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官学的管理制度-中国教育史话

唐代官学的管理制度-中国教育史话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代官学已形成一整套管理制度,主要内容有6项。唐代官学有3大礼仪:释奠礼、视学礼、束脩礼。按照唐代制度规定,皇帝视学之前,国子监必须打扫清洁卫生,设御座及百官座次。唐代的儒学以《孝经》和《论语》为基础课程,学制一年。唐代官学的考试有3种:一是旬试,二是岁试,三是毕业试。唐代强调尊师重教,学校管理比较严格。唐代官学的休儒就是休假,有常假和制假之分。田假和授衣假,是唐代官学规定的休假。

唐代官学的管理制度-中国教育史话

唐代官学已形成一整套管理制度,主要内容有6项。

一是礼仪制度。唐代官学有3大礼仪:释奠礼、视学礼、束脩礼。所谓“释奠礼”,源于西周时期的学校祭祀典礼,即所谓:“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110]郑玄解释:“释奠者,设荐馔酌奠而已。”[111]按照《辞源》的解释就是:“置爵于神前而祭。”[112]所谓“先师”,就是《周礼》所言:“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西周五学之一)。”[113]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之后,释奠就演变为祭祀儒教鼻祖孔子。619年7月17日,李唐王朝面临窦建德攻占沧州(河北沧州市),刘武周攻占介州(太原市)的严峻局势,唐高祖李渊却依然诏令:“立周公、孔子庙于国子监。”[114]637年8月19日,唐太宗李世民命:“修老君庙于亳州(安徽亳州市),宣尼庙(孔子庙)于兖州(山东济宁市兖州市),各给二十户享祀焉。”[115]739年10月1日,唐玄宗李隆基命:“追赠孔宣父(唐太宗尊孔子为宣父)为文宣王,颜回为兖国公,余十哲皆为侯(孔子学生中的10位圣贤封为侯爵),夹坐(列坐于孔子神像两侧)。后嗣褒圣侯改封为文宣公(汉代册封孔子后裔为褒圣侯)。”[116]唐代制度规定,每年春季、秋季,全国各地官员和学生必须到孔庙举行释奠。祭祀的规格是最高等级的太牢(以牛羊猪为祭品),演奏《轩悬》乐,跳《六佾》舞,行“三献”礼(敬酒3次)。国子学的释奠,一般以国子祭酒为初献,国子司业为亚献,国子博士为终献;州学的释奠,一般以刺史为初献,长史(秘书长)为亚献,州学博士为终献;县学的释奠,一般以县令为初献,县丞(副县长)为亚献,主簿(办公室主任)为终献,未入流的县学博士没有奉献资格。皇太子必须参加国子学释奠,并在释奠之前斋戒6天,其他文武官员也必须斋戒一宿。祭祀之后,皇太子照例到学堂听讲儒经,并请教疑难。据《唐会要》记载,仅是唐王朝首都的释奠,每年就要宰杀牛犊514头[117],全国共有328个郡(州)府,1573个县,其宰杀数量更是10余倍,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723年10月10日,唐玄宗规定:“春秋二时释奠,诸州府并停牲牢,惟用酒脯(肉干)。自今以后,永为常式。”[118]据史料记载,唐王朝历代皇帝及太子曾多次参加释奠,以示重视教育与教化。所谓“视学礼”,也是西周兴起的一种礼仪,实际上就是帝王亲临视察学校。按照唐代制度规定,皇帝视学之前,国子监必须打扫清洁卫生,设御座及百官座次。皇帝驾临时,国子监官员及师生必须到门外迎于道左。皇帝升座之后,皇太子及王公大臣始依次入座。然后由国子监祭酒或司业或博士讲解经义,回答疑难。有时还安排儒、道、释各家学者展开辩论。所谓“束脩礼”,就是新生入学的拜师礼。按照唐代制度规定,新生入学必须按年龄顺序拜见老师,向老师交纳束脩,行“齿胄之礼”,即使是皇太子、皇子、皇孙也不例外

