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个体身心发展顺序性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陵节而施”。题干中描述的是“揠苗助长”的成语典故,宋人的做法违背了个体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2.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题干中描述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将子女从农村送入城市就学,使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减少,体现了教育影响了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
3.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的优点进行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就加以改正。”这句话体现了我们应该向身边的人学习。
4.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遗传决定论。题干名言强调了对于人的行为来讲,内在因素是根本。此外,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原因与其固有的生理结构有关。B、C选项均强调外在因素的作用,D选项强调内在和外在的双重作用。因此,四个选项中只有A选项最贴合题意。
5.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赫尔巴特的教育贡献。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是现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和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6.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制度的特点。教育制度的特点包括:(1)客观性:教育机构的设置、层次类型的分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制度化,都受客观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2)规范性:主要表现在入学条件(即受教育权的限定)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定上;(3)历史性: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4)强制性:它对受教育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要求受教育者无条件地适应和遵守。
7.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直观性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题干中老师通过作图这一直观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属于直观性原则。
8.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词源。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因此题干中的话出自孟子之口。
9.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对人的培养进而影响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题干中教育为社会培养紧缺人才,从而推动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体现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10.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认识的间接性和简捷性都是教学过程特殊性的表现。认识对象的间接性指教学过程主要是学习已有的文化知识,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原创性认识,区别于科学家的认识活动。认识方式的简捷性指通过间接知识认识世界,可以减少探索的实践,避免探索的弯路,尽快地掌握人类的文化精华。题干中学生仅借助于书本或多媒体辅助,坐在教室里就能学到宇宙知识、认识远古文明,而不用直接去实地探索,体现出了认识的间接性与简捷性。
1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题干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仪器观察事物获得知识,属于实验法。
1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题干中的话表明学生在学习时,只是听过和看过都无法很好地掌握知识,只有动手实际操作之后才会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
1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预设性。教学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是必要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它需要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等作出周密的策划和安排。题干中教师在课前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安排复习环节,补充与新课相关的知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预设性。
1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故事导入。故事导入是指教师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从而引出新知识的导入方法。题干中教师通过讲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再讲述新课《七步诗》,运用的是故事导入的方法。
1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具体化而形成的方法论和操作体系。
1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讲授法。讲授法的优点:(1)从信息传播的方向看,具有单向性。它不要求学生有对应的互动行为。(2)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可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传递信息,利于学生接受;传递信息的效率高,信息量大;没有学生数量上的限制;教师可自主控制教学时间,耗费课时少。讲授法的缺点:(1)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听讲的能力要求高。(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落实难,极易形成学生学习被动的习惯,独立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够。(3)课堂交流沟通单调,气氛沉闷。(4)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A选项说法错误。
17.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教育行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题干中王老师最恰当的做法是顺手将废纸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后再上课,这样既可以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下次发生类似的事情时学生也会像老师一样去做,又有利于学生养成保持班级卫生的习惯。
18.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包括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其中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19.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放任型领导方式。采用放任型领导方式的班主任主张对班级管理不要过多地干预,以容忍的态度对待班级生活中的冲突,不主动组织班级活动。题干中的班主任面对班级学生课堂纪律差的问题,采取放任的态度,不管不顾,任其发展,属于放任型领导方式。
2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级管理的功能。班级是学生全体活动的基础,是学生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级风气,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
2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说服法。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这是德育方法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题干中老师通过私下谈话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应以学习为重,属于说服教育法。
2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题干中老师要灵活地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即因材施教,因此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点。
2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比较法。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或各地区)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研究方法。题干中小吴老师要比较中日两国课程改革的差异,最适宜运用比较法进行研究。
2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主要是指从各学科领域中精选的部分内容,按照该领域的逻辑结构构成的知识体系。学科课程重视知识的逻辑与结构,以知识为本位,是知识本位课程。
2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组织的原则。课程组织的原则主要包括连续性、顺序性(又称纵向组织原则)和整合性。其中,整合性原则指不同的课程内容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以达到最大的学习累积效果。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题干中英语教师除了讲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注意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符合整合性原则的内涵。
