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发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由当时的管学大臣张百熙起草,公布于壬寅年,故称壬寅学制。
2.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终身教育的特点。终身教育的特点包括:(1)终身性;(2)全民性;(3)广泛性;(4)灵活性和实用性。其中,终身教育的广泛性强调终身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可以这么说,它包括人的各个阶段,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一切场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终身教育扩大了学习天地,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题干中的描述符合终身教育广泛性的特点。
3.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上位学习。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本题中,某学生先学习“松树、柳树”等具体的概念,再学习“树”这个总的概念,这个过程是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学习过程,属于上位学习。
4.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5.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既有利于满足儿童的兴趣、需要,也有利于加强教育与社会以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A选项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是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6.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论,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其中,象征性游戏是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常进行的一类游戏,它是把知觉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来象征的一种游戏形式。最常见的是“过家家”“医院”“商店”等游戏。题干中的儿童把竹当马,进行的是象征性游戏,处于前运算阶段。
7.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万能论。教育万能论把教育视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否定了遗传素质差异、社会环境等对人的发展影响。法国的爱尔维修是教育万能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题干中“只需要教育到位,每个人都具备成为钢琴家、作家和政治家的功能”正是教育万能论的体现。
8.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情况,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的表述说明:教师既要重视对突发事件的随机处置,也要寻找恰当的时机,及时解决一些教育中带普遍性的甚至困难的问题,提升教育机智。
9.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计划。依据时间将教学计划划分为长期设计、中期设计和短期设计。长期设计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要求所制定的年度和学期教学计划;中期设计是指教师把年度和学期教学设计分摊到不同的教学阶段或教学单元的计划;短期设计是指教师为进一步分解落实长期、中期计划所制定的每周、每日乃至每节授课的课时计划。题干中,开学初老师编写本学期授课进度计划表,属于长期设计。
1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中的榜样法。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一种方法。题干中教师引导学生向贝多芬学习,属于榜样法。
11.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就是试图通过某一类思想去武装和占领学生的头脑,让学生站在如此这般的立场去“思”、去“想”。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题干中的描述属于思想教育。
1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主任的角色。题干表述班主任关心班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及时提出指正意见,体现的是学生发展的指导者。
1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问题。现代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选择性学习、参与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1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双趋冲突。双趋冲突指一个人以同样强度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标但又不能兼得时产生的内心冲突。题干中,既想要“鱼”又想要“熊掌”,但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此时面临的心理冲突是双趋冲突。
1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恐惧症。恐惧症一般由害怕失去所致。患者对恐惧对象有明显的回避行为。患者对客观处境和实体的恐怖程度,往往与实际危险度并不相称。题干中小红不敢去上学,想要逃避的行为属于恐惧。
1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应当是一个月检查一次。
1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风。班风是指班级内所有成员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一种共同的心理倾向。班风一经形成,就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和行为上的约束力,班级的共同目标会成为每个成员行动的目标,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合作与交往的环境中发展共同的价值观念,促进他们学习活动的开展。班风建设涉及学风、纪律、文明礼貌等诸多因素,是衡量一个班集体发展水平的标志。
1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安排课程表的原则。安排课程表时应遵循三个原则:整体性、迁移性和生理适宜性。其中,迁移性原则指在安排课程表时要充分考虑到各门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的性质和特点,利用心理学上的迁移规律,促使课程之间产生正迁移,防止负迁移现象的发生。题干中的描述是迁移性的含义。A选项整体性原则指在安排课程表的过程中,学校要从全局着眼,统筹安排好课程计划所规定的每一门课程,使每一门课程都处在能发挥最佳效果的恰当位置。A选项不符合题意,B、C选项是干扰选项。
1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班级管理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学生自己的集体,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拥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角色与活动。因此,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20.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主任的领导方式。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权威(专制)的、民主的、放任的。采用权威(专制)的领导方式的班主任侧重于在领导与服从的关系上实施影响,由教师自身对班级施行无条件的管理,严格监督学生执行教师所提出的要求的过程与结果。题干中马老师喜欢班里比较听话的学生,对于不服从的学生会批评、谩骂,说明马老师的管理属于专制型管理方式。
2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访问调查法就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交谈以获得信息的一种调查方法。它是深入了解学生的一种方法,访问调查的对象可以是一般同学、班干部、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等。题干中王老师对学生进行家访,采用的是访问调查法。
2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品德与道德的关系。道德和品德是不同的概念:首先,二者范畴不同。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其次,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的内容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部分反应。最后,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个人的需要。个人为了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社会所接纳,就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由此可知,B选项表述错误。
2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助长。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题干中小邱参加百米赛跑的速度,比自己平时练习的时候更快,说明有别人在场时,他的效率提高了,体现了社会助长。
2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分类。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因为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属于外部动机,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认知驱动力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属于内部动机;C选项附属驱动力为了获得长者(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属于外部动机;D选项由个体以外的诱因而引起的学习动机都属于外部驱动力,例如物质奖励、外部声誉、地位等。A、C、D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格结构完整。人格结构完整是指具有较高的能力、完善的性格、良好的气质、正确的动机、广泛的兴趣和坚定的信念等,D选项符合。A项自我意识正确是指能正确评价、接纳自己;B选项人际关系协调,指乐于交往,能和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处理矛盾的能力;C选项社会适应良好指能够面对、接受、适应现实,能够妥善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2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学习规律。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学习规律包括:强化、消退和惩罚。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呈现一个愉快的刺激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题干中妈妈的目的是让小明养成放学后先完成作业的习惯,属于强化,施加的刺激是“多玩一小时的篮球”这是一个愉快的刺激,所以是正强化。B选项负强化是撤销一个厌恶的刺激以增强行为发生的概率;C选项消退是机体做出某种行为后,不再伴随强化物,则此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会降低;D选项惩罚的目的是降低机体某种行为。
