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解析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解析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赫尔巴特的概念体系中,与道德教育直接有关的主要是“训育”这个概念。儿童的管理和训育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创造秩序,预防某些恶行,为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训育是为了美德的形成。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所以D选项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教育科研是基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是针对现实的教育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赫尔巴特的概念体系中,与道德教育直接有关的主要是“训育”这个概念。儿童的管理和训育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创造秩序,预防某些恶行,为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训育是为了美德的形成。训育的阶段:道德判断、热情、决定、自制。基本措施和方法:维持的训育、决定的训育、调节的训育、抑止的训育、道德的训育、提醒的训育。

2.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题干中,同坐一个教室,同一个老师教,接受同样的教育,但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说明外在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学生的差异是由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不同。教师能力、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均属于外部因素,所以ABC选项不符合题干。

3.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的传递功能。文化的传递功能是指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以文化为中介,客观上起着文化的传承和普及作用。题干中,“为往圣继绝学”的意思是:能够将儒家的智慧义理发扬光大,教化万民,才是读书人的立足之本,我们是为了继承先贤的智慧,创当代太平盛世。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传递功能。

4.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功用性教育目的。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所要达到的目的,对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构建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这类教育目的的根本就是要解决培养具有怎样社会情感和个性情操的人,如人文素养的培养。功用性教育目的是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功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功用性教育目的的根本就是要解决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和作用效能的开发与提升,发展和增强人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的有用性和功用性。如英语、学前技能、试讲。终极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发展的最为理想的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发展性教育目的是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的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题干描述符合功用性教育目的。

5.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所以AB选项符合素质教育的说法。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所以C选项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所以D选项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

6.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指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谋生创造条件。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并非指为了达到外在目的而受教育,而是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求知欲得到实现,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并进而获得自由和幸福。题干中,小暖接受教育成为老师,获得稳定收入,符合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7.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3)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工。(4)教师需要“教育机智”。因此,题干强调的教学方法的选择符合教师劳动创造性的特点。

8.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

9.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独立性。自觉性,也称主动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基本的表现。它表现在学生能根据一定的目标和要求,或在某种情境的激发下,自行采取相应的态度或行动。独立性,也称自主性,这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它表现在学生不仅具有自觉性,而且能自行确定或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特点和条件的目标和行为方式,并能在实现目标的行动中自我监督和调控。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它表现在学生不仅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而且有超越意识,如超越书本、超越教师、超越自己和群体等。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不满足于书上的现成结论,不满足于教师提供的解题方法,倾向于提出新颖或与众不同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题干所述,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1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学研究的特点。教育科研除了具备一般科研的特征。如探索性、问题性、系统性、继承性和创造性等,还具有自己的特点。(1)研究角度的多维性。教育科研波及广泛的学科领域,需要与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有机结合并从多角度进行研究。(2)研究目的的针对性。教育科研是基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是针对现实的教育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解决实际问题。(3)研究主体的多元性。参加教育科研的,不仅有教育理论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更有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4)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既有宏观哲学思考,又有实证研究,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研究。(5)研究成果的滞后性。题干中,教师可以从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开展研究,体现的是研究角度的多维性。

1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校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的特点包括:职能的专业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其中,组织的严密性体现出教育的特点在于对人影响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学校教育正是体现了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集中体现在严密组织性上。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学校教育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从题干中“有组织、有计划”可知,体现了教育的严密性。

1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失范行为类型。失范行为包括:(1)目的型失范行为,是指行为失范者采用违背教育规范的手段谋取个体或群体的功利性利益的失范行为。(2)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是指行为失范者的价值观念与教育主导观念相背离,力图诋毁或改变教育主导观念而违背教育规范所造成的失范行为。(3)情感型失范行为,是指为了满足生理、心理或情感上的需要而作出的失范行为。尽管有时失范行为者是经过“理性”选择的,但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体生理、心理和情感上的需要,所以实际上是一种非理性行为。(4)传统型失范行为,是指行为失范者没有主观上的失范构想,仅仅是因遵循传统习俗而违背教育规范所造成的失范行为。题干中,“哥们儿义气”是一种传统的观点,小光因为“哥们儿义气”而发生冲突,是一种传统的失范行为。

