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时事政治。2018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2.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时事政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中强调把创新引领摆在高校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位置,准确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进一步优化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把高校建成全球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3.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时事政治。2018年3月,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 国家民委 公安部 国家体育总局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相关规定,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4.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卢梭的教育思想。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他也是持儿童本位教育观的教育家,开创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A选项康德是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第一人。B选项洛克的观点有“白板说”与绅士教育。D选项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5.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主张推行政治改良路线,提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君子,也就是培养一批有道德、有才能的从政贤才。所以“君子”更侧重的是德育方面的要求。
6.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记》中的教育教学原则。“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是说学生的学习安排要能够有张有弛,劳逸结合,既要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要有丰富的课外活动,如此才能使学生感到学习充满乐趣。体现了藏息相辅原则。
7.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方法。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题干中教师做实验,让学生观看,体现的是演示法。
8.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结课方法。题干中教师语言诙谐、充满情趣,一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所以体现的是巧妙幽默式的结课方法。A选项迁移拓展式是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多设计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实践中触类旁通,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B选项激发情感式是指教师的结课语言充满激情,既言简意赅又情深意长,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情思之弦,激发他们的美好感情,收到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D选项诱发想象式是根据学生喜欢幻想、想象、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结课时,先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然后话锋突转,制造悬念。
9.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的类型。按评价功能分类,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题干中教师是在上习作课的过程中,为使学生的作文更加完善,实施的评价,是形成性评价。
10.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理念中的教学观强调,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要重视客观真理,但更重视获得真理的过程。题干中教师让两个同学各自陈述自己的解题步骤,表明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教学过程。
11.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题干中教师在讲知识点时,给学生介绍了祖冲之苦心钻研圆周率的故事,体现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1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题干所述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即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时候要注重思想品德的提高,所以体现了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统一的规律,也叫教育性规律。
1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组织形式。特朗普制由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它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
1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测验的质量指标有: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题干中两天的测试结果一样,体现的是信度。
1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儿童问题行为。A选项冲动行为是指某种行为未受限制,不能抑制并且完全不加控制。B选项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C选项退缩行为是指有些孩子,孤僻、胆小、退缩,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一起玩耍,更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宁愿一个人待在家里玩。对于这类孩子,教师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首先从集体性强的活动开始,逐步向个人表现强的活动过渡,从而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信心。D选项攻击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对题干进行综合分析,是针对经常发生退缩行为的儿童采取的措施。
1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消退是指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称之为消退。题干所述“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符合消退的概念。
1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策略。题干中教师要求超常儿童编新故事是为了让儿童对自己学过的故事能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所以是采用的加深学习的策略。
18.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教师观。新课程理念中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表现在:(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19.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措施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动参与的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所以B、D选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对比A、C选项,C选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A选项,设置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教育目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2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社会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社会生产力发展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规格)。
2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指的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所以C选项表述错误。
2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壬戌学制。壬戌学制由于是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壬戌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
2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针对个体差异性,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题干中“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强调的是因材施教,所以体现的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相辅相成的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其中,道德认知是品德的核心,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2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是指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做出的肯定性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做出的否定性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D选项班主任评选表现好的学生为每周一星体现了品德评价法。A选项体现的实际锻炼法。B、C选项体现的是陶冶法。
2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选择的依据。一般来讲,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有: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2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A选项意思是好学的人,离智者也就不远了;无论何事都竭尽所能去做的人,离仁者也就不远了,体现的是知行统一的原则。B选项意思是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过去的所作所为,看仔细他的心安于什么情况。也就是要从多个方面去了解一个人,进而根据他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C选项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D选项是颜回评价孔子时说的一句话,体现了德育的疏导原则。因此选项中只有B选项符合题意。
