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东省教师招考教育理论历年真题解析(含答案)

广东省教师招考教育理论历年真题解析(含答案)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9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并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2019年6月,教育部印发《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规定教育督导部门要根据行政区域内幼儿园布局和规模等情况,原则上按1人负责5所左右幼儿园的标准配备责任督学。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广东省教师招考教育理论历年真题解析(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时事政治。2019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并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

2.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时事政治。2019年6月,教育部印发《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规定教育督导部门要根据行政区域内幼儿园布局和规模等情况,原则上按1人负责5所左右幼儿园的标准配备责任督学。

3.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时事政治。《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指出,中小学校是提升教师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关键节点,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制定本校信息化发展目标和规划,开展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落实全员信息化培训学分要求,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

4.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时事政治。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5.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非指导性教学。非指导性教学由罗杰斯提出,它是带有较少的“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特征的一类教学。这类教学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由罗杰斯创立的,主张课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自我实现的个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

6.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科中心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又称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以知识为基本取向。题干中,“学科是传递社会文化遗产的最系统、最经济有效的形式” 强调的重点是学科,属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理论。

7.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也称为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一般是在某项活动开始之前,为使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通过诊断性评价,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准备情况,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由此决定对学生采取解决策略。题干中,在进行正式的教学活动之前对学生进行评价,属于诊断性评价。

8.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布卢姆的课堂提问类型。布卢姆的课堂提问类型包括:(1)知识性提问。这类提问是指要求学生回忆或认知已学过的知识的提问方式,包括时间、事件、地点的知识,中心思想知识,学科知识的掌握等等。(2)理解性提问。这类提问是用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提问方式,学生对这类提问的回答,需要对两个或更多的事实给出解释,通过比较、对照排序、分组,分析其间的原因,以把知识迁移到新的背景中。(3)应用性提问。这类提问是用来帮助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去解决新问题的提问方式。学生对这类提问的回答,需要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并通过对问题进行分类和选择,以形成正确的答案。(4)分析性提问。这类提问要求学生通过分析知识结构因素,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事件的前因后果,最后得出结论的提问方式。学生必须能辨别问题所包含的条件、原因和结果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仅靠记忆并不能回答这类提问,必须通过认真的思考,对材料进行加工、组织,寻找根据,进行解释和鉴别才能解决问题。这类提问多用于分析事物的构成要素、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原理等方面。在分析性提问中,教师经常使用的关键词是:为什么、哪些因素、什么原理、什么关系、论证、证明、分析等。(5)综合性提问。这类提问是用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以另一种新的或有创造性的方式组合起来,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关系的提问方式。学生在回答这类提问时,需要对已知的事实进行概括,从几个不同方面联系知识,用旧观念创造新内容,最终预测、得出结论。此类提问允许学生自由寻求各种不同答案。(6)评价性提问。这类提问是一种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或准则,来判断材料进行价值判断的提问方式。学生回答此类提问,必须先设定自己的标准或价值观念,以此来评价理论、陈述的价值,并在合理讨论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其中,题干描述符合分析性提问。

9.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讲述方式。讲述方式包括:(1)概述式,就是对人、事、物的特征或要素作粗线条的概略介绍,或进行提要性、强调性的叙述。如介绍故事梗概,说明某个物品的使用方法。(2)例证式,就是用事实或数据说话,用以调动学生的经验储备,增强说服力。(3)譬喻式,当学生的感性经验不足,直接的描述不足以促使学生理解某些抽象的概念或原理时,可以通过比喻唤起并组织学生的表象,从而促进理解。(4)具象式(形象式),是对一些一般的甚至抽象的叙述,给以具体形象的描绘,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理解。(5)进程式,是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步骤、操作程序或层次结构,步步推进,条分缕析。题干中,介绍某一故事的大意或说明某个物品的使用方法,宜采取概述式。

1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基本要素包括:(1)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初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2)开发创造潜能,初步养成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技术操作与运用能力;(4)发展团结协作能力和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5)保持身心健康发展的能力。C选项符合过程与方法目标。AB选项符合知识与技能目标,D选项符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题干不符。

