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周视学与贡士:中国教育史话

西周视学与贡士:中国教育史话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周规定:天子每年有4次视察学校的活动,称为“视学”。[70]意思是:周天子视学之日,天刚亮就击鼓告诫学生。天子举觞祝酒劝食,表示对长者的尊重。西周教育制度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明确规定各诸侯国每年都必须向周天子推荐人才,称为“贡士”。可见周天子的“视学”与“贡士”,都是西周教育制度与政治制度关系密切的体现。

西周视学与贡士:中国教育史话

西周规定:天子每年有4次视察学校的活动,称为“视学”。《礼记》记载:“天子视学,大昕鼓征,所以警众也。众至,然后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兴秩节,祭先师、先圣焉。有司卒事反命,始之养也。适东序,释奠于先老,岁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适馔省醴,养老之珍具,遂发咏焉。退修之以孝养也。反。登歌清庙,既歌而语,以成之也:言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合德音之致,礼之大者也。下管《象》,舞《大武》,大合众以事,达有神,兴有德也。正君臣之位,贵贱之等焉,而上下之义行矣。有司告以乐阙,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曰:‘反养老于东序’。终之以仁也。”[70]意思是:周天子视学之日,天刚亮就击鼓告诫学生。会众到齐后,天子步入会场,命学官们各就各位,按照惯例首先祭祀先师、先圣。学官祭祀完毕,就开始举行养老礼。此时,天子亲临东序奠祭先老,随即为退休官员中选出的三老、五更和群老设置坐席。天子亲自察看为养老礼准备的食物、酒品和餐具,奏乐迎接三老、五更和群老入席。天子举觞祝酒劝食,表示对长者的尊重。席间,乐工登台演唱颂扬周文王敬老故事的《清庙》歌。随后请老人畅谈有关父子、君臣、长幼的道理,宣扬养老礼的主题。接着就演奏颂扬周公东征的《象》乐,观看学生们排练的《大武》舞蹈,目的就是通过乐舞表演沟通天神,宣传周王朝的德行,融洽君臣关系,维护贵贱秩序。最后周天子发表讲话,命与会的公、侯、伯、子、男及各级官员认真贯彻执行养老教幼的办学要求,回去继续以仁德之心举行类似的养老礼。

西周教育制度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明确规定各诸侯国每年都必须向周天子推荐人才,称为“贡士”。《礼记》记载:

[1]杨天宇《礼记译注》第835页。

这就是说,西周依照古代制度规定,要求各诸侯国每年必须推荐人才(据郑玄注释,推荐名额是大国3人,次国2人,小国1人[71];周天子将这些贡士集中到射宫进行考核,凡是体态仪容符合礼仪,动作节奏符合音乐,而且中靶较多者,就可以参与祭祀;凡是体态仪容不符合礼仪,动作节奏不符合音乐,而且中靶次数较少者,就不能参与祭祀;诸侯国的贡士如果能够多次参与祭祀,其国君就会获得褒奖;如果多次不能参与祭祀,其国君就会受到谴责。多次获得褒奖的国君,可以追加封地;多次受到谴责的国君,就要削减封地,于是就有贡士是为诸侯射箭的说法。因此诸侯国君臣都十分重视射箭训练,并经常进行礼乐演练。可见周天子的“视学”与“贡士”,都是西周教育制度与政治制度关系密切的体现。

【注释】

[1]李国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1卷第45页。

[2]同上书第46页。

[3]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9页。

[4]李学勤《礼记正义》第425页。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776页。

[6]万丽华译注《孟子》第105页。

[7]司马迁史记》第3119页。

[8]同上书第3120页注释。

[9]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470页。

[10]李学勤《周礼注疏》第859页。

[11]杨天宇《礼记译注》第724页。

[12]江灏《今古文尚书全译》第37页。

[13]杨天宇《礼记译注》第724页。

[14]马端临《文献通考》第379页。

[15]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26页。

[16]同上。

[17]李申《四书集注全译》(巴蜀书社2002年版)第834页。

[18]蒋南华《荀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0页。

[19]江灏《今古文尚书全译》第176页。

[20]同上。

[21]同上书第177页。

[22]江灏《今古文尚书全译》第183页。

[2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226页。

[24]同上。

[25]王炳照《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卷第15页。

[26]李梦生《左传译注》第54页。

[27]蒋南华《荀子全译》第218页。

[28]马端临《文献通考》第379页。

[29]杨天宇《礼记译注》第27页。

[30]杨天宇《礼记译注》第462页。

[31]同上书第353页。

[32]同上书第141页。

[33]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130页。

[34]杨天宇《周礼译注》第2页。(www.xing528.com)

[35]杨天宇《礼记译注》第149页。

[36]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91页。

[37]周振甫诗经译注》第418页。

[38]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19页。

[39]毛邦伟《中国教育史》(北平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22页。

[40]毛礼锐《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卷第71页。

[41]李学勤《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1页。

[42]周宝宏《西周青铜重器铭文集释》(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20页。

[43]李学勤《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1页。

[44]李学勤《礼记正义》第1052页。

[45]同上。

[46]《黄绍箕集》(瑞安文史资料第17辑)第5卷第235页。

[47]杨天宇《周礼译注》第156页。

[48]同上书第200页。

[49]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719页。

[50]同上。

[51]杨天宇《礼记译注》第358—359页。

[52]杨天宇《周礼译注》第201页。

[53]李梦生《左传译注》第43页。

[54]《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卷第492页。

[55]杨天宇《礼记译注》第491页。

[56]同上书第468页。

[57]辛志凤《墨子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58]《说文解字注》第492页。

[59]张耿光《庄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2页。

[60]司马迁《史记》第24页。

[61]同上书第39页。

[62]同上书第43页。

[63]俞正燮《癸巳类稿》(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

[64]杨天宇《礼记译注》第157—158页。

[65]杨天宇《周礼译注》第171页。

[66]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册第696页。

[67]杨天宇《礼记译注》第158页。

[68]同上书第457页。

[69]同上书第158—159页。

[70]同上书第261—262页。

[71]李学勤《礼记正义》第1643页郑玄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