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州番禺区教师招聘考试试题解析及答案

广州番禺区教师招聘考试试题解析及答案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书面测验,这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小型考试。教师在教室内采取专制的作风,并担负全部的责任,计划班级的学习活动,安排学习的情境,指导学习的方法,控制学生的行为。学生没有自由,只是听从教师的命令,对教师往往是敬而远之。《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关爱学生强调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

广州番禺区教师招聘考试试题解析及答案

第一部分 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莫里斯·比格的观点说明了人的发展是与心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外部环境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如果不被个体注意,对人的发展就起不到作用,表明影响个体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主观能动性,选项C符合此意。

2.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儿童的独特性特点。卢梭在《爱弥儿》中反复强调了儿童世界的独特性。他认为,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题干中卢梭的这段话说明了教育孩子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也是学生的本质属性的特点。

3.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拉伊的观点。拉伊认为实验教育学既是新教育学和科学的教育学,也是完整的教育学和一般的教育学;教育就是对人的发展的实际指导,目的是造就完整的生物——社会中完整的个性;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活动和表现,一切教育教学中的被动、接受、吸收要让位于活动、表现、建构和创造;实验教育学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无疑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进步。

4.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起源。关于教育如何起源,教育理论界主要有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等众多说法。其中,劳动起源论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基础上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题干中的描述符合劳动起源论的观点。

5.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级制度的制定原则。在班级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体现三个方面:(1)以人为本。班级制度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2)注重引导。制度虽然是一种强制力、约束力的条文,但对学生而言,内容表述可以是生动的、易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3)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班级制度的制定要根据班级建设的实际需要和情况,根据班级现在或将来可能存在的某种倾向来制定,而并非越多越好。题干中的描述符合班级制度制定的切实可行原则。

6.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的结构性分类。按照课程的横向结构特征不同,课程可以分为分科课程、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发生课程、科际课程、超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等。按照课程的纵向结构特征不同,课程又可以分为直线型课程、圆周型课程、螺旋式课程和阶梯型课程。

7.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的功能。教学评价的功能有:(1)诊断功能;(2)激励功能;(3)调控功能;(4)教学功能。其中,激励功能是指在一定限度内,经常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这是因为较高的评价能给教师和学生以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舞,可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努力的积极性,即使评价结果不理想,也能催人反思,起到推动和督促作用。题干所述体现的正是激励与促进功能。

8.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检查学生学习常用的方法有:(1)口头提问,这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方法。教师通过口头提问,可以当堂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口头评价,指出其优、缺点,激励、教育和督促他们继续勤奋学习。(2)书面作业,这是教师了解和检查学生学习最常用的方法。通过作业的检查与评分,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质量和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改进教学,学生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加自觉努力学习。(3)书面测验,这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小型考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检查全班学生的学习质量。学校对各种小型测验要加以调节和控制,测验的次数不能过多,安排不能过于集中,以免负担过重。教师阅卷后,要及时向学生宣布分数,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优、缺点,以便改进。(4)学年考试,是指学期快结束时,学校以试卷的形式对各门学科进行该学期知识掌握的检测,一般只在学期末的时候进行。

9.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因材施教的理解。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题干中的朱老师针对班级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

1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师生关系的类型。师生关系的类型有: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其中,专制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以命令、权威、疏远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教师在教室内采取专制的作风,并担负全部的责任,计划班级的学习活动,安排学习的情境,指导学习的方法,控制学生的行为。学生没有自由,只是听从教师的命令,对教师往往是敬而远之。题干中,李老师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的意见,往往以其自身的主张、决定为准,属于专制型。

1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关爱学生强调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题干中李老师对小明的批评,属于谩骂行为,没有尊重小明的人格。

1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题干中学校的做法是一种应试教育,是错误的做法。从课程结构上看,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所谓“副科”,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容易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

13.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境教学法。经常使用的情境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六种类型:(1)借助实物或图像创设情境教学法;(2)借助活动或动作创设情境教学法,其中主要包括操作、演示、表演、游戏等活动;(3)借助语言创设情境教学法,如声情并茂的朗读,贴切精彩的比喻;(4)借助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矛盾创设情境教学法;(5)借助问题创设情境教学法,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6)借助“背景”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法,如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文学典故、科学家逸事等。题干中张老师讲述科学家的轶事,这是借助“背景”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定量评价。定量评价强调数量计算,以教育测量为基础。它具有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量化、简便化等鲜明的特征。

