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子寺与国子监:中国教育史上的巨大转变

国子寺与国子监:中国教育史上的巨大转变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93年,隋文帝命“国子寺罢隶太常,又改寺为学”[2],将国子寺改称国子学,设为直属中央机关的最高学府。607年,隋炀帝杨广改“国子学为国子监”[3],与少府监、长秋监、将作监、都水监并称“五监”。

国子寺与国子监:中国教育史上的巨大转变

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之后,大力推行改革,设立“三省六部”及“二台十一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九品中正制,以科举选拔人才,压抑关陇贵族的政治势力,使社会经济及文教事业得以恢复与发展。杨坚以太常寺掌管礼仪祭祀教育,设博士4人。其下属11个署中,太医署设有医博士及助教各2人,按摩博士和祝禁博士各2人;太卜署也设有太卜博士及助教各2人,相博士及助教各1人,可见太医署和太卜署也兼有办学任务。隶属太常寺的国子寺,则“统国子、太学、四门(学)、书算学,各置博士、助教、学生等员”[1],国子学有学生140人,太学和四门学各有学生360人,书学有学生40人,算学有学生80人。593年,隋文帝命“国子寺罢隶太常,又改寺为学”[2],将国子寺改称国子学,设为直属中央机关的最高学府。607年,隋炀帝杨广改“国子学为国子监[3],与少府监、长秋监、将作监、都水监并称“五监”。正如孙培青先生所言:“国子寺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官员,标志着我国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成为独立部门的时代,这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4]

隋代规定:“国子寺,每岁以四仲月上丁(每年仲春月、仲夏月、仲秋月、仲冬月的第一个丁日),释奠于先圣先师。年别一行乡饮酒礼(每年另外举行一次乡饮酒礼)。州郡学则以春秋仲月释奠(州郡学校每年仲春月和仲秋月举行释奠)。州郡县亦每年于学一行乡饮酒礼(州郡县也是每年在学校举行一次乡饮酒礼)。学生皆乙日试书(学生每逢干支乙日考核学业),丙日给假焉(丙日放假)。[5]一时间,“天子乃整万乘(整顿国家),率百僚(率领百官),遵问道之仪(遵循问道的仪式),观释奠之礼(观看祭奠先圣先师的礼仪)。博士罄悬河之辩(博士们口若悬河辩论),侍中竭重席之奥(侍中竭尽尊重学问的奥妙),考正(证)亡逸(考核订正散失的书籍),研核异同(研究审查古籍的异同),积滞群疑(积聚滞留的诸多疑问),涣然冰释(很快就得到解答)。于是超擢奇隽(于是越级提拔杰出人才),厚赏诸儒(重赏众多儒生),京邑达乎四方(从京城到全国),皆启黉(hóng)校(都开始兴办学校)。齐、鲁、赵、魏,学者尤多(山东、河北、河南的读书人特多),负笈追师(背着书箱追寻老师求学),不远千里,讲诵之声(讲授诵读的声音),道路不绝”[6]

隋文帝杨坚(www.xing528.com)

据史料记载,隋代国子监长官称为祭酒,是从3品官职,年俸400石;副长官称为司业,是从4品官职,年俸250石;国子学博士是正5品官职,年俸200石,国子学助教与太学博士是从7品官职,年俸70石;四门学博士是从8品官职,年俸50石,太学助教与四门学助教是从9品官职,无年俸[7]。国子学学生“视从七品(相当于从7品官职)”[8],太学学生“视从八品”[9],四门学学生“视从九品”[10]。这就是说,凡是国学的学生,均享有政府公务员的待遇,其品秩甚至高于太学助教及四门学博士。为维护师道尊严,隋代又特别设立法规,强调教师不可侵犯。隋文帝颁发的《开皇律》明确规定,皇亲国戚享有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的“八议”特权,皇家的亲朋故旧及具有特殊功勋和贤能的达官贵人,都可以通过“八议”减免刑罚,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判处;但是同时又明确规定,“十恶”之罪不能享有“八议”的减免权。而殴打或侮辱“受业师”,就是“十恶”的第9条,称为“不义”[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