1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境式导入。课堂导入方式有情境式导入、温故知新式导入、游戏式导入、故事式导入等。其中,情境式导入是指通过特定情境的设置,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参与课堂中来,进而从对情境的讨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故事式导入这是一种适当地选讲与新授课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轶事导入新课的方式,故事不是凭空捏造。题干中,在教《骆驼和羊》一课时,教师主要是借用动物王国(凭空捏造)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符合情景式导入。

1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讨论法。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讨论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讨论法的运用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高年级运用的比较多。

1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模象直观。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如观看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音、录像、电影等。

1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题干中,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为: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孔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矛盾,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1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和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其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这一规律同样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二是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学习知识提供动力。题干中,语文教师在讲解《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体现了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基本规律。

16.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本质包括发展说、特殊认识说、学习说、实践说。其中,教学过程的学习说认为: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如“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特殊条件下的学习过程”,以及“所谓教学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批判继承和探索创新的学习过程”等等。学习说强调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对于教学过程的本质意义。题干描述符合学习说。

1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高难度教学的原则。高难度教学原则是和传统教学量力性原则对立的原则。赞科夫指出:“传统教育学的弱点在于教学过程过于容易。”“应该遵循一个相反的原则:把教学建立在高水平的难度上,同时注意掌握难度的分寸。”高难度含义之一是教学内容必须更新,用现代科技的初步知识取代“原始”教材,充分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和利用他们的认识可能性。“儿童的智力也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以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教学要为儿童的精神成长提供足够的“食粮”,不要使它“营养不良”;高难度另一含义是要学生通过努力克服障碍,把精神力量发动起来,促进一般发展。

18.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领会知识的中心环节理解教材。

1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启发性教学原则。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其中,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首要问题。学习主动性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内在的动力,而是靠外力来强迫命令,那么就这种方法很难进行,更难持久。

2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趋避冲突。趋避冲突指一个人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的内心冲突。题干中,学生既想担任学生干部使自己得到锻炼,又怕耗时太多影响学习的这种两难选择,属于趋避冲突。

2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常规思维。常规思维也称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用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比如题干中学生用已经学会的数学知识解答同一类型的题目。

2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场依存型的认知风格。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得标准,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题干中的学生符合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特点。

2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分配。注意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题干中,某学生刚开始学跳舞时,手脚不能协调进行,说明该学生注意的分配能力比较差。

2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倒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保持和回忆起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的安排以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的制约。C选项中学生学习英文字母后,导致之前学的拼音字母读错,体现了倒摄抑制。A选项属于双重抑制,B选项属于单一抑制,D选项属于生理因素导致的失忆,均与题干不符。

2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题干中,“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指每一个读者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不同,对文学人物形象的理解自然不尽相同,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

2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题干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指井绳会使被蛇咬的害怕情绪重新被体验到,属于情绪记忆。

2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无意想象。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它是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比如:梦、白日梦都属于一种无意想象。题干中,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一会儿觉得像山脉,一会觉得像羊群,一会又觉得像骆驼,这种想象是不知不觉产生的、没有预定目的的,属于无意想象。

2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意志的自制性。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在执行决定阶段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意志品质。意志具有自制性的人,善于控制不良情绪和排除外界诱惑的干扰,忍受各种痛苦和灾难。题干中,“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善于控制自己情绪,是意志的自制性的体现。

2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强化的维持功能。强化的维持功能是指强化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防止和减少非教学因素刺激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干扰,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注意的持续性。比如,教师对认真听讲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肯定,能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上,这体现了强化的维持功能。

3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替代性强化。替代性强化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题干中,张同学因为乐于帮助他人而获得了“校德育标兵”的称号,所以形成了一股助人为乐的班风,符合替代强化理论。

3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刺激泛化。刺激泛化是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题干中,惊弓之鸟、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均体现了泛化。

3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该理论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识、有思维的。因此主张研究意识,反对研究行为,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组织和加工。