1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自主开发并在本校实施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并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题干中“由本校教师编制、开发了一系列的课程”属于校本课程。

1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包括可接受性原则、可选择性原则、主体性原则。(1)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应该是学生能够接受但又有一定的难度的,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才能完成学习任务;(2)可选择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发展目标和培养方式,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3)主体性原则是指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教育由“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 改变为“教师主动引导,学生主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独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内在特性。题干中,张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设置合适的教学内容,属于可接受性原则。

1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物直观。直观包括言语直观、模象直观和实物直观。其中,实物直观是指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题干中“一盘真的水果”属于实物直观。

16.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设计的特点。教学设计的统合性指教学设计是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实践性指的是教学设计指向的是实践操作;预演性指的是设计的过程是实际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在教师头脑中的预演过程;凸显性是指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凸出某一种或几种教学要素,以使重点突出、层次鲜明。题干中,教师将实际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在头脑中过一遍,属于预演性。

1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组织的含义。“师生要服从既定的教学程序,小组或个人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中“既定的”说法有误,因为课堂教学程序有时候也是生成的,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进行相应调整,其余说法正确,因此说法正确的有三个。

1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德学习的主要方式。道德学习的主要方式包括:“情境感受”“活动体悟”“价值辨析”“道德反思”等多种方式。其中,“情境感受”作为道德学习方式,是以情绪情感要素为操作切入口,通过创设情境直接刺激感官,激发情感,产生觉知体悟的一种学习过程。“价值辨析”这一道德学习方式,致力于道德判断力与价值选择力的发展,反对直接的道德灌输。它是以道德认知要素为操作切入点,通过创设问题条件,激发儿童价值意识,实践道德推理技能,积累道德选择经验,促进人的德性成熟的一种学习过程。价值辨析的核心是提出适合学生的价值问题,引导价值讨论,在认知碰撞中体悟价值观,形成价值信念。题干中的表述符合价值辨析的内涵。

19.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题干中,该同学无法克服起床时的困难,属于道德意志比较薄弱的表现。

2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标准化测验。标准化测验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客观性。能比较全面地考虑造成测验误差的各项因素,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将各方面的误差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使测验可靠准确。

2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于突发事件能够又快又好的处理问题。A选项“立即制止”,事后“批评教育”做法比较妥当;B选项“故意为难”学生做法错误,C选项“当众批评”有损他们的尊严,且我们的目的是要更好地教育学生,所以BC选项不符合题干;D选项“要求家长写检查”这样的做法违背了教师和家长的平等地位,所以D选项不符合题干。

2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环节,班主任首先应该做的是了解和研究学生。

2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场依存型。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得标准,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题干中,“太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不擅长个人钻研或独立思考与学习”说明对环境和外界依赖程度较高,因此属于场依存型。

2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多血质。胆汁质:这种人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敏捷、生机勃勃、刚毅顽强;但这种人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整个心理活动笼罩着迅速而突发的色彩。多血质:这种人感情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能力强;弱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黏液质:这种人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较差但思考问题细致而周到,安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性高,交往适度、交情深厚;但这种人的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死板、按部就班。抑郁质:这种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外表温柔,思维敏锐,想象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自制力强,但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由题干“活泼”“热心”“粗心大意”可知更符合多血质的特点。

2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也称为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一般是在某项活动开始之前,为使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通过诊断性评价,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准备情况,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由此决定对学生采取解决策略。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最终的活动成果而进行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的是教与学的结果,借此对被评价者所取得的成绩作出全面鉴定,区分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方案的有效性作出评定。从题意可知这种评价是总结性评价。

