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时事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并且多次强调“我们从学习走来,也通过学习走向未来”,要推进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2.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时事政治。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国家在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
3.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时事政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
4.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时事政治。十九大报告指出,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
5.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时事政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开放发展”的理念,着力实现合作共赢,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必将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为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6.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时事政治。2019年4月1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两不愁”就是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就是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
7.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时事政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8.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时事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
9.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从个人道德本位出发,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
10.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五育”即军国民教育(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德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其中,实利主义教育是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智育。
11.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文化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传递和保存文化、筛选和整理文化、交流和融合文化、更新和创造文化。其中,教育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一是内在的教育过程本身,教育过程本身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文化进行选择、整合,形成新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二是外在的交流活动,如互派留学生、学术交流等。题干中的孔子学院体现出教育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功能。
1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处在前习俗水平第二阶段,即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的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题干中的学生基于自己的利益来考虑服从原则,属于前习俗水平。
1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题干名言为朱熹所说,所谓“时习”,即随事、随时、随处都复习、练习已获得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不间断的“温故”的过程,符合巩固性原则的内涵。
1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模象直观。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
1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知领域目标。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其中,应用是指将习得的材料应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它代表高水平的理解。题干中学生根据已获得的语言、文字知识去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等属于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1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锻炼法。锻炼法或实践锻炼(活动)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法主要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题干中的扫墓、帮助老人等都属于实践活动,因此是实践锻炼(活动)法。
1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教育的特点。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其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由于只有官府有学,民间无学术,所以体现出古代教育的阶级性。
18.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源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其中,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包括进行自我激励,即激发内在的动机、树立学习信心等。题干中的学生将考试失败归因于种种外在因素,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努力因素属于一种可控制的内部因素,将学习成败归为努力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应对其进行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的培训。
1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智感。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人的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对新奇事物所产生的好奇心、力求认识某事物的求知欲、遇到与某种规律相矛盾的事实产生的疑惑感或惊讶感、解决了难题或有了新发现的喜悦感,以及对真理的热爱,对偏见和谬误的鄙视、憎恨等,都是理智感。题干所述符合理智感。
20.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正例和反例。正例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题干中北京、华盛顿是首都;而纽约和上海不是首都,因此前两者为正例,后两者为反例。
2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效度的类型。B选项内容效度(也称为逻辑效度),指在一个测验中,实际测到的内容与所要测量的内容之间的吻合程度。内容效度主要应用于成就测验,其中某些也用于选拔和分类的职业测验,但是不适合用于能力倾向测验和人格测验。C选项构想效度(也称为结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和特质的程度,或者说它是指测验分数能够说明心理学理论的某种结构或特质的程度,主要用于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心理测验。D选项实证效度,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境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估计的有效性。
2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观察学习。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成三种情况: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的观察学习和创造性的观察学习。直接的观察学习是个体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抽象性的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从中习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以后在类似的条件下个体的行为会表现出这些规则或原理。创造性的观察学习是个体从不同的示范行为中抽取不同行为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新行为的方式。其中创造性就表现在个体通过观察,受到他人行为的启发,把自己原有的行为成分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行为方式。题干表述符合创造性观察学习的概念。
2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提出:12—18岁的青少年处在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忠诚的实现。
