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初书院的名师孙奇逢与中国教育史话中的名人共同探讨

清初书院的名师孙奇逢与中国教育史话中的名人共同探讨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2]据史料记载,清代书院是名师云集之所,其中最著名者有孙奇逢、黄宗羲、李颙3人。孙奇逢蛰居夏峰村期间,一直执教于百泉书院。孙奇逢主讲百泉书院之时,四方学者纷至沓来,成为名扬中州的文化中心。1663年,有好事之徒举报孙奇逢所著《甲申大难录》对清军入关的措辞不恭,孙奇逢被拘捕入狱。1675年,孙奇逢91岁病逝,祭祀于百泉书院。孙奇逢一生的著述颇丰,与当时著名学者黄宗羲、李颙并称“清初三大名儒”。

清初书院的名师孙奇逢与中国教育史话中的名人共同探讨

清代书院虽然未纳入官学体制,尚有自主办学、自由讲学的特征,但由于科举制度的吸引,其教育目的及教学内容已经逐渐趋于官学,以至于有“准官学”之说。清代初年为压制反清斗争,曾一度严令“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他方游食无行之徒”[105]后来随着局势稳定,又转而扶持书院。1657年,清世祖福临批准修复衡阳石鼓书院,使民间办学热情受到鼓舞,很快就修复重建前代书院61所,新建书院45所[106]。随后清圣祖玄烨为白鹿书院和岳麓书院御书“学达性天”匾额,为济南省城书院御书“学宗洙泗”匾额,为苏州紫阳书院御书“学道还淳”匾额,民间书院由此盛行。1723年,清世宗胤禛(zhēn)下令:“命各省改生祠书院为义学,延师授徒,以广文教”[107],随后诏令各省将书院“设之省会,发帑金(国库货币)以资膏火(助学金)”[108]。1736年,清高宗弘历下令:“嗣后书院讲席,令督抚学臣悉心采访,不拘本省邻省,亦不论已仕未仕,但择品行方正,学问博通,素为士林所推重者,以礼相延,厚给廪饩,俾得安心训导。仍令于生徒学业,时加考核,并宽其程期,以俟优游之化。如果六年著有成效,该督抚学臣酌量题请议叙,毋得视为具文,亦不准滥行题请。”[109]官方由此插手书院的经费和师资,藉以控制民间办学方向,各地府州县也随即开始兴办书院。据《中国书院辞典》所列名录统计,清代陆续新建和重建的书院达到3885所,加上历代存续的旧书院及外国传教士后来兴办的新式书院,总数约有4000余所[110],为中国历代书院之最。据王炳照先生的统计,清代书院较多者是:浙江397所,四川383所,江西324所,河南276所,广东242所;为数较少者是:宁夏11所,内蒙5所,新疆4所,青海3所,黑龙江2所;设省较晚的台湾有52所,弹丸之地的香港也兴建书院31所[111]。清代后期官学衰退,民间书院的影响扩大,正如《清史稿》所言:“各省书院之设,辅学校所不及。世祖(顺治帝)颁给帑金,风励天下。厥后府、州、县次第建立,延聘经明行修之士为之长,秀异多出其中。高宗(乾隆帝)明诏奖劝,比于古者侯国之学。儒学浸衰(逐渐衰退),教官不举其职,所赖以造士者,独在书院。其裨益育才,非浅鲜也(为数不少)。”[112]据史料记载,清代书院是名师云集之所,其中最著名者有孙奇逢、黄宗羲、李颙( yóng)3人。

孙奇逢

孙奇逢字启泰,是容城(河北保定市容城县)人,生于1584年。据《清史稿》所言,孙奇逢“少傥( tì tǎng,洒脱无拘束),好奇节(崇尚奇特节操),而内行笃修(认真修养品德)。负(具有)经世之学,欲以功业自著”[113]。1600年,孙奇逢16岁中顺天府乡试举人之后为父母守墓6年,被官府表彰为孝子,随即与鹿善继等人结交,“以圣贤相期(以圣贤为榜样相互鼓励)”[114]。1624年,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等人遭魏忠贤阉党陷害被捕入狱,孙奇逢与张果中、鹿正竭力奔走,倡议捐款营救,义声震动儒林,被誉为“范阳三烈士”。此后“台垣(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并称台垣)及巡抚交荐(不断推荐),屡征不起(多次征召也不肯赴任)”[115]。1645年,国子监祭酒薛所蕴推荐孙奇逢出任官学校长。薛所蕴其人是1628年的进士,也是当时著名书法家,曾任国子监司业。1641年3月2日,李自成攻克洛阳后举行庆功宴,将体重360斤的福王朱常洵连同梅花鹿一同烹煮,号称“福禄宴”,同时被俘的薛所蕴吓得立即投降李自成。1644年,李自成兵败,薛所蕴又投降清军。孙奇逢鄙视其人品,但不愿得罪于小人,只好托病推辞。此后清廷多次征召孙奇逢,孙奇逢均借故推脱。1647年正月,清世祖福临第3次下达“圈地令”,继续以“跑马圈地”的方式将圈地范围扩大到保定府、永平府(河北秦皇岛市卢龙县)、宣化府(河北张家口市)、河间府(河北沧州市河间市)、天津府,侵占民田约1400万亩,以奖赏八旗官兵,孙奇逢家族的田产被侵占,只好率领族人南下谋生。1650年,孙奇逢家族迁居到辉县(河南新乡市辉县市)。1652年,孙奇逢家族入住辉县孟庄镇夏峰村,“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者亦受田使耕,所居成聚(集镇)”[116]。此后孙奇逢“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屡征不起”[117],时称“孙征君”。孙奇逢蛰居夏峰村期间,一直执教于百泉书院。百泉书院位于辉县百泉湖,始创于1241年,原称“太极书院”,后来毁于元末战火。据《辉县市志》记载,1480年四月,河南提学佥事吴伯通重建书院,历时两年建成3座庭院、8排学舍,改称百泉书院。孙奇逢主讲百泉书院之时,四方学者纷至沓来,成为名扬中州的文化中心。为鼓励学生从事学术研究,提高教学水平,百泉书院设有刻印机构,刊印大量文献典籍。时至今日,辉县市博物馆仍存有百泉书院书版数千块、藏书1万余册。百泉书院采取开放式办学,来者不拒,走者自便。同时推崇各家学派,分别讲授邵雍程颢程颐司马光张载等人的学说,任由学生自由选择。1663年,有好事之徒举报孙奇逢所著《甲申大难录》对清军入关的措辞不恭,孙奇逢被拘捕入狱。孙奇逢虽身陷囹圄,仍然从容为求学者辨析疑义,态度泰然自若。1675年,孙奇逢91岁病逝,祭祀于百泉书院。孙奇逢一生的著述颇丰,与当时著名学者黄宗羲、李颙并称“清初三大名儒”。

