学高效原则;(4)教育性原则;(5)安全性原则。其中,科学高效原则指教师在解决课堂问题时要有方法,讲策略,追求高效率,尽可能用最短时间和最少精力解决课堂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16.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直观导入。直观导入是指教师借助于实物、标本、挂图等直观教具,自然进入新课学习的导入方法。这种导入有助于学生获得感性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题干中教师在讲课之前,先请同学们辨认几种植物的种子,让学生获得直观感知,因此属于直观导入。

1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导入的作用。课堂导入发生在某一单元或某节课的开始阶段,具有以下重要作用:集中注意,激发兴趣,明确目的,联结知识。

1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导入新课的原则。导入新课的原则包括:(1)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2)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4)从课型的需要入手;(5)导语要短小精悍;(6)形式要多种多样。因此题干①②③表述正确。

19.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学习纪律管理的策略。课堂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变化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纪律问题。在处理课堂学习纪律问题时,应遵循以最少干预为原则,也就是说,要用非言语提示等方式干预、纠正学生的纪律问题,力争做到既有效地处理纪律问题,又不必打断上课。

2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境创设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下的有效情境创设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让情境生成学习材料、问题;(2)巧妙设计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3)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4)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其中针对第一点,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教师还应找准情境与知识的切入点,及时生成问题材料;创设情境必须考虑知识的内在联系。

2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管理类型。课堂管理的类型包括:情感型、放任型、民主型、理智型、艺术型和独断型。其中,民主型管理的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积极、认真、宽严适度,善于通过恰当的启发与指导,保证课堂管理的有效性。课堂管理的各种具体措施能考虑到班级的具体情况,学生对这样的教师既亲又敬。在民主型管理的课堂上,学生学得主动愉快,课堂教学效率高。本题易错选A选项,情感型管理的教师对学生充满爱的情感可达到不管而管的效应,他(她)一走进课堂,目光中就闪烁着从内心流溢出来的对学生的爱,教学时语音和表情亲切,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常常从内心发出对学生的赞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受到激发,而且,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也能较快的提升。

2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程评价改革。新课程评价改革要求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必须包括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题干中学校从各个方面,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体现了新课程评价改革的重点是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2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外活动的类型。“法制教育报告会”是围绕“法制教育”展开的针对学生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培养的主题性的课外活动。

2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题干中某校开展的“弘扬雷锋精神”主题研讨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体现出对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

2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要求学生了解自然、善待自然环境,梳理生态道德观,要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生态文明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题干中环保教育,了解祖国河山、地貌等都属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26.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命题,把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作为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并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2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因此,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题干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习具有基础性,但是培训机构的超前超标行为,超出了本阶段学生的发展任务,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2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其中,教学相长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及其教育目的,才能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学生,使自己的知识和教育能得以发挥和发展;学生只有了解教师和教师职业特点,才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在教育活动中获得自己的知识,促进智能和品德的发展。所以,师生双方是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关系。

3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劳动的长期性特点。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教师劳动成效并不是一时就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教师的某些影响对学生终身都会发生作用。题干中“多年之后才能看到真正的效果”体现出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3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行为管理。题干中教师看到学生上课玩手机,就直接把学生的手机砸了,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其做法是不恰当的,该做法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而且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也会引起学生更大的反抗情绪,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违纪事件处理策略。题干中两位同学在英语老师的课堂上发生争执,班主任应该在保障课堂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快速解决问题。因此,班主任应该先安抚两位同学的情绪,尽量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然后在课下找两位同学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发生争执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3.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当班主任遇到题干中教育情境,既不能不负责任、放任不管(如C选项),也不能管理过度触碰法律(A、B选项中赶出教室、禁止上课都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然后,日常生活中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在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鼓励。

3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会活动类型。主题班会主要的类型有:体验型、讨论型、表演型、叙事型、综合型。A选项叙事型,即通过一个事件、故事的讲述调动学生对这个故事的体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B选项讨论型,是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领下,在班会上围绕某个主题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或争论,从而获得对某一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清晰的认识。C选项表演型,是通过让学生模拟一定的生活场景,扮演某一生活场景的角色来获得关于某一问题的深刻体验。D选项为干扰项。题干中老师让学生自己排演情景剧,来感受革命前辈对国旗的尊重和爱惜,采用的是表演型的班会活动类型。

3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班级教育过程中有效开展各项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因此题干中李老师作为新任班主任,首先应该了解和研究学生。

36.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桑代克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也因此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

3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格的功能性特征。人格的功能性指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A选项体现了不同人格的人在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态度,体现了人格的功能性。B选项体现了人格的稳定性,C选项体现了人格的独特性,D选项体现了人格的社会性。

