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预测效度反映的是测试结果能否准确有效地预测应试人的未来表现。题干中采用文言文来测试学生现代文水平是不适用的,该测试的内容效度较低。被称为是一种“开发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进程”的教学方法。题干中数学教师注重学生形成知识框架,符合结构主义课程论的观点。布鲁纳提出了教学的四个原则,即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二者的侧重点和呈现形式有所不同,考生需注意区分。

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墨子教育思想。墨子的“素丝说”以染丝的过程比喻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认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2.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劳动起源论。劳动起源论也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论,它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3.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结合学生的心理活动,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阶段论”,即著名的“四段教学法”。此外,赫尔巴特提出“多方面兴趣”的理论,认为“多方面兴趣”是儿童意识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产生“专心的活动”,是传授新知识、形成新观念的基本条件。他把整个教学进程看作是兴趣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4.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本要素包含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初步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科学精神,形成创新思维习惯;陶冶人文精神,正确认识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等等。题干中促使学生对女排精神的理解,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5.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的规律。教学过程具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的规律,也叫教育性规律。这一规律指出: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引导他们将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祖国前途联系起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保证。最后,做到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题干中教师将历史知识岳飞的精神结合起来,体现了这一规律。

6.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效度的类型。构想效度指的是测验的结果是否能证实或解释某一理论的假设、术语或构想,解释的程度如何。内容效度指的是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取样的适用性,从而确定测验是否是所欲测量的行为领域的代表性取样。预测效度反映的是测试结果能否准确有效地预测应试人的未来表现。表面效度仅指测验具有效度的表象。题干中采用文言文来测试学生现代文水平是不适用的,该测试的内容效度较低。

7.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操行评定的原则。操行评定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激励性原则、个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民主性原则。其中,激励性原则要求在评定时,要多正面表扬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把肯定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结合起来,但以肯定性评价为主。特别是对于后进生,更要尽量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评定成为教育学生和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本题易错B选项,教育性原则强调不只是把评定过程看成是某种目的,而要把它看成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和手段。

8.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学生观。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其具体内涵包括:(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因此,当学生身心状态不成熟不稳定时,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

9.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法也叫“启发式外语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罗扎诺夫创立的一种学习语言的方法。该方法是罗扎诺夫在从事多年的临床心理咨询后发现精神分析疗法中的暗示和催眠也能够在教学中使用,特别是语言类或是艺术类教学当中。让学生在一种无压力、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情境当中学习新知识会带来非常好的效果。被称为是一种“开发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进程”的教学方法。

1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结构主义课程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认为人的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因此,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展最有价值。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在编制学科课程时,要依据学习者的思维发展水平,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制课程。题干中数学教师注重学生形成知识框架,符合结构主义课程论的观点。

1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程序教学。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斯金纳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并将其按一定的程序编排和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优点是哪怕是最困难的课,以小步子呈现,学生也能以自己的速度学习。

1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翻转课堂的特点。翻转课堂的特点有:教学视频短小精悍、教学信息清晰明确、重新建构学习流程、复习检测方便快捷。因此,D选项说法错误

1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法指导的模式。学法指导的模式有:课程传授式、专题讲座式、学科渗透式、学法诊断式、经验交流式、自学辅导式、学习规程式、过程渗透式、专项训练式。其中,经验交流式是学生之间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学习过程的反思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互相交流经验的模式。其常有的形式有:召开主题班会,组织优秀学法报告会,介绍咨询会,座谈交流会,作品展览会和出优秀学法专刊、专辑等。

1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布鲁纳的四大教学原则。布鲁纳提出了教学的四个原则,即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其中,就动机原则,布鲁纳认为,学生有三种最基本的动机(或内驱力),即好奇的内驱力、胜任的内驱力和互惠的内驱力。因此题干中晓明的好奇内驱力体现出了动机原则。

1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线索式板书。线索式板书是根据教学内容的某种联系,按照一定顺序,反映教学主要内容的板书形式。这种板书的特征是能够显示出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本题易错A选项,提纲式板书是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教学设计程序,用大小括号和编号编排成的一个系统。二者的侧重点和呈现形式有所不同,考生需注意区分。

1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癸卯学制。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17.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该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1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提问的方法。提问的方法包括:直问式提问法、逆问式提问法、比较式提问法、创造式提问法、层进式提问法和搭桥式提问法。其中,直问式就是直接提问,虽然这种方式直来直去,缺乏趣味,但应用却十分普遍,例如:在学习一篇课文时,通常会提问:“本文的体裁是什么?谁是文中的主要人物呢?”

