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就目前史籍所见,西周还未出现专门的教师职业,学校教育工作均由官员兼任。部分退休官员“归教于闾里”者,仍然属于“官教一体”,因此西周教育体系的特点,就是政教合一、学在官府。西周职官称为“师”者很多,大多兼任教职,官府与学校紧密相连,因此称为“官学”。西周末年,社会动乱加剧,许多兼任教职的政府官员逃匿民间,开始出售知识和技能,民间知识分子也纷纷开办私学,于是逐渐使教师演变成为一种社会职业。
史墙盘
《礼记》言:“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44]郑玄注释:“术,当为‘遂’,声之误也。古者仕焉而已者(官员退休者),归教于闾里,朝夕坐于门,门侧之堂谓之塾。”[45]这就是说,西周城乡的闾里(25家)一级基层行政机构也设有学校,称为“塾”,郊鄙的党级(500家)行政机构的学校称为“庠”,农村遂级(1.25万家)行政机构的学校称为“序”。清末著名教育家黄绍箕言:“王畿千里,都庠十有二,序六十,党鄙之序三百,塾万有二千。”[46]这就是说,西周国都已经设有1.2万余所学校,可见办学规模之大。但就目前史籍所见,西周还未出现专门的教师职业,学校教育工作均由官员兼任。部分退休官员“归教于闾里”者,仍然属于“官教一体”,因此西周教育体系的特点,就是政教合一、学在官府。教师的“师”字,原指商代最高一级的军事编制,始见于商王武丁的卜辞。武丁出于北伐南征的需要,决定突破夏代传袭的旅一级建制,创制“师”一级编制。商代后期已有右、中、左3个师的番号,西周初年即有“周六师”的建制,周公东征时扩编为“宗周六师”和“成周八师”,已形成14个师的常备军。作为军队高级将领的师长,兼有训练军队、教习武艺的职责,于是就引申出教官、教师的含义。西周职官称为“师”者很多,大多兼任教职,官府与学校紧密相连,因此称为“官学”。西周末年,社会动乱加剧,许多兼任教职的政府官员逃匿民间,开始出售知识和技能,民间知识分子也纷纷开办私学,于是逐渐使教师演变成为一种社会职业。(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