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湛江市廉江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解析

湛江市廉江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解析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题干中描述符合隐性教育的含义。D选项,发问是指教师在课程问答中提出问题。题干中教师将小王新学期的成绩与上学期成绩比较,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法。充分反映出教师对工作的奉献精神。而教师的工作是执行自己的教学计划。题干中青少年的行为表现为向师性和可塑性,因此教师劳动需要强调示范性。个人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湛江市廉江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观念对教育观念的影响。文化观念对教育观念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观念制约着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例如,同是在工业化历史进程中,具有大工业意识的国家便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其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日本德国就是如此。相反,传统、保守的社会则把社会的发展归之于政治制度的作用,结果必然导致社会发展进程的缓慢,英国就是这样的例子。二是文化观念影响着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形成。任何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孕育起来的,是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反映,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黄炎培职业教育、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是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需要的反映。西方教育史上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的“自然教育”原则,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要求“肯定人性.削弱神性”的社会潮流的反映。

2.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隐性教育。隐性教育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份悄然地隐藏起来,寓教育于无形之中,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在无意识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如甘甜的雨露滋润人的心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题干中描述符合隐性教育的含义。

3.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导入的针对性。针对性是指导入是为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服务的。导入要遵循一定的原理进行设计,导入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要形成一定的内在联系。题干中导入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体现了导入的针对性。

4.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探问。A选项,转问是指用一个问题向另一同学发问。B选项,探问是指对同一个学生继续发问。如果学生回答不正确,教师要对原问题重新措辞后提出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问题;或者将原问题进行分解,简化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或者提供回答线索;或者问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新问题。C选项,质问是指对事实提出的疑问。D选项,发问是指教师在课程问答中提出问题。题干的描述符合探问的概念。

5.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一般在学年或学期开始前制订。

6.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的内容之一是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是指对于意义性较强的学习材料,学生可通过新旧之间的连接,用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使新信息内化,适时建立类比。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新材料学习之前,温习与新材料有关的、已有的背景知识,以理解和记忆新知识。题干中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将古诗翻译成现代汉语,属于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7.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是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根据具体地方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题干中“适当补充了一些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的乡土教材”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内差异评价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法(又称自身评价)既不是在被评价群体之内确立基准,也不是在群体之外确立基准,而是对被评价个体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是对其若干侧面进行比较。题干中教师将小王新学期的成绩与上学期成绩比较,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9.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内容。思想教育就是试图通过某一类思想去武装和占领学生的头脑,让学生站在如此这般的立场去“思”、去“想”,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等,都属于思想教育范畴

1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意思为: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充分反映出教师对工作的奉献精神。

1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教学管理的模式。学生自主型管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推荐一位学生为领导者,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学习时互相勉励。而教师的工作是执行自己的教学计划。题干中的描述符合学生自主型管理的特点。

1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决定的。题干中青少年的行为表现为向师性和可塑性,因此教师劳动需要强调示范性。

1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小学生认知的发展。小学生的记忆从机械记忆向意义识记发展,但机械记忆仍占优势,所以A选项说法正确;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主要以感性经验为主,缺乏思维活动的参与,只看到事物表面现象和表面特征,难以抓到事物的本质,所以B选项说法错误;小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但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所以C选项说法正确;小学生的想象具有模仿性、简单再现性、直观性和具体性的特点,他们在游戏中常重复从成人那里看到的动作和姿势,而且他们想象的游戏动作一般要有某种具体实物的支持,所以D选项说法正确。

1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别差异性。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发展阶段,但是发展起止时间有早晚,发展速度有快慢,且最终水平和优势领域也不相同。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题干中“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忆能力好;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善于感性思维”属于人发展规律中的个别差异性。

1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题干中教育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最终实现自我,符合个人本位论的观点。

1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室布置的原则。教室布置的原则包括:(1)教育性,是指教室布置的内容要符合其中的某一项教育目标。(2)实用性,是指教室布置不是为了好看,而是要发挥教育功能。环境布置不能仅仅是一种物化环境的装饰,需要超越把教室环境看作物理层面的美化,应该关注其对于个体的教育意义来设计,作为一种课程进行开发。在布置教室的时候可以适当添加一些与教学有关的适用资源,这是教室布置增加实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3)个性化,是指教室的布置要体现个性化。所谓的个性化要求每间教室的布置都要体现教师的价值追求、班级文化的取向、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室布置要避免统一化的倾向,真正发挥教室的功能。(4)艺术性,是指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场所,教室布置本身就是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结合体。教室栏目的大小、字体的选择以及色彩的搭配要适宜。(5)针对性,是指传统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布置方式不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布置教室的时候,要根据班级的特点,考虑不同的布置方案。(6)主体性,是指教室布置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室布置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师提供主体设计思路,学生动手操作。涉及学生相关问题的时候,师生共同协商解决问题。题干的描述符合教师布置的实用性原则。

