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代武举:引试与解试,兵部主持

宋代武举:引试与解试,兵部主持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武举的比试,也称“引试”,其实就是确定报考资格的预试。1126年2月,金军首次围攻北宋首都开封府。12月12日,金军第2次围攻开封府,宋钦宗期待多时的救命武举仍不见踪影。宋代武举的解试,规定于考试当年的八月十四日宣布准考名单,八月十五日考试弓马,八月十六日考试武经七书。宋代武举的省试,由尚书省兵部主持,因此也称为“兵部试”。1135年,宋高宗采用“类省试”方式恢复四川、陕西等地武举考试。

宋代武举:引试与解试,兵部主持

武举创始于702年,当时只是武则天篡夺皇权之后,借以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此后唐德宗李适、唐宪宗李纯出于对藩镇割据的顾忌,曾多次停废武举,因此唐代武举的影响远不及其他科目。“五代以来皆以军卒为将,此制久废。”[14]宋代初年,武举只有偶尔举行的“军谋宏远武艺绝伦科”,属于制科考试。《宋史》记载:“咸平时(998—1003年),令两制(翰林学士的内制与中书舍人的外制合称两制)、馆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馆、秘阁、龙图阁合称馆阁)详定入官资序故事(详细考察并且制定录用武举入官的制度),而未及行(但未及时施行)。”[15]1029年4月9日,宋仁宗赵祯下令“置武举,以待方略智勇之士”[16]。此后历经多次停废,直到1064年武举始列入常科考试,并形成比试、解试、省试、殿试4级考试制度。

宋代武举的比试,也称“引试”,其实就是确定报考资格的预试。京城的比试由兵部主持,州(府)的比试由当地军事机关主持,考试分为“弓马”和“程文策问”两部分。宋代武举考试的规模比进士科、诸科小得多,即使是京城的比试,也不过100人左右。1126年2月,金军首次围攻北宋首都开封府。6月19日,宋钦宗赵桓惊恐之余突然想起动员武举勤王,立即“诏诸路(各省)有习武艺、知兵书者,州长贰以礼遣送诣阙(由各州副长官亲自礼送到京城),勿限数(不限制名额),将亲策而用之(我将亲自考察任用)”[17]。12月12日,金军第2次围攻开封府,宋钦宗期待多时的救命武举仍不见踪影。1127年1月9日,金军攻占开封府,北宋灭亡。

宋代武举的解试,规定于考试当年的八月十四日宣布准考名单,八月十五日考试弓马,八月十六日考试武经七书。所谓“武经七书”,是指北宋官方特准刊印的兵书,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7部经典名著。宋代的兵员补充主要是靠征兵。宋代的征兵制很像量身定价的人口买卖。据《宋史》记载,宋太祖赵匡胤的办法是选一批身材标准的士兵,送到各地征兵站,挨个比高矮决定赏钱的数额。后来改用木杖为准,称为“长杖”。宋仁宗规定,身高五尺八寸(约1.82米)者,可赏1000钱;身高五尺七寸(约1.79米)者,可赏700钱;身高五尺六寸(约1.76米)者,可赏500钱;身高五尺五寸(约1.73米)者,可赏400钱;身高五尺四寸(约1.7米)者,可赏300钱;身高五尺三寸(约1.66米)者,可赏200钱;身高五尺二寸(约1.63米)以下者,不赏钱。同时明文规定“五尺七寸以上者,部送阙下(由驿站提供食宿及交通条件送到京城),试补禁卫(经测试后补充禁军)”[18]。因此尽管武举解试的要求不高,但是报考并不踊跃,不仅是世家大族不愿让子弟习武从军,就连一般庶民百姓也视参军入伍为畏途,避之唯恐不及。

