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昭与女教师-中国教育史话

班昭与女教师-中国教育史话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教育史专家所言,《女诫》是“后世通行的女子教材,唐代起被列入《女四书》之首”[182],而班昭则是“有史料可稽的古代最早的女教师”[183]。

班昭与女教师-中国教育史话

人类曾经历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妇女不仅是社会和家庭的主持者,而且是实施教育的主导者。号称“上古八大姓”的姜、姬、姚、嬴姒(sì)、妘(yún)、妊、妫(guī),都带有女字,这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印记。中国远古神话之所以把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历史人物一律视为男性,这是因为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之后,妇女的地位下降,“人们的记忆随着悠久的时间渐渐消失了,于是他们只知道一个事实,那便是一切主权只许操在男人手里,因而在过信了以今证古的逻辑下,他们便闹出这样滑稽的错来”[162]。人类发展到奴隶社会后,妇女的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据《尚书》所言,“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163]这个“妾”字,“就是在女奴额上刻上记号,以防其逃跑。”[164]此后女奴及平民妇女唯一能接受的教育,就是劳动技能的传授;唯一能够参与教育活动的女性,就是从事占卜医疗工作的“女巫”。因此有专家认为:“女巫就是最早的女子教育工作者。”[165]西汉时期,中国封建礼教逐渐形成,中国妇女不仅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力,而且被格外施加种种精神束缚,只有贵族家庭或书香门第的少数妇女,仍然有接触文化教育的机会。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班婕好、班昭等为数不多的女性,就是在家族文化教育的熏陶下,成长为杰出女诗人、女作家的典型人物。

班婕妤姓班名恬,生于公元前48年,卒于公元2年,是班固班超、班昭的姑祖。据《汉书》记载,班氏是楚国令尹(丞相)子文的后裔,因子文出生时遭遗弃,被老虎哺乳养大,楚国称老虎为“班”,其后人就以班为姓。楚国灭亡之后,子文的后裔班壹逃到楼烦(山西忻州市宁武县),靠发展畜牧业致富,成为大家族。汉元帝时期,班况被举荐孝廉,出任上河(陕西渭南市富平县)农都尉,因“大司农奏课连最(在大司农的考核中接连获得最好成绩)”[166],被提升为左曹越骑校尉。汉成帝刘骜即位之初,班况的女儿班恬被选为“婕好”,班况退休之后也定居长安,为后世班彪、班固、班超、班昭等人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班婕好的文学造诣很高,曾写有许多著名诗篇,当代著名文学史专家游国恩先生曾经高度评价说:“盖自武帝以来,五言诗之女作家,当首推班氏矣。” [167]

班昭字惠班,生于公元45年,卒于117年,是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女儿,班固与班超的妹妹。班彪曾出任徐县(江苏宿迁市泗洪县半城镇)县令,后称病辞职,“专心史籍之间”[168]。当时许多文人都倾力续写《史记》,“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班)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169]为后来班固撰写《汉书》奠定了基础。班彪之子班固字孟坚,是一位神童,“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170]。班固决心继承父亲遗志,“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171],结果遭到诬陷:“告(班)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班)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172]幸好他的弟弟班超“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班)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汉明帝刘庄)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173],班固因祸得福,获得合法撰写史书的机会,从此“潜精积思二十余年”[174]“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175]“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176]。公元92年,汉和帝刘肇与宦官郑众等人铲除窦宪的外戚集团,班固被牵连入狱,当年就死于狱中,其所著《汉书》尚有“八表”及“天文志”未能完成。班昭从小就深受家学熏陶,博学多才,文笔尤佳。她14岁出嫁到同乡曹寿家,结果丈夫很快去世,她带着儿子曹成回娘家守寡。班固死后,汉和帝“诏(班)昭就东观臧(藏)书阁踵而成之(下令要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续写完成《汉书》)”[177]。此后,“(汉和)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178],时称“曹大家”。“及邓太后临朝,与闻政事。以(班昭)出入之勤,特封子(曹)成关内侯,官至齐相。”[179]“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班)昭受读,后又诏(马)融兄(马)续继(班)昭成之(完成《汉书·天文志》)”[180]。马融其人是东汉名将马援的重孙,是当时拥有上千名学生的著名经学大师,东汉名士卢植、郑玄等人都是马融的学生。马融的哥哥马续也是东汉名士,同时也是东汉名将。因为马续精通《九章算术》,得以受命协助班昭续写《汉书·天文志》。这就是说,班昭不仅独自完成了《汉书·八表》,而且还与马续合作完成了《汉书·天文志》,并经常被召入皇宫讲学,成为宫廷女教师,著名经学大师马融也曾经恭恭敬敬听从她指教。“(班)昭年七十余卒,皇太后素服举哀,使者监护丧失。所著赋、颂、铭、诔(悼词)、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181]可惜班昭的作品大多失传,仅有《东征赋》被萧统编入《文选》,《女诫》被收入《后汉书》,才得以保存。据教育史专家所言,《女诫》是“后世通行的女子教材,唐代起被列入《女四书》之首”[182],而班昭则是“有史料可稽的古代(从事家教之外的)最早的女教师”[183]

