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材:教育理论真题及解析(附答案)

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材:教育理论真题及解析(附答案)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教师资格条例》第九条规定,教师资格考试科目、标准和考试大纲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定。1997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廉洁从教要求,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材:教育理论真题及解析(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时事政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2018年3月29日在教育部调研时强调:教育是民生,更是国计,要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高度谋划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要坚持育人为本、以德为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农村地区学生辍学率,消除“大班额”,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2.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五十九条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3.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十三条指出“建立符合规律有特色的中小学德育体系。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改进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注重发挥课程育人作用,促进德育与学科教学融合。”

4.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

5.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条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6.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下列权利:(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其中,第一款又被称为教育教学权。教育教学权是教师最主要、最核心的权利。

7.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8.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教师资格条例》第九条规定,教师资格考试科目、标准和考试大纲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定。

9.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1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威信。教育威信就广义而言,指教育行业特别是整体的学校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信誉(教育行业);就狭义而言,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众所共仰的道德声望(教师个体)。

1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幸福的无限性特点。职业幸福的无限性,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从时间上来看,教师职业幸福是无限的。教师对学生在人格与课业上的影响具有终生性质。通过学生,教师的劳动与生生不息的人类文明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所收获的幸福也是超越时间限制的。一个教师即使退休了,或者停止了教师职业生涯,丝毫不妨碍其学生对他的永远的尊敬,也不影响他对自己所从事过的教育事业的美好回忆。

1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常规职业角色特点。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管理者角色;(4)示范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题干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行”,体现了教师的示范性。

1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廉洁从教要求,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题干中教师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违背了廉洁从教的原则。

1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要求教师要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A选项中嘲讽学生明显属于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不属于依法执教的表现。

16.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管理。学校的管理工作基本上是围绕教学工作展开的,教学工作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

1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目标结构。多伊奇提出三种目标结构:合作、竞争、个体化目标结构。(1)合作目标结构是指在团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当团体中所有的人都能达到目标时,个体才能达到目标获得成功。若团体中有一个人不能达到目标,其他人也达不到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必定会与同伴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寻求一种既有利于同伴成功又有利于自己成功的活动方式。(2)竞争目标结构是指不同个体之间的目标存在着对抗性。在团体中,只有当其他人达不到目标时,个体才有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取得成功。如果其他人成功了,则削弱了个体成功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同伴之间的联系虽然也是紧密的,但属于对抗或消极的形式。每个个体都寻求对自己有益,而对其他个体来说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活动,并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成功的可能性。(3)个体化的目标结构是指在一个团体中,个体能否达到目标与其他人无关,个体注意的是自己对任务的完成情况和自身的进步幅度。因此,个体寻求一种对自我有益的结果,而并不在意其他个体是否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个体之间形成的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关系。题干中描述的符合合作目标结构的特点。

18.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目标的地位。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它是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问题。

1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环境的设计。座位编排要满足师生有效开展各种活动的需要,要结合不同的教学要求来安排不同数量和形式的座位。特殊的课堂座位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的一种座位排列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集体讨论才采用。学生和教师一样面对其他人,也就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这样的座位排列的方式有矩形、环形和马蹄形。题干的描述符合集体讨论活动的座位编排方式。

2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教学水平类型。教学水平是教与学的行为,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应用和教学评价。教与学的水平包括:记忆水平、理解水平和探索水平三个等级,不同等级水平的教学所能达到的目标是截然不同的。记忆水平的教学,其目的在于识别或记住事实材料,使之再认或再现,不求理解,只要求机械模仿,教学中以教师得出的结论为主,反复训练学生的记忆功能。题干表述说明该教师处在记忆水平。

2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题干中将生活中的问题带进课堂,体现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2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理论。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明了、联想(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这一理论对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起了积极作用,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2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布鲁纳的教育思想。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一是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出控制;二是反思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三是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四是社会文化研究,即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题干描述符合主动性研究。

2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也称为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一般是在某项活动开始之前,为使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通过诊断性评价,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准备情况,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由此决定对学生采取解决策略。题干描述符合诊断性评价。

2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认识能力。而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题干强调练习对掌握知识的影响,而练习中发展了能力,因此题干更能体现出来能力对掌握知识的影响。

26.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备课的内容。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计划,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检查复习是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不属于备课的内容。

27.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测验难度。测验的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准确测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根据测验目的,项目难度一般确定在0.3—0.7之间,当难度为0.5时测验的区分度最佳。大部分人都做对了,证明试题的难度较低。