宋代武举的省试,由尚书省兵部主持,因此也称为“兵部试”。武举省试考两场,第1场考兵法,第2场考武艺,明确规定:“以策为去留(以兵法对策的笔试成绩定取舍),以弓马为高下(以武艺高下定等级)。”[19]武举的笔试,最初是与进士科、诸科同设一个考场。后来进士科、诸科考生都不愿与武举考生同场考试,于是命:“诸州武士试补,不得文士同一场。”[20]1078年,王安石推行改革,颁布《大小使臣试弓马艺业出官法》,明确规定武举省试的武艺考核标准:第一等“步射一石(立地拉开约80公斤硬弓),矢十发三中,马射七斗(骑马拉开约56公斤的硬弓),马上武艺五种,《孙》、《吴》义十通七(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的10道填空题做对7道),时务边防策五道文理优长(5道关于时务边防的论述题文理优异),律令义十通七(10道律令填空题做对7道)”[21];第二等“步射八斗(约64公斤),矢十发二中,马射六斗(约48公斤),马上武艺三种,《孙》、《吴》义十通五,策三道成文理(文理通顺),律令义十通五”[22];第三等“步射六斗(约48公斤),矢十发一中,马射五斗(约40公斤),马上武艺两种,《孙》、《吴》义十通三,策三道成文理,律令义十通三,计算钱谷文书五通三(5道关于钱谷事务的计算题做对3道)”[23]。尽管这个标准已经是降格以求,但仍然未能吸引更多的应试者。

宋代武举的殿试,“试骑射及策于庭(骑射及策问在皇宫内举行)。策、武艺俱优为右班殿直(策问和武艺都是优等者授正9品保义郎),武艺次优为三班奉职(策问优等武艺次等者授从9品承节郎),又次借职(策问优等武艺中等者授从9品承信郎),末等三班差使(策问优等武艺末等者授予无品级的见习军官)、削减磨勘年(可以提前1年考核晋级)。策入平等而武艺优者除奉职(策问合格武艺优等者授从9品承节郎),次优借职(策问合格武艺次优者授从9品承信郎),又次三班差使、减磨勘年,武艺末等者三班差使”[24]。(www.xing528.com)

南宋甲戌科(1154)武状元郑矼

1127年五月,宋高宗赵构虽已宣布建立南宋政权,但是仍处于南逃途中。当年9月18日,赵构亲临扬州殿试考场,“策试礼部进士”[25]随即“诏武举人先经兵部验视弓马于殿前司(下诏命兵部先考核武举的武艺科目),权就淮南转运司别场附试《七书》义五道(将就利用淮南转运司另设考场考《武经七书》的填空题5道),兵机策二首(兵法论述题2道)”[26],算是在艰难困苦中揭开南宋武举考试的篇章。1135年,宋高宗采用“类省试”方式恢复四川、陕西等地武举考试。此后南宋又多次提高武进士的待遇。1169年,宋孝宗赵昚(shèn)颁布《武举之法》,“始依文科给黄牒(按照文科惯例颁发委任状),榜首赐武举及第(武状元赐武举及第),余并赐武举出身(其余武进士都赐武举出身)”[27]。1180年,宋孝宗颁布《武举绝伦并从军法》,明确规定:“凡愿从军者,殿试第一人与同正将,第二、第三名同副将,五名以上、省试第一名并同准备将。”[28]这是一次大幅度的职务提升。据《宋史》记载,北宋禁军除皇宫卫队编制“班”、“直”两级之外,其他部队均编制为“都”、“营”、“军”、“厢”4级:以100人为都,步兵都的长官称“都头”,骑兵都的长官称“军使”或“兵马使”;以5都为营,营的长官称“指挥使”;以5营为军,军的长官称“军都指挥使”;以10军为厢,厢的长官称“厢都指挥使”。宋神宗推行王安石变法后,改设为“将”、“部”、“队”3级编制:所谓“队”,就是“大队”,编制50人(3人为1小队,3小队为1中队,5中队为1大队,大队另设有“拥队”、“引战”、“旗头”、“左旗”、“右旗”各1人),相当于1个排;所谓“部”,由25个大队组成,编制1250人,相当于1个团;所谓“将”,由若干“部”组成,长官称为“正将”,副长官称为“副将”,并另设有略低于副将的“准备将”。可见南宋“将”一级军官,应当是旅级或师级职位,这比北宋时期授予武举状元、武举进士的营连级职位高出很多。1190年,宋光宗赵惇推行“武臣试换文资”[29]的政策,就是让武官通过考试换任文官。“其后太学诸生久不第者(后来一些长期考不上文进士的太学生),多去从武举”[30],诱导文科考生走武科捷径,引发一片混乱。

尽管宋代开设有武举考试制度,后来又有开办武学的重大举措,但始终无法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