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话叫“打破砂锅问到底”,用学术话语表达就是寻找“终极关怀”。发展休闲、康养、旅游活动究竟为了什么?这个问题需要长期琢磨。我个人的答案其实是从先贤那里得来的,叫作“人类完美”,英文表述是“human perfection”。我认为这个理念可以作为实践活动的指针,足以指导我们正在大力发展的休闲、康养、旅游产业。
当然,在中国当下的情境里,不能避开经济发展谈休闲和旅游。在绝大多数地区,发展经济,或者再通俗地讲,为了赚钱,是政府和民间投资休闲康养旅游产业的主要动机。赚钱没毛病,发展经济也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早就说过,经济是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现实动因和现实主题。如果从发展经济的目的来看待休闲康养和旅游,它一定是资本原则导向的。要发展经济而又反对资本原则,是肯定行不通的。但要注意到,马克思在分析19世纪中后期德国的发展时提到两种导向:资本导向和劳动导向。他认为德国要步入到现代化国家的行列里,必须是有劳动原则高度的发展。陈立新学者指出,以资本为原则导向的现代文明,培育了人的独立性,但实质上是以物为本;而以劳动为原则导向的社会生活,实则弘扬以人为本。社会生活以劳动原则为导向,意味着人类生活性质的改变、人类新型文明的开启。
可以把休闲、康养、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形式来看待,关键是要把握和满足其以下几个特殊性:
第一,显著的需求驱动。生活型服务业的总量、结构、水平,在根本上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需求增长带来供给增长,需求结构升级引发供给结构升级。政策发力主要在于平衡供需关系,而非刺激产业扩张,脱离特定市场需求水平的产业化发展是不可取的。
第二,与地方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休闲、康养市场需求及相应的产业化投资能力,同地区产业结构化水平密切相关。北京周边的省区不能简单照搬北京的做法,因为北京市服务业在GDP中占比超过了70%,而周边省区的服务业占比只是50%左右,尚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之间是有关联的。同样,北京市的休闲产业发展也必须基于市民的需求结构和水平来考虑,需要适度超前,但不能与需求脱节。
第三,创新发展。休闲、康养、旅游等生活型需求属于精神文化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变异性,因此,产业化发展一定讲求市场细分和目标化,创新是灵魂。(www.xing528.com)
第四,环境依托性。休闲业、康养业和旅游业,皆非广布性产业,且具有季节性和高的生态成本,总体成本控制往往决定项目的命运。
单纯从经济目的出发,休闲、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难免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其一,地方政府可能沉迷于GDP锦标赛,对休闲旅游业发展持“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态度,因为历史经验证明,工业对于GDP提升来的最快。其二,钟爱大项目,因为大项目能拉动GDP的增长。其三,因为休闲旅游投资需要大配套,有外部性,回收期长,开发商常常要求政府提供投资补偿,这种投资补偿一般以房地产开发的形式出现,进而演变为舍本逐末或本末倒置的结果。即便不是如此,也会采取撇脂定价法,使得消费市场面临价格压力。同时在经营上千方百计压低人力成本,造成行业平均劳动工资水平偏低,影响产业素质的提升。其四,消费者的情感培养比较难,忠诚度不高。其五,东道地居民的利益容易被忽视,甚至出现鸠占鹊巢的现象。
单一经济导向下发展休闲、康养和旅游,难以避免会导致如下结果:一,宏观热,微观温冷;二,行业劳动生产率低;三,行业平均工资水平明显偏低;四,容易引发社会舆论批评;五,行业形象欠佳。
所以说,在休闲、康养、旅游领域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应该受到批判,需要建立超越经济目的的发展观。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就是要开展“有原则(劳动原则)高度的实践……实现人的高度的革命”。社会发展中需要两个动力,一个是最强的经济动力,另外一个是最美的伦理动力,这两个动力必须都有,如果少了一个社会就会出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此前,总书记还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倡议。美好生活的本质是人的美好,放在全球尺度就是人类完美。
“人类完美”被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深刻反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批判。马修·阿诺德对人类完美有非常好的解释,“是人性所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和谐的完美,是社会各个部分都得到发展的普遍的完美”,可以视之为发展的终极目标。今天,我们探讨休闲康养旅游,有必要从人类完美的高度出发,引出积极休闲、精神康养和善行旅游三个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