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违法行为的主要法律责任。按照教师违法行为的性质与危害程度,教师的法律责任分为刑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三种类型。因此,D选项不属于教师违法行为的主要法律责任。
2.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下列权利:(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A、C、D选项属于教师的义务。
3.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城市学校教师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从事义务教育工作。国家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缺乏教师的学校任教。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认定其教师资格,其任教时间计入工龄。
4.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形成性评价。按评价功能分类,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题干所述符合形成性评价。
5.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6.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包括:(1)激发学习动机(引起心理准备)。(2)领会知识。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其中,理解教材是领会知识的中心环节,理解的目的在于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解教材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开展思维活动,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题干中,李老师将“加速度”与之前所学的“速度”相比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新概念,属于理解教材。
7.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是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
8.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布卢姆的课堂提问类型。布卢姆的课堂提问类型包括:(1)知识(回忆)性提问。这类提问是指要求学生回忆或认知已学过的知识的提问方式,包括时间、事件、地点的知识,中心思想知识,学科知识的掌握等等。(2)理解性提问。这类提问是用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提问方式,学生对这类提问的回答,需要对两个或更多的事实给出解释,通过比较、对照排序、分组,分析其间的原因,以把知识迁移到新的背景中。(3)应用性提问。这类提问是用来帮助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去解决新问题的提问方式。学生对这类提问的回答,需要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并通过对问题进行分类和选择,以形成正确的答案。(4)分析性提问。这类提问是要求学生通过分析知识结构因素,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事件的前因后果,最后得出结论的提问方式。学生必须能辨别问题所包含的条件、原因和结果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仅靠记忆并不能回答这类提问,必须通过认真的思考,对材料进行加工、组织,寻找根据,进行解释和鉴别才能解决问题。这类提问多用于分析事物的构成要素、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原理等方面。(5)综合性提问。这类提问是用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以另一种新的或有创造性的方式组合起来,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关系的提问方式。学生在回答这类提问时,需要对已知的事实进行概括,从几个不同方面联系知识,用旧观念创造新内容,最终预测、得出结论。此类提问允许学生自由寻求各种不同答案。(6)评价性提问。这类提问是一种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或准则,来判断材料进行价值判断的提问方式。学生回答此类提问,必须先设定自己的标准或价值观念,以此来评价理论、陈述的价值,并在合理讨论的基础上做出选择。题干所述属于知识(回忆)性提问。
9.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制定德育目标的原则。制定德育目标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方向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和科学性原则。其中,发展性原则指制定的德育目标不仅要符合社会的现实需要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而且要能够为学生提供今后道德发展的可能性。
10.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顺序性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揠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同时教育要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也就是教育常说的“跳一跳,摘桃子”。
1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性知识和政治理论修养。其中,文化知识指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教师如果能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欲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背景知识、打破专业和学科的界限、文理兼修,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李吉林老师学识渊博、兴趣广泛,给予了她工作上极大的帮助,体现了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的作用。
1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学习的要求,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来的,是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
1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1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遗忘中的抑制现象。遗忘中的抑制现象有两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巩固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题干中,早上所学知识受到的干扰是倒摄抑制,晚上所学知识受到的干扰是前摄抑制,中午受到的干扰既有前摄抑制又有倒摄抑制。因此,早上和晚上所学知识受到了单一抑制,而白天所学的知识受到了双重抑制。
1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再造想象。在有意想象中,由于想象的新颖程度、创造水平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其中,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心理过程。题干中,刘霞是根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的提示,在脑海中进行的想象,所以是再造想象。
1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分类。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外部动机是由个体以外的诱因而引起的学习动机,例如物质奖励、外部声誉、地位等。题干中小佳为了妈妈的奖励而努力学习,属于外部动机。根据动机起作用的时间长短来划分,可以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远景性动机是指动机行为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近景性动机是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题干中小佳属于近景性动机。
1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强化法。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当个体表现出我们希望他表现出来的行为时,我们呈现一个愉快的刺激以加强他的行为,希望他将好的行为保持下去。题干中罗老师给予小琪表扬属于强化中的正强化。
1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题干中小智因为李老师的关注与期待,在学习方面的表现更加积极,体现了罗森塔尔效应。
19.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道德体验法又称为实践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委托任务、组织活动、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等。题干中光明中学组织学生参加“走出校门,服务社会”的校外实践活动,属于锻炼法(道德体验法)。
2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涅的九大教学事项。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九大教学事项。其中唤起先前经验表明,任何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原有知识、技能为基础。教师要激活学生头脑中的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技能,以此为基础推导和生发出新知识。
二、多项选择题
21.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22.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备课。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的三项工作包括:(1)备教材;(2)备学生;(3)备教法。
23.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凯勒个别化教学体系中的教学步骤。凯勒个别化教学体系中的教学步骤为:(1)自定进度;(2)掌握学习;(3)学生相互辅导;(4)指导;(5)自由式讲课。
24.A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的先天因素对自身发展可能性的影响。个体的先天因素对自身发展可能性的影响包括:(1)遗传因素(及天生因素)是造成人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B选项错误,即人的个别差异受遗传、环境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因素影响,而不是全由遗传因素造成的。(2)遗传因素和其他的先天因素,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来自主体自身的足够的、广泛与多样的条件。A选项正确。(3)遗传因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程度与机体具体机能的性质有关。C选项正确。(4)遗传和其他先天因素对人的发展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呈减弱趋势。D选项错误。
25.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体育教学目标。体育课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指与体育相关的各种基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能够通过有效措施来提高运动能力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培养的学生不怕困难、团结向上等体育精神。题干中杜老师组织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发展他们的基本动作和运动能力,而且体育课设计各种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快乐的情绪。因此,A、C、D选项说法正确。B选项属于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之一,但在本题中未体现,故排除。
26.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掌握所教授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掌握所教授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3)了解所教授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发展动向。
