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代地方官学的兴起和规模

汉代地方官学的兴起和规模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汉自文翁首创蜀郡郡学之后,各地郡学,乃至县学、乡学陆续兴起,逐渐形成了地方官学体制。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当时全国有103个郡国,1587个县,6622个乡,21635个亭,可见王莽规划的地方官学规模不小。

汉代地方官学的兴起和规模

西汉自文翁首创蜀郡郡学之后,各地郡学,乃至县学、乡学陆续兴起,逐渐形成了地方官学体制。公元3年,安汉公王莽奏请“立官稷及学官。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村)曰序,序、庠置《孝经》师一人”[84]。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当时全国有103个郡国,1587个县,6622个乡,21635个亭,可见王莽规划的地方官学规模不小。

汉砖所绘儒学讲经图(www.xing528.com)

东汉时期,地方官学有所发展,号称“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85],连边远山区也开始建立学校。据《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时期,交趾郡(越南河内市)、九真郡(越南清化市)等地,也随着“颇徙中国罪人(迁入大量犯罪流放者),使杂居其间,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86]开始“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87]“牂(zāng)柯(贵阳市)地多雨潦(lǎo),俗好巫鬼禁忌,寡畜生,又无蚕桑,故其郡最贫……桓帝时,郡人尹珍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义,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88];益州(昆明市晋宁县)也“兴起学校,渐迁其俗”[89]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更是办学热情高涨。出生于阆中(四川南充市阆中市)的名士杨仁,曾任什邡(四川德阳市什邡市)县令。杨仁,“宽惠为政(施政宽大仁惠),劝课掾史弟子(鼓励并考核部属子弟),悉令就学(要求全部上学读书)。其有通明经术者(对那些通晓经学者),显之右署(让他们担任重要职位),或贡之朝(或者推荐给朝廷),由是义学大兴(县乡学校由此兴旺)。”[90]东汉名士刘梁,“桓帝时,举孝廉,除北新城长(出任河北徐水县县长)。告县人曰:‘昔文翁在蜀,道著巴汉(道德称著于巴郡和广汉郡)……乃更大作讲舍(于是重新修建很大的教室),延聚生徒数百人(召集学生数百人),朝夕自往劝诫(早晚都亲自到学校进行勉励和督导),身执经卷,试策殿最(通过策试评出最差和最好的学生),儒化大行(使儒学教化大为流行)。此邑至后犹称其教焉(这个城邑后来一直称誉他的教化之功)。[91]由此可见,文翁办学的历史影响确实可谓深远。但是总体而言,汉代的地方官学尚未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正如教育史专家毛礼锐先生所言:“汉代地方官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奖进礼乐,推广教化,不是像我们今天所理解那种进行经常性教学的学校。它没有正规的课程设置,有的学官只有在一年的某些时节召集一些知识分子讲经”也有些知识青年常常自动地、个别地到学官那里去问业。地方官学对中央官学并没有从属的关系,师资也较差。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汉代的学校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系统,却为后代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