2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间接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包括:(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题干中“对书本知识的服从”和“系统的知识”指的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在实践中探寻知识”和“从做中学”指的是直接经验的获得,因此强调既要注重书本知识也要重视实践中探寻知识,体现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9.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级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表明。关系融洽、凝聚力强的班级,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共同进步。所以,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3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随笔法。教育随笔是记录并反思自己每天教育行为中的所做、所见、所读、所思、所感,发表自己的教育思想观点的教师手记。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取材广泛、迅速及时。本题易错选C选项,教育叙事研究是指通过口头或书面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育叙事研究不等同于一般的教育随笔,不能仅仅停留在叙事的层面,而应升华至研究的高度。题干中对刘老师的描述更符合教育随笔的内涵。

3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理论流派。学生中心课程理论流派,也可以叫经验主义或者活动主义。经验主义课程论的代表性人物是杜威,该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2)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3)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4)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题干中张老师的做法符合经验主义课程论的观点。

3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双边性规律。教育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学生具有能动性:(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内容只有被学生主动地吸收、消化才能为学生所掌握。(2)学生虽然许多方面并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仍是认识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题干教师只注重“课堂纪律”“学习任务”“强化练习”,其他的“无关紧要”,因此可以说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意识的重要性。

3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柯尔伯格道德水平发展阶段理论。题干中小婷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与奖励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一些事情,说明处于习俗水平中的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也称为好孩子取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这种要求去做。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开始从关心自己的需求发展到较全面地关心别人的需求,从而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

3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直线式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即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呈现,强调知识本身内在逻辑的直线性。螺旋式指在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后面学习内容是对前面学过内容的不断扩展与加深,层层递进。题干中,张老师的做法体现的是直线式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3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领导类型可分为: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由型、民主型。强硬专断型教师一人计划、安排、决定、指挥班级一切活动,要求严格苛刻,很少给予表扬,导致班级学生屈服、易怒、不愿合作、推卸责任;仁慈专断型教师虽受部分学生爱戴,但会使学生所有的活动依教师指示,不会主动学习与创造;放任自由型教师一切活动全由学生自己处理,与学生几乎没什么交流与影响,使班级学生在活动中困扰不断,常常发生不愉快行为;民主型教师多鼓励集体活动,给予客观的表扬与批评,多数活动由学生参与策划设计,班级学生多主动,有很强的合作性,常常交换意见开展讨论。根据理解学生喜欢教师但“创造性差”“对教师依赖性强”可以判断属于仁慈专断型的领导方式。

3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学习方式。新课改倡导的现代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A选项的个体学习不是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

3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新课改三维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教学观。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再也不能被动地听从课程的指令,而是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和设置课程。而A、B、C选项的说法都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39.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从众。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日常生活中的从众,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如暴乱中跟随大家一起破坏。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如顺应风俗、习惯。题干的表现是典型的从众心理。

4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革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于1968年通过实验发现。一般而言,这种效应主要是因为教师对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分别期望着不同的行为,并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从而维持了他们原有的行为模式。题干中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和期望,使学生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符合罗森塔尔效应。

4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我提高内驱力。奥苏贝尔将学生在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分为三个方面: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因为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属于外部动机。题干中小芳为了胜任课代表这一工作而努力属于自我提高内驱力。

4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场独立型认知方式。根据认知加工中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的不同,认知方式分为场依存与场独立。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为依据,不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作出独立判断,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关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喜欢独处。题干中学生喜欢独自在安静的环境写作业,不喜欢别人干预,属于场独立型的认知方式。

4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桑代克的饿猫迷笼实验。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通过尝试错误,在刺激情境(S)与反应(R)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迷笼实验中,猫通过不断地尝试错误行为,饥饿且受困的情境与按压开关的行为间形成了联结,从而学会了开箱取食。题干中,小明的做法模仿的是桑代克的经典实验。

4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下位学习。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其中,原有观念和新观念之间有三种关系,即下位学习(或称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或称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或称组合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题干中小朋友先认识水果,再认识香蕉、橘子,是从大概念到小概念的学习过程,属于下位学习。

4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问题解决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明确问题又叫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题干中数学老师教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来帮助思考和解题,即帮助学生通过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印象来理解问题。

4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观察学习理论。班杜拉进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题干中表述为班上其他同学看到小张受到表扬后表现出与小张一样的行为,小张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便是榜样,所以属于替代性强化。

4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做出肯定或否定的道德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学生品德向积极方向发展的一种方法。其中,采用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奖励和惩罚。题干中李老师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评价,积极帮助别人的同学就表扬,故意破坏的学生就批评,运用了品德评价法。

