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2.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三条规定,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3.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特别提出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4.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下列权利:(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D选项属于科学研究权,A、B、C选项都属于教师的义务而非权利。故D选项符合题意。
5.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
6.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为教育事业奉献出了毕生的心血,体现了崇高的职业道德。
7.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性。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题干中傅老师督促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强化练习,说明傅老师考虑到了学生的基础水平和个体差异性,但是傅老师严厉的课堂管理以及认为只要完成学习任务就会取得教学成功的观念,说明他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说傅老师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意识。
8.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课堂讨论。问题①中,六人小组六分钟的小组讨论时间并不长,故排除。
9.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正确顺序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其中,领会知识是中心环节。
1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洛克的教育思想。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题干的描述与洛克的教育思想相似。
11.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桌摆放形式。“秧田式”是传统的课桌摆放类型,拉开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不利于学生与学生间的小组讨论。
1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题干中“回忆上一节课中所学的主要知识点”,就是巩固之前学习的内容,属于巩固性的教学原则。
13.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问答策略。课堂问答策略包括:(1)发问策略:问题要清晰,措辞要精练、具体明了,一次只提一个问题,是保证问题清晰的最基本要求。(2)候答策略:教师发问之后,根据问题的认知水平和具体情境,等候几秒钟,给学生以思考问题、组织答案的时间。如果在教师叫答后,学生没有说话,教师也应等待学生给出实质性回答。(3)叫答策略:保证每个学生有尽量多且均等的回答机会,是叫答的基本原则。(4)理答策略:学生回答不同,教师的理答策略也要有所不同。对于学生迅速而坚定的正确回答,要表示肯定,必要时给予表扬,或对正确回答作进一步解释,或追问一个问题。题干中的老师“避免提问那些可能回答不出准确答案的学生,而选择班里那几个成绩拔尖的学生进行提问”,这样每个学生的回答机会不均等,所以违反了叫答策略。
1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速度不同;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平衡性。题干的描述符合不平衡性的概念。
1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题干中,小旺表示:“我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有时候就是忍不住。”说明小旺的意志力缺乏。所以周老师最应该从道德意志方面着手,对小旺进行教育。
1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品德水平作出判断,以促进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逐步培养良好品德的方法。题干中“老师公开奖励其一朵小红花以示鼓励”可以看出是品德评价法。
17.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题干中,校长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使教育工作取得成功。
1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级管理的原则。自主参与原则,是指班级成员参与管理,发挥其主体作用。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较强,他们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一旦他们真正参与管理,班级管理效率将成倍提高,班级的发展将获得强大的原动力。自主参与原则管理者要增强民主意识,切实保障学生主人翁的地位和权利;必须及时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接受学生的监督,不搞一言堂等等。
19.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课程目标的因素。在确定课程目标时需要考虑文化的基本构成和集中体现学科知识即学科的逻辑体系,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科的探究方式、学科的发展趋势等。
2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的,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2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选定课题(研究者)——申请立项(研究者)——专家论证(各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各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制订方案(研究者)——分析研究(研究者)——撰写报告(研究者)——申请结题(研究者)——专家鉴定(各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果评奖(各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果推广(各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2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高原期。高原期,也叫高原现象,就是在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在不断的练习期间会出现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
2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习俗水平。处在该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这种要求去做。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开始从关心自己的需求发展到较全面地关心别人的需求,从而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题干中晓梅总是维护自己“好孩子”形象,属于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习俗水平。
2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题干中,“突然窗外传来了一阵吵闹声”,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此时的注意是无目的的,并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属于无意注意。
2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的学习指的是学生掌握的是以言语信息传递(通过言语交往或印刷物的形式)的内容或者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题干中小旺学到的中国的首都是北京、美国的首都是华盛顿、日本的首都是东京、英国的首都是伦敦,属于言语信息的学习。
2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类型。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其中,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题干中小贾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不断提出一些新问题并主动去探究,属于认知内驱力。
2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PowerPoint制作课件相关知识。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缺乏交互性,不能作为独立的教学课件用于个别化教学,而只能作为讲解教学内容中疑点和难点的辅助课件,用于集体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
2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其中,D选项良好的班风属于社会环境。
2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常见的精加工策略主要包括如下几种:(1)做笔记;(2)记忆术;(3)提问;(4)生成性学习;(5)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题干中的编歌诀属于精加工策略中的记忆术。
30.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纪律。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他们的不同个性。学生的动作与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针对课堂中的吵闹现象,老师常用的方法有: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微的喧闹。改变课堂的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做适当而必要的引导。B、D选项太绝对,C选项也明显不对。
