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想。
2.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根据题意该教师“认为上课就是向学生传递教材知识”,也就是认为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
3.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行为塑造技术中的消退。消退是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该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称之为消退。本题中教师对于小华的回答不给予理睬就是一种消退。
4.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类型。开放式问题,即问题提得比较笼统,圈定的范围很不固定,给回答者以很大的回旋余地。封闭式问题,就是问题提得很具体,圈定的范围比较固定,要求回答者必须在这个范围内给予明确的回答。封闭式问题的常用词汇:能不能、对吗、是不是、会不会、可不可以、多久、多少等。题干中调查学生是否每天进行体育锻炼,属于封闭式问题。
5.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桑代克的效果律。效果律强调满意的结果会促使个体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而烦恼的结果会使个体逃避和放弃某一行为。题干中,陈老师有意给几位成绩不及格的同学打了98分,使得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了兴趣,属于效果律。
6.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家庭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形成四种: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其中,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稍有不顺,非打即罚。根据题干的描述,小亮的家庭教养方式属于专制型。
7.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教育方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意思是: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题干中,思思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较为自卑,非常缺乏自信和乐观的心态,害怕失败,他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才能,老师应给予鼓励,帮助他挖掘自己的闪光点,因此和题意比较匹配的是B选项。
8.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题干中“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教师教学应该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
9.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资源的特点。教师要正确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要对其特点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同一资源对不同课程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这体现了一个课程资源可以多次利用,并且可以运用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体现了多次性。
10.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起源学说。目前,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代表性观点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1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建设班集体的意义。建设班集体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班集体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集体主义精神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基地;(2)班集体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最佳环境,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3)健全的班集体是教育后进学生的“最好教师”。题干中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和特长均能够在班级活动中得到充分表现和发挥,这体现出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1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我意识的成分。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其中自我体验是指个体是否满意自己或悦纳自己的情绪。题干中“我喜欢自己这个样子”“我觉得自己很讨厌”这属于自我意识中的自我体验。
1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由题意可知,B、C、D选项的处理方式都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与自尊心,都不合适。A选项相对来说既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又调动了学生的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最为恰当。
1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题干中“做家务”“给父母洗脚”属于实践锻炼法。
1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主任的角色。案例中班主任李老师上课从不迟到,承诺过的事情都会一一兑现,其良好的品质深深影响着班上的每一位同学,体现出班主任所扮演的角色是榜样者角色。
1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能力。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题干中,有的人能歌善舞,具有很高的音乐才能;有的人能说会道,善于与人相处,表现出的人际交往水平较高,这些体现的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能力。
17.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性论。人性内发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个体对环境事物认识后的主动选择;人性互动论则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个体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性外铄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个体受到环境条件支配而被动形成的。A、B、C选项正确。主张中性论的人认为人的本性既不善也不恶。D选项错误。
18.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选择课程内容的依据包括:(1)以儿童的兴趣、需要作为选择课程内容的依据;(2)以社会需要作为选择课程内容的依据。题干中“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表明课程内容的选择,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
1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同化的理解。同化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已有或正在形成的结构中,就是在原有图式基础上接受新刺激,顺应是改变认知结构来处理新刺激,就是创造一个新图式处理新刺激。题目中小筱喜静这是她原有的认知处理方式,当新的刺激出现之后,她选择去图书馆学习,说明结果和她原有的认识是一样的,属于同化。
2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发展阶段,但是发展起止时间有早晚,发展速度有快慢,最终水平和优势领域也不相同。题干中,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少年成才,这反映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特征。
2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问题解决与创造力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1)创造力的水平高低必须通过问题解决来体现。问题越复杂,解决起来越困难,就越能体现一个人创造力水平的高低。(2)创造力的大小对问题解决有直接的影响。一个人创造力水平越高,问题解决的速度越快。(3)问题解决会促进创造力的发展。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激发和培养人的创造力。由此可知B、C、D选项正确,A选项说法错误,创造力水平的高低必须通过问题解决来实现,而不是问题解决能力只能通过创造力的水平来体现。
2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类型。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题干中,小华希望自己将来出人头地、有所成就,所以小华在学习上总是刻苦用功,这种学习动机主要是自我提高内驱力。
2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辅导方法。强化法是在学生作出预期反应之后,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赞许、奖励的强化。题干中,心理咨询师通过眼神或是言语肯定并鼓励小黄属于强化法。
2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大约在20秒左右,最多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题干中的记电话号码就是一种短时记忆。
2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
2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联觉的理解。联觉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题干中的例子是一种联觉。