黄宗羲

黄宗羲是西汉名臣黄霸的后裔,祖籍阳夏(河南周口市太康县),1610年9月24日生于余姚宁波市余姚市)。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年轻时以乡村教师为业,1616年中进士,1622年任御史,1626年6月24日被阉党残杀,列名于“东林七君子”。黄宗羲从小受家教熏陶,生性刚毅、博学广记,崇尚气节,鄙视权贵。1628年,黄宗羲赴京为父亲鸣冤,与阉党许显纯、崔应元对簿公堂,面对阉党余孽的百般狡赖,黄宗羲“出所袖锥锥(许)显纯,流血被体;又殴(崔)应元,拔其(胡)须归祭(黄)尊素神主前;又追杀牢卒叶咨、颜文仲,盖(黄)尊素绝命于二卒手也”[118],并“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皇宫)。思宗(崇祯帝)闻之,叹曰:‘忠臣孤子,甚恻朕怀(很让我同情)’”[119]。回乡之后,黄宗羲与弟弟黄宗炎、黄宗会“尽发家藏书读之”[120]并大量借阅邻里乡贤的藏书,日夜抄录诵读,被誉为“东浙三黄”。1645年,清军南下,黄宗羲毁家纾难,组织家乡子弟300余人坚持抗清,号称“世忠营”。抗清失败后,“(黄)宗羲无复望,乃奉母返里门,毕力著述,而四方请业之士渐至矣”。[121]1656年,清廷学士叶方蔼敦促黄宗羲赴京任职,状元徐元文、探花徐乾学等人也多次举荐黄宗羲,黄宗羲始终不肯赴任清廷官职,直到1695年8月12日辞世,享年85岁。(www.xing528.com)

黄宗羲学识渊博,是公认的经学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后人以黄宗羲、孙奇逢、李颙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又以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为“明末清初五大家”。清代初年,黄宗羲先后到慈溪(宁波市慈溪市)、宁波、绍兴、海宁(嘉兴市海宁市)等地讲学,撰成《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名著。黄宗羲一生的嗜好,就是藏书、抄书、借书、读书、写书,其足迹遍及江南各地藏书家。其著述涉及史学、经学、地理学、天文律历学、数学,以及诗文辞赋,多达112种,1300余卷,2000余万言[122],被誉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李颙

李颙是盩厔(西安市周至县)人,生于1627年。李颙的父亲李可从是明末将领。1642年,李自成攻占襄城(许昌市襄城县),李可从阵亡,李颙与母亲彭氏陷于“饥寒清苦,无所凭借”[123]的困境,但仍然“自拔流俗,以昌明关学为己任。有馈遗(馈赠)者,虽十返不受(即使送来10次也不肯接受)”[124]。李颙自号二曲,“二曲者,水曲曰盩,山曲曰厔”[125],可见其对家乡盩厔(周至)的情感甚深,素有“以理学倡导关中[126]的志向。1659年著名清官骆钟麟出任周至知县,“以师礼数造(多次拜访)李颙庐”[127],礼聘李颙讲学,80高龄的关中理学家党子澄也冒雪前来请教,“关中士子多宗之(关中许多读书人都向他求学)”[128]。李颙学术造诣甚深,与眉县李柏、富平李因笃并称“关中三李”。1670年,李颙服母丧后,奔赴河南襄城为父亲“招魂”。此时已升任常州知府的骆钟麟正兴办延陵书院,立即迎请李颙讲学,骆钟麟“率僚属及荐绅(退职官吏)学士北面而听”[129]“常州人士思慕之,为之肖像于延陵书院”[1],并其讲稿刊印为《匡时要务》。李颙随后应邀到无锡、江阴(无锡市江阴市)、靖江(江苏泰州市靖江市)、宜兴(无锡市宜兴市)讲学,“所至学者云集”[131]。1673年,李颙返回陕西,官府“荐举博学鸿儒,称疾笃(声称病重),舁(yú)床至省(躺卧床上抬到省城西安),水浆不入口,乃得予假。自是闭关(不与人交往),晏息(休养)土屋,惟昆山顾炎武至则款之(只有顾炎武来访才接待)”[132]。1703年,清圣祖召见,李颙以老迈推脱,仅“以所著《四书反身录》、《二曲集》奏进”[133],清圣祖“特赐御书‘操志高洁’以奖之”[1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