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官方开办的大学,也是李鸿章兴办洋务的主要成果之一。李鸿章是合肥人,生于1823年2月15日,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7岁升任翰林院编修,30岁随侍郎吕贤基回籍帮办团练,36岁投入曾国藩幕府,38岁率淮军6500余人开赴上海对抗太平军,39岁署理江苏巡抚,开始大力兴办洋务,先后创办上海广方言馆、上海洋炮局。1865年5月23日,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之后,更是兴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晚清三杰”。1870年8月29日,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又先后开办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天津电报总局、天津铁路公司,修建唐津铁路,架设电讯线路,创建北洋海军,并创办天津电报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大批近代新学。李鸿章为官54年,是中国近代开办洋务活动成绩最显著者。据史料记载,洋务运动时期全国共开办新式学堂36所(外语学堂7所,军事学堂15所,技术学堂14所),其中李鸿章就创办有外语学堂1所、军事学堂6所、技术学堂5所,占有三分之一[49]。李鸿章创办的12所洋务学堂中,影响最大者就是北洋大学堂。
1887年,李鸿章支持津海关道周馥捐款办学,命名为“天津博文书院”。后因周馥调任,博文书院未及招生就抵押给德华银行闲置。1892年6月18日,盛宣怀接任津海关道后,立即“秉承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意旨,与丁家立共拟开办大学之章则办法”[50]。1895年8月28日,慈禧“诏李鸿章入阁办事”[51]。1895年9月10日,盛宣怀建言:“自强之道,以作育人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52],提请开设“天津中西学堂”。9月22日,新任直隶总督王文韶批复:“所拟章程功课,均甚妥协(帖)。伍道廷芳,蔡令绍基,深谙西学,准派为学堂总办,各司其事,并准延订美国人丁家立为总教习。”[53]10月2日,盛宣怀招生125人,赎回博文书院校舍开学,命名为“天津北洋西学学堂”,1896年改称“北洋大学堂”,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以“大学堂”冠名的高等学府,这个时间比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早出两年零9个月。
北洋大学堂毕业文凭(www.xing528.com)
北洋大学堂分设头等学堂(本科)和二等学堂(预科)两部分,学制均为4年。头等学堂设立工程学、电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5个专业;开设几何学、三角勾股学、格物学、笔绘图、机器绘图、各国史鉴、微分学、化学、英文、天文工程初学、地学、考究禽兽学、万国公法、理财富国学、金石学等专业课程;聘请洋教习5人,每人“每月薪水银200两”[54],与华人洋文教习相当,而华人汉文教习的待遇仅有“每月薪水银40两”[55]学生的膏火银(助学金)分等发放:1等30名每月6两,2等30名每月5两,3等30名每月4两。二等学堂开设有英文初学浅言、英文功课书、英文拼法、朗读书课、英文文法、英文尺牍、英文翻译、英文官商尺牍、各国史鉴、数学、地舆学、平面量地法、格物学等基础课程;聘洋文教习4人,“每人每月薪水银50两,”[56];聘请洋文帮教习(助教)4人,“每人每月薪水银25两”[57],学生每人每月发给膏火银1.75两。
北洋大学堂名义上是国立大学,实际上隶属北洋大臣,常年经费银5.2万两全部从津海关税款收入中直接拨付。学堂设督办、总办、总教习各1人。督办(校长)由津海关道兼任;总办负责事务,相当于总务长;总教习负责教学,相当于教务长。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洋大学堂被美军侵占,随后改为德军兵营,并入德国租界。战后,直隶总督袁世凯多次要求德方归还校产,德方不予理睬。后经总教习丁家立赴柏林交涉,始获赔款5万两银。袁世凯用这笔赔款重建校舍,将北洋大学堂改建于天津武库。天津武库位于城北约8里的西沽村,占地约350亩。八国联军入侵时,“将武库全部破坏,仅余大库房八座”[58]“北洋迁入后,以二座(库房)改为教室,六座改为甲一乙号学生宿舍,新建教学大楼一座,其正门楼门额上有金字‘北洋大学堂’,再上有蟠龙浮雕,因有龙牌大学堂之称”[59]。1903年4月27日,北洋大学堂正式复课。1914年3月,北洋大学堂改称“北洋大学校”,随后改称“国立北洋大学”。1917年,北洋大学文科并入北京大学,改设为工科大学。解放后,北洋大学改称“天津大学”。据史料记载,北洋大学共培养大学毕业生4748人[60],其中有民国外交总长王宠惠、王正廷,著名矿冶专家王宠佑、著名医学家刘瑞恒、著名数学家秦汾、著名教育家马寅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