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因材施教德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是指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句话强调了教师要了解学生并进行区别的教育,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
2.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结构能使教师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
3.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4.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品德的特性。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5.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文学常识。“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和苏辙,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鉴于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被人誉为“一门父子三词客”。《红楼梦》是清代曹雪芹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史学双壁”是史学界对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和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合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唐代白居易的诗作《大林寺桃花》中的诗句,不是陆游的。
6.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义务教育的特征。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其中,强制性又叫义务性,包含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和国家必须予以保障两层含义。题干所述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强制性。
7.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测验的概念。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程序。
8.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编制课表的注意事项。在编制课表中要注意:首先,尽量将语文、数学、外语等核心课程安排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上午第一、二、三节课,而将音乐、美术、体育、习字等技能课安排在下午。其次,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与抽象性学科交错安排,避免学生产生疲劳和厌烦。最后,新、老教师教平行班的时间间隔要不同,新教师间隔时间短,以保证第二班的教学效果更优;老教师间隔时间长,先后交替安排平行班的课程,以避免简单重复产生乏味感。
9.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目标的概念。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包括通常所说的教学目的与任务,也就是教学活动中所要构建的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它既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学工作的终点。
1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的教师以幽默的方式向同学们请教该同学名字的读法,这种方法最恰当。一方面幽默的方式能够缓解尴尬的气氛,另一方面向同学请教名字的读法也避免了该同学尴尬,此外体现出了教学相长,也让其他同学认识到学无止境。因此,B选项的做法最合理。
1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也称为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一般是在某项活动开始之前,为使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通过诊断性评价,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准备情况,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由此决定对学生采取解决策略。题干中李老师“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评价来了解学生的准备状况,属于诊断性评价。
1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咨询的面质技术。心理咨询中的常用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自我暴露等。其中,面质是咨询师对来访者言语、非言语行为反应不一致的质疑。题干表述符合面质的概念。
1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夸美纽斯的著作。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态度的概念。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可见,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
1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主任的教育方式。新课改和素质教育都提倡以人为本,教师应该多采用激励性评价,多鼓励和尊重学生。因此,班主任的教育方式应多采用鼓励式。惩罚式、灌输式和说教式都是错误的教育方式,不宜提倡。
16.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活常识。口罩气密性检查的方法是:双手捂住口罩快速呼气(正压检查方法)或吸气(负压检查方法),应感觉口罩略微有鼓起或塌陷。若感觉有气体从鼻梁处泄漏,应重新调整鼻夹。若感觉气体从口罩两侧泄漏,则进一步调整头带位置。A、B、C三项和气密性检查无关。
1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的权利,即获得劳动报酬权。此外,教师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财产,因此该学校的做法侵犯了教职工的获取劳动报酬权和个人财产自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义务教育经费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用于义务教育;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不得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题干中的做法违反了国家要求的不得对学校和教师乱摊派的规定,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
1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心理。学习时间不能过长,也不宜长时间地集中学习某一学科或一种内容,这样容易引起脑神经细胞的疲劳,从而降低学习效果,并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应当适当休息或交换别的学科内容或活动方式进行学习,使大脑皮质各个区域轮换交替进行工作。
19.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性偏差。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但对这些不适应行为,应给予有效的干预。
2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趣味导入法。趣味导入法就是通过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趣味知识,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典故、数学史、歌曲、游戏、谜语等来导入新课。题干中历史老师采用趣味对联引起学生注意,属于趣味导入。
2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题干中教师一味地强调课本上的考点内容,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映了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2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感领域目标。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其中,情感领域包括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五个等级。
23.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其中,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2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医学常识。根据现有病例资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发热、干咳、乏力等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重症病例多在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2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包括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而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则常常采用非测验性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谈话等。
26.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显著标志,是教师的天职(或基本职责)和根本任务。
2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①出自宋代王安石的《梅花》,描写的是冬季。②出自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是重阳节,属于秋季。③出自宋代杨万里的《夏夜追凉》,描写的是夏季。④出自宋代王禹偁的《清明》,描写的是清明节。属于春季。
28.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成人)。其中,皮亚杰把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称作自我中心思维时期。这个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的准备时期,这时儿童的动作虽然已经内化,但由于尚未形成从事逻辑思维所必需的心理结构,因而还不能进行运算。题干中天天还不会简单加减运算,说明其缺乏逻辑思维,处在前运算阶段。