二、多项选择题
31.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五条规定,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每日学习时间包括自习,小学生不超过六小时,中学生不超过八小时,大学生不超过十小时。C选项错误。第十条规定,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应当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应当适合学生的生理承受能力和体质健康状况,防止发生伤害事故。D选项正确。第十三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中小学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应当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者讲座。A选项正确。第十四条规定,学校对体格检查中发现学生有器质性疾病的,应当配合学生家长做好转诊治疗。B选项正确。
32.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1)提高教师待遇,减轻教师压力。我们应该把教师的基本需求作为师德建设的基石,努力改善其工作环境和个人待遇,提高其物质满足感。(2)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促进其意义世界的构建。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确立正确的道德认识。(3)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考核管理。当前的师德考核误区重重,表现在:目标偏差,师德评价考核唯质量论,在考核中重业务考核、轻师德评价;标准笼统、单一、难以操作;考核重形式轻内容,流于形式;考核重校内轻校外,重课内轻课外;考核重惩罚轻建设,对犯错误的教师以罚代建,缺乏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4)建立全方位的监督评价体系。有效的师德监督机制包括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相结合、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等多种途径,且要建立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三个领域的师德情况实施全面监督的系统工程。所有选项均有利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33.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设计。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题干中教师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给予批评,是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态度的差异。回答上一堂课的内容与世界观无关,排除。
34.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指称有几个层面:①指以一节课为时间单位,从开始上课到下课的教学过程;②指为完成一个教学单元或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课题的教学任务,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教学过程;③指在一个教育阶段里,比如小学期间、初中期间等,从开学到毕业的教学过程;④指贯穿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教学过程;⑤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教学过程。
35.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包括:书面资料分析法;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A、B、C选项均符合题意。D选项,老师叫学生每天写一篇行为汇报,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因为这种方法了解不到真实的学生状态,学生可能会选择性写,而且加重学生负担,不尊重学生隐私。
36.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因为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对其适应或超越无固定的先后之分,故C选项错误。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要坚持人文价值与功利价值有机结合,故D选项错误。
37.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确定主题班会的方法。教师确定主题班会的方法有:第一,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确定班会主题;第二,根据节令、纪念日确定班会主题;第三,根据突发事件、时事热点确定主题班会;第四,为缓解同学们的误解确定班会主题。因此,B、C、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不符合。
38.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韦纳的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其中,能力属于内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语言能力”即韦纳归因理论中的“能力”因素,属于内部的、稳定的。
39.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板书设计要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还要有启发性,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揭示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
40.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该以内部动机为主,外部动机为辅。故A选项错误。
三、判断题
41.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学校不得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其他不适合从事义务教育工作的人担任工作人员。故本题正确。
42.B 【解析】“许多家庭的不正当娱乐或非法经营”,应该是家庭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故本题错误。
43.B 【解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关键,所以“学生自我教育、自觉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起主要作用。故本题错误。
44.A 【解析】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具体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故本题正确。
45.B 【解析】在德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故本题错误。
46.B 【解析】按活动内容,班级活动可分为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文化学习活动、科技活动等。故本题错误。(www.xing528.com)
47.A 【解析】泛化指的是对相似的刺激物做出的是同样的反应。题干中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属于泛化。故本题正确。
48.A 【解析】小京是通过书本获取的知识,而并非自己探索得出,所以属于间接经验知识。故本题正确。
49.A 【解析】教学过程中的动力具有多元性,教学动力有多种分类维度,从教学过程的动力来源来说,教学过程的动力包括: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故本题正确。
50.A 【解析】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者心理距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故本题正确。
四、论述题
51.【参考答案】小学生频繁补课对于学生本人来说有害无益,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不能使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反而会影响学生本身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对于小学生频繁的补课要引起全社会的反思,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第一,从学生的学习方面,频繁的课外补课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已经够多了,课外的额外补课无异于重上加重,加速了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而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好老师,因此频繁的课外补课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上看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二,从学生的生活方面,过多的课外补课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甚至挤压了学生的生活时间,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生活质量,甚至因为生活时间的被占用,很多学生因此会养成许多不好的生活习惯。例如狼吞虎咽的吃饭习惯,或是不吃饭的习惯。
第三,从学生的心理方面,过多的课外补课将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严重消极的作用,他们会盲目地认为只要成绩好就可以万事大吉了,面对偶然的失败会措手不及,甚至意志消沉,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而言,会使得他们更孤僻、自私,拒绝分享自己所学的知识。作为家长应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有选择地让孩子参加一些有主体的内容活动,培养孩子自信、吃苦耐劳和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综上所述,频繁的课外补课对学生的消极影响体现在学习方面、生活方面和心理方面。因此,在选择补课内容时,家长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从长远角度去促进学生的成长。