1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欣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包括对自然的欣赏、人生的欣赏和艺术的欣赏。题干中老师的做法更符合情境教学法。

1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组织教学。组织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一系列组织管理和调节控制的措施。教师应运用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活动向着既定的教学目标推进。题干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属于组织教学中的课前准备。

1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同行评价。同行评定即由学教研室(组)或学校的其他教师对该教师进行评定。由于同一教研室教师相互之间比较了解,对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学术动态、教学意图、内容方法,以及对师生的背景情况(如教师的专业水平、责任心、工作习惯、教学态度、学生的基本学力、总体水平、学习热情等)较为熟悉,因此容易组织和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提高护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题干的描述符合同行评定。

2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教师专业知识素养包括:(1)本体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2)条件性知识,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法等相关的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3)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4)文化知识,指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具体包括:基本哲学理论知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现代科学和技术的一般知识;社会科学的理论与观点。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符合本体性知识;比较广博的文化素养符合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符合条件性知识。所以A、B、C选项属于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成熟的专业技能不属于教师专业知识素养。

2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包含树立终身学习观。

2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理解。教师角色的转变包括:(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5)教师应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根据新课改教师角色判断,A、B、C选项均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符合新课改对学生发展的要求,所以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该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者。

2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本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胆汁质的特点。胆汁质的人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敏捷、生机勃勃、刚毅顽强;但这种人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整个心理活动笼罩着迅速而突发的色彩。题干对小超的描述符合胆汁质的特点。

2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觉选择性的影响因素。知觉选择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1)客观因素包括:①刺激的绝对强度;②对象的差异,与背景差异越大越优先选择;③对象的活动;④刺激物的新异性。(2)主观因素包括:①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②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③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式。所以A、B、C属于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D选项属于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2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格因素。人格因素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智力、好奇、冒险和自信。其中,冒险和创新是孪生兄弟,没有它就难以有所创造。因为创造是一种探索性、创新性很强的活动,难免会遇到各种风险。“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意味着要想探索事物的奥秘,有所作为,就非有冒险精神不可。题干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体现出人格因素是冒险。

2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包括:(1)准备阶段;(2)酝酿阶段;(3)顿悟阶段;(4)验证阶段。其中,验证阶段是指创造者要把头脑中产生的新假设或新观点通过实践加以检验。验证可以对新假设加以确定、修正、补充或完善。题干的描述属于验证期。

28.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多元智力理论的空间智力。空间智力是指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这些模式的能力。这种智能可以让人以三度空间的方式思考,使人知觉到外在和内在影像,也能重现、转变或修饰影像,不但可以在空间中从容游走,还可以随心所欲的操弄物件的位置,以产生或解读图形的讯息。题干的描述符合空间智力的概念。

29.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他律道德阶段。权威阶段也称为他律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年长者的命令。一方面他们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命令;另一方面,他们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要求。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定,只根据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者的动机。题干中的描述符合他律道德阶段的特点。

3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先行组织者”概念,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3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分类。内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生因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外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即在学习活动以外由外部的诱因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可以相互转化。题干中学生起初学习是为了得到老师和父母的奖励属于外部动机,学习活动过程中可能逐渐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兴趣属于内部动机,体现了从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的转化。

3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内化。态度与品德形成的阶段包括:(1)依从;(2)认同;(3)内化。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形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连带学习。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曾在《经验与教育》(1916年)一书中提出过“连带学习”的概念。他认为“连带学习”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比正规教学内容有更重大的教育影响。例如,一个学生可以得到优秀的数学成绩,但如果他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而“学会了”对数学的厌恶,那就可以预料,在离开了学校以后,他很可能永远也不会再去主动钻研数学问题了。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也曾提出过一个“附属学习”的概念,指的也是在学习正规课程内容时,学生在有意无意之间接受的态度、兴趣和情感的熏陶。后来的学者把“连带学习”或者“附属学习”的内容称为“隐蔽课程”或“潜课程”。题干中小明一次考试的失败产生了对英语的厌恶,使得他在离开学校后就不再主动学习英语知识了,这符合连带学习。