1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公民道德教育是指对公民进行统一的道德规范的教育。蔡元培认为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法兰西革命所揭示的自由、平等、博爱。他就是要用这种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对抗封建的道德观。

20.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把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其中,处于习俗水平中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的个体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遵守法律规范,有责任感和义务感。认为只要是违反了社会规则,给他人带来伤害,不管动机如何,都是错误的;应以维护社会准则为标准,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题干中小张认为遵守交通法规是人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正处于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因此属于习俗水平。

2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体谅模式。体谅模式的特征有:(1)坚持性善论,主张儿童是德育的主体,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发展需求;(2)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德育不是强加于人什么,关键是人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3)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把培养主动的、集体的、创造性的丰富人格作为现代德育的任务,并据此构建起各自的德育理论体系;(4)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主张教师要采取中性立场,虚心接纳儿童的思想情感,以促进者或引导者身份出现,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2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它常常表现为用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品德行为坚持到底。题干中的学生克服内心的矛盾去帮助他人,体现了道德意志。

2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条件反射法。德育方法除了常见的说服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法等,还包括:条件反应法、自我强化法、群体讨论法、习惯养成法和移情训练法。其中,条件反应法(即条件反射法)就是利用经典条件反应和操作条件反应原理进行态度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要个体在条件作用下形成或改变态度。借助经典性条件反应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可使学生逐渐理解“100分”“第一名”“优秀”等标记与教师的赞扬、父母的疼爱、同学的羡慕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他们对这些标记的积极态度;相反,也可形成对“不及格”“留级生”等标记的消极态度。题干中的描述符合借助经典性条件反应的作用,因此属于条件反射法。

2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斯金纳模式。斯金纳模式又称为矫正模式,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本质是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行为能否得以维持,取决于后果。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适宜的行为,就必须奖励和强化适宜的行为,忽视学生的不良行为。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工作:清楚地讲明规则;忽视不良行为;对遵守规则的行为给以奖励。C选项是人本主义取向课程管理模式之一的基诺特模式的观点。

2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的。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题干“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等描述符合消极的课堂气氛的特点。

26.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集体的形成阶段。班集体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组建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其中,在发展阶段,教育要求已转化为集体成员的自觉需要,也无需外在监督,已能自我管理和教育。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大家勤奋学习,各项活动表现良好。因此,题干中的班集体处于发展阶段。

2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别教育工作。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包括:优秀生的教育工作、中等生的教育工作和后进生的教育工作。其中,班主任对优等生的教育要做到: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鼓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2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利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为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其中,表面特质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题干中的“语无伦次”“脸红”是可直接观察到的特质,因此属于表面特质。

29.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同。认同是指无意识中取他人(一般是自己敬爱和尊敬的人)之长归为己有,作为自己的行为的一部分去表达,借以排除焦虑与适应的一种防御手段。题干中学生把解放军叔叔作为自己的认同对象,在遭受困难时,拿解放军叔叔来鼓励自己,从而分发进取,符合认同内涵。

3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在新生儿期青春期高速发展。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例如,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因此题干的描述体现了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3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沉思型认知风格。沉思型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在确认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会给出答案。在课堂学习中,沉思型的学生多表现得小心谨慎。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倾向于充分思考,在没有足够把握之前,不会轻易回答。因此,教师要多鼓励沉思型学生,帮助其提高表达能力和敢于表现的勇气。

3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去个性化。去个性化是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作去个性化。去个性化有三个特征:(1)成员的匿名性;(2)责任分散;(3)相互感染。题干中平时比较遵守纪律的学生也吵吵闹闹,说明其受到了其他同学的感染,出现了去个性化的现象。

