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19年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历年真题及解析(答案)

2019年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历年真题及解析(答案)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园发生欺凌事件后,学校必定要及时处理,而不是待事件曝光再予以处理。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3个阶段。在此阶段,教师们所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存。

2019年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历年真题及解析(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其中,认知领域目标由低到高分为:知识(识记)、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题目中“学完这首诗后,除了能够理解诗的意思,能够背诵,还能够赏析”属于对知识的识记和领会,属认知领域的目标。

2.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观察法的优点。观察法优点体现在:第一,是自然式的研究,在参与者呈自然状态的环境中进行研究,而不是在人造的或创设的环境中进行;第二,在时间的选择上,观察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要花的时间,只要能获得有代表性的行为案例,多花时间也无妨;第三,可了解非言语行为,观察者能观察并记录如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非言语行为,这些是运用调查等方法所难以获得的。观察法资料难以量化,A选项表述错误

3.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创生取向。创生取向也称课程缔造取向,该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缔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课程计划只是这个经验缔造过程中可供选择的媒介之一而已,课程实施更看重参与者建构教育经验。题干中,华老师能够基于教学环境的变化及时转变教学思路,体现的是创生取向。

4.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校课程。学校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在达到国家基本要求的同时,学校应因地制宜地开发设置当地需要的课程,即校本课程,也称学校课程。

5.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校园安全管理。校园发生欺凌事件后,学校必定要及时处理,而不是待事件曝光再予以处理。

6.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的指导性原则。指导可以说是评价的继续和发展。它是将评价的结果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加以认识,并根据评价对象所具有的主客观条件,作出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其把握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吸取教训,取长补短,争取更大进步。题干中林老师给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对学生进行了指导,为小兰今后一段时间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7.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选项中,B选项的做法是最能体现教育机智的。

8.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陶冶法。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题目中,范老师通过播放音乐来培养学生乐感以及对音乐的兴趣,属于陶冶法中的艺术陶冶。

9.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直观性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直观教学的种类包括:(1)实物直观;(2)模象直观;(3)言语直观。题干中,地球仪属于一种模型,所以地球仪属于模象直观。

1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学习方式。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对应于传统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

1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循序渐进,即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不能揠苗助长、“陵节而施”。

1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福勒和布朗的教师关注阶段论。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3个阶段。题干中描述的是初次接触实际教学的实习阶段。在此阶段,教师们所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存。

1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自我教育形式。校本教研与培训是指由学校发起、规划、组织的,旨在满足学校与教师实际发展需求,主要依靠本校教师在校内进行的教师继续教育的学习与培训活动。校本教研有许多具体形式,最常见的是听评课,此外还有集体反思、经验交流、教师沙龙等。教师在这些活动中可以获得贴近实际的帮助。

1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6-12岁是勤奋对自卑,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题干中,小红是二年级,正处于这个阶段。

1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在学校内,初中生与教师的交往,呈现出对教师权威的“蔑视”、对同伴群体的倚重、对自己个性化表达方式的追求。在人的成长中,这些矛盾所反映出的是学生强烈的企图“成人”意识。这一阶段学生与成人世界的交往问题,便彰显出新的发展需要:不仅他们需要学会与成人交往,成人也需要调整与他们的交往方式,尤其是初中教师需要尊重他们的意见,需要更多地倾听和欣赏他们,平等地与他们交流、讨论。对此,初中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说教、树立榜样,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父母不合理行为与观念的批判与校正上,或者提倡数量繁多的“为父母做一件事”“为老师做一件事”等点状的行为上,而需要将教育重点放在如何形成学生良好的交往意识、提升其交往能力上,培养学生与成人交往中的倾听能力、沟通能力等,以高质量地促进相互之间的沟通、理解与相互悦纳、相互支持。

1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环境决定论洛克华生属于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环境决定论否定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确信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是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起决定的作用,夸大了教育的影响。

1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个体接受“基础教育”后,可以促进个体身心发展变化,促进个体学识的增长与职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个体的社会流动。

18.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单轨学制。美国的学制属于单轨制。单轨制相对于双轨学制来说,更具有公平性。