3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分类。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所以A选项符合题干;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远近关系的不同,可将动机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所以B选项不符合题干;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所以C选项不符合题干;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所以D选项不符合题干。

3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记忆过程。记忆过程包括:识记(编码)、保持、再认或回忆(提取)。遗忘是保持的对立面,不属于记忆的基本过程。

3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作原型。题干中鲁班根据丝茅草发明了锯子,丝茅草就是锯子的原型。

3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思维的特性。思维的特性包括:(1)间接性,是指思维活动不直接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中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例如,医生通过号脉诊断疾病。(2)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思维的概括性还表现在,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题干中人可以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能飞的动物,称之为“鸟”,符合思维概括性。

3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我价值理论对动机的分类。自我价值理论对动机的分类包括:(1)高驱低避型;(2)低驱高避型;(3)高驱高避型;(4)低驱低避型。低驱低避型的人被称为“失败接受者”。他们不奢望成功,对失败也不感到丝毫恐惧或者羞愧。题干中的描述符合低驱低避型。

3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差异律。差异律是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人们的感知效果,对象和背景差异越大,将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越容易。题干中“万绿丛中一点红”说明红花在一片绿草中更容易被区别开来,体现了差异律。

4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公正。教师对学生的对象性公正最主要的是要做到:(1)平等地对待学生;(2)爱无差等,一视同仁;(3)实事求是,赏罚分明;(4)长善救失,因材施教;(5)面向全体,点面结合。题干中教师在对待学生时,不能以智力高低定亲疏,以成绩好坏定优劣,更不能以家庭定身份高下,属于教师公正中的一视同仁,爱无差等。

4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师德修养的基本途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教师师德修养的基本途径。师德修养不论是提高认识、培养情感,还是确立信念、锻炼意志都离不开理论的学习、实践的锻炼以及互动提高。

4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权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如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变相体罚或其他有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题干中老师罚站小北在教室后面站三天,是一种变相体罚,属于侵犯其人格尊严权。(www.xing528.com)

43.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4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二)有合格的教师;(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4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休养。医疗机构应当对当地教师的医疗提供方便。

二、多项选择题

46.A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制约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的因素。制约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1)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国家来说,这种发展的要求主要是通过教育目的的形式表达出来。(2)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47.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包括:(1)生理成熟期提前;(2)学习目的多元化、实用化;(3)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5)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增多;(6)传播媒介对儿童的不良影响加大。

48.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专业性向。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指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或者说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教师所应具备的人格特征包括:(1)生活丰富,爱好广泛,热爱生活,多才多艺;(2)与人热情交往;(3)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可;(4)具有现实性知觉;(5)有自知之明;(6)有长远的人生目标。题干中选项都符合教师的专业性向的内容。

49.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收集文献资料的途径。教师收集文献资料可以通过这样一些途径:(1)阅读有关著作;(2)浏览新的期刊;(3)利用工具书;(4)剪报和卡片;(5)使用检索工具。

50.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动。意志行动有两个特点,第一,意志行动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第二,意志行动和克服困难相联系。习惯活动不需要克服困难,个体会不自觉地做出,因此不属于意识行动特征。

51.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溺爱型家庭环境中个体具有的特点。溺爱型的家庭环境宽松与严厉是矛盾地结合在一起的,它不仅漠视了孩子独立性、自立性的需要,而且也冷落了其求知的需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独立性差、自立性弱、依赖性强、自我服务能力低下,也有可能出现自私、专横、暴戾等不健康的人格特征。盲从属于专制型教养方式下儿童容易出现的特征。

52.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学习期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所指向的目标可以是成绩、也可以是奖品、教师的赞扬、名誉和地位等。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最根本动力,如果没有这种自身产生的动机,个体的学习活动就不可能发生,所以学习需要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学习期待是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主体达到学习目标,因此学习期待也是学习动机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都是学习动机在不可缺少的成分。所以C、D选项正确。

53.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阻碍小学生创造力开发的教育观念。阻碍小学生创造力开发的教育观念包括:(1)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2)强调标准答案;(3)嘲笑或批评学生的尝试错误,在课堂上以自我为中心,将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视为故意捣乱而加以指责;(4)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所以A、B、D选项正确。分数和名次最重要体现的是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所以C选项正确。