1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组织的原则。课程组织的原则包括: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其中,连续性强调课程“广度”,直线式地陈述主要课程要素。顺序性强调课程“深度”,对同一课程要素作更深、更广、更复杂的处理。整合性指不同的课程内容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以达到最大的学习累积效果。题干中的描述符合顺序性。

1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板书的特点。一般而言,板书有以下特点:(1)计划性。板书的内容确定之后,什么时候书写,写在什么位置,绝不能随心所欲,要根据讲课的方式而定。(2)启发性。板书的启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板书内容设计要有启发性,二是板书的形式和布局要有启发性。(3)艺术性。板书要做到不空不繁,不错不杂,纲目层次清楚,内容准确无误,形式结构合理,文字工整流畅,图像符号清晰美观,布局匀称得体,大小颜色适度(适当用彩色粉笔书写),所有这些都是板书艺术性的重要体验。(4)简洁性。板书的内容不能过多,既不是课本的搬家又不是教案的缩写。书写过多,教师忙于写板书而减弱了师生的联系,学生也因忙于抄笔记而分散注意力,影响听课效果。过于详细的板书又影响了学生看书用书的积极性。因此,板书必须做到结构严谨,语言精练。根据题意,体现的是简洁性。

1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即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并冠以一个名称,把不具有此类属性的事物排除出去。题干中小王学习猫、青蛙概念之后,妈妈告诉他这些都是动物,这属于概念学习。

1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精加工策略中的记忆术。记忆术是把那些枯燥无味但又必须记住的信息“牵强附会”地赋予意义,使记忆过程变得生动有趣的一种学习策略。题干中的小周同学就是运用了记忆术中的谐音联想法来记住单词,而记忆术属于学习策略中的精加工策略。

1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强迫症。根据题干描述,学生具有极强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感,学习目的期望值很高,说明不是厌学症,排除选项A;学生没有表现出惧怕学校及学习的情况,排除选项C;题干中也没有体现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活动多、冲动任性、学习困难等多动症的症状,排除选项D。题干中学生要求自己服从于学习目的,一旦“分心”则马上调整到位,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说明学生有强迫行为的表现。

2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把学习过程依次分为八个阶段:(1)动机阶段:一定的学习情境成为学习行为的诱因,激发个体的学习活动,在这个阶段要引发学生对达到学习目标的心理预期;(2)领会阶段:也称了解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学的措施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提供刺激,引导注意,使刺激情境的具体特点能被学生有选择地知觉到;(3)获得阶段:这个阶段起着编码的作用,即对选择的信息进行加工,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持久状态;(4)保持阶段:获得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之后,以一定的形式(表象或概念)在长时记忆中永久地保存下去;(5)回忆阶段:这一阶段为检索过程,也就是寻找储存的知识,使其复活的过程;(6)概括阶段:把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这一阶段涉及学习的迁移问题;(7)操作阶段:也叫作业阶段,在此阶段,教学的大部分工作是提供应用知识的时机,使学生显示出学习的效果,并且同时为下阶段的反馈做好准备;(8)反馈阶段:学习者因完成了新的作业并意识到自己已达到了预期目标,从而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根据题干描述,属于学习的保持阶段。

2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观察学习的五种效应。观察学习的五种效应包括:第一,习得效应。指通过观察习得新的技能和行为模式。例如,儿童的语言就是一种通过观察模仿习得的技能。父母使用文明语言,其子女习得文明语言;父母使用不文明语言,其子女经常出现不文明语言。观察学习的习得效应可以解释大部分与态度和品德有关的新行为方式的学习。第二,抑制效应与去抑制效应。抑制效应指观察者看到他人的不良(或良好)行为受到社会谴责,观察者会暂时抑制受到谴责的不良(或良好)行为。去抑制效应指观察者看到他人的不良行为未受到应有的惩处,其原本受到抑制的不良行为重新发作。观察学习的抑制与去抑制效应可以解释不良态度与品德转变的部分心理机制。第三,反应促进效应。指通过观察促进新的学习或加强原先习得的行为。第四,刺激指向效应。指通过观察榜样行为,观察者将自己的注意指向特定的刺激。在班杜拉的实验中,看到榜样用木槌击打布娃娃的儿童与未看到这种行为的儿童相比,不但会模仿这种攻击行为,而且会更多地将木槌用到其他情境。第五,情绪唤醒功能。指看到榜样表达的情感,观察者容易在自身上唤起类似的情感。所以,观察学习是情感教育的最重要手段。题干中小陈的不良发言行为受到老师的批评,使其他学生不举手就随意发言的现象暂时得到了抑制,属于抑制效应。