2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12—18岁是青春期,发展的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发展危机是角色混乱。
2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豪放、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A选项是针对抑郁质气质类型的教育方式。
29.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我暗示法。自我暗示法是以内心的主观想象,并自信它能引起相应的生理、心理变化来进行自我刺激的自我心理疗法。自我暗示法的实质是自觉地诱发积极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使其保持稳定,从而改变消极、不良的心理状态,产生良好的心理激励与平衡作用。自我暗示法简单易行,心理咨询领域研究表明自我暗示法对失眠症的治疗有效。A选项系统脱敏法常用于治疗恐怖症、焦虑症;B选项森田疗法常用于治疗强迫症;D选项行为疗法常用于纠正问题行为,塑造良好行为。A、B、D选项不符合题意。
3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主要特征是: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的核心特征);冲动行为。D选项不属于多动症的特点。
3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的作用。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
3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题干中小旺同学认识到吐痰是不好的行为,但就是“忍不住”,说明他的意志力不坚定,需要进行道德意志的教育。
3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气氛的类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的。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题干中的描述属于消极的课堂气氛。
3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迁移的分类。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其中,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题干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都是指掌握一类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然后推得其他事物的变化、趋势与规律,是先前的学习对后面所学内容的影响,属于顺向迁移。
3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品德的理解。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B选项高高主动退还多余的钱,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属于品德的体现。A选项是个人行为习惯;C选项是上课态度;D选项是写作业的态度,均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36.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重组和改造”“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3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特殊儿童心理评价的意义。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的意义包括:落实特殊教育有关法律法规的需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助于提高特殊教育的管理水平和质量。C选项特殊教育儿童心理评价是对被评估者的心理特征、发展水平及存在的问题做出判断,并不能提高特殊儿童的物质生活水平,表述错误。
3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概念的功能。A选项概念的联结功能是指:不同概念之间,可以通过联贯复合而形成更加复杂的概念和概念体系,如一个概念就像构建概念大厦的一个基石,众多概念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概念。它们可以通过联贯复合而形成更加复杂的概念和概念体系。比如,人们如果知道“黑色的”和“木板”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就能大致理解“黑板”的含义。B选项分类功能首先是通过概念可以把当前事物归类到一定的类别之中,通过在头脑中提取相关知识,对它做出适当的反应;其次是对同类事物的判别。C选项推理功能指通过概念对事物进行归类、提取相关信息后,人们就可以对当前的情景作出解释。D项系统功能指使知识经验系统化。由此可知,题干中的表述属于概念的联结功能。
39.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刻板效应。社会刻板效应是指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题干中年轻人往往认为老年人是墨守成规的,而老年人往往认为年轻人举止轻浮,都体现的是刻板效应。
4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其中,运动记忆(动作记忆)是对过去做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题干中的对骑车、游泳动作的记忆属于运动记忆。
4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根据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服从阶段和功利主义阶段。处于惩罚服从阶段的儿童判断道德的标准主要从行为的结果出发,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题干中孩子说做坏事会被处罚,说明处于惩罚服从阶段,是前习俗水平。(www.xing528.com)
4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题干表述“教师个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说明了教师在人格、品德上对学生影响巨大。
4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题干中韦伟不能认真听课,不能遵守公共的课堂规范,这种行为是课堂问题行为。
4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瞬时记忆。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是指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保留瞬间的记忆,通常保持信息的时间不超过2秒钟。电影就是利用人的视觉暂留这种瞬时记忆特性,把本来是分离的、静止的画面呈现在脑子里,成为连续的动作。这种记忆往往是自己意识不到的,在大脑里存储的时间只有一秒钟左右。
4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其中,“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和核心。
4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也称为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一般是在某项活动开始之前,为使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通过诊断性评价,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准备情况,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由此决定对学生采取解决策略。题干中的描述属于诊断性评价。
4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活动的本质。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这里的认识不等于“认知”,是一个层次高于心理学中的认识的哲学概念,即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积极的反映,概括了心理学上的认识、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等全部活动和过程。
4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201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从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环境四个领域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A、B、C选项都是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主要目标。D选项属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关于儿童与福利的主要目标。
4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其中,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根据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要求以及学校的具体条件,就某一活动内容组成小组,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经常性的活动。
5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涅的目标分类理论。加涅的目标分类理论包括: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其中,智慧技能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又称过程知识。按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不同复杂速度依次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智慧技能。题干中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属于智力技能。
二、多项选择题
51.A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校园暴力。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及其附近的,以学校教师或学生为施暴对象的恃强凌弱的暴力行为,主要包括抢劫、抢夺、纠纷及斗殴等行为。故A、C选项符合题意。
52.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其中,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不可能;或者某些遗传素质有缺陷,某种发展可能永远就不能实现。题干中,痴傻的小蓝在接受了义务教育后,还是痴傻的样子,体现了遗传对身心发展的影响。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的作用。题干中小城在接受义务教育后,成功考上了高中,体现了学校教育对身心发展的影响。