54.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陈述性知识。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形式,安德森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的具体操作。A、B、C选项均符合陈述性知识的含义。D选项属于程序性知识。

55.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维果茨基之前,对于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有三种观点:(1)教学发展无关论,该理论认为教学不参与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发展是一种纯粹外部过程;(2)教学发展同一论,认为任何教学皆有发展性;(3)折中论,认为教学和发展是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所以A选项错误。维果茨基批判了这三种观点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他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思想。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他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1)最近发展区。(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他对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最主要的理论。也就是说,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3)学习的最佳期限。所以B、C选项正确。维果茨基把个体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是潜在的发展水平,指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人们平时所讲的“潜能”。所以D选项正确。

三、判断题

56.A 【解析】教育系统从性质上分为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从整体上分为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从构成上分为教学形态、教育阶段、教育形式和教育类别。故本题正确。

57.B 【解析】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故本题错误。

58.B 【解析】学龄教育是指在学龄期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包括: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故本题错误。

59.A 【解析】非正式评定是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的评估,且评定的资料大多是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如观察,谈话等。有时,非正式评价可以作为正式评价的补充。故本题正确。

60.B 【解析】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体育的基本任务包括:(1)指导学生身体锻炼,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2)使学生掌握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运动锻炼的方法,增强运动能力;(3)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4)发展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学生文明习惯。所以体育不仅仅是要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故本题错误。

61.A 【解析】教学监控能力的要素包括:(1)计划性与准备性;(2)课堂教学的组织性;(3)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4)沟通性;(5)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6)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7)职业发展性。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是指教师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师要认真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采用各种方法评估学生的进步程度,以便于改进自己的教学。故本题正确。

62.A 【解析】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课程资源是矿藏,要为学生所用,必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课程资源开发,实质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学教育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基础教育资源是丰富多样的,凡是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利用与开发。故本题正确。

63.B 【解析】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审美活动的起点)、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验美和创造美(创造美是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故本题错误。

64.B 【解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兴趣、情感和需要,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要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所发展,班主任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班主任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面向的是全班每一位同学,包括做好先进生的教育工作、中等生的教育工作和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故本题错误。

65.A 【解析】冲动型认知风格是指个体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很快,但错误率高。题干中小强的认知表现快但答案不够准确,符合冲动型的认知风格。故本题正确。

66.A 【解析】班级中的规章制度制定得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以学生成长为出发点是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否合理的核心。因此,在制定的过程中,班主任要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在所有学生进行民主讨论基础上,适当集中,最终形成。故本题正确。

67.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以财政性经费、捐赠资产举办或者参与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不得设立为营利性组织。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所以私立学校也应具有公益性。故本题错误。

68.A 【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要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故本题正确。

69.B 【解析】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最早出现的内容是生理自我。故本题错误。

70.B 【解析】提高学生多种学科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提供多种练习机会,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中仅仅有了多种学科知识是不够的。故本题错误。

71.A 【解析】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运动和变化的物体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题干中突然飞进的蝴蝶对于学生就是运动的刺激,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故本题正确。

72.B 【解析】福勒和布朗把教师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题干中关于提出者的说法是错误的,故本题错误。

73.A 【解析】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是指给个体呈现愉快刺激,已达到对其良好行为的增强。题干中的描述符合正强化的含义。故本题正确。

74.A 【解析】纵横排列模式这种座次安排可减少学生之间的视线联系和彼此交往,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控制力度,适于独立的课堂作业、提问和回答,有助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师,使学生更容易配对学习。传统排列也最适于演示,因为学生更接近教师。故本题正确。

75.B 【解析】学生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而向他人或物体(借助字典、参考书等)请求帮助的行为,属于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是一种资源管理策略。不属于依赖性表现。故本题错误。

76.A 【解析】辨别学习指学习辨别一系列相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辨别学习有两种,即单一辨别与多重辨别。对不同形状、颜色的物体分别作出不同的反应是单一辨别,对相似的、易混的单词分别作出正确的反应是多重辨别。故本题正确。

77.A 【解析】教师道德品质的提高可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道德教育是学习相关的知识,是教师道德品质培养的前提,实践是为了更好地检验知识的学习,所以道德实践是教师道德品质培养的途径。故本题正确。

78.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教师的工资与学生的升学情况没有直接关系。故本题错误。

79.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三条规定,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首次任教时,应当有试用期。故本题错误。

80.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班主任不可作为其法定监护人。故本题错误。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已于2008年废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