2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涅对学习层次的分类。1970年加涅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不同,提出了八类学习,由简单到复杂依次是:(1)信号学习:即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对某种信号作出某种反应。其过程是:刺激—强化—反应。(2)刺激—反应学习(S-R的学习):即操作性条件作用,与经典性条件作用不同,其过程是:情景—反应—强化,即先有情景,作出反应动作,然后得到强化。(3)连锁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4)言语联想学习:也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但它是由言语单位所联结的连锁化。(5)辨别学习:即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作出不同的反应。(6)概念学习: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作出反应。(7)规则学习:即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8)解决问题学习:即在各种情况下,使用所学规则去解决问题。加涅的这一分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综上,A选项符合题意。

23.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创造性思维的特点:(1)流畅性。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2)灵活性。灵活性是指摒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而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也叫思维的变通性。(3)独创性。独创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以及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题干中,学生回答包括“学习”“包东西”“折玩具”“用来引火”等,是从不同的方向说明报纸的用途,属于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2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的措施。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首先必须进行思想道德认识的教育,以提高辨别能力和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认知教育,则要根据学生的不良品德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不良动机。

2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继承性。所谓教师职业道德的继承性,是指教师职业道德自身发展的历史延续性。题干中强调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工作中总结出来,世世代代继承的经验和结晶,体现了继承性。

2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第八项要求教师:秉持公平诚信。坚持原则,处事公道,光明磊落,为人正直;不得在招生、考试、推优、保送及绩效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

2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儿童青少年道德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便开始重视道德情感的研究,虽然尚未形成关于道德情感的一般理论及发展理论,但已经得到了关于我国儿童青少年道德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第一,我国儿童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发展,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二年级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但不是等速的,而是不均衡的。其中,小学四年级至小学六年级发展速度最快。初中二年级至高中一年级则有下降现象,对此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二,道德情感的不同范畴的发展不是同步的。义务感排在第一位,其次是良心范畴,而幸福感与荣誉感两范畴则分别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最后是爱国主义范畴。这与道德对偶判断能力中良心与义务范畴分别排在第一、二位是一致的。第三,城市和乡村的中小学生在道德情感发展的总趋势是一致的,而城市学生的发展水平,在各范畴中均高于乡村学生,差异显著。第四,不同性别的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在各范畴发展水平的比较中,除爱国主义情感范畴外,其他各范畴均显示女性高于男性。第五,道德情感的发展并非是在一个维度上展开的,而是多水平、多层次的,多维度之间既矛盾又相互制约。由此可知,选项C描述错误。

28.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陶冶法。陶冶法是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题干中,王老师通过播放专题片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属于陶冶法。

2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肖像权。肖像权是指公民可以同意或不同意他人利用自己肖像的权利。法律规定,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题干中,某辅导机构未经小莉允许,私自印发其照片用于该机构的宣传,侵犯了小莉的肖像权。

30.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第三款规定,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这是教师的义务内容之一,表明教师有义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二、多项选择题

31.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前运算阶段的特点。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的儿童具有的特点有:具有具体形象性,思维不可逆性和刻板性,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语言迅猛发展,动作图示符号化,自我中心主义。选项B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可以逆转。

32.A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实现的内外因素。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都是学校外部因素,因此,选项A、D属于学校外部因素。而选项B、C属于学校内部因素。