33.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包含五种学习: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和态度的学习。其中态度的学习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加涅提出三类态度:(1)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2)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如音乐、阅读、体育锻炼等等;(3)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如爱国家、关切社会需要和社会目标、尽公民义务的愿望等等。题干中,某学生养成了学习英语的好习惯,并能在生活中尽量创设用英语交际的情境,就属于态度的学习。

3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意义学习的类型。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的复杂程度,将有意义学习分为三种: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规则学习是加涅的分类。

3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更高水平的知识结构的信息加工策略。题干中学生绘制中国历史发展一览图,即运用了组织策略,在对材料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抽取主要信息,并从某一角度出发,将这些信息全部陈列出来,力求反映中国历史的整体面貌。

3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特殊迁移。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直接的、特殊的适应性,是特定事实与技能的迁移。题干中将英语语法的学习直接迁移到英语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来,属于特殊迁移。

3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问题解决模式。奥苏贝尔提出的问题解决模式包括:第一阶段为呈现问题情境命题,即以图形、符号或文字的形式给出问题已知条件和要求达到的目标,目的在于为问题解决者构成实际的问题情境;第二阶段为明确问题的目标和已知条件;第三阶段为填补空隙,这是解决问题过程的核心;第四阶段为检验,即检查推理有无错误,填补空隙的途径是否最为简捷等。

38.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认知内驱力属于内部动机,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题干中描述的好奇心、求知欲属于认知内驱力。

3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分类。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其中,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的兴趣。题干中,学习是因为老师讲课生动引起的学习兴趣,属于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4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包括:个体自身的成败经验、言语暗示、替代性经验和情绪唤醒。其中,个体自身的成败经验是影响自我效能感最主要的因素。

4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其中,努力程度属于唯一可控因素。

4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迁移。根据迁移的程度,分为自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其中,近迁移是把学习经验迁移到与原来的学习境界比较相近的情景中。题干中,教师先教学生写《记我的妈妈》,等学生掌握了写作技巧后,可以把技巧迁移到《记我的老师》《记我的同学》等比较相似的作文写作情景中,属于近迁移。

4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以沃尔夫的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心理固有的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形式训练说认为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材料对官能训练的价值。题干中,主张通过大量的题海战术(即内容不重要)来提高学生的能力(注重官能的提升),属于形式训练说。

4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五阶段论。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五阶段论包括:活动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和内部言语活动阶段。其中,内部言语活动阶段是智力活动形成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心智活动完全借助内部言语完成,高度简要、自动化,是很少发生错误的熟练阶段。在这一阶段,心智活动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成分。题干中,学生演算进位加法时,已经不再需要默念公式和法则,而是在头脑中出现几个关键词,随之而来的就是自动化的操作,属于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4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结构不良的问题。结构不良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也不容易找出解答线索。结构良好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ABC选项属于结构良好的问题,D选项属于结构不良的问题。

4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摒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式,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题干中的学生表述了报纸的不同用途,是用不同的维度思考,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

4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提问。教师针对课本中重要知识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维的拓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好办法。提出的问题应该简洁、明确、主题性强,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同时问题是事先计划好的。对于学生的回答应作出积极、及时的反馈。题干中C选项提问后宜选择成绩好的同学来回答是不正确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4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总括学习。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题干中,正方体、长方体等形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学习属于小概念学习,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属于大概念,因此题干描述属于总括学习。

4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昆体良的教育思想。《雄辩术原理》是古代罗马教育史上最著名的教育思想家——昆体良的著作,该书系统地论证了雄辩家的培养和教育,集中反映了昆体良的教育思想和特色。

50.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发展的整体性。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投入教学生活,并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种教学生活。因此,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5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内发论。内发论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题干中,“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用学习就能做的,是天生的本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是天赋的道德观念,是典型的内发论的观点。

5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人才规格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ABD选项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

5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先导性。教育是一种产业,并且是一种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产业。先导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

