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代私学:废除挟书律后的复兴与趣闻

汉代私学:废除挟书律后的复兴与趣闻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汉初年废除“挟书律”,民间私学开始复苏,东汉时更为活跃。[94]河南各地更是私学林立、盛况空前。由此可见,汉代私学的影响很大,现列举趣闻3则。大臣们纷纷拥护,夏侯胜却表示反对,因此被弹劾获罪入狱。公元前70年夏,关东49郡发生地震,汉宣帝宣布大赦,夏侯胜与黄霸同时被释放出狱。汉宣帝有感于二人狱中讲学的事迹,任命夏侯胜出任谏大夫给事中,任命黄霸为扬州刺史。汉代私塾的学习活动二是“因学成市”。

汉代私学:废除挟书律后的复兴与趣闻

西汉初年废除“挟书律”,民间私学开始复苏,东汉时更为活跃。《汉书》记载:“自光武中年以后,干戈稍戢(战事逐渐平息),专事经学(开始专注于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此后学习风气一代比一代淳厚)。其服儒衣(那些身穿儒者服装),称先王(口中称道先王),游庠序(游学学校),聚横塾者(聚会于私塾者),盖布之于邦域矣(布满全国各地)。若乃经生所处(学者汇聚之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赶紧修建校舍),赢粮动有千百(自己带着粮食去求学者成百上千),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那些年高望重的学者开门授徒),编牒不下万人(有案可稽的名册不下于万人)。皆专相传祖(他们都有世代相传的学说),奠或讹杂(不会讹误混杂)。至有分争王庭(以至发展到争论于朝廷),树朋私里(树立学术派别于乡里),繁其章条(烦琐演绎经典著作的章节),穿求崖穴(穿凿经书的细节),以合一家之说(使之符合一家的学说)。” [93]公元175年,“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竖立于太学大门),使天下咸取则焉(使天下读书人都以此为准)。”[94]河南各地更是私学林立、盛况空前。汝南(河南驻马店市平舆县)名士蔡玄,“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95]陈留(河南开封市)名士楼望,“为左中郎将。教授不倦,世称儒宗,诸生著录九千余人”[96];颍川(河南许昌市禹州市)名士张兴,“拜太子少傅。显宗(汉明帝刘庄)数访问经术(多次向他请教经学)。既而声称著闻(此后名声更大),弟子自远至者,著录且万人”[97]。由此可见,汉代私学的影响很大,现列举趣闻3则。

一是“狱中讲学”。西汉名士夏侯胜,从小就是孤儿,在逆境中奋发求学,“从始昌(名儒夏侯始昌)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论)说灾异。后事蕳卿(著名学者倪宽的学生),又从欧阳氏(名儒欧阳生)问(请教)。为学精孰(学问精细纯熟),所问非一师也”[98],终于成为著名经学大师,被征为博士,出任光禄大夫(高级顾问)。公元前73年,汉宣帝刘询下诏命群臣讨论褒扬武帝。大臣们纷纷拥护,夏侯胜却表示反对,因此被弹劾获罪入狱。同时入狱者,还有不肯附和弹劾夏侯胜的丞相长史(秘书长)黄霸。黄霸从小学习律令,以廉洁干练著称,但缺乏经学功底。二人入狱后,“(黄)霸欲从夏侯胜受经(学习经学),(夏侯)胜辞以罪死(以犯有死罪予以推辞)。(黄)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夏侯)胜贤其言(夏侯胜赞赏黄霸的豪言壮语),遂授之(于是为他讲授经学)。”[99]夏侯胜与黄霸历时3年的狱中讲学,一直被后世传颂,视为学习的楷模。公元前70年夏,关东49郡发生地震,汉宣帝宣布大赦,夏侯胜与黄霸同时被释放出狱。汉宣帝有感于二人狱中讲学的事迹,任命夏侯胜出任谏大夫给事中,任命黄霸为扬州刺史。夏侯胜后来成为太子太傅,奉命注疏《尚书》、《论语》,深得汉宣帝赏识,辞世后被特许随葬汉昭帝的平陵,“太后赐钱二百万,为(夏侯)胜素服五日,以报师傅之恩,儒者以为荣”[100]。黄霸也因为“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政绩考评居全国首位)。征守京兆尹(调任代理京师长官),秩二千石[101],随即出任太子太傅、御史大夫(副丞相)、丞相,先后赐爵关内侯、建成侯、定侯,被《汉书》列为循吏第二人,声誉仅次于以办学兴教著称于世的文翁。