2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无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包括:(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强烈的刺激;新异的刺激;变化的刺激;对比的刺激;起指示作用的刺激。(2)人的主观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主体的知识经验。题干中,刘老师讲课声音洪亮,并且有时会忽然拔高音调,属于活动的刺激,主要是为了唤起同学们的无意注意。
28.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题干中强调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由于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共同造成的,其中个人因素是遗传因素,外在因素是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在一个人性格成长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父母是否用心地爱孩子决定了孩子是否能形成良好的性格。故B选项正确。家庭背景原指家长尤其是父亲从事的职业,现指个人取得独立经济地位前家长尤其是父亲的社会经济地位,不是影响性格形成的关键。
2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30.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二、多项选择题
31.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物直观。实物直观是指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由此可知,标本、实验属于实物直观,幻灯片、动画属于模象直观。
32.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对人口的作用。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因为人口质量主要体现在人的科学技术水平、文化修养和思想觉悟、道德水平等精神因素上,教育作为促进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活动,其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人口质量。
33.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量法都是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34.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青少年的情绪管理。C选项攻击他人不合理,攻击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包括身体、心理或言语等方面。
35.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激发。C选项超量的家庭作业和留堂背书的方法并不能提高小田的学习动机。其他三项表述均正确。
36.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级心理辅导。C选项教师从头到尾扮演好旁观者的角色,说法欠妥,在班级心理辅导课上,教师始终作为一名参与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关注学生的动态并给予恰当的反馈。其他三项表述均正确。
37.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觉。A选项是佐尔拉错觉,一些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而看成是不平行的;B选项是波根多夫错觉,被两条平行线切断的同一条直线,看上去不在一条直线上。均属于形状和方向错觉。C选项是贾斯特罗错觉,两条等长的曲线,包含在下图的一条比包含在上图中的一条看上去长一些,属于大小错觉。D选项为干扰选项。
38.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规定,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其中,关爱学生要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题干中该学校对于部分成绩差的学生几乎不关注,没有做到维护学生权益,关爱全体学生。
39.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1)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2)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的;(3)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不符合国家或者行业的有关标准、要求的;(4)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5)学校知道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患有不适宜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疾病,但未采取必要措施的;(6)学校违反有关规定,组织或者安排未成年学生从事不宜未成年人参加的劳动、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活动的;(7)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8)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9)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10)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11)对未成年学生擅自离校等与学生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信息,学校发现或者知道,但未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导致未成年学生因脱离监护人的保护而发生伤害的;(12)学校有未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情形的。A、B、C、D选项都是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要依法承担相应责任的情况。
40.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二)有合格的教师;(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四)有必要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三、判断题
41.正确 【解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是以夫妻关系为基础,包括父母子女关系的最小社会基层组织,是人们生活和消费的最基本单位,承担着生养和教育子女的基本社会职能。故本题正确。
42.正确 【解析】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在概括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归纳和总结,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做总结,学生背总结”的被动方式。故本题正确。
43.正确 【解析】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方法。题干中小张从运用一般理论到最后验证真伪,属于演绎推理。故本题正确。
44.错误 【解析】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与学习行为的质量有关。一个学习动机很强或达到最佳动机水平的学生,不一定能表现出高质量的学习行为。故本题错误。
45.错误 【解析】技能既有生理活动的范畴,也有心理活动的范畴,比如心智技能。故本题错误。
46.正确 【解析】心理学家将动机定义为激发、引导和维持行为的内部过程。通俗地讲,动机就是使人开始行动、维持行动,并且决定着你行动的方向。动机是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最难测量的因素之一。故本题正确。
47.错误 【解析】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包括:(1)有意义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具有逻辑意义;(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4)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故本题错误。
48.错误 【解析】在师德修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培育的情感主要有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对学生的热爱,对同事的尊重和热情。故本题错误。
49.正确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学校建设、社会服务、勤工俭学等方面成绩优异的,由所在学校予以表彰、奖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应当予以表彰、奖励。对有重大贡献的教师,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授予荣誉称号。故本题正确。
50.错误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教师以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当予以补贴。故本题错误。
第二部分 主观题
四、简答题(www.xing528.com)
51.【参考答案】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包括:
(1)学习成功或失败的经验;
(2)替代性经验;
(3)言语说服;
(4)情绪唤醒。
52.【参考答案】教学的一般任务主要有: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增强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3)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论述题