4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内容。德育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是对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国际关系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让学生能够认识和认同某种政治机构和政党理念。我国德育中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社会主义制度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就是政治教育的范畴。《小学德育纲要》中的“热爱祖国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以及《中学德育大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教育”都属于政治教育。

4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先生于1940年在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提出的,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建立的一个教育理论体系。这个理论包括: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以及17条教学原则和13条训育原则。

50.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入式教育方法观。注入式的教育方法观强调的就是灌输,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教师在教学中将现成的知识结论生硬地灌输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考虑学生学习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以及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并主观地决定教学进程。强迫学生呆读死记,中国俗称“填鸭式教学法”。注入式教学严重阻碍学生智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发展。

51.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重组和改造”“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5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反思教学。反思教学经验,又称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意识对象,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认真的自我审视、评价、反馈、控制、调节、分析的过程。根据题干描述,该教师的行为属于反思教学经验,故A选项符合题意。而微格教学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针对某一项技能进行专门训练。

53.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气质类型。罗马医生盖伦确定了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分别是: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抑郁质的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外表温柔,思维敏锐,想象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自制力强,但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题干中,小柏内向,感受性强,容易记恨别人,所以是抑郁质的气质类型。

5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儿童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儿童掌握概念常用的方法有:守恒法、排除法、解释法和分类法。(1)守恒法,这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守恒实验演绎过来的一种方式,目的在于了解幼儿是否获得了某些数学概念,或者所获得的概念是否具有稳定性,如:数量守恒、长度守恒、液体质量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等。(2)排除法,实际是分类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在幼儿面前放若干组图片,每组4-5张,其中有一张与其他几张是非同类关系,要求幼儿将这一张找出来,并说明理由。幼儿往往根据情景和情感因素而非“类概念” 去排除“不恰当”的图片,例如,在“老虎”“人”“马”“车”的一组图片中,多数孩子拿掉的是“老虎”,而不是“车”,因为他们认为“马可以拉车,人坐在车上”,而“老虎会吃人,咬伤马,不能放在一起”。(3)解释法。说出一个幼儿熟悉的词,请他加以解释,如:请你说说“动物”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根据幼儿解释的结果确定其对该概念的掌握情况。(4)分类法。在幼儿面前随机摆好若干张画,有他们熟悉的物品的图片,让幼儿把自己认为有共同之处的那几张放在一起,并说明理由。从年龄特征上分析,4岁以前幼儿基本不能分类,5岁幼儿主要按感知特点和具体情景分类,6-7岁主要按物体的功用分类,并开始注意到物体的本质属性。根据题干描述,刘老师运用的是解释法。

5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就是对教学活动设计的执行和实施,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5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策略设计。根据事实性知识教学的一般模型及事实性知识的具体规律,对事实性知识教学的建议有:(1)确定要记忆的事实性知识。(2)创设学习和应用事实性知识的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促进对事实性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创设情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应用情境、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手段创设模拟的情境以及通过问题形式创设想象的情境。如为了让学生记住地图图例的事实性知识,可以让学生在查看地图的活动学习地图图例。(3)呈现事实性知识。(4)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的知识。(5)提供记忆指导。(6)安排间隔复习。(7)在事实性知识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将认知与动机因素融合起来。题干中老师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地图图例,属于创设学习和应用事实性知识的情境。(www.xing528.com)

5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钻研教材的阶段。备课时,钻研教材的“懂”是指把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弄清楚;“透”是指要深入理解教材,对教材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化”是指要把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58.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因此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也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5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方法。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题干中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忆春天”“找春天”“看春天”“写春天”,体现了让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观察。

6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法律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监察机关调查涉嫌重大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根据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调查措施,按照规定交有关机关执行。批准决定应当明确采取技术调查措施的种类和适用对象,自签发之日起三个月以内有效;对于复杂、疑难案件,期限届满仍有必要继续采取技术调查措施的,经过批准,有效期可以延长,每次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不需要继续采取技术调查措施的,应当及时解除。

二、多项选择题

61.A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了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同时强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彰显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62.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在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中提出,优化教育资源区域布局。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统筹推进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教育发展。新增教育资源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倾斜。

63.A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64.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根据题干蔡老师“一心扑在教学和班里的孩子身上”表现了对自己岗位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

65.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师德修养的意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包括:(1)有利于做好教育工作,造就新一代人才;(2)有利于教师道德品质的完善;(3)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风尚。

66.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技能。B选项先提问题再点名学生回答,可以责任到人,避免了无人回答的情境。C选项与该名学生共同探讨,为学生提供了帮助。D选项将问题附在课文中可以提供问题的背景知识,有利于对问题的理解。A选项提问与回答之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是所有提问与回答之间都是2秒。

