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以其雄辩与跟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这种问答法被称为苏格拉底方法,也被称为“产婆术”。
2.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绝对评价。绝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被称为客观标准。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优劣。评价标准一般是教学大纲以及由此确定的评判细则。绝对评价只考虑应达到的水平,而不考虑相对位置。
3.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体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题干中邓小平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强调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因此体现出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区分度。测验的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题干中强调测验能鉴别学业水平高低、能力强弱,说明其区分度高。
5.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反思的方法。布鲁巴奇等人提出四种反思方法,即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其中,反思日记就是在一天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题干中李老师在一天结束工作后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指导老师一起分析,符合反思日记法形式。
6.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性概括。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并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所概括的一般只是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题干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发对主语位置和角的概念进行了概括,属于感性概括。
7.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环境的类型。教学环境系统主要由两类环境组成,即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包括时空环境、设施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包括人际环境、信息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和舆论环境。因此,A、B、D选项属于物质环境。
8.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成败归因理论。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9.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景性动机。近景性动机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又可分为间接近景性动机与直接近景性动机。间接近景性动机是社会观念、父母意愿以及教师期望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例如,有的中学生“为老师的鼓励而努力学习”“为家长的奖励而努力学习”“为同学们瞧得起自己而努力学习”等,就属于间接近景性动机。这种学习动机具有不稳定的特性,持久性差。直接近景性动机主要是由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引起,表现为对所学习的学科内容或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爱好,例如,为设计好航空模型而努力学习有关的物理知识。这种动机主要是由好奇、认知的需要引起的,往往比较具体、强烈而有效。题干中的学生因为受到好评而喜欢写作,是基于活动的直接结果而激发的动机,因此属于直接近景性动机。
1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家庭教养方式。采取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稍有不顺,非打即罚。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长此以往,将会与父母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题干中小何经常焦虑,情绪不稳定,自我调节能力差,显示了其父母的教养方式可能是专制型。
1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选择与编制课程的基本要求。选择与编制课程的基本要求包括:(1)目的性:要求选择与编制课程首先确定教育目的并具体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明确目标,围绕目标设置课程;(2)科学性:要求编制课程正确地反映各门学科的特点,课程内容符合科学体系要求,要重视各学科、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3)发展性:主要指课程选择、编制与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相一致。因此不包括选项A艺术性。
1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的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决定的,因此D选项说法错误。
1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题干第一句表述的正是注意广度的概念。
1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形式。学生不是被动的加工对象,他具有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包括: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和自我意识性。其中,创造性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可以超越教师的认识,超越时代的认识与实践局限,科学地提出不同的观点、看法,并创造具有成效的学习方法。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
1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劳动的长期性。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教师劳动的成效并不是一时就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教师的某些影响对学生终身都会发生作用。题干中的“十一二年”“二十年”等都体现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1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动作技能的类型。动作技能中根据动作技能与环境的关系分为封闭性的动作技能(或封闭技能)和开放性的动作技能(或开放技能)。开放技能主要依赖于周围环境提供的信息,个体需要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环境在动作执行过程中是一直变化的,具有不可预测性。如打篮球、排球、棒球、拳击等。封闭技能主要依赖于个体自身的内部反馈信息,环境在动作执行过程中是可以预测的。如体操、游泳、掷铁饼等。因此,A选项属于封闭技能。
17.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调节策略。调节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对认知活动监视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及时调整策略或修正目标。在学习活动结束时,评价认知结果,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修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等。例如,当学习者意识到他不理解课文的某一部分时,他就会退回去重读困难的段落。
18.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成性课程目标。生成性课程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不是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随着学习活动的展开自然生成的目标,该目标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程性。题干所述与之内涵吻合。本题易错选项B,表现性课程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即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表现,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方法的特征。教学方法具有目的性和双边性、多样性和整体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特征。其中,目的性是指教学方法产生于实现教学目的的需要,是为目的、任务服务,并受其制约的。历史上为了解决不同的教学目的、任务,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方法。题干表述说明了由社会发展所引发的教学目的、任务及内容的不断更新,是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动力,符合教学方法的目的性。