2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模式。常见的德育模式主要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和社会模仿模式。其中,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理论主张用替代性学习概念,建立了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来说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和对行为体系的建构。
2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集体。在学校教育中,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此,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和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3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研究对象的选取。为揭示教育现象与过程发展规律,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选取的研究对象必须有典型代表意义,这是教育研究中的抽样问题。
31.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研究方法。演绎法是指从一般到特殊,先假设,后求证,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
3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题干中王某不能按照既定目标完成作业,是道德意志薄弱的表现,所以班主任对王某品德教育的重点是道德意志。
3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感的分类。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来看,人类的情感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形式。其中,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人的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能否满足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相联系。题干中学生对科学真理表现出热爱和坚信,属于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是理智感。
3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动机斗争。动机斗争的形式主要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其中,趋避冲突指某一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时,会使人产生二种动机态度: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则恶而远之。题干中“既想……又怕……”就是典型的趋避冲突。
3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品质。衡量一个人注意品质的因素主要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其中,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题干所述“一边……一边……”体现的是注意的分配。
36.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其中,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题干所述的是由视觉引起了温度觉,属于联觉。
3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是纷繁多样的,人不可能在瞬间全部清楚地感知到,但可以按照某种需要和目的,主动而有意地选择少数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或无意识地被某种事物所吸引,以它作为知觉对象,对它产生鲜明、清晰的知觉映象,而把周围其余的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只产生比较模糊的知觉映象。题干中“做标记,划重点”是为了让学生产生鲜明、清晰的知觉映像,属于知觉的选择性。
38.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知规律。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的感知。例如,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题干中,教师指导学生记笔记时,告知章与章,节与节之间,重要的标题与其他词句之间,都留出一定的空行,在距离上显出差异,体现的是组合律。
3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记忆的品质。记忆的品质有: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和记忆的准备性。其中,记忆的准备性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4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倒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巩固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A选项是前摄抑制的概念。B、C选项是前面学习材料对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属于前摄抑制。D选项是新学习的内容对之前学习的干扰,属于倒摄抑制。
4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再造想象。在有意想象中,由于想象的新颖程度、创造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A、C、D选项都是借助于一定的“中介”产生的想象,属于再造想象。B选项发明家设计要发明的工具,是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属于创造想象。
4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思维的特点。思维的特点有间接性和概括性。其中,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另一些不能被直接感知或不可能被直接感知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发展的进程。题干中医生通过一些因素诊断出病人的内部器官的状态,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
4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有时也称定式,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通常表现为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或者解决问题。本题中学生对于与例题类似的习题做起来非常容易,而对完成与例题差别较大的习题却感到困难,就是由于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4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过度学习。一般认为,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诵的标准,称为低度学习;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为过度学习。实验证明,低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而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一些。一般来说,学习程度以150%为佳。所以题干中的学生记六遍刚好能记住,还需要再背三遍,效果最好。
4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其中,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是指: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
4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强化的种类。班杜拉认为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其中,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4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典条件反射的学习规律。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有: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其中,泛化是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分化是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题干中所述是对相似的刺激做出同样的反应,属于刺激泛化。
4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的定义。广义的学习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选项飞蛾扑火是先天本能,不属于学习。这个概念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凡是学习一定要有变化的发生。其次,由于学习所导致的变化应是相对持久的。一些瞬时即逝的变化现象可以不经学习产生。最后,学习是行为变化的过程,而非仅指学习后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所以C选项不符合学习的定义。B选项望梅止渴是属于条件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D选项成人教幼儿骑自行车是儿童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属于学习现象。综合分析B、D选项,B选项更侧重于由学习引起的结果,D选项侧重于学习的过程,根据单项选择题选最优项的原则,D选项更符合学习的概念。
4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布鲁纳的学习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过程:获得、转化和评价。所以B选项知识的储存不是布鲁纳认为的学习过程。