67.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效提问的要求。有效的提问应做到:(1)合理地设计问题;(2)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3)提问目的要明确;(4)提问的语言要准确;(5)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6)要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68.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的原则。教学评价只关注学习成绩违背了客观性、指导性和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从测量的标准和方法到评价者所持有的态度,特别是最终的评价结果,都应该符合客观实际,不能主观臆断或掺入个人情感。指导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把评价和指导结合起来,要对评价的结果进行认真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找出因果关系,确认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及时的、具体的、启发性的信息反馈,使被评价者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发展性原则指的是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学评价应是鼓励师生、促进教学的手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不是整人的工具。

69.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教学相长的理解。题干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所以学生有可能超越老师,因此B选项说法错误,A、C、D选项说法正确。

70.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语言的特点。教学语言是指教师用以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符号系统。特点是把自己能明白的意思转化为展开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能为学生理解的语言形式。为此要求教师善于选择最适合的词、词组、句法结构,最确切地表达他的思想内容。一方面要求用语的准确性、科学性,语意的连贯性、逻辑性;另一方面要求语调富有情感感染力和语音吐字清晰;并在学生所能接受的速度前提下,在单位时间内传输最大的信息量。题干中教师的语言非常优美,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对圆锥曲线的理解是基于自身的经验和思考,因此A、B、C选项符合题意。教学语言的指示功能要求教师明确而简洁地要求学生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可以指挥学生怎样去做,题干表述未体现出该功能,因此D选项错误。

71.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总方针,但各级各类学校应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和培养目标,这就决定了教育目的具有层次性。教育目的三个基本层次包括:(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后学生能达到的效果预期)。

72.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外活动的内容。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1)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参观、考察、社会调查访问、宣传、游览等);(2)学科活动;(3)科技活动;(4)文学艺术活动;(5)体育活动;(6)社会公益活动;(7)课外阅读活动;(8)传统的节假日活动。实验课属于课堂教学。

73.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竞赛。学习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经常开展学习竞赛会使学生压力过大。某班每周举行一次学习竞赛,容易导致学生处于长期的紧张状态,学习动机过高,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故A选项正确。可以根据学习能力和成绩分组进行竞赛,增加不同小组的获胜几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动机,故B选项正确。合作学习的环境比竞争的环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故C选项错误。适当的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以提高兴趣,故D选项正确。

74.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激发动机应坚持以内部动机为主,外部动机为辅。因此,A选项说法错误。

75.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法律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涉嫌职务犯罪的被调查人主动认罪认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监察机关经领导人员集体研究,并报上一级监察机关批准,可以在移送人民检察院时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一)自动投案,真诚悔罪悔过的;(二)积极配合调查工作,如实供述监察机关还未掌握的违法犯罪行为的;(三)积极退赃,减少损失的;(四)具有重大立功表现或者案件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等情形的。

三、判断题

76.A 【解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故本题正确。

77.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十八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故本题正确。

78.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一条规定,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故本题错误。

79.B 【解析】《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幼儿园发生的幼儿伤害事故,应当根据幼儿为完全无行为能力人的特点,参照本办法处理。第三十九条规定,其他教育机构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参照本办法处理。故《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其他教育机构。故本题错误。

80.B 【解析】《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七条规定,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工作。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但法律有规定的或者学校依法接受委托承担相应监护职责的情形除外。故本题错误。

81.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故本题错误。

82.B 【解析】“爱岗”“敬业”“尽职”三方面互相系,互相促进,构成职业道德品质的主要框架,是教师道德基本的或起码的道德规范,其基础是对教师职业的全面而深刻的道德认识。此外爱岗敬业是乐教勤业的动力来源,二者并不完全等同。故本题错误。

83.A 【解析】终身学习要求教师: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故本题正确。

84.B 【解析】师德规范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可以通过外化实现,也可以通过内化实现。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行动的内化方法。简单说,是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环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故本题错误。

85.B 【解析】课堂物理环境中,座位编排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人际交往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座位编排要满足师生有效开展各种活动的需要,要结合不同的教学要求来安排不同数量和形式的座位。因此教室座位编排方式会影响师生关系,也会对学生成绩产生影响。故本题错误。

86.A 【解析】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者心理距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故本题正确。