26.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的类型。按评价功能分类,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其中,诊断性评价也称为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一般是在某项活动开始之前,为使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通过诊断性评价,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准备情况,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由此决定对学生采取解决策略。题干中杜老师在教学前采用摸底考试的形式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属于诊断性评价。
2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纳特卡制。文纳特卡制的特点包括:(1)将个别学习与小组学习结合起来,个性发展与社会意识培养相联系;(2)既注重儿童的个性和自由,也强调儿童的团体意识和社会化过程;(3)既改造传统班级教学的标准化而注重教学程式个别化,又重视自我教学的教材建设和课程体系的科学构造,并且有效地重视诊断测试。因此,题干描述的是文纳特卡制。
2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叶圣陶的教育理念。根据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理念,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其他三个选项既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还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9.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用来描述那些失败后就认命,不再努力和尝试的消极心理状态。题干中小武因考试失利对数学失去了信心,自暴自弃不再努力,属于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3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类型。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其中,外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即在学习活动以外由外部的诱因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题干中小斌为了去旅游而努力学习,属于外部动机。
3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成熟和年龄特点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体现在年幼儿童的动机主要是生理性动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性动机及其作用也日益增长。如年龄较小的儿童对生理安全过分关注,而中学生对社会影响,如教师、家长的期望等比较关注。
3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迁移的类型。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其中,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其中,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题干中先学的三角形面积后学的梯形面积,三角形面积的学习对梯形面积学习的影响属于顺向迁移,并且这种影响是积极的,因此属于顺向正迁移。
3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源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题干中小西在学习中寻求老师或伙伴的帮助,属于资源管理策略中的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3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元记忆。元记忆的年龄差异表现在:元记忆各部分的发展速度不均衡,元记忆知识中对记忆目的的认识发展先于对记忆材料性质的认识发展;记忆监控能力中对记忆效果的评价能力的发展先于对记忆策略的自我认识。题干中幼儿背诵古诗时先记住了古诗每个词的发音,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慢慢理解诗词的含义,体现了元记忆知识中对记忆目的的认识发展先于对记忆材料性质的认识发展。
3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复述策略。复述策略包括画线、多种感官参与、整体记忆和分段记忆等。其中,在识记时,要学会运用多种感官使信息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有效地增强记忆。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一般可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50%,交谈时自己所说的70%。因此,多种感官的参与可以增强记忆效果。相比听和看,人可以更多地记住自己在交谈时所说的话。
36.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智慧技能的学习。加涅认为智慧技能的学习即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题干中小川学会了如何使得句子中的谓语与主语一致,是解决了“如何做”“怎么做”的问题,因此属于智慧技能的学习。
3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意义识记。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识记。题干显示在不理解音节意义时,背诵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当理解了音节的意义时,即使背诵更多的内容但花费的时间却少了很多,这说明理解是记忆的基础,突出了意义识记的重要性。
3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成败归因理论。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题干中小张把考试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试卷太难,即任务难度,这属于外部、稳定、不可控的归因。
3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知方式的类型。根据个体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的不同,杰罗姆·卡根将认知方式分为冲动型与沉思型。其中,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未弄清楚就开始解答。这种类型的学生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很快,但错误率高。题干中对小吴的描述符合冲动型的特点。
4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再认和回忆。对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能辨认出来,就叫再认。回忆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在头脑中呈现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过程。它与再认最大的区别是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一般而言,计算机笔试多以客观题为主,因此,在计算机笔试的答题过程中的主要记忆活动是再认。
4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动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动作的联系阶段、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领会动作技能的基本要求,掌握动作技能的局部动作。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使学习者对动作方式有所了解,并在头脑中形成动作的映象,以便对所学的动作进行定向。从认知的过程看,就讲授者而言,包括讲解和示范两个环节;就学习者而言,则包括观察、记忆、想象三个环节。因此不包括选项C复制。(www.xing528.com)
4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桑代克提出的学习基本规律包括: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其中,练习律指在试误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就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弱。题干中老师在讲完理论之后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来充分地掌握这一理论,体现了练习律。
43.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的分类。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其中机械学习指学习者没有理解材料的意义,只是死记硬背。题干中小宽通过反复朗读来记忆古诗,而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因此属于机械学习。
4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类型。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其中,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4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通过自我反省和审视以促进专业能力发展的途径。题干中新教师在上完课后写下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反思。
46.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支架的类型。根据教学中的支架是否具有互动功能,可以将支架分为互动式与非互动式两大类。互动式支架包括:教师示范、出声思维、提出问题。非互动式支架包括:改编教材、书面或口头提示或暗示。因此D选项属于非互动式支架。
4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权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如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变相体罚或其他有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题干中张老师辱骂学生,并对学生进行体罚是不尊重学生人格,歧视学生的表现。
48.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策略的特征。学习策略的特征包括:(1)主动性,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使用的;(2)有效性,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过程性,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通用性(或程序性),从知识分类的角度看,学习策略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由一套规则系统或技能构成,具有通用性。因此相对而言,对于同一类型的学习,存在着基本相同的计划。因此题干描述反映了通用性。