5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等活动,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综合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的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积累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正确认识及对生活的正确理解和态度,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与自我的关爱和责任感,养成学生积极进取、分享、合作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单轨制。单轨制最早产生于美国,后被世界许多国家先后采纳。单轨学制有利于教育的逐级普及,它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很大的适应能力。

56.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壬戌学制。1922年由北洋政府颁布的壬戌学制,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规定了小学读六年,初中读三年,高中读三年,所以又称为“六三三”学制,是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www.xing528.com)

5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律道德阶段。可逆性阶段(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儿童一般都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如果所有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可以发展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你让我遵守,你也必须遵守”),规则也不再是权威人物的单方面要求,而是具有保证人们相互行动的、互惠的可逆特征。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5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内化。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此时个体对道德规范行为的必要性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也缺乏情感体验,行为主要受控于外在压力(如奖惩),而不是内在的需要。依从则可能得到安全,否则将受到惩罚。题干中学生张某为了避免受到惩罚而穿上了校服属于服从,即属于态度形成的依从阶段。

5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题干中教师并不是简单粗暴地批评学生,而是耐心地讲道理,引导学生,运用了疏导原则。

6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理论。在心理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理论中,埃里克森认为学龄初期(约6—12岁)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建立能力品质。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在这门课程中,儿童可以获得一种为他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寻求各种劳动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如果儿童没有形成这种勤奋感,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对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能力丧失信心的自卑感。题干描述符合学龄初期的特点。

61.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包括专制型、权威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忽视型的父母常常忽视孩子的成长,对其教育有些漠不关心,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之下长大的孩子不容易适应新环境、兴趣爱好少、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权威型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对孩子一些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并且会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要求孩子坚持、服从,最终达到这个目标。与此同时,他们也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观点,给出合理的建议或支持。孩子也会拥有自信、自控能力强、心态乐观积极、勤奋努力等特点。专制型的父母严厉程度最高,由于望子成龙心切,提出较高的行为标准,并且孩子没有话语权。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之下,其孩子有着焦虑、退缩、害怕困难、不容易适应环境等特点。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很少提出什么要求,或者是对某些行为进行限制,在这种教养方式之下长大的孩子会有自我控制能力差、依赖性强、没有恒心与毅力等特点。题干表述符合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

6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该阶段思维活动表现的关系单一,不能进行可逆运算;守恒概念没有形成,思维缺乏观念的传递性。题干中,当给儿童展示同样大的苹果2个,将其中1个分成4份,另一个保持完整,问儿童选择哪个,儿童会选择他们认为“多”的那份,即被分成4份的那个,这属于守恒概念没有形成的具体表现,属于前运算阶段。

6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托马斯和切斯的气质类型。托马斯和切斯的气质类型分为困难型、容易型和迟缓型(慢活跃型)。其中,困难型的婴儿生理节律混乱,睡眠、饮食及排便等机能缺乏规律性;情绪不稳定,易烦躁,爱吵闹,不容易接受成人的安慰,对新环境不容易适应,表现为易退缩和易激动;主导情绪消极,紧张,焦虑强烈;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容易分心;难以与成人合作,与成人关系不密切。题干描述符合困难型儿童的特点。

6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分为以下阶段:(1)享乐主义、自我关注取向,是在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帮助别人;(2)他人需求取向,是以他人的需求为基础;(3)赞许和人际关系,关心别人是否认为自己的利他行为是好的或值得称赞的;(4)自我投射的、移情的取向,在这一阶段的亲社会行为可以源自对别人的同情和关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5)内化的法律、规范和价值观取向,是以内化的价值、规范和责任为基础,违反个人内化的原则将会损伤自尊。结合题干,属于自我投射的、移情的取向阶段。

6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友谊发展的阶段。友谊发展的阶段包括:阶段一(3—7岁),尚不稳定的友谊关系。朋友只是一个玩伴,友谊就是一起玩,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阶段二(4—9岁),单项帮助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如果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阶段三(6—12岁),双向帮助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能互相帮助,但不能共患难。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一定的了解。阶段四(9—15岁),亲密共享阶段。这个阶段有明显的排他性和独占性。阶段五(15岁以后),友谊发展成熟。

