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割据纷争,特别需要各种专业人才,这就促使各类专科学校兴起,形成史学、文学、律学、书学、医学、算学、玄学、道学并存的教育格局,其中以史学、文学、律学、书学影响最大。
一是史学专科教育。据专家研究,汉代的历史专著,只有6种342篇;而《隋书·经籍志》记载的史书,则多达867种16558卷。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作品[69],这不仅表明当时的学术界已经非常热衷于史学,而且表明史学已经从附庸于经学的“传”,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重要学科。公元前26年,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检典籍,开创中国目录学最初的《别录》和《七略》,将书籍分为6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其中只是将史书列为六艺略的附庸,并未单独归类。281年,汲郡(河南卫辉市)古墓发现大批古简,晋武帝司马炎“诏(荀)勖(xù)撰次之(命荀勖进行编辑整理),以为《中经》(命名为《中经》),列在秘书(收藏到皇家图书馆)”[70]。荀勖根据这次古籍整理经验,写出一部目录学名著——《中经新薄》,提出按甲、乙、景(丙)、丁4部的图书分类法。其中景(丙)部就设有史记、旧事、皇览薄、杂事等细目。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年),著名文学家李充奉命整理古籍,提出以“经史子集”4类编列书籍的目录学分类原则,“自尔因循,无所变更”[71],从此使史学上升到仅仅次于经学的地位。319年,石勒以襄国(河北邢台市)为根据地自称赵王,建立后赵政权,随即任命“从事中郎裴宪、参军傅畅、杜嘏(gǔ)并领经学祭酒,参军续咸、庾景为律学祭酒,任播、崔浚为史学祭酒”[72],开创史学专科教育。石勒出生于武乡(山西长治市武乡县),是羯(jié)族人,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当过奴隶的皇帝。石勒没有受过文化教育,近乎文盲,但是“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善恶(经常按照自己的看法评论古今帝王得失),朝贤儒士听者莫不归美焉(朝廷中饱受教育的儒士听到他的评论无不表示赞同和敬佩)”[73]。313年,石勒刚攻占邺城(河北邯郸市临漳县),就立即“立太学,简明经善书吏署为文学掾(提拔精通经学的官吏担任文学教官),选将佐子弟三百人教之”[74],随后又“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简将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以教之(选择部将及豪族子弟入学受教),且备击柝(tuò)之卫(并设立学校打更巡夜的警卫制度)”[75],同时“命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二人,弟子百五十人,三考修成(通过3次考试后毕业录用),显升台府(尽量分配到中央部门任职)。于是擢拜太学生五人为佐著作郎(选拔5名太学生担任助理著作郎),录述时事(负责记录时事政要)”[76]。不仅如此,石勒还“亲临大小学,考诸学生经义”[77],首开皇帝直接主持学校考试的记录。可见中国史学专科教育的起航,是出于战乱年代对史鉴价值的特别看重。
二是文学专科教育。三国曹魏时期,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都是文学大师,因此特别推崇文学,从而使文学从“雕虫小技”直接进入大雅之堂。236年,魏明帝曹睿“置崇文观,征善属文者以充之”[78],命王肃“以常侍领秘书监,兼崇文观祭酒”[79],首创文学专科学校。王肃是魏晋时期的重量级人物,其父王朗是当时名士,与钟繇、华歆并列三公。曹丕曾高度评价说:“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80]王肃本人也是一代名儒,曾注释《尚书》、《诗经》、《论语》、《三礼》、《左传》等经典,与其父王朗注释的《易传》一并收藏于太学,号称“王学”。陈寿对他的评价是:“亮直多闻(见闻广博),能析薪哉(能够继承他父亲的事业)!”[81]王肃的女儿王元姬也是著名才女,后来与司马昭成亲,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母亲。王元姬被尊为太后之后,“虽处尊位,不忘素业,躬执纺绩(亲自纺纱织布),器服无文(器具和衣物朴素无文采),御浣濯之衣(穿洗过的衣服),食不参味(吃饭不超过3个菜)。而敦睦九族(能促使亲属之间亲近和睦),垂心万物(关注天下百姓),言必典礼(讲话符合礼仪),浸润不行(从来没有谗言诽谤)”[82]。东晋偏安江南之后,王氏家族仍然居于王、谢、桓、庾四大望族之首。魏明帝以王肃兼任崇文观祭酒,用意显然是要利用经学的招牌推进文学的发展。438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征(雷)次宗至京师,开馆于鸡笼山(在南京鸡笼山开设学校),聚徒教授,置生百余人。会稽朱膺之、颍川庾蔚之并以儒学,总监诸生。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凡四学并建。车驾数幸(雷)次宗学馆,资给甚厚(拨付的经费很丰厚)”[83]。这就是说,南朝宋文帝征召著名教育家雷次宗兴办儒学馆时,也同时兴办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形成4馆并立的教育格局。470年,南朝宋明帝刘彧“立总明观,征学士以充之”[84]。宋明帝所设总明观,又称东观,也设有玄学、儒学、文学、史学4科,每科均设置学士10人,正令史1人,书令史2人,门吏1人,典观吏2人,将藏书、学术研究与教学融为一体,显然是分设4个专业的国立大学。(www.xing528.com)
三是律学专科教育。魏武帝曹操是植根于儒学,同时又“揽申、商之法术(采用申不害、商鞅的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兼用韩信、白起的计谋)”[85]的政治家,即所谓“魏武好法术,而天下重刑名”[86]。226年,魏明帝曹睿即位,尚书卫觊(jì)提出:“九章之律,自古所传,断定刑罪,其意微妙。百里长吏,皆宜知律。刑法者,国家之所贵重,而私议之所轻贱;狱吏者,百姓之所县(悬)命,而选用者之所卑下。王政之弊,未必不由此也。请置律博士,转相教授。”[87]魏明帝立即采纳卫觊的意见,开办律学专科教育。此后历代王朝均设置律学博士,开办法律专科学校。
四是书学专科教育。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后,促进了书法及绘画艺术的发展,教授书法的私学也为之盛行。据《晋书》记载,光禄大夫荀勖(xù)奉命兼任秘书监,“与中书令张华依刘向《别录》,整理记籍(簿记典籍)。又立书博士,置弟子教习,以钟、胡为法(以钟繇、胡昭的书法为教材)”[88]。钟繇字元常,是曹魏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同时也是小楷的创始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并称“钟王”。胡昭字孔明,也是书法大家,与钟繇齐名,时称“胡肥钟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