4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为人师表”要求教师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题干中老师利用职权开设有偿补习班且强制要求学生参加,违背了为人师表的要求。
50.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多项选择题
51.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负向功能。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第一,过重的学业负担、唯“智”是举的做法,使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到了不能忍受的边缘,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学生体质的普遍下降和心理问题的大量出现。第二,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第三,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52.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等。现代创新观强调要破除教师权威、破除知识中心、培养问题意识。题干中李老师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同时,他不允许学生对课本提出质疑,不利于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53.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首先是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别人如何评价自己、自己如何看待别人的评价、自己如何评价自己。自我意识的唤醒是自我教育进行的第一步。有了自我认识、自我思考、自我反省的意识与习惯才能够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
54.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组织竞赛活动的注意事项。在教学中组织竞赛活动时要注意:竞赛活动要灵活多样,可以在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与小组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以及男女生之间进行。竞赛内容要丰富多彩,对竞赛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在竞赛前后要做好教育宣传工作。
55.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在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他认为操纵以下三个认知结构变量可以促进新的学习和迁移,即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原有知识的稳定性(或巩固性)。
56.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操作技能。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因此A、B、C选项均属于操作技能,D选项是心智技能。
57.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的定义。广义的学习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它包含动物的学习和人类的学习。B、C选项都是经过练习而形成的,因此属于学习。A选项属于动物的本能行为,D选项是由生理性作用导致的变化,因此这两个选项都不是学习。
58.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儿童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尚未认识到规则实际上是由人自己制定的,是可以改变的。(2)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抱极端的态度,好与坏之间,非此即彼。(3)儿童对行为好坏的判断,是依据行为后果,不考虑行为的主观动机。(4)儿童把惩罚视为天意,认为惩罚就是一种报应,目的是使过失者的遭遇与他们所犯的过失相一致。
59.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60.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品德不良原因。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客观原因主要来自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主观原因主要包括不正确的道德认识、异常的情感表现、明显的意志薄弱、不良习惯的支配、某些性格缺陷及某些需要未满足。因此C选项属于客观原因。
三、判断题
61.A 【解析】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孤立行为,总是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砥砺。随着特色学校建设的兴起,校园文化建设与特色学校建设合流,形成了校园文化特色化的趋势。故本题正确。
62.B 【解析】教育不是盲目、自发的活动,而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教育的目的不是追求生产成果的丰硕、部落国家的治理、文艺科学的创造、战斗军事的胜利,而是有目的地选择目标、组织内容及活动方式来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故本题错误。
63.B 【解析】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题干混淆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内涵。故本题错误。
64.A 【解析】传统的师生关系具有鲜明的单向性、等级性和秩序性,即以教师为支配方,教师具有权威,师生关系严格按照规则进行,谁也不能逾越已经形成的规范。现代师生关系与传统的师生关系有很大的不同,具有互动性、平等性、复杂性、多元性、生成性。故本题正确。
65.A 【解析】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即实际上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过程。故本题正确。
66.B 【解析】量化评价方法,就是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而质性评价方法,就是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故本题错误。
67.A 【解析】“学会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不是终极目标,“学会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故本题正确。
68.B 【解析】为了激励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教师采取措施时需要考虑频率与效果。频率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故本题错误。
69.A 【解析】学习方法的迁移主要表现在从事某种学习时所用的方法,一经养成习惯,以后此种方法也可应用于其他的学习。例如,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影响了学习物理的方法等。故本题正确。
70.A 【解析】首因效应具有先入性,根据第一印象来处理事务往往失之偏颇,往往会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由于形成的时间较短,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因此首因效应还有不稳定性和误导性。故本题正确。
71.B 【解析】过度学习对于那些必须能长期地准确回忆而且又没有什么意义的操练信息最为有用,例如背乘法口诀表和化学元素周期表最适宜用过度学习。故本题错误。
72.A 【解析】概念学习的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因此,题干中将苹果、桃子、荔枝概括为水果,属于概念学习。故本题正确。
73.A 【解析】支架是一种帮助,借助这种帮助,学生能够完成那些他们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教育要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接入的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支架式教学的理念,很像一个搭梯子的过程,每一步“阶梯”的设计都要确保学生能“够得着”。故本题正确。
74.B 【解析】福勒和布朗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其中,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所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即能否在这个新环境中生存下来。他们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因此,题干中教师处于关注生存阶段。故本题错误。
75.A 【解析】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在心理学这一边涉及学生的心理、教师的心理和教与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问题,但它是主要研究教学过程和学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主要侧重于正常学生群体的心理规律的研究,考察这些学生在常态的教学中是如何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故本题正确。
76.B 【解析】识记材料开始部分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识记终末部分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而识记的中间部分则同时受这两种抑制的作用。故本题错误。
77.A 【解析】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很少是由于生理极限造成的,只要克服了主客观障碍,练习成绩是可以继续提高的。故本题正确。
78.B 【解析】教育的本质问题,涉及的是对教育的根本认识,是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教育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基石。故本题错误。
79.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故本题正确。
80.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国家、社会对符合入学条件、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少年、青年,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资助的方式主要有:国家设立贷学金制度、国家设立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金制度、助学金等制度。法律并未规定特困户子女可优先入学。故本题错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