19.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文化功能。国学与啦啦操结合,帮助学生感受体育乐趣、增进体质健康、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交流与融化,属于文化功能。

2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成人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学历有四种主要形式,分别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成人高考(学习形式有脱产、业余、函授)、开放大学(原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开放教育)。

2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指教育目的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题干中可知,小明意志力不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意思是: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劝诫我们要有强大的意志力。

2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美育的原则。美育的原则包括:(1)形象性原则。(2)情感性原则。情感性是审美心理的重要特征,学生感受美的事物的同时,要融合自己的情感,形成审美感受,作出审美判断。贯彻情感性原则不仅要掌握各种美的情感教育价值,而且要注意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来调动审美情感,发掘生活中美的事物。(3)活动性原则。(4)差异性原则。(5)创造性原则。题干强调用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美,体现了情感性原则。

2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激发方法包括:(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其中,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会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题干中教师在讲解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后,给出一个异分母加法的题目,属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2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导入方式。A选项,情境导入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或演示创设问题情境,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引起其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兴趣,促使其思维的积极活动,或借此陶冶学生的性情。B选项,复习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复习已有知识,从中引出新知识的导入方法。C选项,直接导入是指教师直接阐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目标和要求的导入方法。D选项,直观导入是指教师借助于实物、标本、挂图等直观教具,自然进入新课学习的导入方法。题干中,教师直接阐述了本节课所学的是“牛顿苹果之间的故事”,属于直接导入。

26.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阶段。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阶段包括:(1)准备阶段。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问题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提出问题后必须着手做充分的准备。(2)酝酿阶段。(3)顿悟阶段。(4)验证阶段。题干中,学生们根据陈老师的任务,开始翻书,寻找灵感,处于准备阶段。

28.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指个体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概念(或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而在心理上产生的矛盾或冲突。题干中,该老师的做法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29.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先行组织者。比较性组织者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属于先行组织者类型之一。当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既不完全陌生又不太清晰,容易引起新旧知识的混淆时,可用于比较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异同点,提高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从而保证学生获得精确的知识。题干中,教师将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作比较,属于比较型组织者策略。

3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罗特的控制点理论。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强调结果是由个体的自身行为造成或者由个体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如能力)决定。反之,如果认为事情是由个体之外的因素(如运气、机会、命运、偏见)等导致则被称作外控。题干中,小娜归因于自己不用功,属于内控型,小玲归因于运气,属于外控型。

3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种,从低到高按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题干中,小新由于求知的需要而影响了行为。

3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19—29岁)这是人们解决婚姻问题和过早期家庭生活的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亲密对孤独,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3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迁移的类型。自动化基本技能向自动化基本技能迁移,实际上是一种动作技能向另一种动作技能的迁移。题干中,小李学习的迁移类型就属于这种类型。

3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更高水平的知识结构的信息加工策略。组织策略主要有两种:归类策略和纲要策略。题干中,列提纲属于组织策略中的纲要策略。

3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种,从低到高按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3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正迁移。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题干中,小英先学习的加法有利于后面学习乘法,属于正迁移。

3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惰性知识。惰性知识是指个体虽然已经获得并保存在头脑之中,但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提取出来加以应用而处于一种非活跃状态的知识。研究表明,尽管某些知识具有潜在的可应用性,但个体经常不能主动、自觉地应用它们解决面临的问题。为防止类似问题的出现,教学中应注意使学生真正领会知识,避免机械学习。题干中,学生无法根据学习的三角形内角和推导出四边形内角和,说明知识处于非活跃状态,属于惰性知识。

3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通过饿猫迷笼实验,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通过尝试错误,在刺激情境与反应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3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角色采择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塞尔曼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提出社会角色采择理论,他根据儿童的反应,将儿童的观点采择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以下五个阶段:阶段1(约3—6岁),未分化的角色采择。阶段2(约6—8岁),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阶段3(约8—10岁),自我反省的角色采择。阶段4(约10—12岁),相互角色的采择。阶段5(12—15岁以上),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采择。其中,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采择阶段,儿童试图通过将他人的观点与社会系统中的综合性观点相比较,以此来理解他人的观点。

4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的内涵。鸡孵蛋、蜂酿蜜、鸟筑巢属于本能,猴骑车属于学习。