33.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他人评议法。他人评议法是指听课人通过听课观察记录,对授课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加以评议的方法。评议应本着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态度,既要客观衡量被评议教师的起点、基础和态度,又要注意本课教学特点、内容、课的类型和教学难易程度。应注重实际表现、主观努力和客观因素,不要单纯以教学效果的好坏来评议优劣。应本着对被评议者负责、诚恳的态度,恰如其分地肯定其优点,又侧重指出不足,同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使评议达到应有的效果。选项D表述错误,排除。

34.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校对教师教学评价的理解。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是综合性的,而不是简单地从教师发表论文篇数和学生成绩这两项来考核教师。选项A描述错误,学生成绩可以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参考依据。选项D描述错误,评教不一定就是对教师进行系统性听课。

35.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物直观。直观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实物直观,这种直观效果较好,但会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往往难以做到,不现实。第二种是模象直观,包括模型、电影、挂图、图画,在现代教育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模象直观几乎无所不能,效果往往超越实物直观。第三种是言语直观,成本最低,但效果不差,更简约更好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选项A是模象直观,选项B、C、D是实物直观。

36.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应遵循的原则。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主要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知识序和认知序相结合。从知识性来看,每门学科的知识都是有机的整体,各个概念和各条原理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连贯性和关联性,这种内在联系即为知识本身的“序”。从学习者来看,学习者认知的发展也有内在的程序性和连贯性。因此教学内容的组织既应考虑知识的序,又必须遵循学生认知的序,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合理组织,把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很好地结合起来,才会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因此,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要恰当,内容容量也要合适。(2)网络化。网络化指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交错,相互沟通,遵循网络化原则。从纵的方面看,知识脉络要清楚,上下位联系应环环相扣。对重难点内容要前有铺垫,后有延伸、发展。从横的方面看,不仅要注意本门学科同层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贯通,同时也要注意邻近学科间的相互联系、贯通与渗透,所以教学内容重点突出。(3)最优化。最优化指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最佳组织,学生能在最短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学习受多种因素制约,教学内容的组织也应有多种不同方式。虽然不同的组织均可达到同一教学目标,但其效能却大不一样。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观点,各部分最优并非就能达到整体优化。因此,教学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要恰当。

37.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高凝聚力群体的特征。研究表明,凝聚力高的群体有以下特征:第一,凝聚力高的群体,其成员间的沟通和交往比凝聚力低的群体更为频繁、密切。其成员之间的沟通较多地使用正面的、友善的方式。群体内民主气氛浓厚,人际关系和谐。第二,凝聚力高的群体可以使群体成员产生较强的归属感,全体成员愿意参加群体的活动。第三,凝聚力高的群体,其成员比较愿意承担更多的推动群体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关心群体的利益,积极维护群体的荣誉,甚至为了群体的利益而愿意牺牲个人的利益。选项D不符合凝聚力高的班级群体一般具有的特点,排除。

38.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反馈的理解。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要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恰当进行奖惩。反馈就是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运用反馈时应注意:(1)教师给学生提供反馈要清晰、具体,使学生明确下一步要做什么。(2)反馈还要经常,及时。及时的反馈可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做法,以激发其上进心。经常性的反馈会激起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使学生不断地付出最大的努力。(3)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惩,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着成功的信息。奖励本身并无价值,只是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使他们对学习任务本身产生兴趣。选项A、B、C都符合教师反馈信息时应注意的事项。选项D说法有误,负面反馈不一定比正面反馈更有效,差距的反馈也不一定比进步的反馈更有效,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奖惩。(www.xing528.com)

39.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选项A描述正确,体现了教师要为人师表。选项B描述错误,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选项C描述正确,教师间形成团结合作的集体,相互学习,尤其向优秀的教师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选项D描述正确,教师要关爱学生,平等对待所有学生。

40.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一条规定,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相应学历是:(一)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二)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三)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四)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题干中薛某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大学专科学历可以申请幼儿园、小学及初级中学教师资格。

三、判断题

41.A 【解析】一般说来,综合度较强的课程,其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是按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的。比如“问题课程”,就是以问题为核心,按解决问题的思路将各科知识组织成新的知识体系,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选择和组织知识内容的标准。故本题正确。

42.A 【解析】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务必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因此,只有心理上健康才能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故本题正确。