2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强化程式。强化的程式是指强化的时间和频率安排,在什么时候、以何种频度对一种反应施加强化。斯金纳按照反应后强化是否连续,把强化分为连续强化和间隔强化。其中,间隔强化,也称延缓强化,指间隔一定时间或比率给予强化,它比连续强化具有更高的反应率和更低的消退率。根据时间和比率、固定和可变两个维度又组合出四种强化程序:定比强化、变比强化、定时强化和变时强化。其中,定比强化,即固定比率强化,指间隔一定的次数给予强化,如计件工资。题干中提交作业次数每间隔五次,老师才予以奖励,就是固定比率强化。
2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潜伏学习。潜伏学习是一种无明显的强化,其结果在一定时间后通过作业才显示出来的学习过程,又称隐匿学习。它是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题干中虽然没有老师的直接奖励(即强化),但学生依然主动储备写作素材,符合潜伏学习的内涵。
2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他将学习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其中,在了解阶段,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注意、选择性知觉。学习者根据动机和预期对信息进行选择,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刺激上。
2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知规律。感知规律包括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对比律、协同律、关注律等。其中,强度律是指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比如教师语言应尽量抑扬顿挫。题干内容符合强度律的要求。
2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痕迹衰退说。痕迹衰退说也叫消退说,该理论认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题干中学习的内容不常想起或不常使用易产生遗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内容没有得到强化,而逐渐完全遗忘,因此体现了痕迹衰退说。
29.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交互式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最早由帕林塞提出,之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它是一种以支架式教学思想为基础来训练学生的阅读策略的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是在宏观教学情境下,在多点自由切入的教学平台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围绕某一个问题或课题进行平等交流和自主互动的一种教学方法。
3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高原现象。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题干中学生的表现显示他们处于高原期。
31.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动机最佳水平与学习课题的难易程度有关。一般来讲,面对较复杂的问题时,中等偏低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解决;面对较简单的问题时,中等偏高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解决;一般情况下,适中的动机水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3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悬念式结课。悬念启下法是课结束时,教师选择时机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方法。课堂在扣人心弦处戛然而止,教师打出“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招牌,引发学生产生继续探究的强烈愿望,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题干中老师给学生留下一系列有待下一节课探索的问题,属于悬念式结课。
3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基本要素包括开发创造潜能,初步养成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初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等。C选项强调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A、B选项都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D选项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九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其中逻辑—数理(数学)智力指数字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题干中的教师通过公式、试验、画关系图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掌握知识,这期间需要学生具有数理运算、逻辑推理等思维的能力,因此,比较适合逻辑—数理智能型学生。
3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觉的类型差异。根据知觉时分析和综合所占的比重,知觉可以分为分析型、综合型和分析—综合型。分析型学生的特点是善于分析,他们容易察觉事物的细枝末节,但对事物的整体感知较差,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综合型学生的特点是善于概括,把握整体,但他们不善于分析感知对象的局部,而是注意观察事物的整体,常常“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分析—综合型学生则兼备上述两种类型的特点。
3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讲解的类型。根据讲解的内容需要的不同,教学中的讲解主要可分为介绍式讲解、描述式讲解、解释式讲解、比较式讲解、归纳式讲解、演绎式讲解、释疑式讲解、总结式讲解等类型。其中,解释式讲解是教师对词语的含义、概念定义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自然或社会现象体现的事理作浅显明白的讲解。运用这种讲解不能机械地照搬资料,要在充分把握知识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讲解,还要切合学生的认识理解水平,让学生一听就懂。说明式讲解是教师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对有关材料作必要的补充、介绍。说明的内容有概括性,是概括地解说;说明的态度是客观的,语言要简明通俗,适合学生接受。题干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去认识、理解,符合解释式讲解的概念。
3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观察策略。观察策略包括扫视、环视、注视和巡视。其中,环视是按一定的观察路线(O形或S形),对学生的各种表现进行观察。如果说扫视的目的在于观察,那么环视的目的则在于观察和交流。尽管教师在环视时与学生目光接触的时间比注视要少得多,但毕竟可以和学生形成一种短暂的交流,因而也可以获得较多的教学反馈信息,同时也比扫视有更好的监控效果。
38.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基本逻辑思维的方法。基本逻辑思维的方法包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思维、因果思维、递推法等。其中,比较思维法体现在:(1)按照对象,比较分为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和不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2)按照形式,比较分为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即在相似中,求不同处;在不同中,求相同或相似处。题干中,人类发明飞机时参考了鸟的生理构造,发明潜水艇时参考了鱼的生理构造,这属于在不同中,求相同或相似处,因此是比较思维法的一种。
3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
4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4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五十三条指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4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五十三条指出: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4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权利。学生依法享有财产权,教师侵犯学生财产权的表现形式有损坏学生财物、非法没收学生物品、乱罚款、乱摊派、推销商品等。在我国学校教育中,一些教师对学生迟到、上课违纪等规定了数额不等的罚款。这种做法不仅违反我国关于禁止中小学乱收费的规定,而且也违反了我国行政处罚(罚款属于行政处罚的方式之一)的相关规定。因此,题干中班主任罚款的做法是错误的。
4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隐私权。隐私权指学生有权要求私人的、不愿或不便让他人获知或干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不被他人所知的权利,如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或隐私,不得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和日记等。题干中教师公布学生的成绩排名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4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题干中的华华虽有听力残疾,但具有可接受普通教育的能力,因此当地中学应接收他随班就读。
