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大力兴办国学和地方儒学,但同时也压制民间书院,甚至收回书院的学田,铲除书院的经济基础。据专家统计,洪武年间(1368—1398年),全国的书院已减少到43所,仅是元代406所的10.6%[108],更不及宋代638所的7%[109]。明代中期,官场腐败导致官学衰退,民间书院重新获得发展机遇。据白新良先生所言,正德(1506—1521年)、嘉靖(1522—1566年)的60年间,“全国新建和修复前代书院当近千所。连同明初以来新建和修复前代书院,总数不下1300余所。这是继南宋之后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时期”[110]。明代后期,全国的书院猛增到1963所,其中为数较多者:江西270所,广东207所,福建180所;为数较少者:辽东6所,甘肃17所,贵州28所[111]。到“隆万时期(1567—1619年),书院已完全取代官学而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112]。
[10]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54页。
东林书院位于无锡市南长区学前路,首创者是北宋著名学者杨时。杨时原籍将乐(福建三明市将乐县),1054年1月6日出生于南剑州(福建南平市延平区)。1076年,杨时22岁中进士之后,“杜门不仕者十年”[113],“以师礼见(程)颢于颍昌(河南许昌市),相得甚欢。其归也,(程)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我的学说将要传到南方了)。’”[114]18年后,杨时又求教于程颢的弟弟程颐,留下“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与游酢、伊熔、谢良佐并称“程门高弟”。杨时是一位热心教育的学者,1101年,杨时47岁出任荆州府学教授,“安于州县,未尝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115]。1111年,57岁的杨时与好友李夔(李纲之父)到无锡城东游览,发现七箭河畔的苏家弄一带溪云悠悠,与当年求学的庐山东林寺形胜相似,是读书做学问的理想之处,于是就购地修建学校,命名“东林书院”。1126年2月25日,宋钦宗赵桓决计向金军割地求和,“罢李纲以谢金人,废亲征行营司”[116]。2月28日,“太学诸生陈东等及都民数万人伏阙上书,请复用李纲及种师道(《水浒》所说的抗金名将小种经略相公)”[117],愤怒的民众擂响“登闻鼓”,将祸国殃民的太监朱拱之“脔而磔之(撕成碎片吃掉),并杀内侍数十人”[118],迫使宋钦宗下令恢复李纲的副丞相职务,并兼任京城防御使。宋钦宗随即任命杨时为国子监祭酒,意在利用他的学术威望加强对太学生的管束。1130年,杨时76岁告老还乡,东林书院被僧人秋潭改设为东林庵,此后沉寂470余年,一直是佛家净地。
东林书院
1604年,罢官回籍的著名学者顾宪成得到常州知府欧阳东凤、无锡知县林宰的支持,重建东林书院,以6亩之地建成石坊、院门、丽泽堂,依庸堂、中和堂及燕居等处,兴建园林10亩,同时修建“道南祠”,以祭祀杨时当年办学“倡道东南”的历史功绩。顾宪成生活的年代,“天下之势,如沸鼎同煎,无一片安乐之地,贫富尽倾,农商交困,流离转徙,卖子抛妻,哭泣道途,萧条巷陌,虽使至愚之人,亦知必乱”[119],是社会矛盾特别尖锐的时代。一面是宦官专权,民怨沸腾、民变四起;另一面是后金不断侵扰、步步紧逼;与此同时,是城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新兴市民阶层与封建制度的矛盾不断加剧。正是基于对社会矛盾的共同认识,顾宪成与高攀龙等人以凛然气节创办东林书院,痛斥宦官横行,批判空谈浮华的儒学风气,倡导经世致用的治学原则,提出挽救民族危亡、济世拯民、改革图新的政治诉求。《明史》记载:“当是时,士大夫抱道忤时者(坚持道义的志士仁人),率退处林野(大多退出朝政回归民间),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120]“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议论)朝政,裁量(品评)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在朝官员追慕其风范),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121]。顾宪成、高攀龙、顾允成、安希范、刘元珍、叶茂才、钱一本、薛敷教被誉为“东林八君子”。(www.xing528.com)