3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记忆的持久性品质。记忆的持久性,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为了保持记忆的长久,就必须对已认识的材料进行适时和合理的复习。因此,复习是保持记忆最根本的方法。

39.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遗忘的内容先多后少,遗忘的进程整体呈负加速。

4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安排和实施竞赛的要求。为了保证竞赛对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产生积极作用,避免不良后果,应该注意合理安排和实施竞赛:(1)竞赛标准方面,应体现鼓励进步、团结互助的原则,把竞赛变成激励学生进步的手段;(2)科学安排竞赛的密度,以使竞赛真正发挥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3)竞赛内容不要单一化,可以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开展竞赛,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4)竞赛形式要多样化,不仅搞个人间的竞赛,还要多开展团体间的竞赛,还要鼓励学生与自己竞赛;(5)组织学习竞赛时,可按学生能力水平设高、中、低不同竞赛组别,或组织单项竞赛,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

4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是指由于了解活动的社会意义、活动结果的社会价值而引起的对某种活动的动机,这种学习动机既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理想色彩,又与个人的志向、世界观相联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题干中小明学习的动机是为了将来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因此属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4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属与爱的需要,即个体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题干中小吴转学到新班级,希望得到同学关注、交到好朋友、被老师认可等都属于归属与爱的需要。

4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泛化。泛化是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题干中狗分不清500Hz、400Hz、600Hz的铃声的区别,对它们都产生分泌唾液的反应,属于刺激的泛化。

4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题干中由于视觉引起了温度觉,属于联觉现象。

4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迁移的类型。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其中,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题干中“触类旁通”的意思是掌握了解某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从而类推了解同类的其他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是对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属于正迁移。

4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强化。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负强化是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题干中,打网络游戏行为的增加使同伴们排斥的行为消失,相当于是撤销了厌恶刺激——被同伴排斥,因此属于负强化的过程。

4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非正式群体的类型。非正式群体是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从性质上看,有研究者指出非正式群体存在着积极型、娱乐型、消极型、对立型等类型,或者积极型、中间型、落后型、破坏型。其中娱乐型是因兴趣爱好相同而形成的。因此案例中由喜欢网络游戏者组成的小群体是娱乐型非正式组织。

4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成员之间相互满足心理需要;第二,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情感联系和较强的凝聚力,但有可能存在排他性;第三,受共同的行为规范和行动目标的支配,行为上具有一致性;第四,成员的角色和数量不固定。案例中喜欢网络游戏的学生组成非正式群体,是因为他们共同的爱好,是由成员之间相互满足心理需要为基础的。

4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动化加工的特点。符号加工论认知心理学在研究注意的同时,也涉及自动化加工的问题。它认为,对于一个加工所需要的注意的总量有赖于该加工的熟练程度,加工越熟练,所需注意越少:高度熟练的加工则只需很少注意或无需任何注意,这种加工便是自动化加工。自动化加工的特点包括:(1)它们只需要很少的智源,因此常与其他任务同时进行;(2)它们需要经过广泛的训练才能产生,一经产生则难以做出修正;(3)人们很难意识到这些过程的组成成分;(4)对这类过程的作业水平能通过多项训练而得到提高。由于在习得或形成后,自动化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因此,D选项说法错误。

50.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的分类。奥苏贝尔认为原有观念和新观念之间有三种关系,即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组合学习)。其中,下位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题干中先学习“哺乳动物”这一上位概念,再学习狗、狐、鼠、象等下位概念,属于下位学习。

5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学生情绪情感的两极性。中学生情绪情感活动的两极性明显,表现强烈并且转化迅速,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的情绪反应来得快,平息得也快,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带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冲动性。他们会因为小小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为微不足道的挫折而心灰意冷。(www.xing528.com)

5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绪调节的方法。注意转移法是指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他的事物或活动上去。思维转移法(思想转移法)是把思维活动从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上转移到另外的情绪状态中去,从而摆脱消极的、不良的情绪的缠绕。行动转移法是将某些情绪转化为行动的方法。释放法(心理释放法)是通过合适的渠道把不良情绪予以释放。题干中黄老师让学生先把不满的情绪排遣和发泄出来,属于释放法。

5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更高水平的知识结构的信息加工策略。题干中单元末以表格的形式总结概括本单元知识要点,属于组织策略。

5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教师职业倦怠的三种表现包括:情绪耗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其中,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缺乏适应性。题干中廖老师因为工作成绩不突出,对教师这份职业的消极看法,属于个人成就感降低的表现。

5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知风格的类型。根据认知加工中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的不同,赫尔曼·威特金将认知风格分为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其中,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得标准,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偏爱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此类型学生适于基于事实的、教学材料结构良好的、教学目标明确的结构化的学习方式。题干所述符合场依存型的特点。