27.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与同事的关系。教师与同事应做到:(1)地位平等,尊重他人;(2)同事之间相互理解;(3)与同事之间搞好团结,相互支持。A、B选项说法错误。
28.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阶段。沃拉斯(华莱士)认为任何创造过程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四个阶段。
29.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中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因此,A、B、C选项正确。D选项不属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故排除。
30.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其中,运气属于外部的、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
三、判断题
31.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故本题正确。
32.B 【解析】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三种。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的;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题干中的描述符合对抗的课堂气氛的特点。故本题错误。
33.B 【解析】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在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题干中乘法原则比加法运算的水平要高一些,因此掌握了乘法原则,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进行加法运算,这属于垂直迁移。故本题错误。
34.A 【解析】根据课堂教学中的结课技能的目的性原则。结课是为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师必须以课时既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来确定“结束”的实施方式和方法。结课要及时精要,有利于学生回忆、检索和运用。故本题正确。
35.B 【解析】现代师生冲突观认为,在学校情境中,师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它具有正反两面的性质,既有不良影响又有建设性作用。故本题错误。
36.A 【解析】教育方针的结构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因此,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相比是具体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是一般和具体的关系,教育目的的落实离不开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要体现教育目的。故本题正确。
37.A 【解析】作为行动研究的一个完整单元来讲,无论哪一种对行动研究过程的理解,“问题”“计划”“行动”“反思”四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故本题正确。
38.A 【解析】遗忘指个体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错误地再认和再现。故本题正确。
39.B 【解析】概念学习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题干描述为命题的学习。故本题错误。
40.A 【解析】刺激泛化是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即辨别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故本题正确。
第二部分 主观题
四、简答题(www.xing528.com)
41.【参考答案】班级规模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如下方面影响课堂管理:
(1)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
(2)班内的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就越大;
(3)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4)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
42.【参考答案】“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与教学原则中巩固性原则的思想是一致的。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在教学中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五、论述题
43.【参考答案】在发现式教学法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促进学生自己思考并获得知识的过程。发现教学法的优点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点: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力潜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的内在动机。
(3)有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的技巧。
(4)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5)有利于学生记忆的保持。
但是发现学习教学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学生的学习与教学理论完全放弃知识的系统讲授,而以发现教学法来代替,夸大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知识学习活动的特殊性,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再生产过程与知识的生产过程的差异。
(2)布鲁纳认为“任何科目都可以按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这其实是不可能的。
(3)发现教学法运用范围有限,从学习主体来看,真正能够用发现法学习的只是极少数学生;从学科领域来看,发现教学法只适合自然科学的某些知识的教学,对于文学、艺术等以情感为基础的学科是不适用的;从执教人员来看,发现教学法没有现成的方案,过于灵活,对教师知识素养和教学机智、技巧、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师很难掌握,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4)发现教学法耗时过多,不经济,不宜用于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的集体教学活动。
(5)发现教学法适用于小学和中学低年级学生,因为他们主要以概念形成方式获得概念。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的同化,因此他们学习知识的主要方式也不是发现学习,而是接受学习。
44.【参考答案】我认为上述观点是错误的。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如下: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不为人们的主观意志所转移,教育工作者只有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搞好教育。极少部分老师可能和孔子一样,无师自通,在教育过程中遵循了教育规律,但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是否学习教育学,掌握教学规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一个卓越而成功的教师正是借助教育学的理论,睿智、敏锐地观察课堂上学生心理活动的脉搏,恰当地利用科学的教育环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活泼,水乳交融,富有成效。一个没有学习过教育学的教师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3)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品德决定着今后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并且把两者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有的未学习过教育学的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做法是错误的。
(4)建构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既是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与技能技巧、适应教师职业需要的必要条件,又是教师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焕发创造精神的根本保证。一名没有深厚教育学基础知识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
因此,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需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将教育学中的知识融会贯通,应用到学校教育中,才能更好地做好教书育人这一份工作。
六、案例分析
45.【参考答案】(1)案例中这位青年教师的处理是正确的,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①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案例中的教师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以自己为中心,强行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②现代创新观提倡破除知识中心观念。不能一味地相信知识,要对原有的知识提出质疑,不是说不要积累知识,而是以知识为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青年教师在学生对于书本的知识提出疑问时,并没有一味地相信书本,批评学生的提问,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是正确的做法。
③现代教学观提倡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再也不能被动地听从课程的指令,而是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和设置课程。学生小张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青年教师所始料不及的,但是处理方式体现了该教师的教育机智,因势利导,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2)案例中的教师可通过如下途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案例中的李老师可以通过了解和研究小明,了解小明上课说话与吃东西的原因,因材施教,有助于他与小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这要求教师既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李老师在课堂上大声斥责小明,并且警告他不要在课堂上讲话,没有做到尊重学生这一点。
③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学生尊重教师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提高教育影响力的保证。李老师如果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加自己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助于他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④发扬教育民主。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而不能以“权威”自居。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看法,鼓励学生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以讨论、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李老师简单粗暴地制止小明吃零食说话的行为,以权威自居,是错误的表现。
⑤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发生矛盾是难免的。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冷静全面地分析矛盾,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耐心地说服教育或必要的等待、解释等。要能与学生心理互换,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启发学生自省改错。李老师对于小明同学的错误,毫无耐心,甚至与小明争吵起来,这些都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