[4]同上。

二是课程制度。唐代的儒学以《孝经》和《论语》为基础课程,学制一年。然后进入专修课程:《左传》学制3年、《礼记》学制3年、《毛诗》学制2年、《周礼》学制2年、《仪礼》学制2年、《周易》学制2年、《春秋公羊传》学制1年、《春秋谷梁传》学制1年、《尚书》学制1年。此外还列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等选修课程。玄学设有《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课程,学制3年。律学、书学、算学、医学、历学、气象学、天文学、计时学、兽医学,也均有明确的学制要求,只有后宫的习艺馆属于培训性质,没有硬性规定学制。

三是考试制度。唐代官学的考试有3种:一是旬试,二是岁试,三是毕业试。所谓“旬试”,就是每10天进行1次考试。旬试由博士主持,主要考查学生学习进度,分为“读”和“讲”两种方式。所谓“读”,就是背诵经文3000字,设置9道填空题,填对6题就算及格;所谓“讲”,就是讲述经文6000字,设置3道简答题,通过两题就算及格。所谓“岁试”,就是每年的年终考试。岁试设置10道论述题,通过8题以上为优,通过6题算及格。所谓“毕业试”,也是应试科举的资格考试。中央各部门官学的毕业考试,均由国子监祭酒或司业主持,及格者由国子监送交尚书省礼部报考科举;县学的毕业考试,由县丞主持,及格者可以参加州学的复试;州学的毕业考试,由长史主持,及格者就用公车输送到京师参加科举考试。医科学生的考试,分设为月试、季试、岁试。月试由医学博士主持,季试由太医令或太医丞主持,岁试由太常寺丞主持。医科学生不参加科举考试,其毕业成绩按照门诊治愈率计算,成绩优异者可直接报请吏部候补任职。

四是黜退制度。“凡六学生有不率师教者(不遵从老师教导),则举而免之。”[119]这个“免之”并非是开除学籍,而是黜退降级,即《旧唐书》所言:(www.xing528.com)

[1]刘昫《旧唐书》第4018页。

这就是说,凡是学生不遵从教导,情节较轻者可以用教鞭责打,情节严重者可以降级处理。如果降到州学之后仍然不思悔改,就会被取消学籍,而且终身不予录用。中央各部门的官学学生,虽然听从教诲,但是学满9年之后仍然不及格者,也同样要被黜退送回州学。

五是制裁制度。唐代强调尊师重教,学校管理比较严格。《唐会要》记载:“如生徒无故喧兢者,仰馆子与业长(通过室长和班长进行处理),通状领过(当事人写出书面检讨认错),知馆博士则准监司条流处分(由知馆博士按照条例批准处分)。其中事有过误(如果事出有因),众可容恕(大家表示谅解),监司自议科决(学校可以自行决定处理意见)。自有悖(bèi)慢师长(如果是侮辱师长),强暴斗打(打架斗殴等严重情况),请牒府县锢身(就必须具状交由地方治安机关关押),递送乡贯(解送回原籍)。”[120]

六是休儒制度。唐代官学的休儒就是休假,有常假和制假之分。所谓“常假”,包括旬假、田假、授衣假。旬假是唐代政府机关统一的休息日。汉代按照3天洗头,5天沐浴的习俗,实行每5天放假1天的规定,称为“休沐”;唐代改为每10天放假1天,称为“旬假”。田假和授衣假,是唐代官学规定的休假。《新唐书》记载:“每岁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二百里外给程。”[121]这就是说,唐代官学每年五月放田假(农忙假),九月放授衣假(准备冬天的衣服),假期各15天,凡是回家路程超出200里者,路途时间另计。所谓“制假”,就是唐代规定的节日放假:元旦春节)和上元节(正月十五日)各放假3天,高祖诞辰(二月二十五日)放假1天,寒食节(四月初四日)放假4天,佛祖诞辰(四月初八日)放假1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