5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刺激的对比。恰当、灵活地运用停顿来控制节奏,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明显的刺激对比效应。题干中英语老师在读到重点单词和短语时,会放慢语速、提高音调等,是利用了刺激的对比效应。

5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第九条“坚守廉洁自律”规定教师要严于律己,清廉从教;不得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或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不得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教辅材料、社会保险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题干中焦某利用自己班主任的职务向学生家长索取红包,违背了坚守廉洁自律的规定。

5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为人师表”的要求包括: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A选项教师利用自己的职务让学生为自己喜欢的明星应援,违背了为人师表。B选项违背了关爱学生,C选项违背了终身学习,D选项违背了爱岗敬业。

5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题干中王老师经常辱骂讽刺学生,违背了关爱学生。

6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权利包括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简称获取报酬待遇权。此外疫情期间我国也出台相关规定,要求各用人单位和企业,在因疫情停工、停学期间,要保证所有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因此题干中丁学校的做法不正确,侵犯了教师的获取报酬待遇权。

6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材料中陈某作为小吕的生母,对患有多种疾病的小吕不履行监护职责,拒绝抚养,不提供小吕所必需的生活、医疗保障,严重侵害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6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民法总则》[1]。根据《民法总则》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没有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的,监护人由民政部门担任,也可以由具备履行监护职责条件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担任。

6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国家采取措施,为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实施双语教育提供条件和支持。

6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属于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严重不良行为”。本法第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对有本法规定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题干中李某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罪,按照本法规定,应责令他的父母或监护人严加管教。

6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题干中小宜父母在学校大吵大闹,殴打老师,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应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二、多项选择题

66.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该意见规定,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67.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时事政治。全员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全程育人。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从人才成长规律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和需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突出教学重点,在小学、中学、大学循序渐进地开设思政课,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全方位育人。提升思政课实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各门课程、各个环节协同发力。要遵循教学规律,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A、B、C、D四个选项均符合“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68.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组织。题干中陈老师组织学生分组,引入新课,体现出了教师课堂组织者的作用,因此D选项说法错误。整个课堂以学生小组讨论,成果展评的形式展开,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此A选项说法正确。学生在积极讨论之后,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或点评其他小组成果,体现了课堂成为学生探究、展示的平台。因此B选项说法正确。每个学生都从属于一个小组,都有参与讨论的机会,体现了让每个学生都有交流、合作的机会。因此C选项说法正确。

69.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具体观点是: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教育除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教育成果只能以社会功能来衡量。B、C、D选项都体现了教育要满足社会需要的观点,属于社会本位论。A选项属于个人本位论的观点。

70.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的代言人,他提出的传统教育“三中心”包括: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

71.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序列和儿童心理发展需求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因此A、D选项说法正确。对于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以及对低年级的儿童来说,螺旋式较适合;对一些理论性相对较低的学科知识,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则直线式较适合。因此B选项说法错误。泰勒明确提出了课程内容编排和组织的三条逻辑规则,即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因此C选项说法错误。

72.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A选项出自《学记》,大意为: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管理百姓,都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这反映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选项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目的是“出仕”成为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官僚和士绅。C选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文教政策使儒学官学化,上升为封建统治阶级指导思想,体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D选项是孔子提出的教师观,没有体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73.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素质教育的实质。素质教育是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因此,A、B、C选项说法正确。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因此,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不是素质教育的唯一目标。因此D选项说法错误。

74.A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现象。图片中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了试卷中的问题,而教师却以不符合标准答案而认为是错的,教师的这种做法体现了过分追求教师权威,没有尊重儿童的天性;过分追求标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75.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劳动特点。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最大不同点,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言行,通过示范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的。教师劳动的感染性指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自己也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出现在学生面前,参与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师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用真挚的感情和优良的个性品质去打动学生心灵。题干中教师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和感染性。

76.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良好的班集体的特征。良好的班集体应具有的特征包括:共同的奋斗目标、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组织机构、自觉遵守纪律、正确的舆论导向、效果良好的班集体活动。

77.A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A选项意思是:学习不能超越次第,应循序渐进。C选项的意思是:如果教学急功近利,或杂乱无章,而不是循序渐进,那么,教学就会陷入混乱而不能获得成效。因此,A、C选项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B选项体现了预防性原则,D选项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78.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布置作业的要求。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守下列要求:第一,教师要做到统一要求与选择性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给学生一定的选择度,提高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和学习效率。第二,课本作业的练习性和开放性相结合。为了体现当前新的学习观,教师应让学生进行探索,创造性的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第三,注意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和合作完成作业相结合。第四,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作业分量过多、难度过难或过易,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四个选项均是正确的。

