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合并与发展

明代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合并与发展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北京国子监明代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已经融为一体,或称国子学,或称太学,实际上是一所学校。1369年,朱元璋命扩建国子学。1370年五月,朱元璋恢复科举考试。1382年五月,朱元璋亲自制定学规,严格选拔教官,并表彰优秀学生。[13]朱元璋既关心太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也关注太学生的社会实践。[14]一旦有特殊的用人机会,朱元璋就亲自安排太学毕业生的工作。

明代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合并与发展

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放牛务农,没有入学的机会,但十分重视教育。1367年3月31日,也就是明王朝正式建立之前10个月,朱元璋“始设文武科取士”[1]。11月2日,朱元璋告诫右御史大夫邓愈说:“治天下当先其重且急者,而后及其轻且缓者。今天下初定,所急者衣食,所重者教化。衣食给而民生遂,教化行而习俗美。足衣食在于劝农桑,明教化在于兴学校。”[2]基于这种以衣食为急,以教化为重的思想,朱元璋极力劝导农桑,兴办学校,很快就使儒学教育复苏。朱元璋称帝建国之后,又发布《农桑学校诏》:“农桑,衣食之本;学校,道理之源。朕尝设置有司(职能部门),颁降条章,使敦笃教化,务欲使民丰衣足食,理道畅焉。何有司不遵朕命,往往给由赴京者(通过邮驿送达的报告)皆无桑株数目、学校缘由,甚与朕意相违!特敕中书令有司:今后敢有无农桑、学校者(敢于不汇报农业及学校情况者),论拟违制,杖降罚(处以杖刑及降职),历(磨砺)三年后,注以吏事出身(以办事员重新录用)。”[3]

北京国子监

明代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已经融为一体,或称国子学,或称太学,实际上是一所学校。1364年二月,朱元璋攻占武昌,消灭陈友谅割据政权残余,立即任命陈氏政权的翰林学士詹同为博士,“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詹)同学识淹博(渊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从事教学及撰写文章),才思泉涌,一时莫与并(当时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比)”[4]。与此同时,朱元璋还告诫部下将领说:“汝等非不善战,然临事决机,智或不足,宜亲近儒者,取古人之书,听其议论,以资智识。”[5]1365年9月16日,朱元璋“置国子学,以故集庆路学为之”[6]。1367年十月,朱元璋设置国子监祭酒。1368年,朱元璋“令品官子弟及民间俊秀通文义者,并充学生。寻(不久)诏择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子学。又择年少举人赵唯一等,及贡生董泉等,入学读书[7]。1369年,朱元璋命扩建国子学。1370年五月,朱元璋恢复科举考试。1371年,朱元璋从地方儒学选送2728人入国子学,随即推行捐纳制度,使国子学出现4种学生身份:“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会试落榜者)曰举监,生员(州府县儒学推荐者)曰贡监,品官子弟曰荫监,捐资(捐钱入学者)曰例监。”[8]1381年,朱元璋再次扩建国子学,“改建于鸡鸣山下”[9]“分六堂以馆诸生(分设为6个教学区),曰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学旁以宿诸生,谓之号房。厚给廪饩(xì,官仓供给的食品),岁时赐布帛文绮、袭衣(成套的外衣)巾靴。正旦元宵诸令节,俱赏节钱。孝慈皇后积粮监中(马皇后在太学储备粮食),置红仓二十余舍,养诸生之妻子。历事生未娶者(入学多年未婚的学生),赐钱婚聘,及女衣二袭(套),月米二石(约207公升)”[10]。1382年五月,朱元璋亲自制定学规,严格选拔教官,并表彰优秀学生。“监丞(教务主任)置集愆簿(学生过失记录本),有不遵者书之(记录在案),再三犯者决责(杖责),四犯者至发遣(流放)安置。其学规条目,屡次更定(修改),宽严得其中。学宇宿舍,饮馔澡浴,俱有禁例(都有明确规定)。”[11]“司教之官,必选耆宿(德高望重的长辈)。宋讷(nè)、吴颙(yóng)等由儒士擢祭酒(校长),(宋)讷犹推名师。历科进士多出太学,而戊辰(1388年)任亨泰廷对第一(状元),太祖召(宋)讷褒赏,撰题名记,立石监门(校门)。辛未(1391年)许观,亦如之。进士题名碑由此相继不绝。”[12]为加强对开国功臣子弟的教育,朱元璋还一度设立中都(安徽滁州市凤阳县)国子监,任命威严的高级将领坐镇监管,这就是《明史》所谓:“太祖虑武臣子弟但习武事,鲜知问学,命大都督府选人国学,其在凤阳(老家)者即肄业于中都。命韩国公李善长等考定教官、生员高下,分列班次,曹国公李文忠领监事以绳核之(按照校规管理)。嗣后勋臣子弟多入监读书。嘉靖元年(1522年)令公、侯、伯未经任事(没有任职)、年三十以下者,送监读书,寻(不久)令已任者亦送监,而年少勋戚争以入学为荣矣。”[13]