5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奥苏贝尔从两个维度对学习做了区分: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其中,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习者,而不用学习者去发现。意义学习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A选项小学生背诵乘法口诀,是死记硬背,属于机械学习。C选项利用公式解题,是公式的简单套用,属于机械学习。D选项走迷宫是机械的发现学习。B选项学生弄清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需要把新学的知识和已有的旧知识相联系,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5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冲动型与沉思型认知风格。根据个体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的不同,将认知风格分为冲动型与沉思型。(1)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未弄清楚就开始解答。这种类型的学生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很快,但错误率高。(2)沉思型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在确认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会给出答案。这种类型的学生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慢,但错误率很低,在解决高层次问题中占有优势。题干所述属于冲动型。
5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分类。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内部动机因素。外部动机是由个体以外的诱因而引起的学习动机,例如物质奖励、外部声誉、地位等。题干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意思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考取功名后,才能得到财富和美女。所以该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来源于外界的诱惑,属于外部动机。
5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迁移的分类。根据迁移的内容不同,可以将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中。题干中,学生学会写“土”这个字后,有助于写“垚”字,属于具体迁移。
5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包括:(1)记忆术,常见的记忆术主要有:①位置记忆法;②缩简和编歌诀;③谐音联想法;④关键词法;⑤视觉想象;⑥语义联想法;(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题干所述是记忆术中的谐音联想法,所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5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元认知策略。学习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大致分为三种: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其中,调节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对认知活动监视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及时调整策略或修正目标。C选项属于元认知的调节策略。D选项属于监控策略。A、B选项是认知策略里的组织策略。
56.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交互式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这种方法,主要是用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它是由教师和一小组学生(大约6人)一起进行的,旨在教学生这样四种策略:(1)总结——总结段落内容。(2)提问——提与要点有关的问题。(3)析疑——明确材料中的难点。(4)预测——预测下文会出现什么。题干中的学习策略训练模式属于交互式教学。(www.xing528.com)
5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五阶段论。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五阶段论包括:活动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其中,活动的定向阶段,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预先熟悉活动任务,了解活动对象,知道将做什么和怎么做,构建关于认知活动本身和活动结果的表象,以便完成对它们的定向。题干中教师在黑板上进行心算的运算步骤演示,以便学生更好掌握心算技能,属于活动的定向阶段。
58.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问题解决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其中,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
5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措施如下:(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所以D选项“内化思路,进行隐性教学”不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6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创造性个性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所以C选项高度重视逻辑思维能力不利于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6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其中,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且是为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服务的。
6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福勒和布朗的教师关注阶段论。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其中,处于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他们经常关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因此,题干中的教师处于关注生存阶段。
6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气质类型。罗马医生盖伦提出了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其中,胆汁质的特点有: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感情用事、好冲动。所以题干所述的是胆汁质的特点。
6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性格与气质的区别。性格与气质的区别有:第一,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第二,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第三,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表现在先。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出现得比较晚。第四,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具有道德评价含义,有优劣之分。所以B选项表述错误。
66.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智力测验。斯坦福—比纳量表用智商代表智力水平,它所反映的是智龄和实足年龄的关系。智商(IQ)=智龄÷实龄×100。题干中学生的智商=15÷12×100=125。
6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二十字方针,即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6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缺乏教师的学校任教。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认定其教师资格,其任教时间计入工龄。
69.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所以C选项属于教师的义务。A、B、D选项是教师的权利。
7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四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因此,题干中的谢某曾因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
71.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
7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7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下列情形下发生的造成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事故责任;事故责任应当按有关法律法规或者其他有关规定认定:(一)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二)在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三)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四)其他在学校管理职责范围外发生的。所以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事故责任。
7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统称为教师的人格特征。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7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素质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题干中老师的做法是只重视智育,不注重体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7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公正。教师公正即教师的教育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可以说,教师公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的标志。
7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的内容有六条,分别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师德的试金石;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根本任务;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78.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关爱学生的要求有: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所以题干中教师让学生“抄作业五十遍”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中的关爱学生的师德要求。
7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慎独。“慎独”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慎独”指在没有外界监督、独自一人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道德规则,不做出任何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不道德的事情。题干中教师刘某的行为说明他能做到慎独。