26.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指要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认知内驱力属于内部动机,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属于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的一种积极学习行为。它既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也不把学业成就看作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从长者或同伴那里获得赞许和接纳。附属内驱力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题干中,小林是由于得到了赞扬更加努力,因此属于附属内驱力。

2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手段—目的分析法。算法式是把各种可能性都一一进行尝试,最终能找到问题的答案。题干中小红一步步写出答案,并非算法中的一一尝试。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而最终达到总目标。基本步骤是:(1)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目标;(2)找出完成第一个子目标的方法或操作,实现子目标;(3)提出新的子目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解决。由题干“一步步地写出解答过程,然后得出答案”,可知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全部经历了确定的步骤,属于手段—目的分析法。

2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小学生情绪特点。情绪不具有持久性的特点,所以C选项排除。情绪的两极性是指情绪维度各个特征的变化幅度具有两种对立的状态,表现为:(1)从性质上看,情绪、情感的两极性表现为肯定和否定的对立性质。当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会产生肯定的情绪和情感,愉快、高兴、爱慕等;当个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则产生否定的情绪和情感,如烦恼、忧愁、憎恨等。肯定的情绪、情感是积极的、增力的,可以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否定的情绪、情感是消极的、减力的,可以降低人活动的能力。(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激动通常是由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引起的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大怒、极度恐惧等。和激动相对立的是平静的情绪,它的强度较弱,但持续时间较长。题干当中对应的就是激动与平静的两极。

29.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知识(识记):对先前学习过的材料的记忆,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领会(理解):把握材料的意义,三种形式表述:转换、解释、推断,领会代表了最低水平的理解。应用:将习得的材料应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应用代表高水平的理解。分析:指能对整体材料的构成成分进行分解并理解组织结构,分析代表比应用更高的智能水平,分析包括三种形式:要素分析、关系分析、组织原理的分析。题干中,“准确记住”涉及的是记忆。

3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高原期。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题干中,“成绩依然没有得到提高,有时甚至会下降,水平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之中”是典型的高原现象。

3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德评价基本规律。大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在较高层次上遵循着人们道德判断发展的一些普遍规律,即由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现象到实质,从片面到全面,从情境到原则,从他人到自己,从自我到社会。题干中,从自律到他律说法错误。

3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缩减和编歌诀。缩简就是将识记材料的每条内容简化成一个关键性的字,然后变成自己熟悉的事物,从而将材料与过去经验联系起来。有时,可以将材料缩简编歌诀。歌诀韵律和谐,抑扬顿挫,非常有助于记忆。题干中的描述是缩减和编歌诀,属于精加工策略中的记忆术。

33.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可以用书面文字、图表或数字符号表述的知识,通常用言语等人为方式来呈现,所以又称为“言明的知识”。隐性知识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一般很难进行明确表达与逻辑说明,是“尚未言明的”“难以言传的” 的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题干中,周医生不知道怎样解释,表明该知识是一种难以言明的知识,属于隐性知识。

3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顺向负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影响当前的学习。负向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阻碍作用。题干中,先学习的街舞对后学习的国标舞的影响,是顺向迁移;“身体较为松散,姿态不够优美”说明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是顺向负迁移。

3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态度的功能。态度的功能包括:适应功能、认识或评价功能、自我防卫功能、价值表现功能。(1)适应功能又称工具性功能、功利性功能,人的态度形成与改变的过程就是不断接受社会与组织环境影响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表现为人对周围环境的“适应”。(2)认识或评价功能。对自己生活的自我理解和支配,是每个人的渴望和希望,于是人们对周围的事物常表现为给予一定符合自己愿望的意义评价和解释,并以这种把自我与他物解读为内容相似(同)的态度获得满足感,进而也使很多事物成为人们生活中很有意义的部分,这便成为处世的特定态度。(3)自我防卫功能。个体通过一定的态度方式维护自尊与形象、保持自己,从而缓和内心的焦虑、矛盾与冲突。(4)价值表现功能。不同的人对各自生命意义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解释,个体常以某种态度的表示,展露自我生命的概念,一方面以此企图获得社会和他人的支持和褒扬,另一方面则是力图巩固和强化个体自我生命理念中的某种东西。题干中“按照功利原则进行取舍的结果,是个体社会交换和社会适应的产物”可知态度作为了获取更好适应社会和功利的工具。

