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教士开办汉语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英华书院的建立。英华书院于1818年9月10日创建于马六甲,创办者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英华书院开设有汉语、英语、数学、历史、地理等课程,这对于只读四书五经的中国封建教育,显然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英华书院开办之初仅有7名学生,到1834年马礼逊病逝时仍只有毕业生40人。1835年,马礼逊教育基金会创办澳门马礼逊学堂,最初也仅有两名中国儿童入学。1842年,英华书院及马礼逊学堂迁入香港,改用英文教学,成为第一所香港华人英文学校。1847年,主持马礼逊学堂的布朗牧师将容闳、黄胜、黄宽3名学生带到美国,让他们入读马萨诸塞州芒松高级中学。1849年,容闳考入耶鲁大学,成为中国首位留美大学生;黄宽考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成为中国首位留英大学生。
[1]李楚材《教会教育》第12页。
[2]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卷第400页。
19世纪末期,西方教会开始在专科学校及中等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大学教育,但这些草创之初的教会大学几乎都有名无实。“学校设备简陋。许多教师没有把教学看作是他们的主要目的,而只是随便应付。学校的课程有限,学术水平很低,学校往往招不到优秀生;学生中大部分不能完成课程的学习。”[14]据资料显示,1873年,中国的教会学校仅有登州文会馆拥有大学生10人,1878年增加到15人;1882年,登州文会馆的大学生增加到23人,通州协和书院也招收大学生7人,共有30人;1885年,登州文会馆的大学生增加到24人,通州协和书院的大学生增加到13人,共有41人;1896年,青州广德书院、青州神道学堂、济南共合医道学堂、上海圣约翰书院、杭州育英书院也先后开办大学,中国教会学校的大学生增加到113人,直到1900年始达到164人[15]。义和团运动时期,教会大学跌人低谷。
1901年8月29日,慈禧“诏改科举自明年始,罢时文试帖,以经义、时务策问试士,停武科”[16];1904年1月13日,清廷颁布《癸卯学制》,宣布:“学堂、科举合为一途,俾士皆实学,学皆实用”[17];1905年9月2日,慈禧“诏废科举”[18],科举考试引导中国教育1300年的历史宣告终结,全国各地纷纷兴办大学堂,教会大学也因此获得发展的契机。“1905年以后,申请进教会学校的人多到学校无法接收,同时,修完学校规定课程的学生也比以前增加。教会领导人对此反应非常热烈,他们纷纷提高了学校的学术水平,扩大了原有的学校,并且还建立起许多新学校。”[19]据史料记载,近代教会大学有21所,其中著名者有13所,即:燕京大学、齐鲁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华中大学、金陵大学、福建协和大学、沪江大学、岭南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现简要介绍其中6所。
一是之江大学。1845年,美国教会创建“宁波崇信义塾”,招收30名中国儿童。学校为吸引学生入学,不仅免费提供衣食住宿,而且提供医药费用。1867年,崇信义塾迁到杭州,改称“育英义塾”。1888年,育英义塾设为中学。1896年,育英义塾增设6年制大学,招收25人攻读本科,改称“育英书院”。1907年,育英书院修建六和塔校区,占地600亩。1911年,育英书院分设文科和理科,改称“之江大学”。此后之江大学发展为3个学院:之江文学院、之江工学院、之江商学院。解放后,之江大学分别并入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浙江财经学院。
二是齐鲁大学。1864年,美国教会开办“登州蒙养学堂”。1872年,登州蒙养学堂实行9年学制,形成“带帽中学”的格局,随即改称“登州文会馆”。1884年,英国教会创办“青州广德书院”。1902年,青州广德书院与登州文会馆合并为“广文学堂”。1906年,广文学堂与青州医道学堂合并为“济南共合医道学堂”。1908年,济南共合医道学堂校区扩建到800余亩。1917年,济南共合医道学堂改称“齐鲁大学”,分设4年制文学院、理学院、神学院,及7年制医学院,共有学生277人,教工53人(其中外籍教职员36人)。解放后,齐鲁大学分别并入南京大学、南京药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及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学院、山东财经学院、山东医学院、山东农学院。(www.xing528.com)
三是燕京大学。1864年,美国传教士贝满夫人创办北京贝满女子小学。1895年,贝满女子小学改为“贝满女子中学”。1905年,贝满女子中学扩建为“北京协和女子大学”。1916年,北京协和女子大学与华北协和大学、汇文大学合并,一度改称“北京大学”,随后正式定名为“燕京大学”。1919年,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出任燕京大学校长。他立即在北京西郊扩建校园,聘请著名学者吴雷川、许地山、邓之诚、郭绍虞、顾颉刚、赵紫宸、容庚、钱穆、吴文藻任教,使燕京大学声名鹊起。解放后,燕京大学分别并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中央民族学院、中央财经学院、北京政法学院,北京大学整体迁入燕京大学校园。
四是圣约翰大学。1865年,美国教会先后在上海建立“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1879年,培雅书院与度恩书院合并,改称“圣约翰书院”,形成以英语教学的特色。1892年,圣约翰书院增设大学课程。1905年,圣约翰书院改称“圣约翰大学”,分设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及附属预科学校。1913年,圣约翰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并增设农学院,发展成为拥有16个系的综合性大学。现代著名政治家顾维钧、宋子文、严家淦,著名实业家荣毅仁、刘鸿生,著名作家邹韬奋、林语堂、吴宓、张爱玲,著名建筑家贝聿铭等杰出人才,都曾经是圣约翰大学的学生。解放后,圣约翰大学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学院。
五是东吴大学。1871年,美国教会设立“苏州存养书院”,后改称“博习书院”。1896年,美国教会设立“苏州宫巷书院”。1901年,博习书院与宫巷书院合并,改称“东吴大学堂”。此后东吴大学堂设立医科、神学科、文理科,但仅有大学生50人。1912年,东吴大学堂改称“东吴大学”。解放后,东吴大学分别并入苏南师范学院(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以及台北东吴大学。
六是金陵大学。1888年,美国教会开办“南京汇文书院”;1891年,美国教会开办“南京基督书院”;1894年,美国教会又开办“南京益智书院”。1906年,益智书院并入基督书院,改称“宏育书院”。1910年,汇文书院与宏育书院合并为“金陵大学”,逐渐形成占地2340亩,分设3个学院及13个系的办学规模。解放后,金陵大学分别并入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林学院、南京工学院,以及北京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金陵大学共培养毕业生4475人,现代著名学者南怀瑾、程千帆、王绳祖,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刘伯明、杭立武,著名科学家李景均、李卓皓等精英,都曾经是金陵大学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