1599年,顾宪成的好友李三才上疏批评明神宗朱翊钧:“陛下爱珠玉,民亦慕温饱;陛下爱子孙,民亦恋妻孥。奈何陛下欲崇聚财贿,而不使小民享升斗之需;欲绵祚万年,而不使小民适朝夕之乐”[122]要求“罢除天下矿税”[123],引起宦官集团仇视,也使明神宗反感。1610年,许多大臣要求让李三才进入内阁,顾宪成也给内阁大学士叶向高写信,赞扬李三才的政绩。御史吴亮将顾宪成的信件刊载于政务报刊《邸抄》,遭到宦官集团群起攻击。
1621年5月4日,努尔哈赤的后金军攻占沈阳,明守军及四川、浙江援军5万余人被歼,总兵尤世功、贺世贤、陈策、童仲揆、副将秦邦屏、戚金等人阵亡,民众7万余人被屠杀。5月11日,努尔哈赤攻占辽阳,明军10余万人溃败,辽东经略(总司令)袁应泰兵败自尽,巡按御史张铨被俘杀,明王朝设置于辽东的70余座边城全部沦陷。1622年2月27日,努尔哈赤攻占广宁(辽宁锦州市北宁市),明军3万余人溃败,总兵刘渠、祁秉忠、副将罗一贵阵亡,明军设于辽西的40多座边城也全部沦陷,山海关已成为边防第一线。面对内外交困的危局,明熹宗朱由校重新起用东林党元老叶向高等人入阁,东林书院顿时成为舆论中心,影响更为扩大。
1624年7月15日,左副都御使(正3品)杨涟上疏“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南北诸臣论忠贤者相继(各地官员不断揭露魏忠贤罪行)”[124],掀起声讨宦官集团的高潮,但是明熹宗仍醉心于他的木工活,根本无暇理会。8月22日,65岁的内阁首辅叶向高退休,魏忠贤利用明熹宗不理政务的机会,赶紧编印所谓“东林点将录”,极尽污蔑攻击之能事,肆意迫害东林志士。当年十月,吏部侍郎陈于廷、副都御史杨涟、佥都御史左光斗被削职为民。1625年1月9日,宦官罪魁魏忠贤假借查办“移宫案”,将内阁中书(秘书)汪文言逮捕到锦衣卫监狱,严刑拷打两个多月,逼迫汪文言诬告杨涟等人受贿。汪文言很有骨气,疾声大呼:“世岂有贪赃杨大洪哉(杨涟字大洪)”[125],最终死于酷刑。锦衣卫镇抚使“许显纯自削牍以上(伪造供词上报)”[126],无端罗织东林志士罪名。1625年5月5日,魏忠贤下令“逮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削尚书赵南星等籍。未几,杨涟等逮至,下(锦衣卫)镇抚司狱,相继死狱中”[127]。魏大中被捕后押解赴京途中经过吴县(苏州市吴中区),正在吴县老家休假的吏部主事周顺昌不仅出面款待魏大中,而且公开宣布与他结为亲家,公然蔑视魏忠贤的权势。左光斗被关押刑讯期间,他的学生史可法曾买通狱卒去探望。据方苞所言,“及左公下厂狱,史(可法)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可法)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chán,刨土工具),为除不洁者(装扮成清洁工),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可法)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可法)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128]。此时太学生们“以(左)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捐款),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129],但这笔捐款只是换回左光斗的遗体。
1625年8月8日,明熹宗下令:“毁首善书院”[130];8月30日,“尚书李三才、顾宪成等削籍(革除功名)”[131];9月7日,“毁天下东林讲学书院(摧毁所有宣讲东林学说的书院)。削尚书孙慎行等籍”[132]。1626年3月22日,魏忠贤下令“逮前应天(南京)巡抚周起元,吏部主事周顺昌,左都御史高攀龙,谕德(詹事府正4品官)缪昌期,御史李应升、周宗建、黄尊素。(高)攀龙赴水死,(周)起元等下镇抚司狱,相继死狱中”[133]。锦衣卫逮捕周顺昌时引起苏州市民反抗,民众当场击毙锦衣卫1人,击伤多人。苏州民众将牵连此案被处死的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合葬于虎丘,称为“五人之墓”。1626年1月8日,魏忠贤将东林志士500余人列榜昭示全国,生者削籍,死者追夺,此后“内外大权一归(魏)忠贤”[134]。一个目不识丁的市井无赖,竟然成为权倾一时的“九千岁”,这既是朱明王朝的悲哀,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悲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