46.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禁止在中小学校附近开办营业性歌舞厅、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此外《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五十二条指出:文化部门依法禁止在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并依法查处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因此,题干中何老师在学校周围不足100米处开营业性电子游戏厅的做法是错误的。
47.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领导方式。课堂气氛的类型与教师的领导方式有关,具体表现在:(1)在民主型的领导方式下,教师和学生确立合作性的学习目标,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又能相互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既活泼又严谨的课堂气氛;(2)在专制独裁型的领导方式下,学生往往由于被忽略而产生抵触情绪,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惩罚手段而使学生感到焦虑,形成沉闷、低落的学习气氛;(3)在放任型的领导方式下,学生学习不稳定,纪律松弛,学习效率低下,会形成无纪律、无目的的课堂气氛。
48.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管理的相关内容。课堂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心理学家多勒描述了课堂的六大特征。(1)多维性:课堂是多维的,充满了人、任务和时间压力。此外,一个行动可能会产生多重效果。(2)同时性:课堂上每一件事都同时发生。(3)快速性:快速性与课堂生活的快节奏有关,教师一天之内和学生有着成百上千个即刻的交流。(4)不可预测性:即使周密细致地做好了一个计划,一切准备就绪,课堂仍有可能被打断,或者灯停电了,或者学生病了,或者窗外有隆隆的汽车声等。(5)公开性:全班都看着并且评判着教师在如何处理这些意外事件,因为课堂是公开的。(6)历史性:教师或学生作出一个特别的行为,其意义则部分依赖于以前发生的事。题干中教师对低能力学生回答问题进行鼓励这一做法,产生了教学进程被放慢、一些管理问题出现等多重效果,因此体现了多维性。
49.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会的性质。学生会是在校党委、团委指导下,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目的,谋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群众团体。学生会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有桥梁纽带、榜样带头的作用。
5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青少年同辈群体引导与管理的措施。对青少年同辈群体进行引导和管理要做到以下几点:(1)重视并积极引导青少年同辈群体,创造条件满足青少年的成长环境;(2)加强对同辈群体的分类指导;(3)加强对同辈群体核心人物的教育引导;(4)家庭、学校、社会应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同辈群体健康发展。因此A、B、D选项正确。
5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集体的发展阶段。班集体的形成经过组建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其中,在组建阶段,学生初进学校,全体学生尽管在形式上同属一个班级,实际上都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班集体靠教师组织指挥,靠行政手段组织班级。班集体的目标任务都来自教师个体自身要求。(www.xing528.com)
5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因“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题干的表述符合该条规定描述的情形,应由学校承担相应的责任。
5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
5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加强安全防范”要求教师: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保护学生安全,防范事故风险;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面临危险时,不顾学生安危,擅离职守,自行逃离。
5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潜心教书育人”要求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不得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
56.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时事政治。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
57.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时事政治。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58.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坚守廉洁自律”要求教师:严于律己,清廉从教;不得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或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不得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教辅材料、社会保险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C、D选项属于规范从教行为的要求。
59.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四个支柱。《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996年)主张,教育必须围绕以下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60.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设计教学时间的策略。进行教学时间的设计时,应注意: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科学规划单元课时(是教学时间设计的核心);尽可能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或注意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防止教学时间遗失。
61.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元认知策略。学习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大致分为三种: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A、D选项属于计划策略,B选项属于监控策略。C选项属于认知策略,故排除。
62.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心理变化规律。操作技能形成的心理变化规律表现为:动作控制的意识性下降;视觉反馈转向动觉反馈;动作知觉转化为动作表象;紧张感下降。A选项表述有误。
63.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建设性反馈。考生需注意积极性反馈与建设性反馈的区别。积极性的反馈由那种设计用来给学生以有关他们能力的信心的东西,如表扬、鼓励等。建设性的反馈被设计用来显示学生的表现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对如何改进提供特别建议。B选项中教师提出了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C选项中教师提出了改进建议,因此都是建设性反馈。A选项属于积极性反馈,D选项属于无用反馈。
64.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青少年同辈群体的特征。青少年同辈群体一般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它是由个人自由选择结成的非正式群体,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基本上是平等关系;交流、交往的内容十分广泛;有自己的亚文化;一般有较强的权威性核心人物。此外,群体成员之间也具有较高的心理认同感和价值趋同性,价值的趋同是群体存在的基础,也是制定群体规范的前提,因此价值不具有多样性,A选项表述有误。
65.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了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条件,构成了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三、判断题
66.B 【解析】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故本题错误。
67.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适当提高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小学退休教师的退休金比例。故本题正确。
68.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国家鼓励非师范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中小学或者职业学校任教。故本题错误。
69.B 【解析】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故本题错误。
70.B 【解析】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故本题错误。
71.A 【解析】根据实施评价的正式程度,教学评价可分为非正式评价和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是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而正式评价是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故本题正确。