3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元认知策略。学习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题干中学生在监控、方法选择等方面存在困难,是因为元认知策略的缺乏。

3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距离、角度或光线的明暗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时,我们的知觉映象仍然不变。不论在晴天还是在雾霾天,我们看到的国旗总是红的,不会因光照的不同而变化,这属于颜色恒常性。

3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绪的功能。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表情是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如手势、语调等能使言语信息表达的更加明确或确定。题干中父母通过婴儿的哭声可以了解其原因,体现出情绪传递信息的功能,即信号功能。

3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发散思维的特点。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其中,灵活性是指摒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而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也叫思维的变通性。题干中学生面对教师的提问作出了多元化的回答,体现出发散思维的变通性。

37.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动机斗争的分类。动机斗争可分为四类: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其中,多重趋避冲突指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每个目标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不能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回避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而引起的内心冲突。题干中的教师不管是假期出游,还是平时出游都各有利弊,因此属于多重趋避冲突。

38.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意识水平。A选项低级意识,几乎不需要太多意识参与,包括自动加工过程和白日梦,如学生上课时边听讲边做笔记;骑自行车时人们几乎不需要意识参与来控制自行车的平衡。B选项高级意识,是意识的最高警醒状态,涉及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注意集中,积极努力实现个人目标。如学生考试时集中注意力答题;拳击比赛时,运动员注意观察对手的动作。C选项无意识,是人们对其内在身心状态或周围环境变化没有觉知的状态。D选项潜意识,是潜藏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个体不能觉知。

39.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消退说。遗忘的消退说(或痕迹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如果不再进行识记,记忆绝不会恢复,它会导致永久性遗忘。题干中学生学习学习新的知识点后,如果不及时进行复习,就容易遗忘,符合痕迹衰退说的观点。

4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八类,其中,刺激—反应学习是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桑代克的学习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中包含这类学习。

4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活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化和改造。

4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泛化。泛化是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题干中的学生对摩托车和汽车都作出同样的反应,属于刺激的泛化。

4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具体运算阶段。皮亚杰提出,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的儿童认知发展具有以下特征:“守恒”概念的形成;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去自我中心;思维开始逐渐去集中化;出现了具体逻辑思维。题干中的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出去往学校的路线图,还可以对比得出最短路线,体现了其依赖头脑中具体形象来思考问题,运用的是具体逻辑思维,因此他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4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斯洛的学习观。马斯洛的学习观体现在:(1)强调教育的目标为人格的健全发展,或自我实现。(2)主张让学生接受自由、灵活的教育。(3)倡导教育的方式方法为“有帮助的任其自然”的方法。(4)主张教师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帮助者”的作用。因此,D选项说法错误。

4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并列结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又称组合学习,是在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题干中钠、镁、铝等元素和铜、铁、锌等概念是同一水平的关系,因此属于并列结合学习。

46.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源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有重要的作用。资源管理策略包含学习工具的利用,即善于利用参考资料、工具书、电脑与网络等。题干中学生利用电脑软件来学习运用的是资源管理策略。

4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智慧技能定向于学习者的外部环境,而认知策略则支配着学习者在对付环境时其自身的行为,即“内在的” 的东西。题干中小明采用编歌诀的方式学习,采用了精加工学习策略,是一种认知策略学习。

4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正例和反例。正例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如用麻雀作为正例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的本质特征。反例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如用蝙蝠作为反例,说明“会飞” 是鸟的无关特征。

49.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共同要素说。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学习迁移。题干中篮球和排球间有相似之处所以可以产生迁移,符合相同要素说的观点。

5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目标定向理论。目标定向理论提出两类成就目标定向,即掌握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其中,掌握目标定向也称学习目标定向、任务卷入目标定向。掌握目标定向者意在获取知识,增加能力,倾向于内部动机激发,通过成绩来表现自己的能力,追求伴随学习过程产生的内在满足感,更相信努力导致成功,表现为一种进取取向。题干中的小黄强调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属于掌握目标定向者。