6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类型。古德和布罗菲把课堂类型分为不能应对型、贿赂学生型、铁腕手段型以及与学生合作型四种。有的老师的课堂一直嘈杂喧闹,尽管他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建成一个可控的课堂,命令、威胁甚至惩罚都不起作用,这样的老师属于“不能应对”型。有的老师为了讨好学生,经常利用课堂时间给学生讲故事、看电影,甚至发奖品等等,但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的学业水平却大大降低,有的甚至连基本的作业都不愿意去完成,这类老师是“贿赂学生”型。也有的老师一直信奉“严师出高徒”的信条,自己建立起了一套班规,如有违反,必有惩罚,表面上学生都在服从管教,但潜伏着的问题此起彼伏,这类老师属于“铁腕”型。还有的老师建立起了一整套的规范,并通过学生讨论得到了全体学生的认同,学生按照所定规范运行,就像自己在运转,老师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学上而不是纪律约束上。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能自动自发地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并能按时完成各项任务,他们发出的声响是有效果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和谐之音,而不是无原则地争吵或打闹,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的引领点拨恰到好处,这种类型的老师属于“与学生合作”型。题干描述属于贿赂学生型课堂。

6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确立课堂秩序管理目标时需考虑的因素。课堂秩序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保持和维护课堂纪律。良好的课堂秩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课堂秩序管理目标主要要考虑学生各方面的特点,而不是学校的氛围。

68.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级平行管理。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马卡连柯“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69.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包括预防、非言语暗示(非言语线索)、表扬、言语提示、有意忽视和转移注意。非言语暗示,由于一般问题行为大都是一些暂时性的干扰,故教师在处理这些行为时,通常只需要运用简单的非言语线索进行暗示,就可以得到既制止问题行为又不影响课堂教学进程的双重效果。题干中,教师走过去,学生就不在交头接耳,属于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中的非言语线索。

70.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状调查。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预测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调查表法。其中,现状调查是指对调查对象的当前状况和基本特征的调查,其目的是对教育现象的真实情况作出具体的描述,以便于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改进工作。题干描述符合现状调查。

7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一条规定,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相应学历是:(一)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二)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三)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四)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学历,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五)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六)取得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应当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类别,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不具备本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取教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由国务院规定。

7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教师法》第十九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

7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7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二)有合格的教师;(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7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76.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十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在国家教育考试中,在考试结束前泄露、传播考试试题或者答案的,有违法所得的,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还应当依法给予处分。

7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78.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因此,C选项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

79.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

80.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互相配合加以管教;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

二、多项选择题

81.A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直线式和螺旋式课程组织方式。直线式结构的优点是能够较为完整地反映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而成为效率较高的一种组织形式。对一些理论性相对较弱的学科知识和操作性较强的内容以及高年级的学习者,宜采用直线式结构。直线式结构的弊端在于不能很好地顾及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认知规律,难以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及时整合到学习内容之中。螺旋式结构的优点是容易照顾到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使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逐步加深和拓展。对一些理论性相对较强的学科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尤其对低年级的学习者,宜采用螺旋式结构。运用该教学法指导教学能够起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操作能力。一般来讲,直线式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螺旋式则更容易照顾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先整体后细节,注重直觉思维的开发。两者各有利弊,选择时应依学科性质而定。如数学等逻辑性强的学科宜以直线式为主,语文、政治等学科则宜以螺旋式为主。因此,BD选项说法错误。

82.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如下:(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其一,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政治人才是指社会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各级政治人才都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其二,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这是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功能的另一突出表现。社会统治阶级总是要通过教育造就公民,使受教育者具备国家、政府或执政党所希求的政治理想与信念。(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其一,教育的普及化与社会政治变革。其二,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其三,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C选项属于教育的经济功能,D选项属于教育的文化功能。均与题干不符。

83.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BCD选项都原型启发的含义。A选项属于学习,但未体现原型启发,故排除。