2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负强化。负强化是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题干中林华为了回避厌恶刺激(被老师提问)而选择去教室后排坐,符合负强化的内涵。
2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属于改变学生行为的方法,由沃尔朴首创,该方法分为3个很重要的步骤,即学会放松技巧、建立焦虑等级、脱敏。B选项是对学生认知的改善,因此不属于系统脱敏法的步骤。
2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
2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革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题干张老师给予学生期望后,学生则给张老师以积极的反馈,这属于罗森塔尔效应。
2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等。其中,在保持阶段,学生将已编码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储存。
2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因“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D选项正确。其他三个选项均与题意不符,属于由于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
26.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坚守廉洁自律”准则要求教师:严于律己,清廉从教;不得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或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不得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教辅材料、社会保险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题干中的教师接受家长的微信转账,不符合坚守廉洁自律的要求。
2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题干中张老师勒令全班学生不理睬小麦的做法违背了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
2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
2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也是一项基本人权,是我国公民所享有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宪法赋予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题干中的学校将成绩排在年级最后的20名学生除名,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3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
二、多项选择题
31.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讲授法。讲授法的特点是:第一,从信息传播的方向看,具有单向性。它不要求学生有对应的互动行为。第二,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可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传递信息,利于学生接受;传递信息的效率高,信息量大;没有学生数量上的限制;教师可自主控制教学时间,耗费课时少。其缺点是:第一,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听讲的能力要求高。第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落实难,极易形成学生学习被动的习惯,独立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够。第三,课堂交流沟通单调,气氛沉闷。第四,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B选项表述错误。
32.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方法。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教师要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他们认为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D选项表述有误。
33.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改的教师角色观。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包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教师应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因此A、C选项表述错误。
34.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了解学生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内容有:学生姓名、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思想状况;学生的生活经历、活动范围;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能力、方法、效果和要求;学生的知识、技能状况、智力水平;班风、学风、组织纪律情况;对任课教师的适应性、期望及评价;学生对上一轮教学的反馈信息。
35.A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权利。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因此题干中班主任公开批评小文,将其座位安排在教室外的做法是不合法的,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我国《民法典》第二百六十七条规定,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学校不是享有法定权限的国家机关,对于学生的合法财产,学校和教师是没有权利予以没收的。因此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三、判断题
36.B 【解析】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问题。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是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科书,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之得以表达或呈现的过程。它是教学设计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败。故本题错误。
37.A 【解析】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他把行为分成两类,即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故本题正确。
38.B 【解析】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结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故本题错误。
39.B 【解析】有教无类的“类”字,马融和皇侃均作了注解,马融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皇侃疏曰:“人乃有贵贱,同宣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类”是指“种类”,而“种类”就是族类,在氏族奴隶制时期,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有教无类”的本意就是在教育的对象上无分贵族与贫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故本题错误。
40.B 【解析】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表现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的具体操作。题干所述为程序性知识的内容。故本题错误。
41.A 【解析】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阶段。故本题正确。