朱元璋既关心太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关注太学生的社会实践。为此特别规定太学生到政府各部门实习的制度:“令监生分拨在京各衙门历练事务,三个月考核引奏。勤勉者送吏部附选(列入候选名单),仍令历事,遇有缺官,挨次取用。平常者再历(继续历练),才力不及者,送监读书;奸懒者,发充吏(安排充当办事员)。”[14]一旦有特殊的用人机会,朱元璋就亲自安排太学毕业生的工作。开国之初,徐达等人刚攻占大都(北京市),朱元璋考虑到“以北方丧乱之余,人鲜知学”[15],立即“遣国子生林伯云等366人分教各郡。后乃推及他省,择其壮岁能文者为教谕等官。太祖虽间行科举,而监生与荐举人才参用者居多,故其时布列中外者,太学生最盛”[16]。1386年,朱元璋“命祭酒、司业,择监生千余人送吏部,授知州(从5品)、知县(正7品)等职”[17]。1387年,朱元璋“擢监生李庆署(代理)右佥都御史(正2品)”[18]。1388年,朱元璋“命礼部给赐国子生钞(发奖金)。在监三年以上者,五锭(大明宝钞纸币1锭为2贯铜钱或2两白银,按目前银价每克8.5元计算,每锭约值634元人民币);二年,人二锭;俾(bǐ,使)制冬衣”[19],同时“令工部于监前别造房百余间,具灶釜床榻,以处监生疾病者,拨膳夫二十名给役(为病员服务)”[20]。1391年,朱元璋“选监生方文等639人,命行御史(代行御史职权),稽复天下百司案牍核查各部门档案)”[21]。1392年,朱元璋“擢监生师逵、墨麟等为监察御史(正7品),夏元吉为户部主事(正6品)”[22]。1393年,朱元璋“尽擢监生刘政、龙镡等64人为行省布政(从2品)、按察两使(正3品),及参政(从3品)、参议(从4品)、副使(正4品)、佥事(正5品)等官。其一旦而重用之,至于如此。其为四方大吏者,盖无算也(不可胜数)。李扩等自文华、武英擢御史(从内阁低级办事员升任都察院正7品监察御史),(李)扩寻改给事中(正7品)兼齐相府录事,盖台谏之选亦出于太学。其常调者乃为府、州、县六品以下官”[23]。(www.xing528.com)

为提高教学质量,缩短教学周期,朱元璋还推行太学“积分法”,类似于现代的“学分制”,即:

[12]同上书第1678页。

1403年二月,明成祖朱棣将北京儒学改为北京国子监。1422年,明代南北两所太学学生一度达到15272人,其中就有大量少数民族世袭土官的子弟及外国留学生。“于是直省诸世子云集辇下(京城)。云南、四川皆有土官生(少数民族官员子弟),日本、琉球(冲绳)、暹罗(泰国)诸国亦皆有官生入监读书,辄加厚赐(经常给予丰厚赏赐),并给其从人(并为他们的随从人员提供食宿)。永(乐)、宣(德)间(1403—1435年),先后络绎(不绝)。至成化、正德时(1465—1521年),琉球生犹有至者。”[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