3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勤奋感对自卑感阶段对应的年龄是6—12岁,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能力的实现。6—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该阶段影响儿童活动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教师在此阶段对培养儿童勤奋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3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守恒概念。守恒是指儿童认识的客体尽管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包括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题干中,“两只高低不同的杯子装着同样多的水,但学龄前儿童往往认为水柱高的那个杯子装的水更多”,说明外形发生了变化但不能知道属性不变,因此属于不守恒的特点。

38.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负惩罚。负惩罚是指通过撤销愉快刺激,以减少不良行为。题干中,“如果不按时睡觉,周末就不去游乐场”是取消一个愉悦刺激来减少反应发生概率,因此属于负惩罚。

39.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高驱高避型。高驱高避型:具有这种动机形式的人同时受到成功的诱惑和失败的恐惧。表面看来很好,但事实上他们严重地受着紧张、冲突等精神困扰。这类人被称作“过度努力者”。为了成功同时又要掩饰自己的努力,他们中就出现了一种“隐讳努力”。高驱低避型:这类学生又被称为“成功定向者”或“掌握定向者”。他们对学习具有极高的自我卷入水平,即超越对能力状况和失败状况的考虑,学习是他们快乐的手段,是他们生命的存在方式。他们超脱于教学环境,可适应任何一种教学条件。低驱高避型:这类学生又被称为“逃避失败者”,这类学生更看重逃避失败而不是期望成功。他们看起来懒散、不爱学习的背后隐藏着他们强烈的对失败的恐惧,这种恐惧甚至让其必须采取逃避的手段。这种防御较多体现在心理层面,如幻想(我希望考试取消)、尽量缩小任务的重要性、为自己失败找借口等。低驱低避型:这类人被称为“失败接受者”。他们不奢望成功,对失败也不感到丝毫恐惧或者羞愧。根据题干“暗自努力”及相关表述,可知小王属于高驱高避型。

40.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下位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原有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一般而言,并列结合学习比较困难,必须认真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发现法是指用学生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题干中教师先让学生认识“蔬菜”再认识“西红柿”“黄瓜”,是从大概念到小概念的学习,属于下位学习。

4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动作技能。加涅按照学习的结果把学习分为5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是以言语信息传递(通过言语交往或印刷物的形式)的内容或者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2)智慧技能的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又称过程知识。(3)认知策略的学习: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4)动作技能的学习:亦称运动技能,是指通过人的一般活动而习得的一套熟练的动作系统。如写字技能、体操技能等。(5)态度的学习: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题干中背越式跳高能力的学习属于动作技能的学习。(www.xing528.com)

4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它使我们不能清晰地认识事物。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题干中学生不易被干扰,显示的是注意稳定性比较好。

4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的含义。广义的学习包含动物的学习和人类的学习,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把握广义学习的实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但二者存在本质差异。人的学习不仅要掌握个体经验,而且要掌握社会经验;动物的学习缺乏社会性,只是一种个体行为。(2)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3)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有时候这种变化并不一定在行为上立刻表现出来,而是在日后才逐渐显现,即行为潜能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学习引起的,由于疲劳、疾病或药物等引起的行为的短暂变化与真正的学习行为之间是有区别的。所以适应和疲劳不属于学习,因此C选项错误。