【注释】

[1]肖川《中国秦汉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2]司马迁《史记》第239页。

[3]同上书第249页。

[4]袁华忠《论衡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65页。

[5]张政烺《云梦竹简二》(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86页。

[6]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1卷第201页。

[7]陈奂《诗毛氏传疏》第1页。

[8]杨天宇《礼记译注》第708页。

[9]石磊《商君书译注》第113页。

[10]司马迁《史记》第1952页。

[11]班固《汉书》第33—34页。

[12]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2页。

[13]司马迁《史记》第255页。

[14]同上书第2566页。

[15]于智荣《贾谊新书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

[16]同上。

[17]司马迁《史记》第254页。

[18]同上书第255页。

[19]同上。

[20]同上。

[21]同上书第258页。

[22]同上。

[23]同上。

[24]《全唐诗》(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册第7654页。

[25]班固《汉书》第1127页。

[26]司马迁《史记》第1417页。

[27]班固《汉书》第1126页。

[28]同上书第1127页。

[29]同上书第1135页。

[30]同上。

[31]同上。

[32]同上。

[33]同上书第23页。

[34]司马迁《史记》第262页。

[35]同上。

[36]同上。

[37]同上书第2722页。

[38]同上。

[39]班固《汉书》第156页。

[40]同上书第159页。

[41]袁华忠《论衡全译》第834页。

[42]班固《汉书》第161页。

[43]同上书第2495页。

[44]同上书第161页。

[45]同上书第2523页。

[46]同上书第2525页。

[47]李昉《太平御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册第823页。

[48]班固《汉书》第2495页。

[49]同上书第2525页。

[50]同上。

[51]阎丽《董子春秋繁露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52]王永祥《董仲舒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97页。

[53]同上。

[54]班固《汉书》第172页。

[55]同上书第4069页。

[56]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第302页。

[57]班固《汉书》第358页。

[58]范晔《后汉书》第1页。

[59]同上。

[60]同上书第40页。

[61]范晔《后汉书》第1990页引文。

[62]同上书第1250页。

[63]同上书第1126页。

[64]同上书第3572页。

[65]同上书第100页引文。

[66]班固《汉书》第2628页。

[67]同上书第3411页。

[68]范晔《后汉书》第1249页。

[69]班固《汉书》第3620页。

[70]同上书第3272页。

[71]同上书第3594页。

[72]同上书第3596页。

[73]范晔《后汉书》第1872页。

[74]同上书第374页。

[75]司马迁《史记》第3099页。

[76]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186页。

[77]班固《汉书》第1598页。

[78]同上书第1603页。

[79]同上书第1597页。

[80]刘琳《华阳国志校注》第214页。

[81]班固《汉书》第3625页。

[82]同上书第3626页。

[83]郑文《扬雄文集笺注》(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205页。

[84]同上书第355页。

[85]龚克昌《全汉赋评注(后汉上)》(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页。

[86]范晔《后汉书》第2836页。

[87]同上。

[88]同上书第2845页。

[89]同上书第2847页。

[90]范晔《后汉书》第2574页。(www.xing528.com)

[91]同上书第2639页。

[92]毛礼锐《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89页。

[93]范晔《后汉书》第2588页。

[94]同上书第2547页。

[95]同上书第2588页。

[96]同上书第2580页。

[97]同上书第2552—2553页。

[98]班固《汉书》第3155页。

[99]同上书第3157页。

[100]同上书第3159页。

[101]同上书第3631页。

[102]范晔《后汉书》第1241页。

[103]同上。

[104]同上书第1242页。

[105]同上书第1241页。

[106]同上。

[107]范晔《后汉书》第1242—1243页。

[108]同上书第1243页。

[109]同上书第1249页。

[110]同上。

[111]同上书第1250页。

[112]同上。

[113]同上书第1253页。

[114]同上。

[115]同上。

[116]同上书第2507页。

[117]班固《汉书》第100页。

[118]范晔《后汉书》第2509页。

[119]同上书第124页。

[120]范晔《后汉书》第2512页。

[121]同上书第2186页。

[122]同上书第1470页。

[123]同上书第1471页。

[124]同上书第2520页。

[125]同上书第2133页。

[126]同上书第2135页。

[127]同上书第2187页。

[128]同上书第7卷第318页《孝桓帝纪》

[129]同上书第2205页。

[130]同上书第2205—2206页。

[131]同上书第2066页。

[132]范晔《后汉书》第2525页。

[133]同上书第338页。

[134]同上书第2537页。

[135]班固《汉书》第159页。

[136]司马迁《史记》第1936—1937页。

[137]万丽华译注《孟子》第203页。

[138]班固《汉书》第1755—1756页。

[139]同上书第3603页。

[140]同上书第3159页。

[141]同上书第3620页。

[142]许慎说文解字》第1页。

[143]司马迁《史记》第3126页。

[144]同上书第3297页。

[145]班固《汉书》第2410页。

[146]司马迁《史记》第3297页。

[147]同上书第3617页。

[148]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册2148页。

[149]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4页。

[150]范晔《后汉书》第1207页。

[151]同上书第1212页。

[152]范晔《后汉书》第1213页。

[153]《群书治要译注》(中国书店2012年版)第26册第47页。

[154]彭铎《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155]范晔(后汉书》第359页。

[156]同上书第346页。

[157]同上书第340页。

[158]同上书第341页。

[159]班固《汉书》第2904页。

[160]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34页。

[16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07页。

[162]《闻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卷第18—19页。

[163]李学勤《尚书正义》第565页传文。

[164]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165]同上书第12页。

[166]周振甫诗品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5页。

[167]游国恩《中国文学史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89页。

[168]范晔《后汉书》第1324页。

[169]同上。

[170]同上书第1330页。

[171]同上书第1333页。

[172]范晔《后汉书》第1334页。

[173]同上书第1334页。

[174]同上。

[175]同上。

[176]同上。

[177]同上书第2784页。

[178]同上书第2785页。

[179]同上。

[180]同上。

[181]同上书第2792页。

[182]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1册第452页。

[183]同上书第45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