5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迁移的类型。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迁移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题干中先学中文再学日文,属于先学的对后学的产生影响,属于顺向迁移。(www.xing528.com)

5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的概念。广义的学习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B选项是动物的本能行为,不属于学习现象。D选项是一种行为习惯,未体现出行为或心理的变化,因此也不属于学习现象。C选项学生学习做算术属于学习现象。

5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包括:(1)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3)已有知识经验;(4)思维定式与功能固着;(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6)情绪状态。大量有关专家和新手问题解决的研究表明,知识经验在问题解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专家是指在某一领域具有丰富知识的人,如数学家、医学专家、律师、象棋大师等,他们比新手解决专业领域的问题要容易得多。研究表明,专家和新手在知识的数量及组织方式上的差别,可能是造成问题解决效率不同的主要原因。

5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有:(1)给学生适时、具体的反馈;(2)激励学生乐于接受挑战;(3)引导学生自我比较,而非与他人比较;(4)允许犯错和失败。C选项说法错误,如果我们把成功看成是超越他人,那么因为这种竞争意识只是对少数勇于面对挑战的学生起激励作用,而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只会降低他们的内在动机。

5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教书育人”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题干中的教师让成绩优秀的学生优先选座,这种只看重学习成绩的做法违背了教书育人的要求。

5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严谨治学”的基本要求包括: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由此可见,教师的严谨治学一方面可以补充自己的知识,不断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另一方面通过自己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求索行为,为学生树立刻苦努力、持之以恒、富于创造的典范。因此,严谨治学是关系到能否教育好学生、培养好人才的大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高低的一个起码尺度。

57.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1)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3)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工;(4)教师需要“教育机智”。其中,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是指: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变换或改革。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教师自身认识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调整、改进、出新。因此,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58.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北京教育学院研究者钟祖荣、李晶通过对有成就的优秀骨干教师的研究,把骨干教师的成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其中,职业适应期是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由没有实践体验到初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具备最基本、最起码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其他素质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实现从书本知识到实际操作、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解决适应实际工作和环境所需要的基本功的矛盾。

5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知识素养。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1)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2)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3)实践性知识;(4)文化知识;(5)政治理论修养。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即条件性知识。

6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反思的方法。布鲁巴奇等人提出四种反思方法,即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其中,反思日记是在一天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6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题干中的教师选择适合每类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教学,做到了因材施教。

6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传播优秀文化准则要求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不得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

6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包括:认识功能、教育功能、促进功能和调节功能。其中,认识功能是指教师职业道德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6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研究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能提高教育教学效率。题干中教师的说法有误,他没有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6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因此,A选项中张老师的做法违反了我国《教师法》,可以由其所在学校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

66.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题干中老板的行为属于非法雇佣童工,因此是违法的。

6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四章“义务教育”第九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

6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发生违反本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69.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五条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

7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章“社会保护”中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小学校园周边不得设置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

二、多项选择题

71.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内容。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涉及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

72.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私学的特征。与官学强大的政治与经济后盾相比,私学依靠自由办学、自由就学(或称入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来发展教育事业。这也就决定了私学从一开始就带有开放的色彩。

73.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包括: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具有逻辑意义;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因此,A、C、D选项符合题意。

74.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有三个特点:首先,观察学习并不必然具有外显的反应。学习者通过观察可以获得新的反应模式,但并不必然表现出来,因此,观察学习也可以叫作“非尝试学习”。因此,A选项说法错误。其次,观察学习并不依赖直接强化。经典行为主义把直接强化作为学习的必要条件,而班杜拉则认为观察学习者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奖赏或惩罚),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就能完成学习。这种只需通过观察他人便能得到的强化,称为替代强化。因此,B选项说法正确。最后,认知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从接触榜样到以后表现榜样的行为中,经历了注意、记忆等认知过程,这些观点使得班杜拉被很多人称为“认知的行为主义者”。此外,观察学习并不等同于模仿,模仿仅指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仿效,从而获得行为方式。而观察学习指的是从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中获得信息。它既可能包含模仿,也可能不包含模仿。因此C、D选项说法正确。