4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从低级到高级主要包括: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题干中,君君3岁,处于生理自我阶段。(www.xing528.com)

4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小学游戏辅导。沟通是小学游戏辅导的关键。沟通包括心理辅导教师与班主任、学生及家长之间的沟通等。

4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功能。学习动机的功能有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其中,激发功能是指动机能激发起机体产生某种活动。题干中,小华从原本对学习不上心,转变为认真学习,体现了学习行为的启动。

4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由马斯洛创立,它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当作动物或机器,另一方面也批评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的认知结构,但却忽视了人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对学习的影响。题干“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与选项A更匹配。

4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角色。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管理者角色;(4)示范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题干中,榜样便是示范者。

4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修订)规定,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题干中,江老师对自己要求严格,并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体现了为人师表。

4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品德评价法。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教师要谨言慎行、坚持正面教育,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影响深远。题干中,教师一定不要批评学生的说法错误。

4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禁止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若干规定》。对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禁止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若干规定》要求其要切实履行监护人职责,除送入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或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相关社会组织外,不得以其他方式组织学习替代接受义务教育。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因身体原因无法到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不得擅自决定是否接受义务教育及具体方式,应当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教育行政部门可委托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对其身体状况、接受教育和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能力进行评估,确定适合其身心特点的教育安置方式。

4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外婆”属于其他法定监护人。

5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程老师的做法违反了《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不得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的要求。

二、多项选择题

51.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选项四点皆有体现。

52.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因材施教原则。B选项“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意思是: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考察他安心干什么。B、D选项都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53.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专业情意。教师的专业情意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

54.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同辈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同辈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包括:同辈群体为学生社会化提供必要条件;同辈群体为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同辈群体为学生平等观念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同辈群体为学生进步提供了竞争的环境。

55.A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制度的特点。教育制度的特点包括:客观性历史性、强制性和规范性。

56.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2)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3)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4)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和“唤醒”,要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57.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的作用包括:(1)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提升;(2)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3)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学校教育能确保人的事业圆满成功的说法太过绝对,故D项说法错误。

58.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成败归因理论。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他曾指出人们会把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努力、能力、兴趣、态度、性格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任务的难度、外部的奖赏与惩罚、运气等。

59.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包括:(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此外,确立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

60.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其中,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关注行为的直接后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一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第二阶段)。

61.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准备。心理准备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社会性能力等。

62.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具有强大激发和推动力量。道德情感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的激发力量与引导力量;(2)道德情感的认识对道德行为的调控作用;(3)移情是自我与道德行为间重要的中介变量。

63.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源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64.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2)保障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3)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65.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行政处分。教育行政处分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对教育行政机关公务员的行政处分,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处分种类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二是对学校教职工的行政处分,处分种类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留用察看、开除八种。其中,“降职”与“留校察看”则属于教育行政处分的方式。

三、判断题

66.A 【解析】偶像性重要他人是教育学的名词,是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敬佩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故本题正确。

67.A 【解析】表现性评价,指的是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行动、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更真实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法。故本题正确。

68.B 【解析】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工作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有事实表明,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故本题错误。

69.A 【解析】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故本题正确。

70.A 【解析】教师要想真正成为研究者,应当具备以下素养:(1)有对于教育教学改进的热情,有对于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的意识;(2)有终身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及时了解和把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与新知识;(3)具有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4)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使教育教学研究体现客观、科学的本真特性;(5)具有独立的研究精神。故本题正确。

71.A 【解析】教育是一种师生的双边活动,应当建立在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信任的基础上的活动。故本题正确。

72.B 【解析】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故本题错误。

73.A 【解析】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故本题正确。

74.B 【解析】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故本题错误。

75.B 【解析】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持久性明显发展、精确性提高、概括性增强。故本题错误。

76.A 【解析】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削弱,并最终消失,即条件反射的消退。故本题正确。

77.A 【解析】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故本题正确。

78.A 【解析】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故本题正确。

79.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九条规定,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故本题错误。

80.A 【解析】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包括及时复习、分散复习、过度学习、运用多种感官复习、反复阅读和尝试回忆结合等内容。故本题正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