汉代私塾的学习活动(www.xing528.com)

二是“因学成市”。东汉名士张霸“七岁通《春秋》,复欲进余经(又想学习别的经学),父母曰‘汝小未能也’,(张)霸曰‘我饶为之(我可以逐渐学习)’,故字曰‘饶’焉(因此以‘饶’作为自己的名字)”[102]后来师从樊倏(shū,光武帝刘秀的表弟)学习《严氏公羊春秋》,遂博览《五经》”[103]。“(张)霸以樊倏删《严氏春秋》犹多繁辞(词语仍然烦琐),乃减定为二十万言,更名《张氏学》”[104],被称为“张曾子”。张霸开办私学后,“诸生孙林、刘固、段著等慕之,各市宅其傍(分别在他家附近买房子),以就学焉”[105]。张霸后来被举荐孝廉,出任光禄主事,随后升任会稽郡(江苏苏州市)太守,培养出顾奉、公孙松等名士,于是“(会稽)郡中争厉志节(相互鼓励立志保持节操),习经者以千数,道路但闻诵声”[106]。张霸去世后,他的儿子张楷遵照他的遗嘱,将他安葬于梁县(河南汝州市),并就地安家守墓办学,“宾客慕之(宾客们敬仰他),自父党夙儒(从他父亲的朋友到饱读经书的儒士),偕造门焉(都上门拜访)。车马填街,徒从无所止(学生们无法学习),黄门(宦官)及贵戚之家,皆起舍巷次(纷纷沿街盖房经商),以候过客往来之利(乘机做学生往来的生意赚钱)。(张)楷疾其如此(张楷对此很痛恨),辄徒避之(多次迁居躲避)”[107],最后“隐居弘农山中,学者随之(求学者也跟着进山),所居成市(张楷所居之处又很快成为闹市),后华阴山南遂有公超市(张楷字公超)”[108]

三是“私学入宫”。东汉名士桓荣年轻时曾经到长安太学求学,向博士朱普学习《欧阳尚书》,由于家境贫寒,靠勤工俭学坚持学业达15年,直到王莽篡权导致朝政混乱之时,才回乡务农继续自学。他的老师朱普去世后,桓荣到九江奔丧,随后“负土成坟,因留教授,徒聚数百人”[109]。新莽末年天下大乱,“(桓)荣抱其经书与弟子逃匿山谷,虽常饥困而讲论不辍,后复客授江淮间(后来又客居江淮各地讲学授徒)”[110]。公元43年,桓荣60岁被征召到大司徒府任职,他的学生何汤以虎贲中郎将官职为皇太子讲授《尚书》。光武帝刘秀得知桓荣是何汤的老师后,立即召见桓荣,“令说《尚书》,甚善之”[111],于是任命桓荣为议郎,担任皇太子的老师,并经常让桓荣利用朝会为公卿百官讲授经书。光武帝要桓荣担任博士,“桓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同学)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112]光武帝随即任命桓荣为博士,任命彭闳、皋弘为议郎。此时桓荣已年老多病,怕耽误皇太子的学业,就推荐学生胡宪为皇太子侍讲。公元54年,71岁的桓荣出任太常卿(主管教育的长官)。桓荣每次卧病,汉明帝刘庄“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监)、太医相望于道(太监、太医频频相遇于路上)”[113]。桓荣病危时,汉明帝“幸其家问起居(亲自到桓荣家中问候),入街下车(一到街口就下车步行以示敬重),拥经而前(捧着经书来到病床前),抚(桓)荣垂涕(抚摸着桓荣流泪),赐以床茵(床垫)、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114]。桓荣辞世后,汉明帝“亲自变服(换上吊丧的服装),临丧送葬”[115],可见东汉的私学已经影响到宫廷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