75.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管理是属于一种微观、具体的学校管理层次。其主要管理工作范围是对组成班级的学生的管理。因此,围绕育人的教育目标,现代中小学校班级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班级教学管理、班级德育管理、班级体育卫生和课外活动的管理、班级生活指导。因此,A、B、C、D选项符合题意。

76.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集体的特征。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班集体有着自己的特征:第一,班集体是一个以学生亚文化为特征的社会群体;第二,班集体又是一个以教学为中介的共同活动体系;第三,班集体还是一个以直接交往为特征的人际关系系统;第四,班集体是一个以集体主义价值为导向的社会心理共同体。因此,D选项说法错误。

77.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思想政治和道德养成的内容。思想政治和道德养成包括:(1)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2)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义的养成;(3)政治养成;(4)道德品质养成。B选项高尚情感属于心理素质养成的内容。

78.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抑郁质学生的特点。抑郁质的学生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外表温柔,思维敏锐,想象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自制力强,但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C选项是黏液质学生的特点,D选项是胆汁质学生的特点。

79.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一)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二)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侵害造成的;(三)学生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态,学校不知道或者难于知道的;(四)学生自杀、自伤的;(五)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六)其他意外因素造成的。本法第九条第七款规定,因“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80.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职业行为。严慈相济是指教师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题干中并未体现出这一点。题干中王老师开展一起读书的活动,重师生同读互促,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同时通过读书也可以不断提升自我素养,B、C、D选项符合题意。

三、判断题

81.A 【解析】太学是汉代最重要的官学之一,创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是我国最早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主要内容的最高学府,也是汉代中央官学的主要形式。太学学生多教师少,因此除定期指导、讲授需要举行集会活动外,平时主要由学生自习、自修。太学也没有限定的修业年限,学业完成的标志就是被选拔做官。故本题正确。

82.B 【解析】“做中学”属于杜威的教育观点,陶行知的观点是“教学做合一”。故本题错误。

83.B 【解析】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教师职业道德高低的试金石。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故本题错误。

84.A 【解析】自我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是专业化地自我建构,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故本题正确。

85.B 【解析】根据教育场所,可将教育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其中,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故本题错误。

86.A 【解析】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与传统只注重成绩的终结性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是一种注重过程的评价,强调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旨在通过经常性的测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改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故本题正确。

87.A 【解析】学习迁移的关系转化说认为: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并不取决于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的要素,也不取决于对原理的孤立的掌握,而是取决于个体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对情境中一切关系的理解和顿悟是获得一般迁移的最根本要素和真正手段。苛勒认为,人们越能发现事物之间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推广,迁移越普遍。故本题正确。

88.A 【解析】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革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故本题正确。

89.B 【解析】关于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故本题错误。

90.A 【解析】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是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源泉。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通过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并接受实践检验。此外,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多方面教育影响广泛多样,学校德育应在多方面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将多方面教育影响统一到教育目的上来,形成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故本题正确。

91.B 【解析】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所采用的经验材料的类型上。简单地说,定量研究是利用数值化的经验材料所进行的研究,而定性研究(又称为质性研究或质的研究)则使用非数值化的经验材料作为分析的对象。根据教育研究的目的划分,教育研究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故本题错误。

92.B 【解析】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题干混淆了感觉和知觉的定义。故本题错误。

93.A 【解析】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心境的弥散性是指心境一经产生就不只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故本题正确。

94.B 【解析】实验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也称短时记忆的广度,大约是7±2个组块,即5—9个组块。因此,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故本题错误。

95.A 【解析】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为情境智力。情境智力也叫实用性智力,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学得的知识经验以处理其日常事务的实用能力。故本题正确。

96.A 【解析】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技能。故本题正确。

97.B 【解析】教师职业技能集中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职业技能要求:第一,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第二,懂得教育规律;第三,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第四,勇于实践,不断创新。故本题错误。

98.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故本题错误。

99.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教师的待遇,由举办者自行确定并予以保障。故本题正确。

100.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六条规定,中小学生旷课的,学校应当及时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故本题错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