43.B 【解析】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家庭教育不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唯一途径,除了家庭教育外,还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故本题错误。

44.A 【解析】在各类教学设备中,录像具有可重复性、动态性、直观性等特点,能反映真实生活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故本题正确。

45.B 【解析】有效教学行为是我们依据一定的标准主观判断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其有效性不是绝对的,教学行为结果具有延时性。故本题错误。

46.A 【解析】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转变,强调课程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改也强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故本题正确。

47.B 【解析】教学过程的整体性是指教学过程在其运行、演化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因素、各环节相互关联,共同发挥作用的特点。教学过程的人为性是指教学活动是人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故本题错误。

48.A 【解析】教学机智是教学艺术的一部分,体现出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且教学机智源自于教师的教学理解,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行为的结果。故本题正确。

49.A 【解析】班主任要根据长善救失原则,一分为二地看待后进生,善于利用“闪光点” 作为推动后进生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良好开端。故本题正确。

50.B 【解析】霍尔的“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遗传决定论。故本题错误。

第二部分 主观题

四、简答题

51.【参考答案】课程改革的动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课程变革的目标厘定;课程变革的内容选择;课程的编制过程。

(2)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经济的地区差异性制约课程变革;市场经济与课程变革。

(3)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文化模式与课程变革;文化变迁与课程变革;文化多元与课程变革。

(4)科技创新与课程变革: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

(5)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影响课程变革;学生的需要影响课程变革;课程变革着眼点:最近发展区影响课程变革。

52.【参考答案】练习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地练习法;

(2)程序训练法;

(3)动作—时间分析法;

(4)心理练习法与身体练习相结合;

(5)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

五、案例分析

53.【参考答案】(1)案例一中小灿出现问题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叛逆心理导致放纵情绪。案例中的小灿不顾课堂的纪律,在跟老师讨论问题时,胡搅蛮缠。第二,性格上的执拗。案例中的小灿只顾自己发表意见,不顾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认为不是自己的性格执拗,而是因为老师不接受意见。案例二中小强出现问题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学习上遭遇到了挫折导致畏难情绪。案例中小强学习很努力,但是学习成绩却不尽如人意。第二,不善于处理新的人际关系,缺乏独立性。案例中的小强面对新同学和朋友,觉得不如小学同学和朋友那么亲近,并且很想念自己的爸妈,害怕自己一个人面对新环境。

(2)老师帮助学生解决入学适应不良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引导学生熟悉并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学生从小学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到不熟悉的初中环境,容易产生不适应感、迷茫感,作为老师应该帮助他们积极适应。案例二中的小强,就是因为到新的环境中无法适应才会情绪低落,不管干什么都不开心。

②搞好知识衔接,顺利完成小学到初中的知识过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感、义务感,使他们尽快适应初中课程的学习特点。案例一中小灿因为一些问题课上与老师争执,而干扰教师的上课计划,影响了整个班级的课堂氛围。因此,老师应该积极地与小灿沟通,让小灿明确初中课程的学习特点和小学课程特点存在差异,有问题可以及时探讨,但不是胡搅蛮缠。

③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作为教师,遇到有学生扰乱课堂秩序,不是选择回避,而应该课后积极与学生沟通,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④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教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和好的习惯能让学生高效率地掌握知识。案例二中小强虽然和小学时一样努力,可是学习成绩却差一些,是因为从小学过渡到初中的时候,小学的学习方法用来学习初中的课程,学习效果不会好。

⑤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少留机械性作业,减轻学生压力,给学生留出自由发展的时间、空间。作为初中老师不能因为想让自己的学生考上好高中而盲目追求成绩,盲目布置很多的作业。案例二中的小强之所以适应新环境困难,可能是因为整个初中学校营造的是紧张的学习气氛。

⑥教师多关心和鼓励学生,让学生找到爱和归属感。案例二中的小强,之所以想要离开新的环境是因为觉得自己在学校很孤单,找不到亲近的人,作为老师应该多和学生沟通交流,让他们多多感受到老师的爱,感受到集体的爱,找到班级的归属感,学校的归属感。

总而言之,作为老师应该对学生适应不良问题作出努力,让学生在新的环境中能获得新的发展。

六、写作

54.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