52.【参考答案】影响学生问题解决的方面有许许多多,教师应培养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受教育者,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如下: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帮助学生牢固的记住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和广泛性。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从多角度提出假设和反思。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提高思维水平主要靠进行思维训练,训练学生的思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上思维训练课,另一种是在学科教学中穿插思维训练的内容。
五、案例分析题
53.【参考答案】(1)案例中小杨沉迷游戏的原因如下:
第一,受群体影响,周围同学都在玩游戏,导致小杨出现从众行为,沉迷于游戏。
第二,小杨对游戏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认识到沉迷游戏存在的危害。
第三,小杨缺乏意志力的自制性,无法有节制地控制自己玩游戏的行为。
(2)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危害如下:
第一,沉迷游戏占用学生学习的时间,影响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
第二,沉迷游戏占用学生课余生活,不利于学生发展自身的特长和爱好。
(3)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杜绝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具体举措如下:
第一,学校应该创建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组织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多种多样的活动既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也能够提升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的学生关系。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开展各种活动,如竞赛活动、体育活动、社团、兴趣小组等。
第二,教师应该利用班级活动引导学生对沉迷游戏形成正确的认识。班级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主题班会能够通过辩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应该通过主题班会、班级兴趣小组、引导说服、长善救失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摆脱对游戏的沉迷。
第三,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形成家校合一。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父母的关爱、行为习惯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应该做到以身作则,利用课余时间与孩子进行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增进亲子感情联结。
第四,学生自身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理想,锻炼自身的意志品质。正确适当的目标和理想能够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良好的自制力和自觉性能够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抵制不良诱惑。因此,学生自身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制定符合自己具体情况的学习目标,例如制定由易到难、由近到远的目标。
总之,相信通过以上措施,会让学生重新把重心回归到学习上,文明上网,利用网络服务于学习,而不是深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54.【参考答案】(1)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应有如下转变:
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式、研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变。
②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不仅是教学者还应该是研究者,要精通教学理论和分析教学理论,并可以独立完成教育行动研究。
③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要开发教育资源,包括开发校外和校内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进度和结构;教师还要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④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教师的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所以教师不仅是学校的教师而且是社会的一员,所以教师应是开放型教师。
⑤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终身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社会,教师也应该将终身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时时刻刻注意对自身的反思,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
(2)教师职业由于其特殊的劳动对象,致使教师劳动具有其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是科技无法替代的,因此教师职业不会被网络科技所取代,理由如下:
①教师劳动是复杂的。第一,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师劳动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方面发展的人;第二,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训练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三,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网络虽然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源,但是它是一种单方面的传授知识,缺乏真实的互动也并不了解学生。因此,无法顾及学生的德智体美的方方面面,更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到针对性教学,从这一点来看,教师的角色势必不可少,也是不可替代的。
②教师劳动需要具有创造性。第一,因材施教。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第二,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师还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变换或改革;第三,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教师的讲解和传授过程中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表情更是能传染学生,让学生心情愉悦,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也在影响着教师,学生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被老师尽收眼底,从学生面部表情老师就可以判定同学们是否理解了新知识,而这些在电视学习和网络学习中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③教师劳动具有主体示范性。首先,教育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直接用自身的知识、智慧、品德影响学生的过程。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学生本身的特性使教师的存在必不可少。电影电视所承载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网络上的资源更是浩如烟海,这么丰富的学习资源既是网络的优点,也是网络的缺点。资源的过分丰富使学习者无法抓住自己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容易迷失在信息海洋中,却无人指导,这会使学习效率降低。
总之,我们接触到的这些教学资源并不能代替学校和教师,只能作为教师教学的补充方式以及学生学习的补充方式。
(3)要使我们的教育行为能为学生未来的生活作准备,并更好地顺应现代教学理念,我们教师教育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
第一,转变课程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是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第二,转变教材观:以往我们总认为“教材即知识”,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相去甚远。随着新课程的发展,教材的观念呈现出新的转向,“教材是范例”。
第三,转变教师角色观:教师不应仅是一个道德的传播者,而更应该成为学生道德发展的向导;教师不应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而更应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促成者;教师不是学生问题的解决者,而更应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顾问。
第四,转变师生关系观:新课程的教学本质上是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的活动过程。因此,要求师生关系应是双向的、平等的、民主的交流和合作的关系。
第五,转变评价观:改变以往过于强调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建立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教师要积极顺应和融入新课程改革潮流,高度重视并认真学习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严格执行新课改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