8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廉洁从教。廉洁从教要求广大教师应具备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所以A、B、C选项都体现了教师的奉献精神,能够体现廉洁从教。D选项体现了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并没有体现出教师的廉洁从教。
二、多项选择题
81.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时事政治。《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建设目标中指出,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个左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探索构建具有高校特色和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在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
82.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家的相关思想。苏联的赞科夫提出了“发展教学论”。A选项对应错误。布鲁纳提出“结构教学论”,提倡发现教学法。B选项对应正确。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C选项对应错误。瓦·根舍因提出范例教学,提倡教给学生基本知识,使学生通过“范例”接触,获得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D选项对应正确。
83.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级民主管理。班级民主管理是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管理方式。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所以A、B、C选项属于班级民主管理的表现形式。D选项属于班级平行管理,即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84.A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严要有度;严要有方;严要有恒;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迁就学生。因此,A、C选项属于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85.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构音异常。构音异常是各种言语障碍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说话时咬字不清楚,出现替代音、歪曲音、省略音、添加音、声调错误、整体性的语音不清等异常表现,影响到言语的沟通与交往,使对方听不懂或不能完全听懂所表达的内容。
86.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瞬时记忆的特点。瞬时记忆的特点有: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记忆痕迹易衰退。所以A、B选项属于瞬时记忆的特点。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意义编码是长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
87.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智慧技能的学习指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又称过程知识。按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不同复杂程度依次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智慧技能。所以B、D选项涉及心智层面“怎么做”的问题,属于智慧技能。
88.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韦纳成败归因理论。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其中稳定的因素有:能力和任务难易。A选项努力程度是不稳定的、内部的、可控的归因。D选项身心状态是不稳定的、内部的、不可控的归因。
89.A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章特殊教育中指出,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
90.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一)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二)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三)违反本法规定开除学生的;(四)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的。所以A选项表述不正确。
三、判断题
91.B 【解析】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8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2018年继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并对相关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故本题错误。
92.A 【解析】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提出,改进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将“免费师范生”改称为“公费师范生”,履约任教服务期调整为6年。推进地方积极开展师范生公费教育工作。故本题正确。
93.B 【解析】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非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故本题错误。
94.B 【解析】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通过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并接受实践检验。因此,德育过程的基础是组织活动和交往。故本题错误。
95.A 【解析】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所以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的社会属性之一是永恒性,即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故本题正确。
96.B 【解析】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其中观察法是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故本题错误。
97.A 【解析】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故本题正确。
98.A 【解析】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三种: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所以激情是比心境强度更强,时间更短的一种情绪状态。故本题正确。
99.A 【解析】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如下:低年级小学生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注意力基本是被动的;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故本题正确。
100.B 【解析】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将记忆分为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陈述性记忆是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的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程序性记忆是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主要包括认知技能与策略、运动技能等内容。这种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而且在提取、使用时常不需要意识的参与。题干中“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属于程序性记忆。故本题错误。
101.B 【解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故本题错误。
102.A 【解析】命题学习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题干中“圆的直径是它半径的两倍”,是学习“直径”和“半径”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属于命题学习。故本题正确。
103.A 【解析】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故本题正确。
104.B 【解析】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个体自身的成败经验属于直接经验,即指亲身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知识。故本题错误。
105.A 【解析】爱和归属需要也称社交需要,是指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需要。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对集体的归属感等。故本题正确。
106.B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不同的形态。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晶体智力是一个人通过其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发展起来的。题干所述是晶体智力。故本题错误。
107.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六条规定,中小学生旷课的,学校应当及时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故本题正确。
108.A 【解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产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条件。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师生情感才能和谐融洽,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故本题正确。
109.B 【解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提到要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其中学生的安全,是他们的人身安全;学生的健康,是他们的身心健康;学生的权益,是法律赋予他们的权益。题干中健康只包含身体健康,少了心理健康。故本题错误。
110.A 【解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的内容有六条,分别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师德的试金石;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根本任务;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故本题正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