84.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观点,他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本身除生长以外没有其他目的。认为教育就是人的天赋本能的一种自发的、自然生长的过程,与植物生长一样,不是为了一定目的而生长。反对家长和学校为儿童确定教育目的,认为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是固定的、呆板的,不能在特定情境下激发智慧;它脱离生活实际,是遥远的,与用以达到目的的手段无关。认为教育不仅要使个人能维持生活,还应尽其所能为社会服务,把儿童培养成为美国社会的合格公民。D选项错误,其他三项均正确。

85.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运用惩罚的注意事项。在运用惩罚时教师需要注意:惩罚要及时;确保惩罚与问题行为的严重性相匹配;惩罚要与说理相结合;避免使用体罚;不要对各种类型的问题行为都采用相同的惩罚措施。C选项描述错误。

86.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ABCD选项均属于对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的描述。

87.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思维的分类。根据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是否有清晰的意识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因此AB选项不符合题干描述。

88.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ABCD选项符合法条表述。

89.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90.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时事政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育人为本、融合创新、系统推进、引领发展”为原则,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实施好教育信息化“奋进之笔”,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

三、判断题

91.A 【解析】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题干中,几何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求证结果构成了问题解决的情境,而要证明结果,必须应用已知的条件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证明几何题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解决的过程。故本题正确。

92.B 【解析】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对问题解决起着阻碍作用。定式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定式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当问题情境不变时,定式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问题情境发生了变化,定式对问题的解决有消极影响,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故本题错误。

93.B 【解析】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教育,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古代社会。故本题错误。

94.B 【解析】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故本题错误。

95.A 【解析】按攻击行为的起因,可将攻击分为主动型攻击和反应型攻击。主动型攻击是指行为者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主动发动的攻击行为,主要表现在物品的获取、欺负等情境中。反应型攻击是指受到他人攻击或激惹后而做出的攻击反应,主要表现为愤怒、发脾气或失去控制等。故本题正确。

96.B 【解析】皮亚杰认为,平衡化指儿童自我调节的过程。平衡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它可以调和成熟、个体对物体产生的经验以及社会经验三方作用。通过不断地自我调节及动态的平衡,使儿童的心理结构不断变化、发展。他认为,平衡化或自我调节是儿童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决定的因素。故本题错误。

97.A 【解析】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为实现群体活动目标而实施团结协作的程度,所谓群体是指人的集合,包括家庭、朋友、单位、集体、阶级、民族、国家等等。疏远型同伴关系自然会影响凝聚力。故本题正确。

98.B 【解析】师生交往分为三类:单项交往、双向交往和多项交往。(1)单向交往,是指师生之间仅仅保持“授一受”的单线信息联系,其特点是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师生缺乏良性互动,课堂气氛单调、沉闷,教学效果差。(2)双向交往,是指师生之间进行双向的信息联系。这种交往模式能保持师生间的往返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学习的被动性,课堂教学气氛相对比较活跃,但不能满足学生之间的交往需要。(3)多向交往,是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知识、情感、行为信息等方面进行广泛交往,它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提高教学与管理效能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题干所述为多向交往。故本题错误。

99.A 【解析】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故本题正确。

100.B 【解析】说服教育法又叫说理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它是我国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故本题错误。

101.A 【解析】复式教学是班级授课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把两个及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故本题正确。

102.A 【解析】教学过程的性质包括: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涉及经验的传授、社会交往等;教学过程是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故本题正确。

103.B 【解析】1911年,桑代克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故本题错误。

104.B 【解析】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依次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解决问题学习是最高层次。故本题错误。

105.A 【解析】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借助于表象而进行的思维。表象是这类思维的支柱。题干中,用头脑中苹果形象的相加来进行思维,属于具体形象思维。故本题正确。

106.B 【解析】情绪和情感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离不开情绪;(2)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故本题错误。

107.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故本题正确。

108.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故本题错误。

109.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制定学前教育标准,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构建覆盖城乡,特别是农村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为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条件和支持。故本题正确。

110.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故本题正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