42.A 【解析】环境对人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变化相关,也与个体发展水平相关。在童年期,自然环境、家庭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较大;到了青年期,社会环境尤其是文化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相对增强。而且环境的影响随着主体自我意识的形成而相对减弱,影响的性质也由限制逐渐转向更有效的利用。此外,环境因素的作用还随着个体活动能力的大小而变化。对于活动能力强的个体能够很好地利用环境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而对于活动能力弱的个体,环境因素的作用相对较小。故本题正确。(www.xing528.com)
43.A 【解析】教师的观察力是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发挥教育机智、因材施教的前提,因此,善于观察学生是教师教育能力结构的基本要素。故本题正确。
44.A 【解析】班级组织是一个由学生个体、学生团体共同构成的系统。班级管理过程是以育人为目标,班级组织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双边性的共同活动,学生既是班级组织教育过程的主体,又是班级组织教育的对象,班级组织的目标就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故本题正确。
45.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八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办好师范教育,并采取措施,鼓励优秀青年进入各级师范学校学习。故本题正确。
第二部分 主观题
四、论述题
46. 【参考答案】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育人为本。应当基于关爱学生的宗旨、符合育人规律,达到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增强自律、改过向上的目的。
(2)合法合规。应当以事先公布的规则为依据,尊重学生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遵循法治原则,程序正当、客观公正。
(3)过罚适当。应当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个性特点、身心特征、认知水平、一贯表现、过错性质、悔过态度等,选择适当的惩戒措施,实现最佳教育效果。
(4)保障安全。应当事先了解学生行为动机、判断行为性质,并注意方式、场所和环境的安全,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五、案例分析题
47. 【参考答案】(1)鹏鹏之前的老师的做法是不合理的。理由如下:
①没有做好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工作。鹏鹏之前的老师对他了解不够,关注也不多,对鹏鹏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未进行深入分析。
②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关爱学生。鹏鹏之前的老师只注重成绩,常常批评鹏鹏,说明其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未做到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③违背了现代学生观。现代学生观强调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学生需要人文关怀等。鹏鹏之前的老师对鹏鹏不仅关注少,还经常批评他,没有用发展的观点认识他,没有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
综上,鹏鹏之前的老师的做法既不合法也不合理,还不合乎职业道德的要求。
(2)如果我是班主任刘老师,我会这样帮助鹏鹏: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我会走近鹏鹏,通过与他私下交流、家访、与其他学生交流等多种方式,去了解鹏鹏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生理缺陷、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等。
②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在了解的基础上,我会为鹏鹏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从多方面去帮助他:做好学习方法指导、与鹏鹏一起发掘他的闪光点、鼓励他参与班级活动、及时表扬他的每一次进步和良好的行为,向他讲述历史名人克服自身缺陷最终走向成功的故事等,让鹏鹏可以多体验成功,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克服自卑心理。
③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我会组织和开展团结友爱的主题班会,营造相互关爱、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鼓舞其他同学积极帮助班级中有困难的学生,尤其是鼓励班集体改变偏见、接纳鹏鹏。
④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我会与鹏鹏的家长联系,共同监督鹏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鹏鹏进步。我也会与其他任课老师沟通,互通鹏鹏的学习表现,通力协作促进鹏鹏的发展。
综上所述,如果我是班主任刘老师,我会关心爱护鹏鹏,尊重他的人格,培养和激发他的学习动机,坚持长善救失。
六、材料分析题
48. 【参考答案】(1)①教师方面要承受的考验有:
首先,网络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教学技能和演绎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这也在客观上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
其次,网络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自制力较差的中小学生,老师很难直观地看到每位学生上课的表现,无法进行有效的课堂监督,很容易造成学生课堂的纪律意识下降,因此要求教师具有高水平的课堂管理能力。
再次,网络教学的方式需要教师在课下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备课、作业的批改和与家长的沟通。
②家长方面要承受的考验有:
首先,经济压力。网络教学需要家庭具备至少一台可供上课的电子设备和流畅的网络,但是有些经济条件欠缺的家庭可能无法实现这个学习前提。
其次,时间压力。在线教育需要家长的参与和监督,例如帮孩子学习打卡、监督孩子上课,将日常中教师的课堂管理工作加之每位家长的身上。很多家长除了孩子课业外,还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其他事务要处理,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督有心无力。
③学生方面要承受的考验有:
首先,身心健康的考验。学生接受在线教育需要一天中连续长时间地看电子屏幕,会对视力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学习效果的考验。对于学生而言,手机、平板既可以是接受在线教育的工具也可以是娱乐的工具,学生在网络教学时如果难以克服诱惑,学习效果就难以保证。
(2)在线教育的弊端有:
①在线教育缺乏集体的学习氛围。班集体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很大影响,在一个和谐积极的团体中能够促使个体成长。独自接受线上教育的学生很容易觉得枯燥,产生倦怠情绪,难以坚持完成学习课程。
②在线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标准、方法、策略等不够成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③在线教育缺乏面对面交流,影响教学效果。在线教育从客观条件上和主观意愿上容易造成教师个人独白现象的发生。
④在线教育中教师的引导效果相对较差。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最重要的意义是引导。例如发现式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发挥其主动性,对新知识进行一种发现式获取的过程,而教师在其中主要担当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进行知识的吸收、消化、存储、运用等。
⑤在线教育依赖于稳定的网络和数字平台,一旦网络发生故障,服务器崩溃等问题,网络学习将无法进行。
(3)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发展在线教育:
①在线教育,应该是互联网与教育两个行业的有机结合。好的教育产品,应当将网络和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二者产生化学反应,密不可分,这样才能使在线教育扬长避短。
②互联网的作用应该贯穿于内容传输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育产品应当把网络和教育二者有机地结合,从而使互联网在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线教育机构放置到互联网的教学视频只是知识内容,而不是教育,它缺少了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习者理解和领会教授的知识内容,从而能够运用这些知识。
③真正的在线教育应该是双向的、实时互动的,这样才能发挥互联网的双向优势。对于学习者来说,双向互动的学习也更容易提高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更容易真正地学会,取得学习成果。
④从硬件方面,需要加快技术开发,研发出可以同时容纳多人上课的稳定的网络平台供广大学生和教师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