53.【参考答案】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小组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基础上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内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其特点是: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和互动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1)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局面的状况,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
①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性
当学生进入小组学习时,就已进入了一个特有的小社会,他们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在吸取集体的帮助教益和服务集体的活动中,使自身得到发展与提高,从而适应这个小团体。小组合作学习,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团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团体,从而培养了学生在课堂的适应性。
②小组合作学习创造了学生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成了他或她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使学生感觉自己难以离开这个群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群性。这也是一个人具有社会适应性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③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品质
能与别人密切交往,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人能热心帮助,真诚相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小组之间的每一个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了小组成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本组成员共同提高的好品质,成为他们适应大集体所必备的条件。
④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成员之间合作的机会,增加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度和强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不同程度的提高。
⑤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一个具有自觉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人,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与别人交往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⑥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心理中“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机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⑦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率
在问答式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思考;二是结果完全错误或结果正确但方法单一。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位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
⑧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
传统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一节课下来,与学生的交流是非常少的,更谈不上师生关系的和谐了,而小组合作学习,师生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师生之间对于某个问题的答案可以相互交换意见,交流思想,交流多了,师生关系自然也就和谐了。
(2)小组合作学习的缺点:
在实际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时,也会遇到一些操作起来有很大难度的问题,使合作学习陷入误区,以下我们结合实践来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容易出现的四大误区及对策:
①形式上似合作而非真正的合作
例如在某次课上,教师出示了“672-36+64”让学生计算。学生们发现“672-(36-64)” 不够减,从而产生了疑问。接着,教师安排各小组合作,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小组内没有交流,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小组合作学习不是说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还要有更深一层的合作问题,如:合作时机的选择,合作时间的控制,合作意识的培养,合作技能的训练等等。
对策:第一,合作学习要选准切入点,要建立在个体产生合作需要的基础上,不应为了合作而合作;第二,合作交流前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交流中要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并能与同伴进行交流;第三,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合作技能,如听的训练、说的训练、问的训练、辩的训练等等。
②成绩好的学生是小组活动的权威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表现的机会,但是往往容易走向极端,成绩好的学生什么都说了算,成绩中等或较差的学生依赖严重,甚至会导致学生之间无法友好相处。
对策:第一,要合理组建小组。组建学习小组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使“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这样分好的小组在一段时间内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但不能一成不变,一段时间后,组间成员应做适当调整,以扩大合作面。第二,组内要进行合理分工。每组应设立组长、主持人、汇总人、发言人各一名,并且每周组内岗位轮换一次。第三,要建立合作规则。如交流前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成绩好的学生后发表意见;别人发表意见时要尊重对方、注意倾听;要敢于质疑、敢于争辩等。第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既尊重、理解和欣赏他人,又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六、案例分析
54.【参考答案】(1)从家访记录可以看出,张韬是一个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产生张韬出现学习缺乏自觉性、厌学、经常顶撞老师,甚至联合同学抵制老师这些现象,我认为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
①监护人的监管不到位
第一,张奶奶是年高体弱的老人,本来就缺乏教育留守儿童的精力和能力,再加上其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张奶奶对孙子本身就很溺爱,这样孩子对大人们的教育基本上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这种较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下,重物质和生活满足,缺少精神和道德的管束和引导,导致张韬出现学习缺乏自觉性、厌学的现象。第二,张奶奶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大。不辅导或不会辅导孩子的学习。在孩子的学习上持顺其自然的态度,而导致张韬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差。
②张韬自身原因
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差,因受多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产生了厌学情绪,这种学习态度的改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习惯。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偷偷去网吧,逃课、旷课。案例中张韬厌学,经常顶撞老师,甚至联合同学抵制老师这些现象都验证了这个原因。
③学校管理方面原因
一些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为了达到某些硬指标,片面追求升学率,把衡量教师工作能力、成绩的标准定为学生的考试成绩,迫使教师一味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于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一天下来往往感到身心疲惫,根本就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因材施教往往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可能老师对学生情感上的忽视导致了学生的学习不良,甚至师生关系方面存在问题。
(2)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态,锻炼他们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促使他们自然、顺利成长,从而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假如我是林老师,我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对于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他们:
①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我要多注意提醒他、鼓励他。
②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克服他们的自卑感,孩子如果在学习上能稍微多花一点功夫,扎实学好基础知识,定会取得进步。
③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④结合各方教育力量,做到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相信从上述四个方面入手,可以更好地帮助张韬转变为一名合格的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