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教育史上的千古美谈-孟母的家教

中国教育史上的千古美谈-孟母的家教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3岁时,其父孟激赴宋国游学客死异乡,孟母仉氏便独自担负起抚育孟轲的责任。孟轲之所以能成长为名传千古的杰出人才,与孟母的家庭教育关系甚大,民间流传的“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一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千古美谈。《列女传》和《韩诗外传》曾记载有孟母家教的5则故事。[100]孟母断机教子图二是“孟母断织”。孟母从慎始、勉学、立信、敦品、约礼等多方面教育孟子,含辛茹苦,积

中国教育史上的千古美谈-孟母的家教

孟子的母亲姓仉(zhǎng),是一位知书识礼而勤劳简朴的贤妻良母。孟子3岁时,其父孟激赴宋国游学客死异乡,孟母仉氏便独自担负起抚育孟轲的责任。孟轲之所以能成长为名传千古的杰出人才,与孟母的家庭教育关系甚大,民间流传的“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一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千古美谈。《列女传》和《韩诗外传》曾记载有孟母家教的5则故事。

一是“孟母三迁”。原文是:“邹孟轲之母也(邹邑孟轲的母亲),号孟母。其舍近墓(她的住家临近墓地),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玩游戏都是模仿祭坟的事):踊跃筑埋(蹦蹦跳跳挖土埋葬)。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这不是适合我儿子居住的地方)。’乃去(于是将家搬走),舍市旁(迁居住到集市附近),其嬉戏为贾人衒(xuàn)卖之事(孟子的游戏又变为模仿商人做买卖的吹嘘炫耀)。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又迁居到学校旁边),其嬉游乃设俎(zǔ)豆(祭祀器具)揖(yī)让进退(孟子的游戏改为模仿学校的祭祀朝拜以及与人交往的礼节)。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这里真是很适合我儿子居住)。’遂居之(于是就定居下来)。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潜移默化)。诗曰(《诗经·鄘风·干旄》):‘彼姝者子(那好孩子),何以予之(该给他什么呢?)’此之谓也(就是这个意思)。”[100]

孟母断机教子图

二是“孟母断织”。原文是:“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放学回家),孟母方绩(正织布),问曰:‘学何所至矣(学到什么地方啦)?’孟子曰:‘自若也(差不多了)。’孟母以刀断其织(孟母用刀割断所织的布)。孟子惧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你不好好学习就像我割断所织的布)。夫君子学以立名(君子以勤学建立功名),问则广知(以好问增广知识),是以居则安宁(这才能安身立命),动则远害(行动也就远离灾害)。今而废之(现在你不认真读书),是不免于厮役(将来就只能干苦力),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就无法远离祸患)。何以异于织绩而食(这无异于靠织布维持生活),中道废而不为(织布者中途放弃不做),宁能衣其夫子(岂能供给她丈夫和儿子的衣服)?而长不乏粮食哉(岂能保证家人长期不缺粮食)?女则废其所食(妇女荒废衣食),男则堕于修德(男子怠惰于学业修养),不为窃盗(将来不是做强盗),则为虏役矣(就是做苦力)。’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以孔子之孙子思为老师),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君子都说孟母懂得做母亲的道理)。”[101]

三是“买肉啖子”。原文是:“孟子少时,东家杀豚(房东杀猪)。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房东杀猪干什么)?’母曰:‘欲啖汝(想给你吃肉)。’其母自悔言曰:‘吾怀妊是子(我怀这儿子时),席不正(席子摆放不符合礼仪),不坐;割不正(不是按规矩切割的肉),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刚才)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是教他说谎)。’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表明没有骗他)。”[102](www.xing528.com)

四是“孟子留妇”。原文是“孟子既娶(孟子娶妻后),将入私室(将要进入自己的房间),其妇袒而在内(他妻子在室内未及时穿好上衣),孟子不悦(孟子很不高兴),遂去不入(随即离开不肯进屋)。妇辞孟母而求去(孟妻向孟母辞行要求回娘家),曰:‘妾闻夫妇之道(我听说夫妇的礼仪),私室不与焉(在自己的房间内不应受拘束)。今者妾窃堕在室(我今天在房间内随意脱衣),而夫子见妾(我丈夫见到我的举动),勃然不悦,是客妾也(这就是把我当做客人看待)。妇人之义(妇女的礼仪),盖不客宿(不能在别人家住宿),请归父母(请允许我回父母家)。’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就礼节而言):将入门,问孰存(应当先问有谁在里面)?所以致敬也(这是表示恭敬)。将上堂,声必扬(应当高声招呼)。所以戒人也(这是要提醒别人以免惊扰)。将入户(要进入别人房间),视必下(视线应当放低)。恐见人过也(这是为避免看见别人的过失)。今子不察于礼(今天你自己不懂礼法),而责礼于人(反而责怪别人失礼),不亦远乎(这难道不能说明你对礼仪的理解相差太远吗)?’孟子谢(孟子立即承认错误并道歉),遂留其妇(挽留妻子)。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君子认为孟母深知礼仪并懂得当好婆婆的道理)。”[103]

五是“孟子去齐”。原文是:“孟子处齐而有忧色(孟子逗留齐国时满面愁容),孟母见之曰:‘子若有忧色(你好像有发愁的事),何也?’孟子曰:‘不敏(没有)。’异日(又有一天)闲居,拥楹而叹(抱着柱子叹气)。孟母见之曰:‘向见子有忧色(前几天见你面带愁容),曰不也(你说没事),今拥楹而叹,何也?’孟子对曰:‘轲闻之(我听说),君子称身而就位(君子衡量自己的德才去担任职务),不为苟得而受赏(不贪求不应该得到的赏赐),不贪荣禄(不贪恋荣禄爵位)。诸侯不听(诸侯不肯听从意见),则不达其上(就不必向上表达);听而不用(表面听从而不采用),则不践其朝(就不必再走进朝廷)。今道不用于齐(现在我的主张不能被齐国采用),愿行(想走)而母老,是以忧也。’孟母曰:‘夫妇人之礼(妇女的规矩),精五饭(精心料理五饭),幂酒浆(过滤酒浆),养姑舅(奉养公婆),缝衣裳而已矣。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因此只需要提高管理家务的水平,不必操心外面的事情)。《易》曰:‘在中馈(在家中主持烹饪),无攸遂(无须主动遂行决策)。’《诗》曰:‘无非无仪(不违抗不议论),惟酒食是议(只考虑为家人供给酒饭)。’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这些都是说妇女不能逾越规矩),而有三从之道也(必须有三从的道德)。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这就是礼法)。今子成人也(现在你已经长大成人),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你遵从人子之道去做),吾行乎吾礼(我按照礼法而行)。’君子谓孟母知妇道(君子都说孟母懂得妇人之礼)。诗云(《诗经·鲁颂·泮水》):‘载色载笑(和颜悦色满脸笑容),匪怒伊教(不怒而善于教导)。’此之谓也(就是这个意思)”[104]

孟母从慎始、勉学、立信、敦品、约礼等多方面教育孟子,含辛茹苦,积数十年如一日,堪称是贤母家教的典范,深受民众的崇敬。后人将孟母仉氏与陶侃的母亲谌(shèn)氏、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岳飞的母亲姚氏并列为中国母亲的典范,誉为“贤良四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