4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杜拉观察学习过程。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1)注意: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如果学习者对示范行为的重要特征不予注意,或无正确的知觉,就无法进行学习。(2)保持:用言语和形象两种形式把所获得的信息转换成适当的表象保存起来。(3)再现:把记忆中的表象转换成行为,并根据反馈来调整行为以作出正确的反应。(4)动机:再现示范行为后,学习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还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题干中,“愿意在适当的时机将学得的行为表现出来”说的是动机的过程。

45.B 【解析】本题考查的强化创新精神。教师必须通过创造性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这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经常主动更新观念、学习新知,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A选项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属于培养和发展反思能力。C选项教师之间相互交换意见和D选项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是教师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只有B选项是创新精神的强化。

46.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包括:(1)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2)自觉爱国守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宪法原则,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3)传播优秀文化。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不得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4)潜心教书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不得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5)关心爱护学生。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歧视、侮辱学生,严禁虐待、伤害学生。(6)加强安全防范。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保护学生安全,防范事故风险;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面临危险时,不顾学生安危,擅离职守,自行逃离。(7)坚持言行雅正。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自重自爱;不得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严禁任何形式的猥亵、性骚扰行为。(8)秉持公平诚信。坚持原则,处事公道,光明磊落,为人正直;不得在招生、考试、推优、保送及绩效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9)坚守廉洁自律。严于律己,清廉从教;不得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或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不得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教辅材料、社会保险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10)规范从教行为。勤勉敬业,乐于奉献,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不得组织、参与有偿补课,或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因此漫画中反映出来的严禁收受礼品礼金属于坚守廉洁自律。

47.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指出,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题干中,“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说明了应以自己的行为为示范去教育学生,符合为人师表的要求。

48.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第十六条规定,经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批准参加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学习期间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学费、差旅费按各地有关规定支付。

49.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题干中,教师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劝退是剥夺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做法不正确。

5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三个增长”包括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费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二、判断题

51.B 【解析】教育可以使人口的流动变无序流动为有序流动,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人员的需要。故本题错误。

52.B 【解析】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均衡的说法错误,学生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体现在: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所处的环境不同,以及自身主观因素,致使个体发展过程和结果存在差异。故本题错误。

53.B 【解析】题干属于教育思想的概念,而教育观念指的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教育工作者或其他社会成员头脑中的直接影响人们的教育行为的教育主张、教育观点和教育评价标准等。故本题错误。

54.A 【解析】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所以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目的应回答的最根本的问题。故本题正确。

55.B 【解析】高等教育体系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而不是党政干部教育体系。故本题错误。

56.A 【解析】社会复制功能体现的是教育对文化传统或者制度的传承和保持。故本题正确。

57.B 【解析】根据《教师资格条例》第九条规定,教师资格考试科目、标准和考试大纲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定。第十条规定,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资格考试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每年进行一次。故本题错误。

58.A 【解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条件,也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故本题正确。

59.A 【解析】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导因素。故本题正确。

60.A 【解析】生活即教育,人类的生活都是教育内容,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因此,学生生活是教育内容的活化状态,美好的学生生活应该是一种“现实的生活”、一种“教育的生活”、一种“完整的生活”。故本题正确。

61.B 【解析】学科课程是一种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是其最大的特点。故本题错误。

62.A 【解析】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是有机统一的,因为在实践中教学离不开课程,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也需要考虑教学情境。故本题正确。

63.B 【解析】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这是德育方法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基本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语言文字说服和事实说服。其中,事实说服是通过组织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用具体生动的事实进行说服教育的一种形式,主要表现为参观、访问和调查。该学校组织学生到爱国教育基地参观,属于事实说服。故本题错误。

64.B 【解析】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力结构。纵向的学习准备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故本题错误。

65.A 【解析】元理解是指学习者对自身的阅读理解活动及有关主客观影响因素进行的认知、监控和调节,主要包括元理解知识和元理解监控两个方面。元理解知识是指学习者有关影响阅读理解活动的个体因素、材料和任务因素以及策略因素方面的知识。元理解监控是指学习者为了达到理解的目的,而采取有效的策略,并不断地对当前的理解活动进行调节的过程。故本题正确。