79.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在认识论上是非客观的,因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信息加工活动建构对客体的解释,个体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的。建构主义者更加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更加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80.A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奖励。奖励的程度应适度,程度过高和过低的奖励都会降低奖励的功效,因此A选项正确。奖励频率过高和过低,也都会削弱激励效果,因此B选项错误。奖励应当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以形成集体道德舆论,获得学生群体的支持,才能收到教育全体学生的功效。因此C选项正确。奖励时要以精神奖励为主,把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因此D选项错误。

81.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程序性知识。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形式,安德森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表现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的具体操作。因此,A、B选项是陈述性知识说明的问题,C、D选项是程序性知识说明的问题。

82.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它们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第二,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第三,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总之,品德和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A选项说法错误,B、C选项说法正确。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是后天形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D选项错误。

83.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不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教育观念有:(1)过分追求成功;(2)以同龄人的行为为楷模;(3)禁止学生提问;(4)权威式教育。因此,A、C、D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84.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强迫症。题干中小林的表现是强迫症中的强迫行为。因此A选项正确。小林强迫行为的想法是他自己意识的产物,而不是外界强加的,因此B选项正确。强迫症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其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具有相似症状的患者其心理机制可能千差万别。因此C选项正确。强迫症的治疗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因此必要时,小林可采用药物治疗。因此D选项正确。

85.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学习的内部因素。影响学习的因素一般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与学习者本身有关的因素,如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兴趣、个性特点等。外部因素有教学媒介与方法、学习中的集体与社会因素、教师的特征等。因此,A、B选项属于内部因素。C、D选项属于外部因素。

86.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专家教师一般又称为“优秀教师”。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探讨,发现专家教师具有以下人格特征:(1)与熟练教师相比,专家教师情绪稳定,能够更好地控制和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对教师职业的情感投入程度高,职业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较强;(2)与熟练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教学动机更高,且在内部动机上要远远高于熟练教师;(3)乐观开朗;(4)探索求新;(5)热爱学生;(6)成就需要。因此,A、B、C、D选项均符合题意。

87.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对学生寄予较高的期望,认为自己对学生的成长负有责任并相信自己能教好学生。在课堂上,他们注意对全班的学生的指导,不易受个别学生行为的影响,能较自如地灵活地执行教学计划。此外,他们和学生交往、相处的时间长,他们对学生多给予鼓励和表扬,而少进行批评、指责,对学生的错误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对学生的正确回答表扬鼓励较多。另外,他们在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中更易采用民主的态度,倾向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因此C选项表述错误。

88.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确定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客观依据。确立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客观依据有:(1)反映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2)符合一般社会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3)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教师道德理论和实践的概括,虽然具有相对稳定性,但要根据实践的需要而调整。因此D选项说法错误。

89.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加强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第五部分“着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依次提到以下内容,第十四条“强化地位提升,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中,倡导各地重要节庆日活动,邀请优秀教师代表参加。因此A选项正确。第十五条“强化权利保护,维护教师职业尊严”中指出,维护教师依法执教的职业权利,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教师教育管理学生的合法职权,研究出台教师惩戒权办法。因此B选项正确。第十六条“强化尊师教育,厚植校园师道文化”中提出,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民主权利。因此C选项正确。第十七条“强化各方联动,营造尊师重教氛围”中指出,加强展现新时代教师风貌的影视文学作品创作,善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新媒体形式,传递教师正能量。因此D选项正确。

90.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判断题

91.A 【解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故本题正确。

92.A 【解析】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上课完成。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故本题正确。

93.B 【解析】教育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每个学生的天赋、家庭环境与相关资源不同,遇到的教育问题及对教育结果的定位不同,所以对教育的期望和诉求就不一样。故本题错误。

94.A 【解析】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它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故本题正确。

95.B 【解析】新课改理念下,必然要减轻学生负担,但减负不等于不留作业。减负是减去学生所背负的不合理的学业负担,把减负留下的时间更好地去发展学生的爱好与特长,去增强身体素质的锻炼,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增长才干。故本题错误。

96.B 【解析】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指引下,在一定的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系列活动。故本题错误。

97.B 【解析】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显著影响,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以促进其设定合理的、能够实现的目标。在帮助学生设立目标时,教师应注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相信自己能够实现目标,对拟定的目标做出承诺并为实现目标而付出努力,这样学生就能提升自己的学业。此外,教师应强调学生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努力和坚持性。题干前后表述不合逻辑,故本题错误。

98.A 【解析】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他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不断获得平衡的过程。故本题正确。

99.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因此,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中小学阶段免收学杂费。因为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的,因此,就读私立中小学的学生同样享受此项待遇。故本题错误。

100.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互相配合加以管教;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故本题正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