72.B 【解析】为促进学习迁移,教材在体系组织上应体现以下要求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融会贯通,促进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故本题错误。
73.A 【解析】《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坚定政治方向”要求教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故本题正确。
74.A 【解析】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复习必须及时,要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前进行。及时复习可以阻止通常在学习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故本题正确。
75.B 【解析】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题干混淆了应激和心境的概念。故本题错误。
76.A 【解析】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任何信息都必须经过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才能转入长时记忆,没有瞬时记忆的登记和短时记忆的加工,信息就不可能长时间储存在头脑中。故本题正确。
77.B 【解析】奥苏贝尔的问题解决模式包括:呈现问题情境命题、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填补空隙过程。其中,填补空隙过程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故本题错误。
78.B 【解析】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沟通对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故本题错误。
79.A 【解析】群众性教育活动是一种面向多数或全体学生的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活动的规模常根据活动的目的、内容而定。参加这种活动的人数较多,可以在短时间内使较多的学生受到教育,同时对活跃学校生活,创造某种气氛和一定的声势有很大的作用。题干中列举的活动都属于群众性活动。故本题正确。
80.B 【解析】学校危机管理是一个系统管理工程,是学校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危机管理不仅仅是针对极端性事件的管理。故本题错误。
四、案例分析题
81. 【参考答案】(1)张老师遵循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规律。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双方具有本质的联系。
案例中,张老师面对学生的质疑没有慌乱,而是将其作为作业留给学生课后思考。他自己通过搜索资料得到答案后,在第二节课上也没有直接公布,而是鼓励学生先说他们的探索结果,最后给予学生解答。此过程中张老师既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①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中,张老师面对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去探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案例中,张老师向学生要答案,集思广益,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③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④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如案例中张老师对学生的提问给予肯定。
⑤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方法。
⑥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案例中,张老师结合古诗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了这一要求。
五、材料分析题
82. 【参考答案】(1)要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需做好四个保障:
①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制度化。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形式,班主任是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
②心理辅导手段现代化。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生动有趣,学校应充分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制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媒体课件,并开通“校园心理热线”或“学校心理网站”,开设网上心理信箱,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实现心理辅导手段的现代化。
③心理教育课程活动化、教材校本化。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应积极开发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材。重视探索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团体心理训练,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各种活动,以实现课程活动化、教材校本化。
④心理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和普及化。学校要招聘一批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心理健康教师,保证心理健康教师每学期至少有一次外出学习机会。利用现代媒体,搭建心理健康教师之家网站,为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相互交流提供平台。除了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专业上的指导外,还应不断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层面,使心理健康教育涵盖学校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班主任、各科教师、团委干部、卫生室的老师和生活辅导老师也应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来。
(2)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应做到:
①德育应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有益的成分,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为“我”所用。具体地说,一是德育应真正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内容之一,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看作是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的合理扩展与延伸,使德育工作在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要求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最一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二是德育工作者应更新德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少点说教和灌输,多一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注重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三是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移植些方法作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来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
②心理健康教育应依靠德育为自己导引方向,并借助德育实践拓展自身的操作途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一要采用德育的“视野”和“思想方法”,主动地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后盾。二要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意志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③应该把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作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切入点”。这是因为:首先,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可以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行为统一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使个体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意识,从而形成一个高层次的、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其次,健全人格的建构和培养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重要基础。再次,健全人格的建构和培养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主要途径。最后,人格教育的内在机制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提供了内在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