66.A 【解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通过强化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故本题正确。

67.A 【解析】皮格马利翁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故本题正确。

68.B 【解析】命题有两类:一类是概括性的,如“圆的半径相等”,指一切圆的所有半径都相等。一类是非概括的,如“月亮绕地球转”。前一类命题往往是揭示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表示某种规律、定理、规则或原理等;后一类命题表示一个事实。题干中,“西安是一座历史能悠久的城市”属于非概括性命题。故本题错误。

69.A 【解析】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比如新出现的事物与自己原有的经验不一致或者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等,这样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题干的举例属于认知失调。故本题正确。

70.B 【解析】前摄抑制在认知心理学上指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题干中并没有出现任何的干扰,“提笔忘字”是暂时性遗忘。故本题错误。

71.B 【解析】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需要不同的课堂管理方式,教育心理学家布罗菲和伊夫特逊划分了课堂管理的四个阶段:(1)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的管理,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在学习如何上学,他们将要被社会化成一个新的角色——学生。因此,在进行课堂管理时要直接教课堂规则和程序,只有儿童掌握了基本规则和程序之后,才可能进行学习活动。(2)小学中年级阶段的管理,这一阶段的儿童一般都已熟悉了学生这一角色,已经掌握了很多学校和课堂常规。但是在进行一个特定的活动时,对具体的、新的规则和程序还需要直接的教授。总的来说,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花较多时间监控和维持管理系统而不是直接教授规则和程序。(3)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管理。在这一阶段,友谊以及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对学生来说更重要,他们不再取悦教师而是取悦同伴。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检验和否定权威,思想上、情感上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当然,也表现在行为上的问题增多,而且不服从管理。这一阶段管理的关键是如何建设性地处理这些混乱,如何激励那些对教师的意见不以为然的学生以及更热衷社会生活的学生。(4)高中阶段的管理。这一阶段的学生又重新开始关注学业。因此,这一阶段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管理课堂、使学业材料适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帮助学生较多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每一学期开始的时候都要教学生一些特别的程序,如使用材料和设备、做记录、做作业等,不过这一阶段,多数学生知道什么是教师所期望的。因此题干表述错误,应是在小学中年级阶段管理中花较多时间监控和维持管理系统而不是直接教授规则和程序。故本题错误。

72.A 【解析】去个性化又叫去人格化,是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用冷漠和忽视的态度。去人格化的教师表现为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对待有些学生像对待没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用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他们;用标签式语言来描述学生。除此之外,对同事也常常持多疑妄想的态度,对他人过度反应,导致人际关系恶化。题干中,“对他人过度反应”“对同事常常持多疑妄想的态度”属于去人格化的表现。故本题正确。

73.A 【解析】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逐渐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皮亚杰将这种思维的多角度化称作去集中偏向。他认为,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这才符合其思维发展的特点。故本题正确。

74.B 【解析】人通过在解决问题时投入流体智力而发展晶体智力。但是,生活中的许多任务同时需要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故本题错误。

75.A 【解析】遗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生理基础,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不断生理发展促使成熟。故本题正确。

76.B 【解析】短时记忆也称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指的是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大约在20秒左右,最多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保持时间1分钟以上的记忆是长时记忆。故本题错误。

77.B 【解析】康布斯主张,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或谋生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需求,使他们能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健全人格。因此题干中说法并不是马斯洛的观点。故本题错误。

78.A 【解析】结构良好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的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也不容易找出解答线索。结构良好的问题与真实生活无联系,而结构不良的问题来自真实生活情境。故本题正确。

79.A 【解析】移情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于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在道德培养的过程中,移情是最具有动力特征的因素。故本题正确。

80.A 【解析】在传统的课堂座位安排中,存在一个“活动区”,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室座位的前排和中间是言语交流集中的区域,因此需要经常变换教室中的座位安排来变化活动区。故本题正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