87.B 【解析】深化教学内容策略包括同辈教师策略、合作学习策略、个别化程序策略和探究教学策略。个别化程序策略就是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和水平学习,教师教学必须与学生的能力需要和兴趣相互匹配,并及时评估反馈方法。同辈教师策略是指在教与学的情境中,安排一个或一组学生去帮助一个学生或一组学生的方法,这种帮助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在相同的班级里,一个在某方面比较优秀的学生,帮助另一个在这方面相对较弱的学生;第二,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第三,两个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因此题干属于同辈教师策略。故本题错误。

88.A 【解析】我们国家目前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故本题正确。

89.A 【解析】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表现在:(1)教师不是教育产品的生产者,不是学生的塑造者,而是教育生产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2)教师不是教育资源的唯一拥有者,而是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指导者和引领者。(3)教师不是教学过程中的“独奏者”,而是教学过程的“伴奏者”与研究者。故本题正确。

90.B 【解析】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影响教育活动成效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故本题错误。

91.A 【解析】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是相互联系的,表现在: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二者的关系实质上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故本题正确。

92.A 【解析】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关注生存阶段是初次接触实际教学的实习阶段。在此阶段,教师们所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即能否在这个新环境中生存下来。所以此时,教师们关注的是班级的经营管理、对教学内容的精通熟练,以及上级的视察评价、学生与同事的肯定、接纳等。在此阶段,教师们都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与紧张,所以这一时期的压力是相当大的。他们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注重人际关系是关注生存阶段的标志性特点。故本题正确。

93.A 【解析】人的发展要想真正形成自己突出的个性特点并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就必须使自己的素质达到一定的全面性,特别是在人最基本方面的素质,更是不能缺失的。故本题正确。

94.A 【解析】遗传决定论是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西方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之一。遗传决定论者片面强调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的过程,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外界的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也只能促进或延缓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故本题正确。

95.B 【解析】班级教育并不是否定个性教育。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新型的班级管理系统,是以育人为目标,着眼于班级所有学生精神健康地生活,使其个性获得和谐发展的有序而又开放的系统。故本题错误。

96.A 【解析】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体质的教育。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这是学校体育与学校其他活动的最根本的区别。故本题正确。

97.B 【解析】奖励应注意以下几点:(1)给予奖励时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2)选择恰当的奖励物;(3)应该强调内部奖励。外部的物质奖励只是权宜之计不可过多使用,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强化,让学生亲自体验做出道德行为后的愉快感、自豪感和欣慰感,以此转化为产生道德行为的持久内部动力。故本题错误。

98.B 【解析】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班级授课制的不足之处:(1)不利于因材施教;(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故本题错误。

99.B 【解析】任何心智技能的形成,在原则上都必须经过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个基本阶段才能实现。故本题错误。

100.A 【解析】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都是典型的迁移现象。故本题正确。

101.A 【解析】信息选择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激活与维持学习心理状态,将注意集中于相关信息或重要信息上,对学习资源保持高度的觉醒或警觉的学习策略。斯滕伯格认为:“学习总是需要一点洞察的”,这就是对信息的选择,主要有3个方面:(1)选择性编码:把有关信息从无关信息中筛选出来,发现与目标有关的信息。(2)选择性组合:有选择地把已经编码的信息以某种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某种合理性的内部联系的整体。(3)选择性比较:把新获得的信息或新恢复信息与过去已有的信息相关联。新知识如果不能与旧知识建立起某种联系,将毫无价值。故本题正确。

102.B 【解析】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加强和丰富原有图式。而顺应意味着新、旧知识之间的磨合、协调,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对立性和创造性。故本题错误。

103.A 【解析】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共性。故本题正确。

104.A 【解析】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特点表现在:(1)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个体劳动来完成的,每个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一定的目标上,都有很强的个体性。所以,从劳动手段来说,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2)教师劳动成果的群体性:教师的劳动成果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教师的个体劳动最终都要融汇到教师集体劳动之中,教育工作需要教师的集体劳动。故本题正确。

105.B 【解析】思维定式有时也称定式,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通常表现为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或者解决问题。学习定式对学习迁移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故本题错误。

106.A 【解析】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其一,即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故本题正确。

107.A 【解析】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设置、校园环境等,也是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故本题正确。

108.A 【解析】教学与上课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组成的,其中,“教”除了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授工作以外,还包括教师在课间对学生的辅导活动等。而“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复习与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因此,教学包括上课,上课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两者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故本题正确。

109.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监察机关可以对涉嫌职务犯罪的被调查人以及可能隐藏被调查人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地方进行搜查。在搜查时,应当出示搜查证,并有被搜查人或者其家属等见证人在场。故本题错误。

110.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四条规定,监察机关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应当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故本题错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