2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管理。消极的课堂行为是那些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要注意:(1)明确惩罚目的,它是为了让学生最终经过努力“避免”惩罚,而不是让学生去“体验”惩罚;(2)惩罚应尽可能及时;(3)惩罚强度应适当;(4)惩罚应基于爱和尊重;(5)惩罚务必与说理相结合。
3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互联网+教育”。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教育新形态,是“互联网+教育”的必然。
二、多项选择题
1. 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国家课程。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负责国家课程的课程编制中心具有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的特点。国家课程具有统一性、基础性、指导性、稳定性等特点。
2. 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确定主题班会的方法。教师确定主题班会的方法有:第一,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确定班会主题;第二,根据节令、纪念日确定班会主题;第三,根据突发事件、时事热点确定主题班会;第四,为缓解同学们的误解确定班会主题。因此,A选项说法错误,B、C、D选项符合题意。(www.xing528.com)
3. 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谈话法的贯彻要求。谈话法的贯彻要求是:(1)谈话前,教师要对谈话的内容做充分准备,并拟定谈话提纲。(2)要善问,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形式要多样化。(3)要善于启发诱导,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思考的余地。(4)谈话结束后,应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小结,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指出谈话过程中的优缺点。B选项说法错误,教师谈话时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故排除。
4. 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时代的教育变革。信息社会时代,教育需要做出相应的变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立终身学习理念、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建立多元评价系统。A选项说法错误,现代教育应确立以学生为主的理念,故排除。
5. 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程观。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因此,A、B、C、D选项均符合题意。
三、判断题
1. B 【解析】题干中认为青少年只要生在改革年代就可以全面发展的观点是片面夸大了社会环境、所处时代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属于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个体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青少年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需要环境、遗传、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故本题错误。
2. A 【解析】教师职业的本质是培养人、教育人,所以教师是人师,是人之楷模,教师要为师为表,为师要有知识,为表要有美德。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故本题正确。
3. B 【解析】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题干的表述片面,故本题错误。
4. A 【解析】班级工作中总会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发生偶发事件,对于偶发事件的处理,更能体现班主任的工作技巧。遇到这样的事情,班主任要有自我控制能力,做到不急躁、不武断,要避免正面冲突,努力采取冷处理的方法,缓和一定的时间再进行处理。如果是必须立即处理的恶性事件,也要用理智和机智妥善处理,万万不可发雷霆之怒。故本题正确。
5. B 【解析】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题干中混淆了知识学习的分类。故本题错误。
6. B 【解析】马克思主义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也是道德修养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修养的根本特点。人们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在人际互动中,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认识加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故本题错误。
7. A 【解析】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按照一定的教育计划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是教育的客体。但是,学生接受教育又是有选择的,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经过其内在的矛盾斗争才能被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又是教育的主体。故本题正确。
8. B 【解析】常规性问题与创造性问题往往是相对的,有些问题,对新手来说可能是创造性的,但对专家而言可能只是常规性的。故本题错误。
9. A 【解析】知识是班主任个人影响力的能源。知识贫乏、腹中空空的班主任是难以使学生信服的。班主任的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班主任的信赖感。故本题正确。
10.B 【解析】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故本题错误。
四、案例分析题
1. 【参考答案】作为班主任,我将从家长和学生两方面展开工作。
(1)家长方面:首先,向家长表态,理解她的心情,取得家长的信任,同时明确回应是不会打学生的,会耐心教育、关注学生,请家长放心。其次,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指出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当和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要求家长配合自己的工作,做到不打骂孩子、冲突时能冷静与孩子沟通问题等;给家长普及科学的教育观念并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和家长的和谐关系,通力合作共同帮助学生发展。
(2)学生方面:大量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后进生也是学生,是可教育好的对象。因此我会做好对该生的转化教育工作,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关心爱护该生,尊重学生的人格;②培养和激发该生的学习动机;③长善救失,发掘该生身上的闪光点;④提高该生的自我效能感;⑤注意对该生教育工作的“抓反复,反复抓”。
2. 【参考答案】按照学校“防疫”的操作流程,我会采取以下做法:
(1)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我会先停止授课,第一时间为该生提供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带入学校隔离室,对其体温复测、身体检查并做流行病学调查等。在此过程中,我会及时上报学校防控工作负责人,做好相关信息登记,并通知该生家长,告知学生现状况。
(2)及时排查。协助校防控小组立即展开密切接触者排查。
(3)及时消毒。对疑似患病学生所在的公共场所,如教室、寝室、食堂等,以及使用过的物品等,进行终末消毒。
(4)做好安抚工作。稳定疑似患病学生及其家长的情绪,同时做好对其他学生和家长的健康宣教,密切监控班级舆情,防止产生不良社会影响,避免引起恐慌。
五、论述题
【参考答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和互补性等规律,认识并遵循这些规律,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1)顺序性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因此教师应循序渐进,即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前进,不能揠苗助长、“陵节而施”。
(2)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因此教师的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年龄特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教师不能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把儿童的教育“成人化”,教师不要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式对待学生。
(3)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指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学家据此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个体的影响变得很小或没有。所以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学生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
(5)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其次,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互补性要求教师首先要帮助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机能方面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的水平;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发挥优势,长善救失,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的发展达到身心的协调。
(6)整体性强调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和行(实践智慧与能力)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但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