53.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师范教育、入职教育、在职培训和自我教育等。题干中,温老师从重点师范院校毕业,属于师范教育;刚进中学时由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属于入职教育;随后参与教育培训活动,属于在职培训。
54.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干部的任命及意义。班干部轮换制和班级岗位的设立,有利于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对班级的发展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干部角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凡是做过班干部的同学,在自我意识、民主意识、能力发展等方面都有较出色的表现。(2)学校中干部的任用不应以能力为标准,而应以能力的发展为旨归;(3)需要孕育学生干部轮换的机制和文化。
55.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班杜拉看来,当一种反应发生时,它会导致某种结果,无论这种结果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中性的,都会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三重性的,即反应结果具有信息功能、动机功能和强化功能。
56.A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态度的理解。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故A、C选项表述正确。
57.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五条规定,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每日学习时间(包括自习),小学不超过六小时,中学不超过八小时,大学不超过十小时。第十条规定,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应当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应当适合学生的生理承受能力和体质健康状况,防止发生伤害事故。第十三条规定,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中小学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应当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者讲座。第十四条规定,学校对体格检查中发现学生有器质性疾病的,应当配合学生家长做好转诊治疗。故C选项表述错误。
58.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卑感。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具体说来,自卑感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2)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3)挫折的影响;(4)对自己、对事物的某些不合理观念。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工作单位等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59.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有:(1)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内省、慎独;(2)勇于实践锻炼,增强情感体验;(3)虚心向他人学习,主动与他人交流;(4)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60.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中,指出了推进基础教育的六项决定:第一,确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A选项表述正确;第二,完善管理体制,保障经费投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B选项表述正确;第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C选项表述错误;第四,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D选项表述正确;第五,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第六,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保障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三、判断题
61.A 【解析】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现代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三大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品质。故本题正确。
62.B 【解析】适当过度的练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也有助于技能的掌握,但过多的练习会产生疲劳现象,加重学习负担。故本题错误。
63.A 【解析】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感知教材主要是使学生获得关于所学内容的一个整体的表象;理解教材是领会知识的中心环节,理解的目的在于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故本题正确。
64.B 【解析】社会的文化传统与文化交流是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一个外部的因素。故本题错误。
65.B 【解析】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故本题错误。
66.B 【解析】师生关系有不同的性质和类型,其调节方式也是不同的。师生关系的调节方式包括:师生关系的社会调节;师生关系的学校调节;师生关系的教师调节。故本题错误。
67.A 【解析】班级民主管理是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管理方式。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故本题正确。
68.A 【解析】融合教育是继“回归主流”教育理念后的全新特殊教育理论。其中,融合指的是一种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并增进在普通班学习的一种方式。随着融合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轻度智障儿童和中度智障儿童进入普通学校,教育安置形式呈多元化趋势。故本题正确。
69.A 【解析】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作为德育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而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德育主体。故本题正确。
70.B 【解析】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课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掌握基础的同时要求个性发展,开设选修课。故本题错误。
71.B 【解析】教师的观察力是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发挥教育机智、因材施教的前提。故本题错误。
72.A 【解析】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故本题正确。
73.A 【解析】记忆保持的最大变化是遗忘。遗忘和保持是矛盾的两个方面。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和再认,或是错误地回忆和再认。故本题正确。
74.A 【解析】交往动机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包括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识动机等,是后天习得的。故本题正确。
75.B 【解析】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它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大小,不决定一个人智力的高低,任何气质类型的人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都有可能在不同的实践领域中取得成就。另外,一个人的智力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大脑的生理状态,而更多地受到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因此,一个人的气质类型与一个人的智力高低的关系并不紧密。故本题错误。
76.B 【解析】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前三个知觉是物体知觉。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它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人、对己、对群体认识的过程。只有社会知觉的对象只能是人。故本题错误。
77.B 【解析】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种,从低到高按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的强度不一定低于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且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大。例如,有人可以不顾安危追求真理,有人为艺术废寝忘食,但也有人对认知和艺术需要相当淡薄。故本题错误。
78.A 【解析】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学教育工作的专职脑力劳动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属于知识分子的职业道德范畴。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人们教育活动的发展直接相联系的,它对形成教师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理想,形成教师特有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传统,起着重要作用。故本题正确。
79.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故本题错误。
80.A 【解析】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教育的信息化,而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领域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保证扩大教育规模,为教育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提供保证,其重要实施途径在课堂,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故本题正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